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云南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1-04 07:13:3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寻根云南散文

寻根云南散文

我叫云苓,妹妹叫茯苓,我们是同一味中药。

据母亲说是怀我的时候妊娠反应特别厉害,呕吐得几乎不能吃东西,当时一位老医生给她开了一剂专治妊娠反应的中药,其中有味药叫云苓,那剂药效果非常好,母亲的身体很快恢复,能正常饮食了。生下我的时候,父亲出差不在家,姑姑问起个什么名字,母亲就想起了那味中药云苓,感觉像个女孩的名字,就顺口说:“那就叫云苓吧。”

等怀上妹妹的时候,母亲同样有妊娠反应,但没有当初那样厉害,还是那个老中医给开了个止吐的药方,把其中的那味药换成了茯苓,母亲本身也是个医生,知道这两味药药性一样,只是茯苓普通些,而云苓是产在云南的茯苓。母亲说,后来为了叫着方便就给妹妹起名叫茯苓。

或许和起的名字有关,我长得比较高大,而妹妹则长得比较小巧。再加上似乎我各个方面都比妹妹顺当些。有时候娘仨一起开玩笑,妹妹总说是母亲偏心,说她查过资料,茯苓和云苓其实是一种药,茯苓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有宁心、安神、利尿的功效。云苓为云南产的茯苓,叫云茯苓,简称云苓,中医认为云苓为茯苓中的上品。“难怪好事都让我姐给占了。”妹妹经常这样责怪母亲,母亲也就说顺着妹妹说,茯苓说的对,其实最好的茯苓是生长在云南的一种野生茯苓,就叫云茯苓那是药性最好的。

“哈,姐姐你看,妈妈自己都承认了吧,看来妈妈是偏向了吧……”看着妹妹调皮的样子,往往我们娘仨相视一笑,只当是一种调侃。母亲常常会说,等你们长大了,带你们去云南去寻根去,我们娘仨一起去。

那时,对生长在关中平原的我们来说,云南是个遥远的像天边一样的地方。可是每每说起这样的话题,妈妈总会说着类似的话。这样的玩笑说多了,我们就在彼此的心里保留了一个遥远而神秘的云南。

转眼快到母亲77岁的生日了,那天,我和妹妹都想妈妈了,就把老妈约出来在小城的咖啡屋小聚。说起来过几天就是老妈77岁的生日,我们想送老妈一个惊喜,于是姐妹两人同时想到了我们多年未成行的云南之梦。便邀请老妈一起去云南丽江玩几天,一切费用我们姐妹负担。已经77岁高龄的母亲,听说了我们要送她这样特别的生日礼物,也欣然同意。于是我们坐飞机转火车就到了云南。

一路上,我们娘仨那个高兴,就像是久被关在笼子里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尤其是老妈,高兴得像个孩子,说着说那。看着路边盛开的金黄的油菜花,看着远处匆匆而过的群山,我们姐妹和妈妈一个诌起了打油诗。望着田野里的油菜花,我随口说了句:“一地菜花黄,”老妈连了个:“农人耕种忙”。妹妹来了句:“碧野依青山”。妈妈来接连了:“转眼是他乡”!这样的一首打油诗就凑成了。我们一致认为,老妈的“转眼是他乡!”把这首打油诗的层次提高了。受到肯定的老妈,开心的像个孩子,白发下的笑脸让我的心暖暖的。

因为带着老妈一起出行,我们采取的是自助游的方式,一路上我和妹妹都是在网上购买飞机票和预订客栈。在火车上我们就联系好了丽江云鹰阁客栈的人,一到丽江,云鹰阁的司机就到了车站接上了我们。云鹰阁是个雅致特色小院,房间干净整洁,小院里花草根雕别有特色,小主人是个戴眼镜的纳西族小女孩,她亲亲地喊我们姐姐,喊老妈奶奶,让我们有种回家的感觉。

我们一路根据老妈的身体状况和兴致,玩了丽江古镇,茶马古道。大理的苍山、洱海、蝴蝶泉边、三塔寺等景区,又在昆明玩了几天。

丽江到大理的山路陡峭和多弯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虽是卧铺客车但颠簸的比较厉害,妹妹有些晕车,我也不太舒服。可是老妈表现得出奇的好,她饶有兴趣地看着窗外的景致,不时地评论着,并随着车子的'转动转换着身子的方向,很惬意的样子,这样让我很欣慰。

望着迷蒙翠绿的山林,老妈开玩笑地说:“可找到你们的老家了!野生的茯苓应该就生长在这山中的松树下……”我也感慨地说,或许多年以前,我们娘仨就居住在这片山林里,老妈就是那棵老松树,而我和妹妹就是长在树下的那种叫云苓和茯苓的野生的中药,背靠着大树吸取着山风玉露,妈妈就是我们的守护神。为了报答妈妈的恩情,于是在今世我们投胎做了妈妈的女儿……

我的调侃一出,谁知老妈和妹妹眼里都泛起了泪光。我也一时语塞,望着未知的山路,感受路边匆匆而过的景致,我在心里庆幸有生之年我们娘仨能有这样的一次属于我们的云南之行。或许,冥冥之中我们三人和这个神奇的地方是有着某种难以割舍的情缘。

第2篇:寻根的散文

寻根的散文

二零零三年的金秋十月,又一个收获的季节。地处东北的辽宁省义县留龙沟乡下高家沟村迎来了一位陌生的客人,此人四十开外,身高超过一米八,体态丰满。他身背着简单的行囊,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他走在山路上,两只眼睛不住的欣赏着田野上的丰收景象。

当他走近村头的时候,遇到了正要下地去收获玉米的高家老大,便急忙上前一步,问道:“您好,请问这个村子是叫下高家沟村吗?”高老大上下打量了一遍眼前站着问路的陌生人,回答道:“不错,这里正是下高家沟后村。”只见此人闻听正是下高家沟村时,脸上立刻露出了惊喜,“我不远万里来寻根,今天总算找到了你,终于踏上我日思夜想、几回回梦中梦到过的古老土地上。”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两行热泪流下了面颊。

“请问先生,您贵姓?”陌生人问高老大。

“我免贵姓高。”高老大回复到。

“那么请问您叫什么?”陌生人追问着。

“我叫高仁志。”高老大继续答道。闻听此言,陌生人忙屈膝跪地,“叔叔在上,请接受小侄一拜。” 冲着高老大纳头便拜,叩了三个响头。高老大看着眼前这位比自己还要大两岁的陌生人给自己叩头,立即被这一幕弄得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中十分纳闷。只听陌生人开口说道:“叔叔,我也姓高,我叫高中元,按照我们高家的辈分,我是您的侄子。我家祖父早年从军离开了老家,后来辗转到了台湾。他老人家在弥留之际仰望着北方,口中反复念叨着故乡的名字——辽宁省义县留龙沟下高家沟村。他告诉家父,如果可能,一定要回到大陆,寻根问祖。然而现在家父已年老体衰,不能亲自回到老家探望家族和亲人,只好委托小侄我无论如何也要回到大陆,回到家乡,寻找我们高家的根。没料到今天实在凑巧,竟在半路上就与叔叔相遇,实乃万幸。”高中元向高老大说明了自己的身份、来由,高老大不禁喜出望外。他放弃了下午要去收获玉米的计划,两只手紧紧地握住高中元的手,许久、许久不愿松开。

“走,大侄子,快跟着叔叔进村、回家。”高老大满脸喜悦,拉着高中元回到村里,回到了自己家中。

晚上,高老大在家里摆起了酒席,做了一桌子地道的家乡菜肴。美味佳肴,香气扑鼻。高中元左顾右盼,两只眼睛环视四周,看个不停。高老大请来了族中年长者高奇贤,请来了高家的知名人士高仁忠等十几人,大家聊起了高家祖先、聊到了两岸骨肉离散之痛,相互倾诉了今日相见的喜悦心情。大家在席间频频举杯,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高家子孙。

吃过晚饭,高中元说:“家父说过,我们高家人相认可以用一个特别的方法,确认到底是不是高家的子孙。”

“脱掉袜子,看脚趾。”高老大与高中元几乎异口同声。这一刻,高家的男人们纷纷脱掉了鞋子,坐到炕上,大家不约而同的脱掉了袜子。大家你看着我的小脚趾,我看着他的小脚趾,大家都看到了对方小脚趾上那个不太惹人注意,但确实存在着的标志——小脚趾甲旁边的一个形似痣的小叉。此一刻,大家面面相觑,沉寂了片刻。突然,高家老少几辈人紧紧的相拥而泣。不管你身在何处,不论你在天涯海角,高家的血脉是相通的,高家的亲情是永恒的。

小住几日的高中元每天都在马不停蹄的.拜访高家族人,到高家坟地上去祭奠。“各位列祖列宗,远方的游子高中元我回来了,我代表祖父、家父来看望各位先人了。”

随着签证日期的临近,那一天下午,高中元拉着高仁志的手,“叔叔,我明天就要返回台湾了,请您给我几样东西,我要带回台湾,带给我的老父亲,带给我逝去的爷爷。”

“侄儿,你想要啥,尽管和叔叔讲。”高仁志大方的对高中元说道。

“我想要您一把小米,一把黄豆,一把蘑菇,再别无他求。”高中元点出了想要东西的名字。

“什么一把啊,侄子,你想要多少就自己去抓。”高仁志指着地上放着的粮食袋子和过梁上挂着的蘑菇说。

高中元离开下高家沟那天,高仁志帮助高中元整理好他所要携带的东西,爷两个对视着,谁也没有说话。闻听高中元即将离开老家,高家的族人纷纷前来相送。大家默默的走着,好多人眼里噙着泪花。

高中元走到村头时,突然他双膝跪倒,亲吻着大地,此刻他已是泪流满面。接着,他从随身携带的箱包里取出一块手帕,捧起一捧土,小心翼翼的用手帕包裹起来,又取出塑料袋,将这捧土包裹得严严实实。

他站起身来,走向送别他的高家族人,他与他们拥抱、握手,然后倒退了几步,面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人们依依不舍的含泪挥手,“中元,记着常回家看看啊!”

“高家的亲人们,我一定会常回来的,这里就是我们的根啊!”高中元含泪告别了下高家沟,高家的族人目送着高中元登上了返程的汽车,久久不愿离去。

第3篇:文化寻根散文

文化寻根散文

鲁迅先生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秋叶飘零,它们要一同抵挡萧瑟,而寻得精神一隅的梦何时才能绽放?

帘卷西风时,哪堪凛冽?无语低询,只道秋意无限。

走过《诗经》的缠绵柔情,走到唐诗,走到宋词,我的思绪被牵引到枯藤与老鸦一起凝视的那个面色清癯的诗人身上,他骑着瘦马憔悴而来。暮色苍茫,我被他吟哦的曲子搅得顿觉悲凉,一转身竟靠在了银烛秋光下的画屏边,屏上身着罗绮的少妇轻摇小扇,流萤飞舞,和天上的牵牛织女星隔着几亿光年放出的微光,一同如水般向我微笑……

我抬头,猛然,远处玻璃墙反射的光之万箭刺破了我的视神经。没有茅店,没有荒树,支离破碎的天空,夜晚找不到萤火虫……诗韵失去了滋养它的土壤,城市的灯红酒绿,繁管急弦喑哑了它的声音,它沉默了。

也许,冰心、巴金的去世已割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寻根问祖散文

寻根问祖散文

随着初秋的到来,我们告别了酷暑,迎来了凉爽,于是我便邀请了三五个姐妹朋友,一起驱车去到县城西北十五公里的彭祖故居——彭镇彭村去游玩。

立于西河与金银沟交界处即四十里马场川(唐朝时李世民驻地)川头这块历史上重要的地方,放眼环顾四周,彭村是个西河和山茶河两河交汇处依山靠北而建的小山村,远远望去,村子在秋日阳光下是非常美丽的,周围青绿苍翠,山野一片五彩斑斓,山间中皆有清水环绕,烟霞舞动,村庄掩映在绿海青帐之中。与许多地方相比,这里任何一步跨越都显得沉重而艰辛。有劳动、有抗争、有创新、有发展,唯独天地没有更换。人们虽然还穷,但山水依然很美,一切都近似于原生态。

站在这里,我的眼前便浮现出屡屡历史烟云,虽然,我们都在猜想这里曾发生了什么?但凝眸静听,那远古的和畅惠风与奔腾的铁骑相映成趣。长寿老人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寻根云南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寻根云南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