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盛夏偶得夏天来了作文
盛夏偶得夏天来了作文
盛夏的中午,很闷热。我热得不能入睡,电扇摇动的都是火一样的热浪。还是戴上草帽,拎上一瓶矿泉水,出去找风了。
昏黄的天空中虽没有见到太阳,但还是非常灼人。树呆呆地站着,它们的灵魂似乎被蒸发掉了,一动也不动的。蝉在枝头上也被熏得“吱哟”“吱哟”的哀嚎。平时好动的狗,趴在树阴下,吐着粉红的舌头,眼里散发着烦躁和厌恶。路上看不到三两个行人。
我穿过公路,上了山道。山道两旁是丛生的乔木,比人还要高,偶有松树和大叶子柳从乔木丛了突现出来。风还是没有找到,我继续前行。绕着山路,来到养殖的湖畔。湖堤上有一排杨柳,叶细长嫩绿的,无精打采地低垂着。一点也找不到昔日的“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感觉。堤边的湖面上有一亩见方的荷,荷叶有的平铺在水面上,有的象小伞撑出水面,有的斜靠着的,还有几片枯了的……有荷叶自然就有荷花,粉红色的荷花,有点残败了,有好多花瓣散落在水面和荷叶上,不见那“直耸朱笔点天文”的尖尖小荷了。挺有精神的是那莲蓬,绿油油的,露着蜂窝状的莲子。它们有的仰面朝天,高傲地立着;有的俯视着水面,象在观察水下的鱼儿;有斜视着远方,若有所思……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诗句了。水面上不时传来鱼击水的声音,那是他们在水下觅食,嬉戏,烦躁不安。它们击起的浪花,把荷叶、荷花,还有那莲蓬,都给摇晃了几下。
我站在堤上的柳阴下,看着这残败的荷花和那清如水的莲子,闻着被蒸发起来的湖水的气息和那残荷的余香,听着蝉的哀嚎和那远处村庄里的一两声狗的不耐烦的吠叫,忘却了闷热,思绪飞扬起来。
想到的当然是那“清如水”的诗句了,我还不是停留在莲子上,我想到的是水。有什么东西能如水呢?水是生命所不可缺少的',万物赖以生存,同时它还是生命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所说的“水善利万物”了。就其形状来说,水无色无味,液体,可蒸发为汽,可凝结成冰,遇方器则方,得圆器而圆;它涓涓成溪,潺潺成河,奔腾为江,汹涌作海。这就是“水无常形”了。它的力量也是不可估量的,润物无声,是它的轻柔;滴水穿石,是它的坚韧;咆哮奔腾,是它的豪放;摧枯拉朽,是它的浑厚。还有,那就是它的渗透,使一切都能和它亲和,最后为它所软化。最让人佩服的还有它的胸怀,它不与任何东西争高低,它能上天为云,它能降下是雨,它能隐居山涧为潭,它能潜伏地下成地下河流,这就是它的豁达了;人常说“虚怀若谷”,水的胸怀是谷所不能比拟的,看那波澜壮阔的海,汹涌广袤的洋,若大的胸怀可以想象。它也很安分,总是往低处流淌,就算把它倒在路边的小洼宕里,也泰然自若,找不到一丝远离江海耻辱之感,真正做到了宠辱皆忘。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现实中,为权利明争暗斗,斤斤计较,甚至拼得你死我活;在工作中,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在业务学习上,骄傲自满;在为人上,心胸狭窄,甚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恰恰是“水”的反衬。
老聃说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是也,谁人能若水?
第2篇:《坛经》偶得
《坛经》偶得
草草地学完了《六祖法宝坛经》——唯一被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由中国人自己造的经典。掩卷沉思,感慨颇多,不知不觉心里也就有了一些对《坛经》的个人想法。现在把这些想法和盘托出,也算是对学习《坛经》的一个小小总结吧。
为《坛经》正名
大凡稍稍有一些佛学知识的人都知道,“经”本为佛说,而且只有佛陀的说法纪录才可以称之为经,以供后世佛弟子如法奉持、流通。六祖当年在大梵寺开坛说法,因其所开创的禅宗“顿悟”之教一时盛行天下,门众甚多,以至于门徒中有人最终视六祖为“佛”了,他的讲经纪录也就被其法嗣以“经”的方式保存了下来,并作为南宗禅的宗经。这样看来,其说法内容被尊奉为“经”,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唯一的一部被中国佛教徒尊为“经”的祖师说法纪录,虽然其中没有佛教经典里用贯了的“如是我闻”这一固定句型,但是《坛经》仍具足佛教经典通序中的几种主要的内容,即:主成就——慧能大师;处成就——大梵寺讲堂;时成就——适时弘布正教;众成就——僧尼道俗、官僚儒士。并由此可想而知当年六祖开堂讲法时场面的隆重、庄严了。
直到今天,《坛经》仍以其朴素的内容、深隧的思想和从当下入手、从小事入手的实用自然的修证方式,引导中国佛教徒们一步步地迈进“见性成佛”的无上境地。
“无念为宗”——南宗禅之基石
南宗禅之根本理论及修证特色,我认为应该是《六祖法宝坛经.定慧品》里六祖大师所说的“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一句。“无念”就是要人们放下分别心,不要有任何好坏、是非等世俗观念,面对客观世界,不要有一丝主观上的追求和执著,而要作到“于诸境上,心不染”。因为现象界本空无有,一切皆由人心的`分别而造,如果心有所念,就是以万物为实有而有所执着了。
但六祖同时又指出,“无念”并不是“百物不思”,而是要“于自念上,常离诸境”,所以说“无念”应是“正念”的别名;只有具足正念,才能真正达到究竟涅槃的佛地。
六祖在开示以“无念为宗”同时,又提出要以“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就是指要切实明白一切事物之相皆是由心而造,只有摆脱这一凡夫之有相认识,才能真正洞察宇宙本体之相——真如实相。但心中完全没有了世俗之相,才能彻悟真如。所心说“无相”既是世界本来之相,又是佛弟子修行所要达到的境界,也就是要“于相而离相”,也只有做到“无相”,才能真正做到“法体清净”。
再说“无住”。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无不处于变化之中,世界上不存在永远稳定不变的东西,事物时时刻刻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那么我们就不能把概念当作事物的根本属性。既然“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语),我们只有做到了“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愁害”(《六祖法宝坛经。定慧品》),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地做到了“无住”。
“无念”、“无相”、“无住”三者中,“无念”首当其冲,“(无念为宗)可以说是《坛经》对于自神会以来南宗全部理论和实践的最精炼的抽象。”[《中国禅宗通史》,P185]不过就修证实践而言,三者虽名相不同,但内容是统一的,修证佛法的弟子们只要不起妄念,不起分别,也就是说在做到“无念”的同时,也才能真正地不障真如自性,这也就是“离相”、“离住”了。
小根与大智
六祖初谒五祖忍大师时,对于五祖的问话,六祖的回答颇具机锋,可以说是慧水溢流,“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葛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坛经.行由品》)这一回答既印证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论思想,同时也说明般若智慧人人具足,并无大小顿渐之别。
可是为什么佛性本自具足的芸芸众生在世间差别相上,仍会表现出小根与大智的不同呢?《坛经》中指出,这种差别关键在于众生对于佛法信仰的深浅不同,所以就会表现出迷悟程度的不同。小根人的般若智与大智人的般若智“更无差别”,但由于小根人“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迷心外见,修行笕佛”之故,这种执着于内外境之分、于心外笕佛求法,是徒劳无功的。大智之人不假外修,而是“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能够“于自心常起正见”、“于一切法不取不舍” (《坛经.般若品》),所以大智之人弃外修而求内证,并且于内心悟见自性三身佛,从而证得圆满菩提。
在《坛经.般若品》里,六祖还提出对待经典的态度问题,指出一切经典本无大小二乘之别,都是出自于佛,而且一切经“皆因人置”,是佛陀针对众生不同的烦恼尘劳而开宣的不同的对治法门,进而提出了弘扬佛法的应机设教原则。
关于无相忏悔
在佛教教义里,“忏悔”是一种专门以去罪消业为目的的宗教仪式。“忏”是梵文Ksama(忏摩)的音译;“悔”是它的意译。有罪方可忏,有过才可悔。不过相对于有相的罪业和过错,《坛经》里的“无相忏悔”可以说是六祖开创的一种“教外别传”,同时又是南宗禅修证实践的又一个侧重点。
忏悔作为佛教度化众生的重要法门之一,《坛经》里更是将这种“无相忏悔”法门当作一种固定的宗教形式而确定下来,也就是说,“《坛经》......是将宗教信仰道德化,将世俗道德宗教信仰化,它总结的是一种标准的道德化佛教。” [《中国禅宗通史》,P188-P189]
并非结语
《坛经》自问世以来,受持者众多,流传地域也极广,虽然在流通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增删,版本也有好几个,但其核心内容并无改变,可以说在《坛经》流传于世的一千多年以来,这部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经典对中国的教界、学界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及凝聚力也起了巨大的作用。人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有很多人把《坛经》看作佛教中国化最终完成的标志并不过分。毕竟,这部中国人根据自己的修证体验总结出来的经典,以其所蕴含的巨大的思想价值和切实可行的宗教实践,鼓舞着人们向着佛地而跨出更为坚实的步伐。
[参考书目]《坛经》
1、新修《大正藏》T48《六祖大师法定坛经》。
2、杜继文、魏道儒著《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洪修平著《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开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4、演培法师著《六祖坛讲记》,台湾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1994年版。
第3篇:教学偶得
教学偶得
1、《兰花草》与《我的母亲》
一天,我正在为《我的母亲》一文备课查阅资料,偶尔看到资料中提到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校园歌曲《兰花草》。我想:《兰花草》与《我的母亲》有什么关系呢?仔细一看,呵呵,原来《兰花草》的歌词居然是根据胡适的诗集《尝试集》中的一首小诗《希望》改编的。说实话,在这之前我还真的不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胡适先生。于是,我在教学《我的母亲》一文时,便引用了这首歌作为音乐背景,同时告诉大家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本文的作者——胡适先生,以此让大家加深对胡适先生的印象。
2、“锦上添花”与“锦上添疤”
在开学第一次的写作兴趣小组活动中,我让学生以这次活动的收获为内容进行练笔。在后来的作业评阅时,我看到一位同学写了这样一句话:“文章中恰当的应用修辞和一些好词好句,能使文章锦上添花,相
第4篇:寒夜偶得作文
寒夜偶得作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寒夜偶得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题记:每一次我想你,全世界每一处都是你,夜空下的雪花,每朵都是你的泪滴,好想你瞬间就在眼前,好想让你回到我身边,这无力的超能力,也没有办法挽回你。
晶莹的雪花悠悠地从天空中飘落,渲染成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一切都是这般寂静。她们仿佛从不属于这人世间,任烟尘飘飞,依然不曾染上分毫。就好像天使遗落在人间的白羽,人鱼掉落在凡尘的眼泪,是那么纯洁,那么美好,可是也那么短暂。柳叶还是无声无息地凋零了,只有那光秃秃的柳枝和着雪花与寒风微微荡漾着,她轻点着水面,如丝般的忧伤随涟漪一圈圈散去。所有都被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我看不清其中到
第5篇:登山偶得作文
登山偶得作文
一年暑假爸爸带我去登泰山。刚开始,我的心气很高,有时一步能登两个台阶,我跟着前面的人流前行,很快爸爸就被我甩在后面了。“慢点,一会儿你就走不动了。”爸爸喊我。我没有听爸爸的话,“怎么可能呢?”我心想。过了一会儿,我觉得自己的两腿有些沉了,一种酸痛之感不停地向我袭来,两脚发胀,步伐也一点点慢了下来,汗水也来凑热闹,汗珠串成了线,从上而下流下来。
爸爸跟上来了,“喝口水吧”,爸爸递给我一条毛巾和一瓶矿泉水。我喝了一口水,身体倚在台阶旁边的石柱子上。向上看去,人流在蜿蜒中向前涌去。“山路怎么都是曲曲折折的呢?直上直下多方便啊!”我嘴里嘟囔着,拖着两条如灌了铅的`腿,一步又一步,在爸爸的鼓励和督促下,最终登到了山顶,汗如雨注。没想到到达山顶,先前的抱怨、疲累都一扫而光,我反倒觉得出过汗的感觉
第6篇:寒假偶得作文
寒假偶得作文(共23篇)由网友 “draught”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寒假偶得作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偶得
西风渐起紧敲窗,
侧目斜阳坠茆梁。
望断千山无去路,
倚栏回味百花香。
篇2: 偶得
偶得
檐上两只麻雀伴着清风爽朗的早晨鸣叫,“叽叽叽,喳喳喳”,唱和声此起彼伏。忽一只歪头侧目无声地凝视,专注地让另一只不由张口不语,而后凝视着飞离落脚之地,环绕着屋檐不规则地起落,惹得一声声忽高忽低地欢歌……凝眸许久,才惊觉双鸟不知何时已飞走。心朗润起来,放眼田间麦地盈满生机,那是硕果的沃土,虽无声无息却无悔付出的一日又一日,纵使斗转星移潮起潮落!新叶满枝风中婆娑的杨柳,静守四季轮回,春来绿意满枝头时揽清风入怀,放飞如雪柳絮幻化朗月般情怀,不计较大地因它而生机一片,只洒脱挺立天地间,送走夏
第7篇:读书偶得作文
读书偶得作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书偶得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前人的光辉事迹,后人的反复研究,让我对枯燥的历史起了浓厚的兴趣,不似中学课本的枯燥无味,而是幽默诙谐,妙趣丛生,这是《明朝那些事儿》的重要标签。
初识这本书,是在一次偶然课间,我见一个平时课间都见不到影的同学竟捧着本书在津津乐道得看,凑近一瞧,明朝那些事儿四个大字赫然映入了我的眼帘。乖乖,还是讲历史的,我心想。瞬间,我也心动了,我倒要看看历史能讲出什么有趣的来。当天晚上,我就去书店买了一本,我正式开启了补全历史的征途。
买回家后首次翻开书页,浏览着一行行生动的文字,我
第8篇:偶得初一作文
偶得初一作文(锦集19篇)由网友 “摸鱼王中王”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偶得初一作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偶得
西风渐起紧敲窗,
侧目斜阳坠茆梁。
望断千山无去路,
倚栏回味百花香。
篇2: 偶得
偶得
檐上两只麻雀伴着清风爽朗的早晨鸣叫,“叽叽叽,喳喳喳”,唱和声此起彼伏。忽一只歪头侧目无声地凝视,专注地让另一只不由张口不语,而后凝视着飞离落脚之地,环绕着屋檐不规则地起落,惹得一声声忽高忽低地欢歌……凝眸许久,才惊觉双鸟不知何时已飞走。心朗润起来,放眼田间麦地盈满生机,那是硕果的沃土,虽无声无息却无悔付出的一日又一日,纵使斗转星移潮起潮落!新叶满枝风中婆娑的杨柳,静守四季轮回,春来绿意满枝头时揽清风入怀,放飞如雪柳絮幻化朗月般情怀,不计较大地因它而生机一片,只洒脱挺立天地间,送走
第9篇:偶得好友-作文500字
偶得好友-作文500字
在我众多朋友中,小婷和我关系最好。她性情温和,让人觉得跟她很容易相处;她天真可爱,常给她身边的人带来欢乐;她善解人意,你有什么心事都可以向她尽情倾诉......总之,小婷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女孩,她的故事呀,真叫人百说不厌。
小婷不但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而且做事总是有始有终。记得有一次,我约了小婷在街上等,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她仍然没有来。于是,我决定到小婷家去找她,但她妈妈说她不在家。我失望地走了,我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正是小婷。
小婷正在给一位老奶奶打扫房间,她的一举一动我都看得很清楚,小婷先把老奶奶家的杂物整理了,然后提一小桶水回来,用抹布把门窗都擦干净。
小婷擦门窗的`时候多认真啊!她把布湿了之后,再用布抹窗,但是窗是用木板做的,有很多小刺一些小铁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