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我能放下多少散文随笔
我能放下多少散文随笔
写下这个题目,缘于偶然看到了QQ空间里,2013年说说中的一句话:我能放下多少?这句话牵出了曾经在特定情形下,自己所有过的一份思考。如今时过境迁,但仍然能触摸到当时内心深处的一番挣扎。
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在某一时段里,或许都有可能遇到这种抉择。当然最好的境遇是,你无需去面对这种残酷,因为你所拥有的,恰是你所愿望的。其次的境遇是,你必须做出抉择,否则寸步难移。我以为这样的境遇,仍算的上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有选择权,就意味着有希望,有希望就意味着你还能掌控命运的方向。最糟糕的一种境遇是,你既丧失了选择的勇气,但又无力说服自己,接纳和安于目前所拥有的一切。于是生活中,你再也找不到激情,找不到动力,找不到温暖,甚至看不到希望。就像一个行尸走肉一样被惯性拖着,麻木不仁的应付着一天天的日子。
想获取什么,是对不太有把握的'东西,寄希望于自己获得的一种欲望。而能放下什么?则意味着,要把本属于自己的东西眼睁睁看着,被别人拿走。面对切身利益的考验,谁能轻而易举的就放下呢?可当切身利益又和人生自由放在一起,要你最终做出裁夺的时候,又有几人还能冷静的去权衡呢?
我们常常更在意的是能获得多少?很少有人主动问自己:我能放下多少?在我以为,一个人能放下多少,你就能够得到多少;上天总是公正的。因为当你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的时候,你对生活的理解和要求,自然也同时会有所转变;对生命的理解会更加趋于理性。从此生活也会由此而发生一系列的,质的改变!当你能够学会减少欲望,淡化得失的时候,一路走来你就会发现,比原有你看到的,更加优美靓丽的风景早就在那里等着你。
第2篇:放下真好的散文随笔
放下真好的散文随笔
昨日,一天的身心疲惫,晚饭后看了一会电视,便简单洗刷一下,就早早的睡觉了。
早晨六点,照旧起来做早餐。妻上班,我要出发。今天似乎有些异样,起床后明显感觉身子轻松多了,戴上围裙下了厨房,很快一菜一汤,外加烩馒头就出了锅。
饭后,很有兴致的把书房的两盆绿萝,进行了简单修整,因为茂密的茎叶,已从高高的书架上几近爬到地面。用剪子把落地的绿萝,很仔细的剪下来,安插到事先备好的花盆里,因为这绿萝插养很容易成活。
洗漱完毕,轻装简行,背上孩儿网购的书包出门了。下楼遇见同院的一个小学生,见到我后,很礼貌的一声“爷爷好!”我也微笑着摆手致意,“你好!”。
今天虽是阴天,心情全不像先前,遭遇坏天气带来的郁闷,而是,感觉少有的心爽。无论院内还是路上,地面看上去出奇的洁净清亮,路旁的冬青云杉更显一片碧绿。空气中也散发着浓浓的芳草绿叶的幽香。
抬眼望远,朦朦胧胧的泰山,清淡的云,似瀑布从山颠滚涌而下,白纱绸缎般徐徐盘绕在半山腰的一片葱绿之中。南来北往的车流,熙熙攘攘的人群,脸上也洋溢着少有的祥和愉悦。带着满眼的快意,上了29路公交车。因为,我先要到医院给父亲抓药。
车上的男女老幼,看上去也不像以往那样,愁眉苦脸的一片阴,似乎都带着谦和的乐意,上车也不再争挤,年轻的主动给老人让座。上车踩了一位女士的脚,表示着歉意,女士没有横眉,而是点头示意,带着浅浅的微笑。公交师傅,也柔和了许多,每个动作都那么潇洒自如,让乘客很有安全感和家的感觉。车上正播放着张学友周慧敏的《留住秋色》,“留住每一分秋色, 像情热火焰,在你心窝中轻轻渗,忘掉每一个失意的故事,星光中抱紧,留住每一天青空 像无尽的梦……”车内和谐的氛围伴着轻音乐的柔声爱语,不觉中便到了医院站点。
医院的导医台上的医护,今天看上去,脸上是那么的灿烂和温情,说明取药的来意,很快按药名,麻利的电脑刷卡。取药处,长龙的排队,井然有序,没有了嘈杂喧哗。司药工作人员,笑脸服务,让病患家属深感温暖。有条不紊的就医拿药,不长的时间,就满意而归。
天依旧淡淡的阴,空气没有一点窒息的感觉,地面似乎放着清新的光亮。出了院门,很快坐上了29路车,少显拥挤的车上,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起身礼让,“大爷,您请坐!”“谢谢!”我说,满车的慈眉善眼,似乎让你心中灌满了厚厚的爱。坐在车内,望窗外,商场,银行,学校,高楼,大厦……,带着清晰的美丽,一闪而过。平时不留意的.红绿灯也显得那么一闪一闪的脉脉含情。
不觉中,十几站过去了,景区桃花峪的石腊站点,说到就到了,车门平稳的打开,先下后上,依次下了车。手机二维码扫了一辆站点的共享单车,只听“啪!”的一声,就像战士行的军礼,车锁立时打开。背好书包,踏上车子,向着几里之遥的父母住处,轻松愉快的骑起来……。
来到父母家,看到父亲已坐在沙发上,病后,脸上露出少有的笑容,看起来病已好了许多。
下午,济南的天地里,虽然下起了小雨,午休过后从书包里掏出龙应台的《人生三书》之三,《目送》。依在窗前的沙发上,打开了书香。窗外的雨滴有节奏的敲打着院子里的盆盆罐罐,微风浮动着椿树的枝叶,摇来摇去,似乎享受着自然赋予的滋润,我也情不自禁的沉浸在书的滋养中。
我忽然明白,我的心情如此美好的缘由了。境由心生,我学会了放下。放下,不是倒下。放下了,心胸开阔,气爽神怡。没了幻想,去了杂念,心境明亮,自由自在。
我想,放下的是狭窄的心胸,膨胀的贪欲,不尽的自私,玩世的不恭,无聊的怨恨……。
不能丢掉的便是自尊,心情,健康。
第3篇:假如我能放下作文
假如我能放下作文
如果放下沉重的包裹,那么我们将获得快乐人生。——题记
放下补习
夜死一般地寂静,月光散发出令人害怕的光,整个世界此时充满了寒意。我坐在窗前为自己周末的逝去而感到悲伤。大大小小的补习班填满了我的周末,让我完全没有时间做我自己的事。假如我可以放下补习,我一定要和伙伴们一起到书店泡一个上午,然后一起到面包屋补充食物,回到家中美美地睡上一觉。梦中有美丽的小溪,甜美的歌声和无忧无虑玩耍的小孩……
放下形象
爸爸妈妈常对我说,女孩子要注意形象,走路不要大摇大摆,动作不要太野,凡事要讲究点形象,要有女孩子的样,我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了那么久,这条条规矩压得我快喘不过气了。不可以和同学吃饭时谈天说地,不可以和朋友走路时肆意说笑,然后当着众人的捧腹大笑。假如我可以放下形象,我一定要和朋友们做我想做的事,全然
第4篇:古镇情怀记多少散文随笔
古镇情怀记多少散文随笔
自从十几年前去过了苏州,游过了园林,徜徉过山塘,集会于神仙街,就深深的迷恋了江南古镇,恋小桥流水,恋老树昏鸦,恋那种亦古亦今的迷失。
于是,几乎走遍了江南的古镇街间。从招嫁楼,到七宝,到南翔,到泗泾,到枫泾,金泽、练塘,朱家角,到千灯,锦溪,同里,周庄,西塘,乌镇,惠山。穿行于这些大致相似又各有情致的古镇,常常忘记今夕何夕,久了,总觉得多了几分复杂的情绪。
古镇,是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流走的是岁月,留下的是历史。岁月的脚步轻轻,历史的印迹重重。
喜欢古镇,是为了体味那种不同时空的物貌人情,而每每看到古旧的房屋里陈列着冰箱,液晶电视,空调,桌上有电脑,电饭煲等电器设备,窗前摆放着舒蕾,飘柔,门外有电信的宽带箱,就倍感失落,情感上难以接受这种融合。仔细想想,我想体味古镇那种昔日的繁
第5篇:人大代表能代表多少人民?
人大代表能代表多少人民?
【摘要】人大代表,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光环,他们应是最权威、最主流、最理性的民意代表。然而,这支最为成熟、理性的民意表达与监督力量,在当今的某些力量下,变得黯淡。
现今的人大代表,大多成为政治权力的陪衬,不是不知道民意,而是不愿或不敢表达民意。
【关键词】人大代表民意代言领导压力
【正文】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制度,在法理上具有全权性;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法理上具有至上性,高于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
人大代表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第6篇:旷工多少天才能解雇?
/ 4
旷工多少天才能解雇?
文 | 李迎春,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
员工旷工多少天企业才能够解除劳动合同?3天?5天?7天?15天?常有企业HR问我,下面结合目前司法实践谈谈这个问题。
一、旷工是什么意思?
汉语词典对旷工的解释是指正常工作日职工不请假或请假未批准而缺勤。实务中一般的理解是除有不可抗拒的因素影响,职工无法履行请假手续情况外,职工不按规定履行请假手续,又不按时出勤。通常是指无正当理由缺勤行为,一般包括以下情形:
1、未履行请假手续或请假未获批准而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的;
2、请假期满,不续假或续假未获批准而逾期不归;
3、不服从工作安排,不按时到安排的工作岗位工作的。
旷工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容忍的,因为企业支付劳动报酬,购买的是员工的全勤劳动,员工无故缺勤,违反了企业的劳动纪律,还可能给企业
第7篇:谜语,你能猜出多少
谜语,你能猜出多少掀开热被窝,就往腿上摸,掰开两条腿,就往眼上搁(打一日常用品)答案 眼镜盒 男人小便(打一通讯工具)答案 手提机长腿男人(打一食物)答案 蛋糕乳 罩(打一社会现象)答案 包二奶妓 女罢工(历史用语)答案 抗日裸 女登雪山(打一成语)答 案 逼上梁山女人内裤(打一食品)答案 果冻 全国人民搞计划生育(打一保健食品)答案 中华鳖精没登记就同居(打一体育项目)答案 早操印堂发黑(打女性用品)答案 胸罩飞机上做 爱(打一成语)答案 一日千里 新婚之夜阳 萎(打《水浒》三人名)答案 朊小二,史进,吴用做 爱竞赛(打一字)答案 昆妇科检查(打一成语)答案 一孔之见操他全家(打一字)答案 晃 嬴政妻侧卧牙床(城市名一。粉底格)答案 秦皇岛新婚之夜(河南地名一)答案 开封 两个女孩一般高(打
第8篇:我国能养活多少农民?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关注一个农民可以养活多少人,关注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也关注提高土地生产率。原因很简单: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既依赖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供应的持续增长,也依赖从农业向其他部门转移的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各种资源,因而依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同时,过去由于长期以来实际存在的农产品供应不足,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增加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供应就能增加农民收入,因而农业、农民、农村(简称“三农”)问题是统一的,与农业部门被赋予的“基础”地位或职能也是统一的。
但是,20世纪90年代人们“突然”发现,农产品供应的日益丰富实际上导致农民务农收入的相对甚至绝对下降,越来越多的人达成这样的共识,即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于减少农民数量。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