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索布日嘎之夜散文
索布日嘎之夜散文
索布日嘎之夜:我听到了谁的歌声?
我的心是一块顽石,在泥泞雾霾中泡过好多年。这样的心常常听不到草叶在微风里细碎的摩擦音。我来牧区,进入蒙古语的言说里面,感觉蒙古语把我的脑子拆了,露出天光,蒙古语的单词、句子和比喻好像是树条,泥巴和梁柁,像盖房子一样重新给我搭建了一个脑子。这个脑子有泥土气息和草香,适合感受马、盐、泉水和歌声,不适合算计,虚伪的功能完全被屏蔽了。我的心仿佛在蒙古语里融化了,剥落掉核桃一样坚硬的外壳,露出粉红色血管密布的心,一跳一跳,回到童年。
我们坐在蒙古包里喝奶茶,外面响起雷声。牧民说:天说话了。其他人附合:天说话呢。是的,蒙古语管打雷叫天说话,也可译为“天作声”。天这个词,牧民常常尊称为“腾格里阿爸——”天爸爸。他们说出这个词自然亲切,像说自己家里的长辈。在牧民心里,一生都接受着天之父的目光,他的目光严厉而又仁慈,无处不在。
在巴林右旗索布日嘎镇,牧民说,他如果需要一块木料,上山选树。砍树的人心里忐忑不安,斧子藏在后腰衣服里。牧民们不砍草原上孤独的树,那是树里的独生子。他到树林里找一棵与他需要的木料相似的树。比如勒勒车的木辐条坏了,就找一棵弯度与辐条接近的树。准备砍树的人下跪、奉酒,摆上奶食糕点,说“山神啊,我是谁谁谁,我的什么东西坏了,需要这棵树,请把这棵树恩赐给我吧,并宽恕我砍树的罪孽。”然后拔出斧子砍树,砍完拖树一溜烟跑下山了。对了,砍树前,他还要掰下几根树杈示警,说:我要砍树了,住在树上的神灵起驾吧!
我跟别人讲到这件事,对方笑了,说蒙古牧民挺幼稚,不懂科学。我想人类从远古走到今天,并非依靠科学,科学也不应该是巧取豪夺之学。人幼稚是说此人尚处在童蒙阶段,如果民族仍然幼稚,它该多么天真纯洁,归它走的路还有很远,这该是多大的幸运呢?
蒙古民族对其信赖尊崇的事物赋予拟人化的代称,比如把加工五谷的碾子叫“察干欧布根”——白色的、吉祥的老翁,管拉盐车队的首领叫“噶林阿哈”——火的兄长,管接生婆叫“沃登格”——大地的母亲。在蒙古语里面,一切都是生灵,彼此是具有亲属关系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尽管这些生灵的外形是空气、云彩、土壤、水或结为晶体的盐。人只是这个大家庭中间叫作“人”的小兄弟而已。不同的语言里暗含着不同的价值观,顺着每一条语言的路都会走向不同的终点,清洁的生活产生清洁的语言。
在索布日嘎,我看见一位男人拥抱一位女人,身旁一人以赞叹;“乃波乃仁恩特贝日乎”。直译为“细细的拥抱。”也可译为“温柔地拥抱。”实际说的是“细致珍惜地抱住她”。我感叹于世界仍有这么体贴人心的语言,如果心与心拥抱,能不细致吗?我感觉人们现在使用语言太粗率了,无所敬畏,也无所怜惜,我们失去了好多用心描摹生活的机会和能力。
蒙古牧民称走马为“蛟若”,最好的走马是“蛟若聂蛟若”——走马中的走马。他们形容好走马走起来“像流水一样,”这一种步态寓意着马和马倌的智慧。水跟火是蒙古牧民心中的圣物,他们至今恪守着成吉思汗规定的戒律:不许往河水里扔脏东西,不许在河水里洗衣服与撒尿。河是母亲,河水就是母亲的身体。牧民们告诉我:每一座火里都住着一位火神,他们虔诚的神情表示这是不可怀疑的,“火神是一位女性神灵。”火婀娜地伸展腰身,让黑暗退隐,黑暗在远处注视女火神怎样为牧人煮好每一餐饭食。火的纹理没有杂质,如缎子一般细腻。它飘扬的样子正如母亲小声哼唱一首长调。直到现在,牧民们用干净的木柴和纸张引火,不许往火里吐唾沫,不许泼水。火最好的燃料是干牛粪。牧民说,小时候,父亲把他拣回的牛粪里的羊粪、狗粪和狼粪拣出来,烧这些粪是对火神的不敬。水啊火啊,山川大地,人们用清洁的、没有伪饰的语言吸纳你的回音,存在心里。大自然当中所有原初的事物都有浑朴的本质,即使我们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它们,也感觉得出这些事物亘古以来未变的质感。闭上眼睛摸摸并捻一捻河水,水的柔软活泼与清澈是一回事。摸一摸石头就摸到了时间的皱纹和古代。摸摸马,你想像马正用长睫毛的、黑水晶一般的眼睛看你,它光滑的脊背有汗,说明刚刚跑完。有一句蒙古民歌的歌词尤其让我感动——“马驹在羊水里就记住了自己的故乡。”牧民们喜欢传诵一个故事,说一匹马被卖到了长江以南的地方,它不知怎样翻山渡河回到了内蒙古故乡。牧民们说到这里,交换眼神,唏嘘赞叹,并用眼神征求我的看法。我心里想这不可能,马固然会泅水也能登山,但它路过地方的人是不会放过它的。我还是跟着牧民一起赞叹,一起惊讶。既然我们会相信网络上天天都有的谣传,为什么不相信马也有返乡的美德?为什么不信火里和水里住着清洁的神灵呢?我宁愿把自己脑子里贮存的所谓知识清除掉,它们也许早过时了,让更多的民间传说和神话进入心灵。索布日嘎的猎人说猞猁聪明,它平时不留下任何痕迹。下雪天,所有野兽在大地上留下脚印,猞猁等大动物出来觅食之后,爪子踩在大动物的脚窝里行走。我眼前浮现出八十多岁的猎人苏达纳木手脚并用模仿猞猁跨越大步的情形,这多好啊!多幼稚,我喜欢这些还没有摆脱童年的幼稚的人们!
今年七月二十二日,农历六月十九。我被邀请参加索布日嘎镇吉布吐村祭拜村庄敖包的仪式。祭敖包何其神圣,村虽小,但越小越纯粹,我被邀请参加祭祀,深感荣幸。晚上,我甚至在镇政府的宿舍里来回踱步,享受这份荣幸。巴林右旗要在天亮之前祭敖包。古人称,约略看清自己的掌纹曰天亮,而天亮前依然伸手不见五指。我们凌晨三点钟起床,三点半出发。开车的司机甚神奇,他在漆黑的夜里瞪大双眼看前方,左右转动方向盘,仿佛他是一只夜视的猫,在夜色稠密的草原上看清一条路。车停了,可能停在山脚下,抬头却辨不清山峰与夜空的分割处。我被扶上一台摩托的后座,抱住驾驶员的腰。摩托突突行进,我听到黑暗中有许多摩托轰鸣前进。摩托驮着我们爬上跃下高低起伏的丘陵,我听到水声,摩托冲过浅浅的河流之后停下来。这时影影绰绰看见许多人,却看不清面孔和衣服。我们登上一座不太高的小山。山虽然不高,但登上去周围却清晰了。一座敖包矗立眼前,上面系着飘动的哈达。全村的男人环立敖包前,他们穿着整齐的蒙古袍,戴帽子,脸膛肃穆坚毅。他们的面色好像比夜色还要黑,只有眼睛和鼻梁反光。驮我的摩托车手竟然穿着陆军作战服,他刚从部队复员。村里的敖包长宣读祭文,祈求敖包神灵庇佑村子人畜平安,风调雨顺。吾等全体俯身跪拜,起身献上自己所带祭品。我献上了酒、袋装牛奶、糕点和奶豆腐。拜过我取一点奶豆腐带给父母吃,用我爸话说“山神吃剩下的东西,人吃了最好。”
站在山上转身看,仿佛就在转身的一瞬间。天亮了许多。天和地像轻云和浓云分开了,沉黑的大地伸向远方。我身边的村民笑咪咪地互致问候,这时能看清他们的年龄和老年人的皱纹了。他们变得轻松而欣慰,相信自兹日起,直到来年,吉布吐村风调雨顺,国家康泰平安,那是必须的。下了山,略多的光线让我看到吉布吐村牧民身穿的蒙古袍有多华丽。这些光让我看清他们海蓝色蒙古袍上的银白团花和橙色的腰带,灰色蒙古袍大襟的桔红滚边。他们比演员更漂亮,他们的英武气质和服饰在大自然中更显出恰当。而我想到一个村的男人们穿着华丽的衣著在夜色里穿行,该有多么诚恳,携带着他们自己才知道的美,让敖包神多么欢喜。大地啊,你有多少我所看不到的美,坚定地、默默地发生,它们发生在事物的肌理内部,而不是表演。
我们又坐摩托又过河,碾过晨曦铺就的地毯之前我们还按巴林人的习惯祭拜了清澈可爱的`沃森花泉水。大地亮了,曦光下的大地多么可爱。光线以它刹那千里的怀抱告诉人们草原的辽阔,比长调唱的、骏马跑的还辽阔。如瓷器般青白色的天空刚刚醒来,而大地比天空更宁静,灌木和草毛绒绒地等待苏醒。远处的山峦如同画家的初稿,还差六遍敷色。而我们在飞驰,身旁还有人骑马,他们显出比骑摩托的人高大,手挽缰绳也比手把摩托好看。骑手在马背上跃跃然,瞻顾四方。东方正好有太阳倾泻的红光,如洪水决堤(这些光每天早上决堤一次)。这时看出平坦的草原并不平啊,每一处隆起泥土都被红光刷了漆,像千万座雕塑面东沉思。前方是吉布吐村,光线早于我们赶到那里。“吉布”是箭头的意思,也是古代的名字。村里的彩钢瓦像在屋顶铺了一片片红毡。这个村好漂亮,户户有同样的黄栅栏和带“乌力吉江嘎”(吉祥图案)的大门,街路硬化,新栽的小树排列成行。太阳把鲜艳的红光照在吉布吐村里一点都没糟蹋,这里像一处童话外景地。而我自从祭祀敖包后成了村民中的一员,混迹在摩托车和马队里,与晨风冲撞。我们相互微笑,如同赞美这个时刻,领取大地天空赐予吉布吐村民和我本人的这个美好的早晨。
也是在索布日嘎,几天前,镇里的蒙古族职员组织了一场野餐会,地点在这个镇临近西乌珠穆沁旗的景区“荣升十八景。”他们在一棵枝叶繁盛的黑桦树下面等我,地上铺着防雨车衣,摆着食品,他们大多三、四十岁,带着家属孩子。他们并不说什么,却用眼光亲切地注视我,仿佛眼光是一块布,轻轻擦去我脸上的尘埃。蒙古族人口少,同胞为自己民族能出一个作家而高兴,这是这么多双目光交织的眼睛送给我的信息。我很惭愧,我还没达到让这些纯真的目光褒奖的程度,但又没法解释,只好看周围景物。那一边山峦俊秀,这一边草场宽广。蒙古黄榆沿河边生长,如同河流的卫士,保护着它的清澈。黑桦树下面歌声响起来了——《诺思吉雅》,所有的人都在唱,他们的眼睛看着树,看着山,看着虚空,仿佛那里写着歌词——“海青河水长又长……。”一遍唱完,再唱一遍。他们用嗓音不断往歌的火堆里添柴,不让它熄灭。这情形特别像海浪一遍遍冲刷堤岸,洗刷着我的心。他们怎么知道我需要洗礼?“吾欲仁,斯仁近矣。”歌罢,一个小女孩用蒙古语朗诵了一首诗,诗中说“这座山哪管只有牛粪那么大,也值得跪拜,因为这是我们的土地。”她以稚嫩的嗓音念出这么诚恳的诗句,态度却坚定,竟使我老泪纵横。我怕在别人面前流泪,可在这样的旷野里,我能躲到哪里流泪呢?谁让你遇到这样的歌声和这样的诗呢?
高林艾里是一个村的名字,意谓河的村——这真是一个好名字,我参加了一场牧民为我举办的篝火晚会。什么人值得让村里的乡亲为他办篝火晚会?我闻所未闻。听说这是为我办的,我真是惭愧之极。那是在山坡上,村民几乎从山的各个方向走向篝火,他们好奇地看我。一些孩子大胆地与我交谈,他们读过内教版蒙汉文课本收录的我的作品。我觉得更值得一说的是这里的夜色——珐琅色深蓝的夜空下,山坡上卧满牧归的羊,如石羊。篝火烧起来,有一人高,众多火星往更高处蹦跳。村民们用胸膛迎着火歌唱,高音冲向旷野回不来了,低音被火吸走。我走到山坡看篝火和火边的人群,远处有山的暗影,被搅碎的月色在白白的河水里流淌。我忽然问自己,这是哪里?我是谁?我真忘了自己是谁,忽然感到写作跟做一个淳朴的人相比真是微不足道,到牧区来找写作资源更是卑俗之极。人不写作也能活着,而活着值得做的事是清洗自己,我不想当我了,想变成牧民,放牧、接羔、打草,在篝火边和黑桦树下唱歌,变成脸色黝黑、鼻梁和眼睛反光的人。长生天保佑所有诚实和善良的人。
第2篇:布嘎乡党建工作总结
布嘎回族乡2010年党建工作总结
一年来布嘎回族乡党委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重点,全面推进基层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紧密结合新时期党建工作特点,积极改进党组织建设的领导方法和管理方式,不断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为布嘎乡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现把我乡2010年党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布嘎回族乡有总人口7740户、32254人。下辖6个党总支部,68个党支部,493名党员,其中农村党员325名,占全乡党员总数的68%。其中有少数民族党员287名,女党员79名。35岁以下党员155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104人,中专(高中)学历的91人,初中及以下的298人。
二、明确目标,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
按照《党建目标责任书》的要求,乡党委多次组织召开党建专题会议,分析全乡党建工作现状,研究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党建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并结合本乡实际,制定了党建工作年度计划,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措施,使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
一是抓学习。根据中央提出的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建立和健全了《布嘎乡党委学习制度》,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坚持党委中心学习组学习制度和干部职工政治学习日制度,以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为阵地,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各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远程教育站点作用,组织农村党员集中观看党建专题片。通过采取各种行之效的学习方式,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得到了切实增强。
二是抓创先争优活动。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坚持从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出发,改革创新,务求实效,统筹推进党的建设其他经济性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三是抓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布嘎回族乡党委工作制度》、《布嘎回族乡党委会议事制度》、《布嘎回族乡党委民主生活会制度》、《布嘎回族乡党委学习制度》、《布嘎回族乡领导班子会议制度》、《布嘎回族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等多项制度,做到了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
四是抓思想作风建设。始终把思想作风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积极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严格实行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工作规定》,按时完成报送党内统计报表,并按规定完成了党费的收缴工作。乡党委高度重视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建设工作,把建库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由乡党委书记亲自抓,认真完成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的建设任务。完成了对62名贫困老党员关爱资金的发放工作,着力解决困难党员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形成党内经常性、时效性的帮扶方式,增强党员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
五是抓党员发展工作。把发展党员工作与学习培训结合起来,促使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发展党员中严格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坚持把发展党员的重点放在生产一线的青年、妇女和党员少的村。全年共培育入党积极份子47人,发展预备党员29名,其中农村生产一线的青年21名。
六是抓民主集中制。严格按照党委的职责范围、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办事,对重大问题坚持集体研究、集体决策,集体决定后实行分工负责、落实责任。严格要求班子成员讲党性、讲原则、顾大局,认真执行党委的决议,正确处理好责任与权力的关系,自觉维护班子的团结。通过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了班子成员的沟通,增强了团结,从而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七是抓经费落实。将党建工作经费纳入预算,为党建工作提供了财力保障。
八是抓阵地,建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乡党委坚持建、管、用相结合,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较好地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作用。花鹿坪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及配套工程属新建项目,上级投入建设资金22万元,乡级财政筹措40余万元,共计60余万元;建筑面积为329㎡,属框架结构,于2009年12月动工,2010年4月投入使用。迎水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投入4万余元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改造,办公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两个党建示范点都做到了区委组织部提出的“十个有”,即:有一个活动场所标识、一条党的宣传标语、一套旗帜、一套“两委”工作制度、一套学习资料、一套办公用品、一个远教站点及设备、一个党员服务站、一套宣传栏、一套广播设备。
三、扎实开展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为重点,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通过在群众和党员中进行认真的调研,充分听取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在2月10日前圆满完成了五个村党总支的换届选举工作,一批责任心强、敢创、敢干的农村党员选进了村党总支班子。二是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按照“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于3月26日全面完成了五个村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通过换届选举,村两委班子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全乡经济社会发展。
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实践中建功立业”作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核心内容,把“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作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目标,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推进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确立了“做大、做强、做精”烤烟产业为重点的发展思路,围绕“支部带头抓产业,党员示范创实业,百姓携手富家业”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烤烟产业,二○○九年被列为全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示范乡以来,借助现代烟草农业示范乡建设的机遇,做大做强烤烟产业,2010年全乡完成烤烟收购任务8.8万担,实现烤烟产值6600万元。
二是探索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子,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的办法,成功引进了昆明华曦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到迎水村投资建设蛋鸡养殖基地,通过基地自养蛋鸡50万只,带动农户养殖50万只,打造迎水片区100万只蛋鸡产业带,并配套建设年产8000吨有机肥料厂,5万吨饲料加工厂和清真食品加工厂,截止目前已完成蛋鸡养殖规模15万只,极大地调动了周边群众的积极性。自引进华曦集团入驻我乡后,迎水村有了较快的发展,50万只生态蛋鸡养
殖基地的道路、鸡舍、有机肥料厂等的建设,开辟了一条圆“生态绿色梦,造血扶贫产业路”的扶贫模式,目前已带动6户群众养殖16万只蛋鸡养殖。
三是坚定信心,打赢抗旱救灾攻坚战。面对严峻的干旱形势,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布嘎乡的实际情况,对全乡的抗旱救灾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第一是根据温总理到云南检查抗旱救灾工作时提出的“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的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及时与农户签订了新增5000亩的烤烟种植合同,确保群众因旱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第二是把抗大旱保烟苗,确保烤烟移栽作为全乡工作最紧迫的任务,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结合烤烟合同的签定,组织带领群众在烤烟移栽前,拉水灌满全乡6800个小水窖,为烤烟移栽用水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抗旱救灾工作提供资金和物资保障,全乡累计投入抗旱救灾资金133.8万元,其中补足烟农拉水费用22万元,并购置抗旱抽水机6台无偿为群众提供抽水服务。通过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乡人心安定、社会稳定、生产生活秩序井然。
四是扶贫先导,全力推进省扶贫现场会迎水村参观点新农村建设。2010年全省扶贫现场会在昭通召开,迎水村为现场会参观点之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布嘎乡党委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精心组织施工,通过共同努力,参观点建设工作整合五个项目,投入资金共447万元,完成地震安全房屋加固855间,危房重建150户,房屋靓化12万㎡,房屋调脊67户,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早日脱贫致富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扶贫现场会的筹备,特别是蛋鸡养殖基地的建成得到了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五是为民办实事项目落实到位,符合群众意愿,实绩突出,干群关系密切。今年乡党委、政府为群众办了4件较为突出的实事。一是迎水村烟水配套工程共投入资金433万元,解决受益烟田7000余亩,受益群众1000余人,目前该工程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二是完成迎水村16个村民小组1430户的电网改造,极大的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在花鹿坪村打一口深为287米的深井,日产水量为226方,可供5000余人用水,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四是投入200余万元解决花鹿坪村卯家冲15村民小组穆斯林公墓配套工程,重点是机耕路建设,工程受益面积1450亩,受益群众1000余人。以“水、电、路”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六是强化信访工作措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显著。今年以来全乡共调处4起群体性上访事件,其中成功调处花鹿坪村穆斯林公墓建设及烤烟育苗基地建设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成功调处了迎水村华曦蛋鸡养殖基地建设过程中引发的迎水20、21村民小组与元龙村甄姓坟山林地纠纷及迎水村13、15村村民小组林地纠纷历史遗留问题。全乡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四、问题与不足。
1、部分党员年龄老化,个人素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特别是农村支部和党员,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没有更好地为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2、党员的教育培训方法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无法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个别党组织对党建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识不够,抓党建工作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创新不够。
4、少数党员干部固步自封,观念转变滞后,冲破体制机制的约束、开拓进取的力度还不够,加快发展的信心还不足,在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灵活运用政策、积极有办等方面还有差距。
2010年11月23日
第3篇:布嘎回族乡年鉴
布嘎回族乡2010年年鉴
地理位臵:位于城区南15.5千米,面积97.24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970米,东与守望乡、贵州省威宁县中水乡接界,西南和鲁甸县桃源乡连接,西北同永丰镇毗邻。国道213线,昭待公路经新街、迎水两个行政村,各村委会通乡村公路。
乡政府驻地:乡政府驻布嘎村,2006年11月乡政府从原驻地夏家海子迁出,搬入地震灾后重建的新办公楼,现驻布嘎村第12村民小组,小地名:吴家地。
历史沿革:1988年,从原永丰区划出布嘎、迎水、新街、白石、花鹿坪5个村委会组建成布嘎乡。
自然环境:地处一般山区,地势南高北低,北部地势平缓,中部多为缓坡和丘陵地形,东南部山峦起伏,沟谷交错。境内有一山带呈南北走向横穿全境,最高海拔安家口子东南侧山顶2500米,最低海拔后海子1960米。年均气温约11℃,年降水量
第4篇:青城之夜散文
青城之夜散文
当最后一抹黄昏的霞光害羞地躲到大青山背后,皎洁的圆月透过朦胧的星空将一汪如洗的银辉尽洒土默川平原,塞外青城——呼和浩特便在渐次亮起的华灯闪烁间展开了她既往的夏夜容颜。那一缕柔韵的月光和着五彩斑斓的霓虹,掠过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和古朴久远的召庙塔楼,为城市的夜色平添了许多流线的妩媚和多姿的动感,仿佛一群清眸浅黛、轻舞罗裙的.姑娘不经意点拨起超凡脱俗的笔墨,一边泻染着入夜都市的悠闲、充实,一边妙手绘就着一幅激情释放的水墨丹青。
走进蒙元文化街,夜色初染中的伊斯兰风情建筑处处流光溢彩,闪耀着诱人的光芒。道路两侧兼容中华文化与中亚诸国尤其是土耳其、伊朗建筑风格的楼宇,参差错落、造型各异,带有花纹、云图的穹顶、蒙古大帐形制的古典风味与休闲广场、雕塑园林景观的现代气息完美、协调的糅合在一起,在月光
第5篇:情殇之夜散文
情殇之夜散文
路旁的霓虹灯,闪烁着快乐的七彩光辉,几乎晃花人的眼睛。它遮盖了夜空,遮盖了月光和满天星斗,塞满了世界的宁静。
南京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看一眼从身旁飞驰而过的车辆和人群,我的心也沉醉其中。走在人行道上,绚烂的灯火闪闪烁烁,一眼望不到尽头,精彩缤纷的流光溢彩彰显着城市的繁华。我边走边想,在这繁华的背后,有多少人为生活在苦苦挣扎,又有多少人能真真切切地去体会这繁华中的凄凉。一路闪烁的霓虹看似多姿多彩,却在不经意中看到一些风尘女子站在这明晃而凄冷的霓虹灯下,等待着用身体换取金钱的交易。谁能理解她们,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获得温暖和幸福的安宁?
一抬头,已来到外滩广场,广场人头攒动摩肩擦背,到处是一片欢声笑语。一些老人在瀑布般的灯光下散步聊天,他们谈天说地,张家长李家短的好不热闹。年轻人在广场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