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研讨四题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2-30 07:12:2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促织》研讨四题

姜仁斌

牐牎洞僦》是一篇寓意颇深的小说,其寓意绝不亚于一篇寓言。清代南屯阝在题跋中说:“余观其寓意,十固八九。”此言虽未免过分,但该书的寓意的确是既深刻又丰富的。为了更好地挖掘《促织》的思想意义,拟四题以引导学生研讨。

牐犚弧ⅰ洞僦》是喜剧还是悲剧?

牐牎洞僦》的结局是喜剧性的。成名因为献上了一只天下无双的蟋蟀,因而“不数岁,田百亩,楼阁万椽,牛羊蹄躈 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所谓“天将以酬长厚者”,好人终有好报,是皆大欢喜的。但这个喜剧性的结局丝毫不能掩盖故事深刻的悲剧性,它的悲剧性是显而易见的。成名因没有促织交差,不仅“薄产累尽”,而且屡遭杖责,“惟思自尽”。而后成名得到了神卜的指点,居然捕到了一只“状极俊健”的促织。然而,好奇顽皮的小儿一不小心,弄死了促织……面对如此巨变,夫妻二人“面如死灰”,“如被冰雪”,寻找儿子;最后却“得其尸于井”,酿成了一出人虫两空的惨剧。夫妻二人“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这段文字渗透了强烈的情感,催人泪下,充满了强烈的悲剧色彩。因此,如果以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角度来审视这个结局,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结局,其实是作者“赏赐”给善良的读者的一个“谎言”,是掩盖悲剧、安慰心灵的“麻醉品”。如果去掉了这段结局,成名的遭遇会更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他的遭遇是封建官僚体制下民不堪命的最生动的代表,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黑暗。这才是“谎言”背后的“真实”。

二、《促织》具有魔幻色彩的故事是否超越了现实生活?

牐牎读恼志异》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魔幻小说。它谈狐论鬼,超越现实,《促织》也不例外:其一,成名在走投无路之时,求神问卜,女巫竟然“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问卜得图,按图苦搜,终获佳品。其二,成名子因误毙促织而投井,竟然化魂为虫,历经险厄,拯救全家,因祸得福。这些超越现实的情节是否脱离了现实,成为虚幻无稽的空想而用来博人一笑?这些看似虚幻的想像,其实都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神产生于人对自然的恐惧,源于人对现实的无法超脱。当人们在现实中无法解决自身困难的时候,便很自然地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成名正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求神问卜的。试想,如果不是神的意志,成名如何能从现实的苦难中得到解脱?因此,这个看似荒诞的情节,并没有减弱作品的思想意义,相反,它更深刻地反衬了现实的黑暗--百姓苦海无边;除非神灵的济世,否则不能脱离苦海。

三、成名之子变成蟋蟀这样一个情节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牐犎酥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他是万物之灵,人的生存意义是超越于任何一种动物的。可是在这个故事里,人不愿成为人,而甘愿变成一只虫子。这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呢?在人与蟋蟀的关系中,人是弱者,是蟋蟀把人折磨得走投无路,是蟋蟀紧紧地掐住人的脖子,人与蟋蟀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人为了获得生存的权利,宁愿自我否定,而幻化成一只蟋蟀。这种否定,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它以寓言的形式影射了人的生存环境是多么可怕。

四、《促织》的故事批判什么?

牐牎读恼志异》中说:“集腋为裘,妄继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借狐鬼以讽喻社会,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辛酸,其深广的忧愤从《促织》中可见一斑,因为他的批判不是单一的,而是全面深刻的。

牐犉湟唬他批判了造成民不堪命的社会根源,即黑暗的封建官僚体制。“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最高的统治者骄奢淫逸,而下层官吏趁机搜刮民财,欺压百姓,连不务正业的“游侠儿”也来推波助澜。由上而下的众多的贪官污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人民自然是不堪其苦。其二,他批判了封建取士的虚伪。主人公成名的命名即有深意。书生在封建社会本应“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不仅默默无闻,而且穷愁潦倒,惨遭责打,忧闷欲死。因进贡一只奇异的促织而一举成名,世代富贵。作者对科举取士欺骗性的揭露和讽刺是非常深刻尖锐的。蒲松龄十九岁就在科举考试中考上了秀才,但其后是屡试不中,一直考到五十一岁,才放弃应举。这里面有多少愁苦和忧愤,怕只有贫苦出身、寒窗几十年的读书人才能体会得到。其三,小说的批判性既深且广。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成名因为“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善良、质朴是不为称道的一种品质,而自私、奸诈、凶恶成了人们竞相学习的“生存品质”,吹捧、倾轧,成了人们生存的最基本的行为方式。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作为弱者的人民,有什么生存的权利?那些具备最美好品德的质朴的人们怎么能够守护自己人性的一方净土?在这样一个黑白颠倒、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里,人作为人,有什么价值可言?

第2篇:促织

促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故事情节围绕促织的得失而展开,曲折生动。

2、理解文章通过对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的记叙,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横征暴敛的罪行。

3、理解文章借古讽今的手法,评价作者文末的议论。教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性点拨

1、风筝飞得再高,都逃不脱操纵者的手心;游子走得再远,也忘不母亲的恩情。这都是因为有根有形或无形的线牵扯着它们。本文以“促织”为题,这个标题与作品内容有什么联系? 明确:“促织”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故事情节围绕促织的得失而展开。

2、文章在“促织”这一线索的牵动下,都写到了哪些具体的情节?作品的情感基调又是如何变化的?

启发:根据线索来概括故事情节,既要抓住关键信息,又要注意用语精炼。

明确:故事的背景是“征虫”,以“责虫”为开端,以“卜虫”、“亡虫”为发展和再发展,高潮是“化虫”,结局是“赏虫”,文末有段附言,那是在“论虫”;作品的情感基调随着促织的得失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

二、鉴赏性点拨

(一)(一)悲剧的体现(结构、选材、手法)

1、《促织》结局成名因献虫而入邑庠,成巨富,那么故事是喜剧还是悲剧?

明确:故事虽然以喜剧结尾,但这一喜剧的结局却蕴含着深沉的悲哀,因为魂化促织是不可能的,它是喜中寓悲的,它其实是悲剧。所以我们在进行作品分析的时候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2、如果我们借鉴戏剧的分类,把悲剧分为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那么本文属于哪一类?

明确:《促织》是一篇有着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的悲惨遭遇反映了黑暗的现实,它应该属于社会悲剧。

3、是社会悲剧,其悲剧结局就带有必然性。作品悲剧的必然性在什么地方就初显端睨、有所预示?

明确:在第一段。文章的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祸患起于宫廷。围绕征集促织,表现了官府的媚上欺下,游侠儿的囤积居奇,里胥的猾黠,一开始就奠定了悲剧的基调,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4、文章详写了成名一家在肉体上、精神上所受的折磨和摧残,在哪些情节上反映得最典型? 同学们一般从开端部分成名“惟思自尽”谈起,说明学生看问题不够深入,对提问的理解也不够到位。

启发:患难见真情,岁寒知松柏,在大悲大喜的转折关头最能体现出实质。同学们不妨找找看。明确:学生可能会找到情感基调由喜转悲的“亡虫”这一情节,透过表象分析[实质,可知成名之子自杀,不过是误毙蟋蟀,这充分反映了官府贪暴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之深,真是人不如虫!

再次启发:刚才同学们关注的是由喜转悲部分,现在大家不妨把视野拓宽些,思维再活跃些,我们先前提到悲极复喜的结局实际上是喜中寓悲的。大家都知道斯巴达克斯的故事,在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奴隶主看角斗士相互杀戮以取乐,这跟促织之戏有相似的地方。

明确:“魂化促织”的情节固然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和神奇色彩,但同时也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为使全家免于灾祸,成名之子只能化虫供人取乐,幻想中的喜悦反映的是现实中的无奈和凄凉,是虚喜实悲的。笑的背后是泪,喜剧的表象蕴藏着辛酸和悲凉。

(二)悲剧的源头(思想和主题)

刚才我们共同分析了悲剧的外在表现(流),现在我们来看看悲剧的内在原因(源)。

1、成名因虫入邑庠,成巨富,是不是官府的良心发现?

明确:不是,文章末段说是“并受促织恩荫”,将之归功于小虫,岂不滑稽可笑!

2、文章情节的发展和情感基调的变化围绕促织展开,成名的入邑庠成巨富又归功于促织,成名一家的命运是不是真的操纵在促织手里?

启发:成名一家的命运的确随着促织的得失而变化,但促织只不过是一条有形的线,在它的背后,还有一条无形的线,那又是什么?

明确:成名一家的命运真正操纵者是幕后人物——皇帝,是因为他的偶一欢喜。

3、成名一家的苦难单单是由皇帝引起的?

明确:确切地说是上自皇帝,下至里胥的一整套封建官僚机构,是整个封建官僚制度,这正是作者的矛头所指。

4、成名有没有代表性?

明确:成名是封建社会里被剥削奴役的百姓典型。可见这一整套官僚机构的获乐获利是建立在百姓受苦受难的基础上,可谓官喜民悲,这就是活生生的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三)借古讽今

1、文章的开头说故事发生在明朝宣德年间,作者真正批判的是明朝社会的黑暗现实吗? 明确:由于清初文网严密,作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我们在第四册的《过秦论》、《六国论》中接触过。“讽”就是作者的观点、评论,见最后一段。

2、请同学们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作者的见解,分析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明确:作者认为造成民众“贴妇卖儿”的悲剧的是上自天子,下至贪官污吏的一整套封建官僚机构,眼光是犀利敏锐的;作者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寓了讽谏之意;“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指明了封建官僚的升迁是建立在百姓受苦受难的基础上,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天酬长厚者”的观点反映了作者“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宣扬了因果报应,这对群众的反抗斗争起了消极的麻痹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的思想还是很有价值的,观点是相对进步的。

三、总结性点拨教师总结:江浙一带,每年的八九月份,是蟋蟀出土的时节。它们以歌喉清亮悠扬而惹人喜爱,其中的黑翅二尾的雄性蟋蟀,尤以轻捷善斗著称。民间在茶余饭后以此互搏取乐,作为一种工作之余的消遣也未尝不可,但是,这种游戏传入朱门,统治阶级或因此玩物丧志,不理政事,或趁机横征暴敛,括取民脂民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小小一只蟋蟀,真是为害不浅。其实归咎于蟋蟀,很不公平。清朝蒲松龄,很早就中了秀才,但屡试不第,72岁才援例出贡,四年后就去世了。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察。他借用《促织》一文,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本质,鞭挞了官僚体制,尖锐地指出了封建官僚封赏的代价是人民的血泪和苦难。

四、板书设计 促

织 蒲松龄

情节

内容

背景

征虫

奠定悲剧基调

开端

责虫

发展

卜虫

再发展

亡虫

高潮

化虫

结局

赏虫

喜中寓悲 附言

论虫(虚)官喜民悲

(实)

今 3

第3篇:促织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尚、售、冀、会等词的意义及少间、食顷、斯须、俄等时间副词的用法

2、掌握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情况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

3、把握文章内容,赏析其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

4、赏析本文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本文的思想内容

5、文中荒诞离奇的“偶然”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封建统治的谴责,从而培养学生同情、关心弱者,敢于同现实丑恶作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文章的情节,描写特色及思想内容

3、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板书)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这两句话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写鬼写妖”的题材内容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今天我们要学习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促织》研讨四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织》研讨四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