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太史公自序阅读带答案
太史公自序阅读带答案
《太史公自序》(节选)
司马迁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縲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①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②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垂空文以断礼义 垂:流传。 B。于是论次其文论次:论述文章的次序。
C。泽流罔极 罔极:无边,无极。 D堕先人所言 堕:同“隳”,毁坏。
7。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3分)
A。且士贤能而不用。 B。是余之罪也夫!
C。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D。身毁不用矣。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②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9。请概括本节选语段的内容。(4分)
参考答案:
6、B论次:整理、编排
7、 B(B句是判断句;其余各句是被动句。)
8。①《诗》、《书》含义隐微而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和情绪。(4分,“诗书”“ 隐约”“遂”、判断句各一分)
②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考虑未来。(4分,一句一分)
9。第一二段借壶遂的发问,解释自己续《春秋》意在颂圣,绝无讽刺当今的恶意;(2分)第三段记述自己遭祸后的思想变化。(2分)
第2篇:《太史公自序》阅读答案
《太史公自序》阅读答案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 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 ,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本文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 ② 经事:常规之事。 ③论次:论述编次。
9.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A. 君不君则犯 犯:犯罪
B.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C. 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 咸:全部
D. 犹不能宣尽其意 宣:颂扬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春秋》者,礼仪之大宗也”的一组是()
①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②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③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 ④《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⑤《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⑥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A. ①⑤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④
1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
B. 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C.《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 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2)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3)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参考答案:
9.A
10.C(①句是说《春秋》的作用 ④句是说《春秋》文字篇幅,要旨多。⑥句是说孔子写春秋的原因。)
11.C(《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错。原文“非独讥刺而已也”。)
12(9分)
(1)(3分)答案:做人君、人父若不通晓《春秋》的要义,必定会蒙受首恶之名。(而,如果1分 蒙,蒙受1分,大意1分)
(2)(3分)答案:礼于没有发生之前禁绝坏事,法规于坏事发生之后施行(未然,没有发生1分 状语后置1分 ,大意1分 )
(3)(3分)答案: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不能使理想主张实现。(意,心中1分,通,使……实现1分,大意1分。)
第3篇:太史公自序教案
一、导入
从现在开始,我们进入《〈史记〉选读》的学习。《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通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作品,是史学和文学的高度典范,所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说,它是中国散文之父,中国小说之父。教材的阅读量比较大,仅仅靠课堂上的时间学习是不够的,同学们要在早读课上花时间整篇课文的读,《〈史记〉选读》的内容虽然没有要求背诵,但我们应当熟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依据注解和已有的译文,部分难懂的字词可以查工具书,做到基本通晓其意。课堂上要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探讨,及时笔记,要不然就收效甚微,或者就基本等于没有学习了。
二、专题内容解说
《太史公自序》原文由五部分组成:
一、叙述司马氏的家世谱系;
二、全文转录其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
三、记叙自己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遗训的情景
第4篇:太史公自序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 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 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虚词:以、而。
2.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3、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重点、难点:探讨对司马迁的“义”“时”“名”。教学方法:导读、导学、导练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设想:
这一专题是《〈史记〉选读》的导引,课前要求学生重读《报任安书》一文,以期勾起对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回忆。《太史公自序》实为司马迁为自己作传,主要突出了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和指导思想。由于文本已有译文,这给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让学生结合译文和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