第1篇:浅谈文言文试题解题思路
浅谈文言文试题解题思路
浅谈文言文试题解题思路
“ 历年来,高考语文卷文言试题的得分率相对其它类的题而言,都是较低的。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观象?我想这与我们汉语的古今差异是分不开的。语言障碍最终使阅读者无法全面、准确地了解内容、理解文意。这正如我们初学外语的人一样,没有具体的语言环境,也还不具备较为丰富的语言文化常识,所以要真正的读懂是很不容易的。然而,语文卷中文言文的阅读在所占分值的比重又是不可轻视的。卷面反映为二十分。占整个语文卷的13%以上,可见其重。要读懂一篇文言文,对一般考生来说,确实较难。但事实上,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文言文题又是较容易得分的,甚至得满分。
首先,改变观念,文言文不难。
通常说古文难读、不易弄懂。这种看法多数是建立在已有的、传统的认识上的。我们知道,古人读古人的书,一般都还是借助工具书进行研究、对比,方可完成。对于这一点上,我们稍加思索就可以做出如此结论。如《春秋》一书,后人读它很多时候还要靠诸如《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毂梁传》之类的为其作注的书。为了方便人们阅读,也才出现了“传”、“注”、“疏”之类的注解用书籍,古人读古书如此,今人读书也少不了这一套。但就考场学生而言,我们不可能令其象平时一样可以翻字典、查词典,所以难。
难就了事吗?显然不行。我们的考生们还是要读。不过,这种读确实是通常谈到的“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所谓的读懂全文,方可做好每一个小题。诚然,这样的做法,这样的功夫,到最后,可以解决这占语文卷13%以上分数的难题。可是,细算一下就可以明白,当你真正完整地读完一段文言文时,可能考场的下课铃声也将敲响了。显然,这样的方法,其效率是相当低的,是不可取的。
我认为:完成一些代表性的字、词、句的理解,即可读懂一篇文言文。在考场上,我们只要能完成命题人所给出的几个包括字、词形音义的掌握,句子的理解,文意的把握等几个题型就算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去认真仔细地把握全篇文章的词句、篇章的详尽内容,那样,只能浪费时间,甚至毫无功用,根本谈不上效率,严格说那可以不算作是所谓的有阅读能力。在这一点上,我还要郑重声明:学生能较理想的完成文言文各个选题,他完全有能力读懂文章。之所以,这样主张,不仅仅是为了应试,另一方面,这才算作是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
其次,让学生牢牢掌握古汉语特有的语言,语法现象。
我们说:“学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段文言文题的各大小题,前提是必须在基础知识十分牢固的情况下,有充分的辨析能力。否则,就很难达到这一点。我们通过正常的文言例文的教授,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古汉语语言、语法、文化常识并非难事。除了其中的一些确实需要死记硬背外,多数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那对这些现象的处理,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
第一,能够记忆、理解常见实词的意义。
应该说,学习文言文,最不好办就是实词的用法掌握,因其量大,且变幻复杂。这当中,就要求学生能记住一些常见字词的用法以及古汉语中特有的一些文化现象。比如,古今异义现象的字词,这些就是须牢记的,“江”、“河”在古文中通常是指“长江”、“黄河”:一些固定的特殊称法,如“孟、仲、季”一般用在年月中,指某一个季节的三个月,“孟春”、“仲秋”、分别是指春天的第一月,也就是农历第一月和秋天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如果说“季年”就特指“……的末年,如“视清季有加”中“清季”就特指清朝末年,唯此理解而已。
第二,根据汉字的形体辩析词义。
我们知道,中国文字的造字法有其独特之处,是其他类字母文字所比不上的,汉字造字“六书”中四种主要形式,我们均可从其字形来辨析其词义。当然,对学生我们为其介绍一些常见的且行之有效的造字常识和辨析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如,通常叫做左”ㄗ"的字其词义几乎者与“阜”相关,也就是与山陵相关,或相似。“阴”、“阳”二字,阴是指山背向太阳一面,即山的北面,“阳”是指山向太阳的一面,即山的南面。“陛”指宫殿的台阶,实事上,这也就“山”相关,与山形相似。又如,右“ㄗ”部的字,通常与“邑”相关,即与城市相关。“郭”我们知道“东郭”。“南郭”之说,实际上就是东城边、南城边之意。“郑”是古地名“祁”也指地名,都与城邑相关或有一定联系。再如,字形中有“足”旁的字,几乎都与脚相关。例句:“踵其后”三字中“踵”我们知道,该词的意思,在句子中“踵”要做动词,所以其义只能是“脚跟脚地走”。学生掌握诸如以上造字常识, 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文言虚词的量不大,但须牢车把握每一个字词的具体用法。
这当中包括记住该字(词)的各种变化情况如该词可做什么词(词类)。如“其”可作代词,代词可用作几个人称;还可作副词用,作副词时有几种情况,如何辩别等等。在整个中学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虚词量不大,仅二十多个虚词,在量不大的情况下,让学生熟记其用法应该不是很难的。
第四,让学生牢固熟练地掌握文言文的`特有句式。
在古言文中“互文见义”是一种常见的句式形式。古文中常见的句式特点多是成对或对称的出观,这种成对或对称出现的句子其对应位置的字词,其词义一股情况下是相同、相近或相似的。如“立表下漏”。这四字对一般学生来说,不具备如此常识,是很不容易理解的,但一旦认清其只能是一个并列结构的句式时,其义就容易解决了。“表”“漏”是同指一类事物,“立”、“下”同作动词使用,且它们的构成的是动宾的并列短语。从这个意义上说,此四字的语义为:“设下木表和漏壶。”事实上,这样的理解,也就把握住了其在文中的实在意义。
第五,注意古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的固定译法。
如倒装句中,若是定语后置句,在译时,只能把定语部分提到中心语的前面来翻译。否则,翻译就是错的。如“蚓无爪牙之利”句中,利是作定语的,爪牙是定语“利”的中心语,它的翻译只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而不可译为“蚯蚓没能爪牙的锋利”:又“甚矣,汝之不惠!”只可翻译成“你不聪明,很严重了啊!”但绝不可译成“很严重啊,你不聪明!”文言文中一些固定的句式,其翻译也可按其固有的译法来翻译。如“无乃……乎!”“奈……何?”等句式的翻译,其译法只能是“恐怕……吧!”“把……怎么办?”等情况,如果译成了其它句式,多半就弄错。
以上,是谈的针对考场中出现的文言文试题的处理办法。如果我们的学生对上文所谈到都能够做得很好,那文言文的阅读将不会是一个什么大难题,我们甚至可以对学生讲,在考场中,我们可以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来高质量的完成这二十分的试题。虽然,我们的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或者说要达到如此程度,并非一天一时的功夫所能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踏实掌握,就是我们平时所必须注意的,且不可马虎半点。
总之,上文所谈,仅为教学之点滴思考,或有不足,贻笑大方,请勿见怪!
第2篇:立体几何解题思路
立体几何解题技巧
立体几何解答题的设计,注意了求解方法既可用向量方法处理,又可以用传统的几何方法解决,并且一般来说,向量方法比用传统方法解决较为简单。由于立体几何解答题属于常规题、中档题,因而,立体几何的复习应紧扣教材,熟练掌握课本中的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定理的种种用途,突破画图、读图、识图、用图的道道难关,同时要注意总结证明垂直、平行的常用方法和技巧,掌握角、距离、面积、体积等的转化和计算方法,在做题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提炼,不断提升空间想象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平行、垂直位置关系的论证的策略:
(1)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判定,即分析法与综合法相结合寻找证题思路。
(2)利用题设条件的性质适当添加辅助线(或面)是解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3)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在高考题中使用的频率最高,在证明线线垂直时应优先考虑。
2.空间角的计算方法与技巧:
主要步骤:一作、二证、三算;若用向量,那就是一证、二算。
(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①平移法:②补形法:③向量法: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①作出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作垂线,找射影转化到同一三角形中计算,或用向量计算。
②用公式计算.(3)二面角
①平面角的作法:(i)定义法;(ii)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法;(iii)垂面法。
②平面角的计算法:
(i)找到平面角,然后在三角形中计算(解三角形)或用向量计算;(ii)射影面积法 ;(iii)向量夹角公式.3. 空间距离的计算方法与技巧:
(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经常应用三垂线定理作出点到直线的垂线,然后在相关的三角形中求解,也可以借助于面积相等求出点到直线的距离。
(2)求两条异面直线间距离:一般先找出其公垂线,然后求其公垂线段的长。在不能直接作出公垂线的情况下,可转化为线面距离求解(这种情况高考不做要求)。
(3)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一般找出(或作出)过此点与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过该点作出平面的垂线,进而计算;也可以利用“三棱锥体积法”直接求距离;有时直接利用已知点求距离比较困难时,我们可以把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从而“转移”到另一点上去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及平面与平面的距离一般均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来求解。
4. 熟记一些常用的小结论,诸如:正四面体的体积公式是 ;面积射影公式;“立平斜关系式”;最小角定理。弄清楚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的内心、外心、垂心的条件,这可能是快速解答某些问题的前提。
5.平面图形的翻折、立体图形的展开等一类问题,要注意翻折前、展开前后有关几何元素的“不变性”与“不变量”。
6.与球有关的题型,只能应用“老方法”,求出球的半径即可。
立体几何解题技巧
由于立体几何解答题属于常规题、中档题,因而,立体几何的复习应紧扣教材,熟练掌握课本中的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定理的种种用途,突破画图、读图、识图、用图的道道难关,同时要注意总结证明垂直、平行的常用方法和技巧,掌握距离、面积、体积等的转化和计算方法,在做题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提炼,不断提升空间想象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平行、垂直位置关系的论证的策略:
(1)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判定,即分析法与综合法相结合寻找证题思路。
(2)利用题设条件的性质适当添加辅助线(或面)是解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3)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在高考题中使用的频率最高,在证明线线垂直时应优先考虑。
2. 空间距离的计算方法与技巧:
(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经常应用三垂线定理作出点到直线的垂线,然后在相关的三角形中求解,也可以借助于面积相等求出点到直线的距离。
(2)求两条异面直线间距离:一般先找出其公垂线,然后求其公垂线段的长。在不能直接作出公垂线的情况下,可转化为线面距离求解(这种情况高考不做要求)。
(3)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一般找出(或作出)过此点与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过该点作出平面的垂线,进而计算;也可以利用“三棱锥体积法”直接求距离;有时直接利用已知点求距离比较困难时,我们可以把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从而“转移”到另一点上去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及平面与平面的距离一般均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来求解。
3。三视图问题
(1)熟悉常见几何体的三视图,如锥体、柱体、台体、球体的三视图。
(2)组合体的分解。由规则几何体截出一部分的几何体的分析。
4. 熟记一些常用的小结论,诸如:正四面体的体积公式是______;面积射影公式_____。弄清楚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的内心、外心、垂心的条件,这可能是快速解答某些问题的前提。
5.平面图形的翻折、立体图形的展开等一类问题,要注意翻折前、展开前后有关几何元素的“不变性”与“不变量”。
6.与球有关的题型,只能应用“老方法”,求出球的半径即可。
7.立体几何读题:
(1)弄清楚图形是什么几何体,规则的、不规则的、组合体等。
(2)弄清楚几何体结构特征。面面、线面、线线之间有哪些关系(平行、垂直、相等)。
(3)重点留意有哪些面面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平行、线面平行等。
8、解题程序划分为四个过程:①弄清问题。也就是明白“求证题”的已知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未知是什么?结论是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审题。②拟定计划。找出已知与未知的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从中捕捉有用的信息,并及时提取记忆网络中的有关信息,再将两组信息资源作出合乎逻辑的有效组合,从而构思出一个成功的计划。即是我们常说的思考。③执行计划。以简明、准确、有序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将解题思路表述出来,同时验证解答的合理性。即我们所说的解答。④回顾。对所得的结论进行验证,对解题方法进行总结
第3篇: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
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
1、 小朋友们肯定知道四面八方这个成语,你知道八方指的是( )、( )、( )、( )、( )、( )、( )、( ),地图上通常是按上( )下( )、左( )右( )来绘制的。
2、 早晨,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 ),你的左面是( ),你的右面是( );[如果将早晨改为傍晚呢?]晚上,当你面对北极星时,你的前面是( ),你的后面是( ),你的左面是( ),你的右面是( )。
3、 □383如果商是两位数,□中的数字可能是( );如果商是三位数,□中的数字可能是( )。
4、 0除以( )数都得0。
5、 当除数最小时,( )( )=306
6、 一个数除以7,商是12,当余数为最大时,被除数是( )。
7、 一年有( )个月,大月有( )个,分别是( ),小月有( )个月
第4篇:应用性试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
应用性试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
应用性试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
《课程标准》中指出:“让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并进行解释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落实这一理念,近年来加强了对应用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其份量有越来越重的趋势。应用问题有多种类型,下面着重展示如下六种应用性,并对其解题思路加以分析。
一、方程(组)应用题
这类问题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最基本的问题,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更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诸如行程、增长率、储蓄、利息、税率、工程施工及劳力分配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列方程(组)来解决。
例1. 某共有5个大餐厅和2个小餐厅,经过测试:同时开放1个大餐厅、2个小餐厅,可供1680名学生就餐:同时开放2个大餐厅、1个小餐厅,可供2280名
第5篇:中学语文试题中阅读文解题的几种思路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
概述:近年来,中考题中的阅读题型是学生得分的关键,它体现了学生语文知识的运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发挥,结合几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经验,就现代文阅读题的几种解题方法作一些归类概括.希望能让广大师生从中得到些许的借鉴。
现代文阅读在中考的题型比例中,占举足轻重的位置,也是考试得失成败关键所在。近几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数选取记事(抒情)散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其中的内容往往带有时效性为主题的文体。因此,在最后的复习中,在解答相关的阅读文章时,让学生充分掌握课内内容的前提下,应适当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教会学生一些解题方法,使他们在解答阅读题目时,能做到有的放矢,高效完成阅读题的解答。
一、记叙类文章
记叙文文阅读方法得当,就会把握全文的脉络,步骤一般是:用心默读, 概括中心文意
第6篇:太行谷阅读试题及解题思路分析
太行谷阅读试题及解题思路分析
太行谷阅读试题及解题思路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7分)
太行谷
聂怀贵
⑴一只苹果的色彩和曲线,自然是一种美,而把它切开来的剖面,将把你带入另一种美的意境。这是我穿越太行大峡谷时,心中生发出的一枝联想。站在山脚下仰视或登上山顶俯瞰,蜿蜒险峻,秀美雄奇,都是山势表象的一种浅读。只有深入峡谷,才可能走进山的内部世界,倾听到山的阴柔心韵。
⑵太行山,从《愚公移山》的历史传说起,就以高大威猛的身影贴近我,我承认了他是一个父亲的形象。当我在一个秋日步入太行大峡谷时,突然觉得沐浴在一片母性的光芒里。
⑶深秋的太行峡谷,花淡叶瘦,树简枝疏。两壁峭岩上的树木,不时被山谷的风吹动,落叶如蝶,在水面闪闪烁烁。一只红尾巴的小鸟,飞上飞下,箭来箭去,与其说是在不厌其烦地丈量太行山的高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