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得数是6和7的加法评课稿
得数是6和7的加法评课稿
最近有幸听了英老师的《得数是6、7的加法》一节课,下面我就谈谈我印象深刻的几点:
1、课堂语言富有激励性。
英老师的语言相当精彩、生动。每次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英老师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如:再好好想想;噢,是这样的;你现在明白了吗?……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上来了,上课也就敢于发言了,课堂生机勃勃。
2、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活动,达到教学目的。
英老师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自己看图说意后让学生自己提问再让别的学生来解答;让同桌互说1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意思?1+5表示什么意思;在齐读1+5=6和5+1=6后提问: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同桌间讨论,学生既参与进来,课堂纪律又得到了保证;还有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后,都给予一定的评价,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这样即使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想参与到学习中来了,上课教学面也广泛了。
3、课堂教学有层次感。
英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逐步掌握重点和难点。从例题入手,教会学生一般的得数是6和7加法,然后以练习巩固得数是6和7的.加法,最后以开放题,□+□=6和□+□=7结束,并且在教学前者时是让学生自己说,没有提出要求,在教学后者时要求学生按次序说出全部。
一堂课上,我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学生学得开心,老师同样也开心,一举两得。
但是在最后的练习部分,教师似乎说的有点含糊,没有清晰讲清。
随后又听了姜雪萍老师的一节课,又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思路:
课的开始进行了6和7的分成与合成的练习,能让旧知识成为新内容学习的基础。钱老师以植树劳动导入本课新授教学,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画面,从而根据不同的图意列出相对应的加法算式,使学生认识到5+1=6、1+5=6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把5个和1个合起来或把1个和5个合起来,都可以算出“一共有q多少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
“试一试”通过由青椒红椒合成的一幅图,引导学生学习计算相应的两道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想想做做”通过让学生看图片、独立思考等练习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完成“想想做做”1,2两题,学生已初步学会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相应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从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在前面的铺垫基础上,孩子们能够直接反映出加号前后交换位置,得数不变。接着钱老师设计了一些巩固练习。看一道算式,学生说另一道算式的得数,学生对成组记忆掌握较好。我觉得姜老师的课生动有趣很受学生的喜爱。
第2篇:得数是6、7的加法
第五课时
得数是6、7的加法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2-53页例
5、“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7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加法含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和是6、7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一幅图列两道加法算式的学习,体会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直观图让学生初步认识加法问题的数量关系,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由“一图”列出“两式”,并能正确、合理的计算出“两式”结果。教学难点:根据一副图写两个算式。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主题图,黄圆片4个,红圆片2个,2个邮箱贴图,7个辣椒图片。学生:黄圆片4个,红圆片5个。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奠定基础
我们已经学习了6.7的合成,下面我们来开开小火车。
师:出示卡片6(生:依次说出6的合成);出示卡片7(生:依次说出7的合成)。同学们可真棒,今天我们就在学习了6.7的合成的基础上,一起来学习《得数是6、7的加法》。(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打下基础,简洁明了。]
二、运用情境,探索交流(一)、创设情境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阳光小队的队员又出发了,你们瞧!(教师出示主题图)。[设计意图:从植树这个生活情境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他们在干什么呀?(植树)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原来有5个小朋友去植树,又来了1个小朋友。)2.师:你观察的可真仔细。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3.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加法)[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复习看图说3句话,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于以下的教学。](二)学习5+1和1+51、师:好,你怎么列式回答的?(5+1=6)这里的5表示什么意思?(原来有5个小朋友);1表示什么意思?(后来来的一个);那6呢?(一共有6个小朋友)。
师:我们知道了每个数字的意思,那谁能合起来说说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呢?(原来的5个小朋友和后来的1个小朋友合起来就是6个小朋友。)[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说说每个数的意思,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算式的意思。] 师:哦,你是这样想的呀,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不看图,你会算5+1=6吗?(注意:加法与合成有关)(5和1可以合成6。)师,你们可真会算。5个小朋友和1个小朋友,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列成算式5+1=6,师:那么,根据这幅图,我们还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吗?(1+5=6)那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啊?(后来的一个小朋友和原来的5个小朋友合起来是6个小朋友。)你又是怎样算的呢?(1和5可以合成6。)师:谁有和他不同的算法? 生:看到5+1=6,想到1+5=6.3.师:这个算法又快又好,你真聪明!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即可以用原来5个小朋友加上后来的1个小朋友,也可以用后来的1个小朋友加上原来5个小朋友,结果都是6个小朋友。所以呀5+1=6和1+5=6是一对好朋友,它们只是“=”前的两个数左右位置交换了,以后我们看到1+5=6,马上就能想到5+1=6。[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一图二式,从观察角度的不同,了解列出不同算式的原因,再初步认识算式所表达的不同意思,及计算方法。本题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图二式,了解列出两个算式的角度,算式的意义,计算方法和相互联系。]
4.练习:(想想做做第一题)下面又到了动手摆一摆的时候了,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小圆片,跟着老师一起摆一摆。师先左边摆4个黄色,再右边摆2个红色。生跟着摆圆片。
提问:看着自己摆的小圆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考考大家呀? 生:一共摆了多少个圆片? 师:很好,求一共有几个圆片,怎样列式呢?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你的算式。(4+2=6)师:你的列式表示什么意思啊?(左边的4个黄圆片和右边的2个红圆片合起来一共是6个圆片。)师:哦---你们同意吗?(生:同意)还有小朋友和他想的不同吗?(2+4=6)师:你的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啊?(右边的2个红圆片和左边的4个黄圆片合起来一共是6个圆片。)师: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不看图,我们看到 4+2=6,能马上想到2+4=6吗? 生:能,因为它们是好朋友。
师:你们说的真好啊!给自己鼓励一下吧!生:棒!棒!我真棒学习3+4和4+31、师:(摆出小辣椒图片)你们看。谁来拉? 生:小辣椒。
师;谁会看图说三句话?(左边有3个绿圆片,右边有4个红圆片,一共有几个圆片?)
2、师:同桌说一说,根据信息求“一共有几朵花?”能列出几个算式?先学生自己说一说,再提问。
生:3+4=7(师:你是怎么算的?)3和4可以合成7;
生:4+3=7(师:你是怎么想的?)看到了3+4=7就想到了4+3=7。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得数是7的加法,课本选用了可爱的小辣椒,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出三句话,观察一下哪些学生会说了,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因为有了得数是6的加法为基础,让学生独立写出2道算式,并说出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本题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独立列出2道算式,并说明是根据什么计算的。]
3、学生实际操作
看了一个式子就想到了它的好朋友,你真灵活!下面啊,老师要看看小朋友是不是都很灵活哦。拿出小圆片,听好老师的指示,自己摆一摆。先左边摆2个黄圆片,再右边摆5个红圆片。生跟着指示摆圆片。
师:看图同桌互相说说,“求一共有几个圆片”怎样列式。并请同桌的两个同学来说一说(2+5=7 5+2=7)。
恩,你们同桌说的真好,和他们一样的把小手举起来(全班举手)。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了不起,全答对了。
4、小结:现在我们看到一幅图,就能写出2道加法算式了。
[设计意图:此题让学生跟着我的提示摆,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在练习过程中,我可以说是完全放手了,做到了教学过程的由引到放。本题的目标是让学生彻底感受到一图二式的数学思想。]
三、巩固应用,运用新知想一想,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题
师:这道题没有图了,怎样能很快的算出这些题的答案?(引导学生用合成及好朋友来思考)6+1=7(6和1可以合成7)1+6=7(看见6+1=7就想到1+6=7)3+3=6(3和3可以合成6,注意它没有好朋友)。
[设计意图:从图上升到没有图,是一个过度。本题要巩固学生的认知,牢记计算小朋友算得真准,现在呀有个小动物要向我们求救了,瞧,小青蛙要回家,可他不知道哪个水池才是自己的家,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帮帮小青蛙吗? 师:你最喜欢哪只小青蛙?(生:2+5的小青蛙)那我们就先一起帮这只小青蛙找一
找回家的路。(师示范连线)学生独立连线,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有序从一个方向连线。再交流汇报。[设计意图:课上到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大集中了,用可爱的小青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帮助青蛙回家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爱心,促进教学效率。] 3找规律——“想想做做”第4题(1)出示第一组算式
让学生观察讨论,猜测出小规律。
(加号前面的数不变,加号后面的数慢慢变大,得数也慢慢变大。)(2)学生独立完成,验证猜想。
(3)运用规律,独立完成剩下的两组算式。交流汇报。4小游戏
师:邮递员叔叔想请小朋友帮忙分信,把不同的信放到相应的邮箱里,谁来做做小邮递员?(“信”就是加法算式)请小朋友上讲台贴算式,我再将算式有序的排好(一个算式,一个好朋友的形式)。小结: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其实呀,“6的邮箱”下面的加法算式都是得数是6的,“7的邮箱”下面的加法算式都是得数是7的。请同学们齐读这些算式,看看这些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一个算式,一个好朋友的形式)这样有序的记忆,我们就不会有遗漏的了。[设计意图:书上“想想做做”的5,6两题,要达成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有序记忆,记住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而我设计这个小游戏,不仅能够很好的达到此目的,还能激起学生愉悦的心情,在快乐中学数学。]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得数是6、7的加法》,你知道了哪些小本领呀? 教学反思:
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设计了植树这一生活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的存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
小组内交流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一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仔细倾听、正确表达、质疑问难、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第3篇:《得数是6、7加法》教学反思
《得数是6、7加法》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得数是6、7加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得数是6、7加法》教学反思1
一、 变书本数学为生活数学
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从生活情景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存在,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产生求知欲的根本原因,这里让学生融入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比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如:本课中教师综观全课都创设了一系列的生活情景:课始的植树情景,根据植树情景来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试一试
第4篇:《得数是6、7加法》教学反思
《得数是6、7加法》教学反思
《得数是6、7加法》教学反思
本课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新理念下,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体现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为主线,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探索,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形成能力,在多元评价中共同提高。
一、 变书本数学为生活数学
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从生活情景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存在,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产生求知欲的根本原因,这里让学生融入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比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如:本课中教师综观全课都创设了一系列的生活情景:课始的植树情景,根据植树情景来提出数学问题,
第5篇:得数是6,7的加法评课稿范文
得数是6,7的加法评课稿范文
张老师上的一节是:得数是6,7的加法,听张老师上一节课真的是受益良多,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首先,张老师上课,纪律很好,他们班级的学生反应力很强,回答问题积极,问题回答的到位。这都归功于张老师平时的训练。平时上课,张老师注重学生回答问题的'规范性,回答问题讲完整,平时的良好习惯,在这节课也都表现出来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要注重这一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更轻松的学习,而且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在课上我还学习到了,应用题的结构训练。在一年级的练习中已经把这种思想灌输给学生,学生慢慢地熟练,以后学习应用题就更加方便了。我对于小学的教学还不是很了解,以后更应该多听听前辈老师的课了,学习小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让我也能够更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