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7课留取丹心照汗青(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作者:
卞(bian)毓(yù)方,当代作家,记者。
二、人物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市)。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三、词语:
怦(pēng)然凛(lǐn)凛而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独柱擎(qíng)天煌煌(huáng)笔墨云愁雾惨颠簸(bǒ)黄钟大吕舍身取义刀光剑影戕(qiāng)灭衢(qú)州迫不及待葵藿(huò)秽(huì)土精神侏儒摇唇鼓舌聒(guō)噪不已戟(jǐ)指厚脸昧心李煜(yù)辚辚(lín)绝尘一代枭(xiāo)雄趾高气扬衣单形瘦雍(yōng)容戏谑(xuè)恼羞成怒撒手锏(jiǎn)箴言(zhēn)缧绁(léixiè)孛(bèi或bó)罗乱髭(zī)倒竖拽(zhuài)博学宏词科诘(jié)难歇斯底里黔(qián)驴技穷孤注一掷*佞(nìng)攘(rǎng)袂(mèi)心旌(jīng)嵇(jī)绍祖逖(tì)颜杲(gǎo)卿擦拭笔走龙蛇摧枯拉朽
※补充词解:
怦然:形容心跳的样子。
凛凛:严肃,严厉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比喻竭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独柱擎天:比喻独力支撑起大局。
煌煌:明亮。
舍身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
秽土:肮脏的土。
精神侏儒:指精神上苍白、猥琐的人。
戟指:直指的意思。
绝尘:完全没有了尘土,形容走远了。
一代枭雄:某个时代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或智勇杰出的人物;或魁首)
雍容:文雅大方、从容不迫的样子。
撒手锏:指旧小说中厮杀时出其不意地用锏投掷敌手的招数,比喻最关键的时刻使出最拿手的招数。
箴言:劝诫的话。
诘难:追问,责难。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黔(qián)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了。
孤注一掷: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佞(nìng):*邪谄媚的人。
心旌:心旗。
笔走龙蛇:比喻草书的笔势矫健生动。
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跨。
四、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五、研讨:
1、全文主要写了文天祥一生中哪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1279年被元兵所俘,1280年被押送至北京囚禁,在狱中写完《正气歌》。(1283年被元朝杀害)
按时间顺序。
2、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一、概述文天祥一生的伟大意义,介绍他被俘的情景。
二、写文天祥在狱中不畏敌人的威逼利诱,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硬骨头精神。
三、写文天祥在狱中创作《正气歌》的情景,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3、作者在第一部分认为,假如文天祥在被捕的时候就死去,毫无疑问,他是可以永生的了。但同时作者又说:“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的钙质;盘古氏留下的那柄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一句话,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你认为文天祥未完成的使命是什么?
--在敌人的威逼引诱、软硬兼施下,表现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硬骨头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作为杰出的榜样代代相传。
4、作者在第二部分里集中笔力写文天祥在各种考验面前的凛然正气。请结合文天祥的表现,说说下面的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认识。
①诱降决无刀光剑影,却能戕灭一个人的灵魂。
--名利引诱看起来比肉体折磨“美丽”得多,但它的杀伤力更厉害,因为它能直接毁灭人的灵魂。
②真的,你让葵藿如何跟狗尾巴草对话?你让铁石如何与秽土论坚?
--英雄与叛徒之间决无共同语言,只有尖锐的对立。
③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在权力的高地,往往是那些敌对派别的首领,也就是对峙的双峰,才更为了解,更为识得对方的价值。
--因为同在高位,在敌对中更能感受对手的份量。
5、作者说:“纵观世界文学史,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是生命的孤注一掷。”请结合对《正气歌》的认识举出中国诗史上一些例子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50页倒数第一段。
如司马迁、屈原、曹植、诸葛亮、杜甫、陆游、辛弃疾、关汉卿、蒲松龄、曹雪芹、鲁迅、田间等。
六、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抄写并翻译文中所引文天祥的诗句。
-
第2篇:留取丹心照汗青(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留取丹心照汗青》教案
胡滨
教学理念:
1.言和意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让学生以言悟意、意以言表,学会听、说、读、写,并在言语中学会做人,在做人中学会言语,是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境界。
2.语文课堂既是学生继续习得语言的场所,也是学得语言的加工厂,运用语言的实验地。
教学目标:
1.评述性语言的积累和表达。
2.了解本篇评传运用客观记述和文学想像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3.了解作者崇仰和敬重文天祥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伟大人格和崇高品性的态度情感。
教学重难点:目标1。
教学步骤:
预习
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然后填写下表:
《留取丹心照汗青》预习表
客观事实 作者想像 作者评说
传主寿命 47岁
诗歌创作 《过零丁洋》1279年兵败被俘服毒绝食“惟可死,不可生
诱降经历 留梦炎
主旨
《留取丹心照汗青》预习表
客观事实 作者想像 作者评说
传主寿命 47岁 活了760岁 不朽的生命昂昂而来凛凛而去当他死时,不,当他走向永生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竖起了又一根立柱,虽共工也触不倒的擎天玉柱。
诗歌创作 《过零丁洋》1279年兵败被俘服毒绝食“惟可死,不可生 云愁雾惨地颠簸在崖山海面如墨的海浪呵,你倾翻了宋朝的龙廷,你噬碎了孤臣的赤心。但见,一腔忠烈,由胸中长啸而出,落纸,化作了黄钟大吕的绝响 浩歌光射千古日月……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吸收更多的钙质盘古氏……需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
《正气歌》1281年 苦热难耐一跃而起悬腕直书想到……前朝英烈一道闪电秉笔书下一串霹雳灯光摇曳,俯身狂书笔走龙蛇 化为虹霓凝作金石五岳千山……更增其高北斗七星……益显其明前朝仁人……大放光彩后代志士……脊梁愈挺
诱降经历 留梦炎 迫不及待一个冷背摇唇鼓舌怒火中烧聒噪不已痛骂:脸上红白乱窜卖国卖祖卖身低头鼠窜而去 葵藿如何与狗尾巴草对话铁石如何与秽土论坚缺乏钙质精神侏儒
赵显 文天祥:跨出先发制人抢前挡住南向而跪口呼痛哭小皇帝:懵了傻乎乎“拜拜”绝尘而去 策略
阿合马 趾高气扬从容泰然恶声面如闲云戏谑嚎笑昂首挺胸寒颤恼羞成怒一脸不屑 人品人格的最高层次
孛罗 天寒地冻漫空飞雪乱髭倒竖凛凛的威光冷笑亢声正色蔑视黔驴技穷 运气丹田声震屋瓦
主旨 本文运用客观事实与文学性想像相结合的方法,记述了传主文天祥被捕后所遭遇的精神上的诱惑和生活上的折磨,记述了传主创作诗歌的经过,表达作者对传主“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的崇仰和敬重,颂扬了文天祥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伟大人格和崇高品性,并突出评价其历史意义和对后人的启示。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诵读课文。
1.出示《预习表》,逐项检查、修改、补充。
要求找出关键词语。
2.分别诵读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二.理解主旨,整体把握。
1.了解文体特点:
传记有自传、他传和评传三类。本文属评传。其特点是:记述客观事实与运用想像、评论相结合。
2.归纳主旨:
步步引导、点拨:
写了什么?--被捕后所遭遇的劝降(精神)的诱惑、生活上的折磨,创作诗歌的经过。
怎么写的?--客观事实与文学性想像相结合。
表达了什么?--作者对传主“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的崇仰和敬重,颂扬了文天祥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伟大人格和崇高品性,突出评价其历史意义和对后人的启示。
组合成句:本文运用客观事实与文学性想像相结合的方法,记述了传主文天祥被捕后所遭遇的精神上的诱惑和生活上的折磨,记述了传主创作诗歌的经过,表达作者对传主“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的崇仰和敬重,颂扬了文天祥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伟大人格和崇高品性,并突出评价其历史意义和对后人的启示。
3.理解结构:
思考全文三部分的内在联系。
明确:两首诗歌创作为首尾,中间为四次诱降过程。
诱降过程表现文天祥的坚贞不屈、大义凛然;
诗歌创作(言为心声)反映文天祥伟大人格的精神源泉和生命价值。
第二课时
一.品读段落,训练表达。
(一)品读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
(1)说到文天祥的崇高人格,我们不能不想到那些撼天地、慑鬼神的诗篇。(2)请允许我在此将笔稍微拐一下。(3)纵观世界文学史,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漩涡里分娩。(4)因为写它的不是笔,是生命的孤注一掷。(5)这方面,中国的例子读者都很熟悉,就不举了。(6)国外太大,姑且画一个小圈子,限定在文天祥同一时代。(7)我想到意大利的世界级诗人但丁,他那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神曲》,便是在流亡生活里苦难的阶段孕育。(8)圈子还可以再画小,比如威尼斯旅行家,仅仅早文天祥四年到达燕京的马可波罗,日后也是在热那亚的监狱里,口述他那部蜚声世界的游记。(9)本文前面提到的太史公司马迁和南唐后主李煜,亦无例外,他二人分别是在刑余和亡国之后,才写下可歌可泣的力作。(10)观照文天祥,情形也是如此。(11)在他传世的诗文中,最为撼人心魄的,我认为有两篇。(12)其一,就是前文提到的《过零丁洋》;其二,则在囚禁中写下的《正气歌》。
1.诵读全段。
2.简析段落结构。
(1)(2)-→(3)(4)-→(5)(6)(7)(8)(9)-→(10)(11)(12)
承接句-→中心句-→例证句-→结论句
3.熟读全段,背诵第(3)句。
4.训练表达。
A.仿照第(3)句,再写一个句子(字数不受限制)。
最为伟大、不朽的思想,往往是在人生最苦闷、困惑的矛盾中孕育。
最为深刻、不凡的作品,往往是在人生最艰难、屈辱的困境中降生。
B.接着自己仿写的句子,再写两个例证句。
(二)品读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
①啊,古今的无穷雄文宝典,在这儿都要黯然失色。②这不是寻常诗文,这是中华民族的慷慨呼啸。③民族精魂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常常要推出一些人来为社会立言。④有时它是借屈原之口朗吟“哀民生之多艰”,有时它是借霍去病之口朗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⑤这一次,便是借文天祥之口朗吟《正气歌》。⑥歌之临空,则化为虹霓;歌之坠地,则凝作金石。⑦五岳千山因了这支歌,而更增其高;北斗七星因了这支歌,而益显其明;前朝仁人因了这支歌,而大放光彩;后代志士因了这支歌,而脊梁愈挺。⑧至此,文天祥是可以“求仁得仁”、从容捐躯的了,他已完成在尘世的使命,即将跨入辉煌的天国。
1.诵读全段
2.语段分析:
①②对诗歌的总体评价
③④⑤“民族精魂……为社会立言”的普遍历史意义
⑥⑦对诗歌的具体赞颂
⑧由歌及人,对传主生命价值的肯定。
3.思考:文中的“使命”指什么?(联系前文“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理解)
明确:“使命”指文天祥用他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为百姓竖起一座丰碑(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品性再添光彩)。
4.熟读背诵
5.句式仿写:
民族精魂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常常要推出一些人来为社会立言。有时它是借屈原之口朗吟“哀民生之多艰”,有时它是借霍去病之口朗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有时
,有时。
五岳千山因了这支歌,而更增其高;北斗七星因了这支歌,而益显其明;前朝仁人因了这支歌,而大放光彩;后代志士因了这支歌,而脊梁愈挺。
因了这支歌,而;因了这支歌,而。
二.课外练习
熟读、背诵、抄写文中成语和精彩语段。
第3篇:《短歌行》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1、体会诗句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了解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导语】
一、导语(以俗语引入对作者的介绍):
Speakofthedevil,andheappears(说曹操,曹操就到),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句俗语的意思?“devil”一词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把“魔鬼”翻译为曹操呢?请谈谈你所了解的曹操。
(展示幻灯片)
【作家和题解】
作家介绍:曹操,字
第4篇:《孔雀东南飞》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的: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教学难点: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信息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有口才。梁时,官东宫学士,两次出使北朝。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职,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
第5篇:《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
二、课文导入
师:大家有没有看见过荷塘?能不能联想到有关描写荷塘或荷花的诗文?
明确: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鲜艳夺目,美不胜收的画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写出了荷花那种自然的清纯美丽)
师:月亮呢,大家喜不喜欢?说说有关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文。
明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勾起了人的思乡之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独自饮酒的寂寞与空虚。)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中的夜晚,有明月青松,流泉青石,闲静幽美,恬淡宜人。)
那么大家见过荷塘月色没有?那么让我们走近朱自清,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荷塘月色。
三、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他是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
第6篇:《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整体认知月下荷塘的环境特征和景物构成,认识《荷塘月色》的圆形的文本结构。
2、能力目标: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表达,掌握融情于景、动静结合、通感等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及其背后的深层内涵。
二、教学内容
引题释题、作者简介、作品背景阐述、作者夜游荷塘的路径和所见所闻以及相对应的情感脉络、作者情感背后的深层内涵及最后总结。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月下荷塘的景物构成及整体意境的解构与分析;
对作者写景抒情所运用的语言表达及写作手法的认知和学习。
难点:对作者情感脉络的梳理及对背后深层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提前布置预习任务,以自主阅读的方式初步学习课文。
2、选取精彩文段带领学生朗读诵读,以读文来入境。
3、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行走路径、所见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