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汉语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1-05 07:12:2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学习古汉语

什么是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只能依据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古代书面语的情况怎样呢?请看下面两段材料: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孔子徒弟,姓曾名参,根前奉侍来。孔子说:“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紧要的道理。以这个勾当顺治天下有(蒙古语助词,相当于“啊”)。百姓每(们)自然和顺有。上下人无怨心有。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来说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着(呢)?”孔子说:“孝道的勾当是德行的根有。教人的勾当先以这孝道里生出来。”───贯云石《孝经直解》上面所引的第一段材料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孝经》的原文。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贯云石解释《孝经》的“白话讲章”。

当时元代皇帝读不懂《孝经》,便由精通汉文的大臣用当时的口语作解释,写下来便成了一篇反映当时口语的白话文。可见,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还有文言和白话两个系统。古代汉语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话,而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和口语的关系怎样呢?文言文最初与口语较为接近,后来同口语逐渐脱节,并形成一套较为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口语在不断发展变化,而文言则处于相对凝固的状态,但它又不是一层不变的。尤其是秦汉以后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经典作品进行写作时,他们不能不受当时口语和民间创作的影响,不断给文言增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使文言也有所发展和变化。所以我们说,文言文是以先秦

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汉书》、《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实际应用的范例。直到“五四”运动,文言文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现代白话文所取代。因此,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限。

为什么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重点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两汉散文,而不是古白话呢?这是因为在我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文言文担负了记录、传播、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历代许多伟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都曾使用这种语言,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们要继承这笔遗产,就必须有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自然重点是文言。从殷周到清末,文言尽管有

所变化,但其基本词汇、结构和表达方式早在先秦两汉时代已基本定型,并且创作了许多典范的文言作品。因此,可以就只要能读懂先秦两汉典型的文言文,就能读懂其后大多数文言文,算是学好了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白话呢?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古白话上承古代汉语,下接现代汉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不把古白话弄清楚,那就不能说对古代汉语有了全面的认识。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也应该重视对古白话的研究。但古白话与文言文比较而言,它毕竟离现代汉语近一些,总体难度小一些,况且古白话使用范围大致限于唐宋以后的俗文学作品,可以不作为我们学习研究古代汉语的重点。前人是怎样研究古汉语并有些什么贡献呢?古汉语从它产生开始,就有人对它进行研究,但真正作为一问学问,还是从开始的。我国传统语文学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统称为“小学”。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根据王力先生的说法,从汉代至清代,古汉语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汉初到东晋末,是语义研究阶段,即偏重文字训诂的研究。因为汉代崇尚儒术,提倡读经,每一个儒生都要求具有阅读古书的能力,自然对语义的研究就比较重视,其代表作品是《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这一时期,为了读经的需要,还出现了许多经学大师,最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他对《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所作的注,对后世也有巨大影响。从南北朝到明末是音韵研究阶段。南北朝以后,诗律学兴起,于是研究韵律和节奏成了当时的“热门”。南朝沈约著《四声谱》,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汉语里有四声并把这种认识运用到诗律的实践上。这一时期,韵书已开始出现,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部韵书,它在汉语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根据《切韵》语音系统,可以上推古音,下考今音。从十三世纪开始,音韵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话语言方面。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为北曲创作需要而作的,它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重要历史文献。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清初到太平天国)是汉语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也是最有成绩的阶段,清统治者严厉钳制思想,一般学者被迫离开现实而从事古书的整理与考证,汉语的古音和古义研究在这一时期有很多发明。《说文》之学,此时最盛。段王裁、桂馥、王筠、朱骏声是最著名的《说文》四大家;高邮五氏父子王念之、王引之虽不以《说文》名家,其成就却在《说文》四家之上;此时在古音方面,特别是古韵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顾武、江永、戴震、段五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浩、章炳麟、黄侃等都有卓越成就。此外,以研究金文和甲骨文为主的古文字学也开始也新局面。吴大、孙诏让、罗振、王国维郭沫若都是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的名家。字典编纂也有很大进展,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统籍纂诂》等均是集大成的辞书。语法作为中国语文研究中心的一门新兴学问,此时也有了开创性的发展。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首先创立了一些语法术语并分别了词类,成为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人。

综观我国传统的古汉语研究,内容相当丰富,成就也很显著,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几百种,汉语研究的专著,积累了许多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尽管如此,我国传统的汉语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发达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历来“小学”总是经学的附庸,基本上以经字为中心,因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方面,普遍存在重古轻今、重通语轻方言、书面语轻口语的现象,这就必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建国后,王力先生在大学中文课程中首倡开设《古代汉语》课程,从此,全国各高校相继响应,并成立了全国性的有关汉语研究的学会和专门研究机构。在古汉语研究领域,人才辈出,著作如林。这一切都给我们古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于一般实学者来说,怎样学习才能费力较少,而收获较大呢?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这时主要指文言文)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古奥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要说“诀窍”和“捷径”,很好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那么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还是可能的。

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感性与理性、范文与规律相结合的方法,即阅读一定数量的典范的文言文,自觉地掌握最低限度的常用词和最基本的文言文规律知识,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和配合,就能较快学好文言文。六十年代王力先生编的《古代汉语》,采取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体系,就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体系。实践证明,这是学习古汉语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学习古代汉语为什么要读文选呢?

因为学习古代汉语,目的是为了读古书,文选是古书的举例,是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各种古汉语知识的综合体现。不读文选,不仅知识不能掌握,而且也很难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那么,阅读文选要注意些什么呢?首先要着眼于语言,不要着眼于文学。如《论语、侍坐章》:“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作为文学作品,在了解文句以后,要着重领会这几句描写了怎样的情境,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趣、爱好和态度等,作为古汉语材料,则要求切实弄懂“鼓”、“瑟”、“希”、“铿”、“尔”、“舍”、“而”、“作”这些词的古今意义和用法,如不切实弄懂,就没有达到古汉语学习的要求。要逐字逐句读,不能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如前例,按古汉语的学习要求,应该懂得,“鼓”原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但不能作“敲打”解,而应作“弹奏”解,因为“瑟”不同于“鼓”,是一种拨弦乐器,“希”同“稀”,这里不能解释为“稀少”,而是指瑟的声音渐渐减慢减弱,接近尾声。“尔”是助词,用在象声词“铿”的后面,开窍推瑟发出的声音。象声词或形容词后加“尔”或“然”都是同一种构词方法。“作”一般作“劳作”解,这里用的是本义,作“起来”解,即“起身”。“而”是连词,连接“舍瑟”和“作”两个动作,但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偏正关系。读文选就应该这样一字一句,细细比较推敲。当然不是每一句都要平均用力,可以有重点有一般,但必须有这样认真仔细的态度。还要注意常用词和特殊句式。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对于这段话中的“晋侯”、“秦伯”、“郑”、“楚”、“函陵”、“汜南”等人名,爵位、国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晋侯秦伯围郑”这样的句式古今也一样,不必多花力气。面对于“以”、“其”、“于”、“贰”、“军”这些常用词的意义或用法则必须掌握,对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无礼于......”、“贰于......”这样的句式,也应该注意比较、分析。“无礼于......”或“贰于......”句式虽然相似,但表达的意义则不完全相同。“无礼于晋”是指对晋国无礼,“贰于楚”则不是对楚有二心,而是指表面上跟晋好,实际上向着楚。要熟读成诵。古汉语在用词造句等许多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它有一套特殊词汇,句式和修饰手法,而这些都已成为过去时代的书面语。要真正熟悉古汉语,掌握古汉语的微妙差别,最好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读熟,有些片断要能够背诵。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也就“看来百事只在熟”,“熟则精”、“精则巧”。“工夫自熟中出”。

学习古汉语,在重视读文选的同时,还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把前人总结归纳出来的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知识学到手,用它来驾驭分析古汉语语言材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今天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也不应该像古人那样十“年寒窗”,完全沉浸在古书堆中,慢慢用自己的感性经验去摸索、体会。这样做花力费时太多。何况今天我们还有许多有利条件,因为前人已花了许多精力,为我们整理出有关古汉语的规律知识。古汉语知识涉及面很广,重点应该是学习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词是语言的建筑料,要能读懂古书,至少到掌握一千多个常用词。

所谓常用词,是指那些古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而不是那些冷僻的使用频率很低的词。所谓“掌握”,就是要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弄懂并记住这些常用词的常用义,特别是那些细微差别。《史记.项羽本纪》:“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使者,皆斩之。”我们知道羊是很温驯的,怎么说“狠如羊”呢?原来古代“狠”是“不听从”的意思。羊有时很犟,你拉它,它就是不走。又如《汉书.霍光传》:“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结婚相亲”。初学者指出疑问,霍光是男的,上官桀身为左将军,自然也是男的,说二人“结婚”,不可理解。其实古代结为夫妻的双方,女方的亲属可称为“婿”,男方的亲属可称为“姻”,这里指霍光的长女嫁给上官桀的儿子做妻子,双方成了亲“家”。可见应该从古今比较之中逐步掌握这些常用词。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之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如《史记.扁鹊传》:“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这句话中的“生死人”是什么意思?按现代汉语语法规律去理解,就讲不通。在古代汉语中,这里的“生”是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法,是活着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鹊能使死人复生。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

第2篇:古汉语讲稿

绪论、文字

•先秦·庄周《庄子·天下》:“沐甚雨,栉急风。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出自三国志·魏·李康《运命论》:“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

古代汉语定义与分期

•文献语言学

1、“五四”以后——现代汉语

2、鸦片战争——“五四”为早期现代汉语 •

3、隋唐五代——鸦片战争为近代汉语 •

4、周秦两汉为古代汉语

5、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为上古汉语

• 古代书面语言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

•二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例如:

•(1)用白话写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散文个诗歌一直以文言写作为主。唐宋以后,首先是一些民间文学作品采用白话,如敦煌曲子词、敦煌变文、宋元话本、金元时的诸宫调等。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说戏剧等,也采用白话,如元杂剧、《水浒》、《金瓶梅》等。

•(2)为特定目的而作的口语实录。包括禅宗语录、理学家语录、外交谈判记录、司法文书、直讲体、会话书等。

•(3)散见于文言作品中的白话资料。如诗、词、曲中反映口语的语句或词语,笔记、史传中反映口语的片断或词语等等。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见教材p65)

第一节 汉字的结构与“六书”理论

•颖:从禾顷声 •行:独体象形 •路:从足各声•《诗经大雅》“实颖实栗。”“谷穗”的意思。

•文字学的字形分析就是根据造字法来进行的。(简化字、繁体字、古文字)

•从造字的角度来分析文字的做法,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si,背私谓之公。(厶、公)”

•从理论上阐述汉字基本结构探求汉字本义的首推东汉人许慎。《说文解字》9353个汉字。见教材p548

•下面分别介绍“六书”理论

(一)象形

•“象形”字的结构特点就是依葫芦画瓢,即许慎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参看教材p74 •但有些象形字意思比较抽象,如“大”“屰”“高”等

(二)指事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是说一眼看去就可以识认大体,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意义所在。参看p74

(三)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例如:“取”“及”“即”“既”“伐”。

•合成会意字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叫“意符”,会意字的意符是由它的“形象”来会意,而不是通过“意符”独立成字时的文字意义来会意的。

•例如:“隻”“取”“武”。

•战国秦汉后,有用新造的会意字是用意符的文字意义来会合成意的,如“劣”“更生(苏)”“歪”

(四)形声

•声符和形符

•“从某,某声”

(五)假借

•许慎所谓的“假借”指“本无其字”的假借,如“莫”

(六)转注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转注”是指文字孳生的一种方式,也就是,某一个字由于意义的变化导致形体的变化,由此衍生出新的文字来。“建类一首”指两个字(母字和子字)的部首相同,“同意相受”指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

• 考(从老省,丂声)老,耆(老):从老省,旨声,耄耋。•“转注”不是对单个汉字形体结构的说明,而是字与字之间的形义关系。

第二节 形声字

•分析象形、指事、会意字都离不开古文字,分析形声字基本上可以撇开古文字,只要根据没有简化的楷书就可以了。例如“塊”,野人与之塊(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

(一)形声字的结构分析

•左形右声:松、赐、结、理、越 •右形左声:雛、甌、救、壯、期 •上形下声:茅、簡、耄、空、罟 •下形上声:基、裳、恐、姿、盤 •外形内声:園、街、衷 •内形外声:辩、闻、雠

分析形声字要注意的问题

1、分析结构层次 •鸿

•尃:从寸甫声(尃fu1,布也,布施)•溥:从水尃声(pu3)•薄:从艸薄声

2、形符和声符的位置反常 •祖、福、祈、祷;视、祁

3、形符和声符不能按照自然结构分析 •雖;

•條、倏、脩、修(攸)

•勝、滕、腾:从力、水、马,朕声。•颖、颍:从禾、水,顷声。•佞:从女,仁声。•疆:从土,彊声。•声符偏于一隅:

•旗、施、旌;從、徒、徙 •形符在声符之间: •辩、辨、辫•赢、嬴

•有的声符在形符中间: •裹、衷、里

4、省形和省声

•有少数形声字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省简,必须补全才能起到表意或表声的作用。如“晨”,从晶省形符,叫做“省形”:从晶省,辰声。

•毫,从毛,高省声。再如: •星:从晶省,生声。

•耆(老):从老省,旨声。

•累、雷:从糸、雨,畾(lei)省声。•徽:从糸,微省声。•豪:从豕,高省声。

•融:从鬲,chong省声。•雪:从雨,彗省声。•

5、讹变

•形体发生讹变,如:

•贼,从戈,则声;寺:从寸,之声;康:从米,庚声;年:从禾,千声;急:从心,及声;布:从巾,父声;尚:从八,向声。

•隆:从生,降声;罕:从网,干声;在:从土,才声;台:从口,以声(台,yi,我、何;臺,土筑的高坛)

•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本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歺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声符在某一时期所造大的形声字中基本上都是声义简表的。《说文》:乔,高而曲也。从乔得声的字,都有“高”或“曲”的意思。例如:

•侨:《说文》:高也。从人,乔声。

•骄:《说文》:马高六尺为骄,从马,乔声。•桥:《说文》:水粱也。从木,乔声。

•峤:《说文》:山锐而高也。从山,乔声。•挢(jiao):《集韵》:举也。

•羽乔(qiao1):《集韵》:高飞也。

•语言是通过语音来表达信息意义的。作为书面语符号的形声字,其声符既有表音功能,也就通过语音为媒介而据偶表达意义的功能。从本质上说,声符的表意给你只跟它的语音有关,而跟形体没有必然的联系。如以“農”为声符的字多有浓厚的涵义,露水多叫“濃”,草木茂盛叫“穠”,衣饰盛多叫“襛”,酒醇厚叫“醲”,多毛犬叫“犭農”。

•“農”的本义是耨田除草,可见,“醲”、“襛”等字所含之义(浓厚)只跟声符的语音(nong2)有关,跟声符的形体无关。

第四节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的记事符号,其时代大约在六千年以前。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是商代的文字,包括铸在青铜器上的商代金文和刻在用于占卜吉凶的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

•商代文字已经具备了“六书”的各种形式,同现代汉字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在商代文字中,金文比较庄重正规,有许多笔画是由块面构成的,显示了浓厚的图画性和原始性。甲骨文是日常使用的文字,比金文显得草率,原先的块面笔画往往改成线条笔画,由图画性向线条性发展。

•春秋时代,各国文字分化显著;至战国时期,两大系统:比较保持传统的西方周秦文字和变异较大的东方六国文字。

•《说文》所收的小篆以外的各类古文字基本上都属于战国文字,其中所谓“籀文”出自《史籀篇》属于大篆文字,即西方周秦系统的文字;而所谓“古文”则是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结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命李斯将“史籀大篆”略加省改,作为规范文字,即所谓“小篆”。

•战国时代,文牍繁多,为求方便,往往将篆文笔画变圆转为方折,且加简省成为早期的隶书。•秦隶——汉隶

•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图画性——符号性

•东汉时代,隶书隶书成为正规文字,日常草率的隶书发展出章草和行书。

•至魏晋时期,书法家将行草笔法融入隶书,创造了“真书”,也叫“楷书”。

二 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隶变不仅关系到书写风格,而且也关系到汉字的结构。•隶变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大致有三个方面: •

(一)部首形体的变化

•從篆書到隸書,許多部首或偏旁的形體都簡化了,如水——氵,邑——阝。

•傳統的字典辭書(康熙字典、辭源)在收字方面,一般都按照篆書部首為依據,如脯(fu3,乾肉),脩(乾肉)都歸入月部;都、鄙、歸入邑部,陶、階歸阜部。

•人:在左為亻——偉、傾 •仌:為冫——冷、寒、馮

•刀:在右為刂——割判到(切)•心:在左為忄——快情 •

在下為 ——忝慕 •手:在左為扌——持扶 •攴:在右為攵 ——敗牧

•歺(nie4):在左為——殊死 •火:在下為灬——然烈 •爪:在上為爫——采受爭 •犬:在左為犭——獄獲 •玉:在左為王——琢理 •网:在上為罒——置羅 •

或為罓——罕罔 •艸:在上為——荼藍

•肉:一般為月——腹脩胡臂育 •邑:在右為阝 ——鄭邳 •阜:在左為阝 ——降除 •舟:或為月——前

(二)簡省或訛變

•又訛作丆 ——右有友 •才訛作

存在 •鼎省作貝——貞員 •布——從巾父聲 •書——從聿者聲 •賊——從戈則聲

•晉——從日臸(zhi4)•釜——從金父聲

•別——從刀從冎(gua3,剔人肉置其骨也)•春——從艸從日屯聲

•表——從衣從毛 •並——從兩立 •更——從攴丙聲 •夜——從月亦省聲

(三)混同

•有些原先並不相同的偏旁,隸變以後就混同了。如,“服”“膾”“朔”,都從月,但世界上分別從“舟”、“肉”、“月”。再如:

•春——從艸從日屯聲

•舂——從(gong1)從午(杵)從臼,象兩手持杵搗臼。•秦——從(gong1)從午(杵)從禾,象兩手持杵搗禾。•泰——從(gong1)從水大聲,為“汰”的初文 •奉——從(gong1)從手丰聲,是捧的初文。

三 常用部首的表義功能

•許慎的《說文》540部——《辭源》《康熙字典》214部

•漢字的形體很多,總數超過五萬個,但常用部首只有150個左右。•快:快速、鋒利、愉快。

•閩:從虫(hui3)本义为蛇,虹、蜺(霓)、蝃蝀 •下面介紹一些常見部首:

•【人】本義多與人有關,倫,本指人的輩分,亂倫;作,本義指(由跪坐而)站起來。《論語先進》“舍瑟而作”;仞,相當於一人高的長度

•【子】與子女有關,如:孟,兄弟排行老大稱孟,老二稱仲,老三稱叔,最小的稱季,孟、季都從子。孤,幼而無父叫孤。

•【女】與婦女有關如:好,本義指女子長得美好,嫗,婦人的通稱。•【疒】(ne4)與疾病有關,如痕,傷痕。

•【頁】(xie2)與人頭有關,如頗,偏頭;顧,回頭;頓,低頭至地的禮節;顏,額面;題,額頭。

•【耳】聰,聽力好;聵。

•【目】與目有關,督,察看;眷,回頭看;相,本義指觀察。(詩經公劉:相其陰陽。)•【口】命,命令;和,指應和聲。

•【骨】體,人的肢體(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肉】腴,腹下的肥肉;脩,乾肉;脫,本指消瘦;胡,下頷或脖子下的肉。•【髟】與毛髮有關。髡,剔髪之刑。

•【攴】多與手的動作有關,攻,敲擊;放,放逐;敗,毀壞。

•【殳】(shu1)與擊打有關。段,鍛的初文,錘擊的意思;毆,拳擊。

•【彳】與行走有關。循,順著路走;徐,慢慢走;復,一往一來為復;很,不順從,很如羊。(史記項羽本紀)

•【辵】(辵4)與行走有關。遵,沿著走;述,本義指照著樣子走,引申為照著說;造,往,到;從,跟著走;徒,步行。

•【走】趨,快走;超,跳過;越,超越;趣,疾走。•【行】與道路有關。行,本指道路;術,邑中的道路。•【欠】與張口出氣有關。歐,古同嘔,嘔吐;歎,感歎。

•【刀】與刀或切割有關。副,破成兩半;判,分開;列,分解;制,裁。

•【弓】與弓有關。張,張開弓弦;弛,弓弦鬆弛;發,射箭;彎,彎弓上箭;引;彊。•【斤】與斧頭有關。新;斫。

•【yan3】與旗幟有關。旋,揮旗旋轉;旗;旄,旗上的飾物。•【韋】與熟皮有關。韌,柔韌;韤(襪),古用熟皮製成。•【匚】與盛物的方器有關。匡,古筐字;

•【酉】與酒或酒罎有關。醒;酸,酸酒;酲;醉;酣。•【玉】理;琢,鑿玉。

•【衣】表,皮袍的外表;裡,夾衣的內層;製,裁製衣物。

•【糸】與絲麻繩索有關。緒,絲頭;經;緯;續,接紗頭;約,纏束;紅、紫;絳、綠。•【巾】與布有關。幅,布帛的寬度;幣,作禮品的帛;常;旗幟;幗,婦女的頭巾。•【网】罩,漁網的一種。羅,用網捕鳥;罹,被網住(罹難);署,張網部署。•【彡】與修飾有關。修,修飾;形,雕繪形象。

•【示】與鬼神祭祀有關。社,土地神;祝,禱告求福;禍,神的懲罰;祖,已死的祖先神;禁,禁忌,怕衝撞鬼神而不敢做的事情。

•【邑】與城鎮有關。鄙,邊邑;郭,城郭;鄭。

•【宀】與宮室有關。宗,始祖廟;定,安居,安定;實,屋中有貫,表示充實不空。•【穴】穿,打通,穿透;突;

•【广】(yan3)與宮室有關。廢,放置、存放;府,藏文書的地方;庫,藏兵車的軍用庫。•【門】多與門戶有關。闢,開門;閉,關門;間,門縫;關,門閂。

•【囗】(wei2)與圍牆、包圍有關。圈,養牲畜的欄圈;固,四圍不通;國,都城;圃,菜圃。

•【月】朔,每月之始;朗,月光明亮;期,周月;

•【阜】與山陵或臺階有關。陽,山南;阿,大山;除,殿階;階,臺階;陟,升高。

•【石】研,研磨;確,堅石;礎,柱基石;

•【土】基,房基;型,土製的澆築的模型;填,填土。

•【田】畔,田界;畿,都城附近的土地;略,佔領土地并加以經營。•【火】然,燃;烈,火勢盛大。

•【仌】,古冰字。凌,冰塊;冶,銷熔(冰塊)

•凝,水結成冰。

•【隹】雕,猛禽;雄;雅,古“鴉”字。•【虫】(hui3)與蛇有關。昆。

•【貝】貫,貝串;賀,以禮物慶賀;質,用於抵押的財務;賦,斂收錢糧;貪,貪財物;賤,貨物不值錢。第五節 古書中的用字

一、假借字

•假借字是书写者只考虑语音因素而不考虑形体因素造成的。•字少词多。

•文字的表词范围必然要扩大,本义和引申义,還要記錄與本義無關的詞。

(一)本有其字的假借字

•從歷史發展來看,本無其字的假借字有兩種後果。一種後果是,某些詞既然本無其字,於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歸它使用。(借而不還)。如“也”,一直充當語氣詞。

•有的假借字自從它被借用以後,它又改頭換面以新的面貌來表示本義,例如:

例字

假借義

本義

表本義的後起字 莫

否定性無定代詞

黃昏

暮 然

代詞、形容詞尾

燃燒

燃 其

代詞、語氣詞

簸箕

箕 乎

疑問代詞

呼叫

呼這類假借字後來成為表示假借義的專字,其本義反而不被瞭解。

•莫春者,春服既成。(論語先進)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孟子公孫丑上)

•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本義仍然用它表示,即兼表本義和假借義。如“耳”兼表假借義——語氣詞和本義——“耳朵”。再如:

•例字

假借義

本義

•之

代詞、連詞

動詞“往” •夫

指示代詞

男子(匹夫)•烏

疑問代詞

鳥名 •汝

第二人稱代詞

水名

•則

連詞

效法、法則(以身作則)

•還有為了區別用法,不為本義造新字,而是為假借義另造新字(通常在假借字的字形上增加跟假借義有關的形符變成形聲字)。如與——歟,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再如: 例字

本義

假借義

為假借義造字 辟

刑法

避開

避 戚

斧鉞類武器

憂愁

慽 采

採摘

文采、色彩

(二)本無其字的假借字

•定义:在古汉语中,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甲字去代替乙字,這甲字就是乙字的通假字,而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義。蚤——早。

•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項羽本紀)

•本無其字的假借不能造成新字,只是在句子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另一個字的用字現象,又名“通假”。

•通假現象在古代書面語中大量存在,(見教材p1070)•逝(往也)——誓(約束也)

•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書牧誓)•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 逝將去汝,適彼樂土。(詩經碩鼠)

•策——冊 《說文》:策,馬箠也,“箠”,所以擊馬也。•大事書之于策。(左傳序)•本無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都是借字標音。

•假借是據音錄詞,“假借無本字”的本字是相對於詞義而言的,通假是依音用字,“通假有本字”的本字是相對於通假字而言的; “假借無本字”的“本字”是表示本義的字; “通假有本字”的“本字”是指“本來應該用的字”。

•本無其字的假借是由於字少詞多。而本有其字的假借原因比較複雜: •寫別字。(社會性)•經濟性。

•用字不規範。•仿古積習。

二 古今字

•定義:同一個詞在不同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後的叫“今字”。如:暮(日落、黃昏)這個詞本來寫作“莫”,後來寫作“暮”,在表示這一意義上,“莫”和“暮”是古今字的關係。

(一)古今字的形體

•古今字在形體上大多有某種聯繫。最常見的是古字上添加形符形成今字,如:其-箕,采-採,員-圓,韋-圍,取-娶,昏-婚,州-洲

•有些是古字改變形符成為今字: •說-悅,赴-訃,斂-殮,振-賑 •

(二)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文字除了表示本義外,勢必要表示引申義和假借義。文字表詞功能擴大以後,爲了區分不同的用法,其中表示某些義項的文字常常被加以改造,以區別其他義項。就該義項來說,原先的用字為古字,改造后的用字為今字,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有的是古字假借為其他用途,又為它的本字造今字。如,“隊”本義是從高處墜落,後來借為隊列義,於是用“墜”字來表示本義。再如:

•正(是也,從止,一以止)-征,段-鍛,匡-筐,或-域,韋-圍,須-鬚。•

2、有的是古字用於表示引申義,又為它的本義造今字。如州-洲,再如: •責-債,益-溢,景-影,丞-拯,原-源

3、有的是古字用於表示本義,又為它的引申義造今字。如取-娶。再如: •解-懈,家-嫁,士-仕,五-伍,赴-訃,告-誥,支-肢,道-導。

4、有的是古字用於表示本義,又為它的假借義造今字。如辟(bi4,法也)-避,與-歟,戚-慽,塗-途。

(三)古今字和假借字的關係

•古今字與假借字有交叉的現象,但二者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古今字立足于時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則立足于文獻中文字所表示的意義跟它的本義是否有關。

•如:莫-暮,辟-避

三 異體字

•異體字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異體字指讀音相同,意義(包括本義和各個義項)相同,而形體不同的文字。廣義異體字除此之外,還包括假借字、古今字、繁簡字等。這裡指狹義異體字。

(一)異體字的形體類別 •見教材

(二)異體字的辨識 •見教材

四 繁簡字

漢字形體的簡化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大量出現了。(參見教材)

下载学习古汉语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古汉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