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宿建德江》古诗赏析及翻译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2-27 07:12:5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孟浩然《宿建德江》古诗赏析及翻译

孟浩然《宿建德江》古诗赏析及翻译

《宿建德江》是一首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面称建德江。

移舟:将船靠近岸边的意思。

泊:停船靠岸。

烟渚:雾气迷漫的江岸。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日暮:傍晚。

客:指诗人自己。

新:增添。

野旷:原野空旷辽阔。旷,空阔的意思。

天低树: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两句是说,原野广阔,放眼望去,远处天地相连,天似乎比树低;江水清澈,人在船上,月映水中,月光返照,似乎月离人很近。诗句借对景色的清淡描写,烘托出孤寂的情怀,极为委婉动人。天地寥廓,诗人却孑然一身,只有一轮孤月和他相近,寂寞的境况不问可知。写景寓情,客愁自见。而所描绘之景色,如一幅秀丽的写生画。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称之为“神品”。清人张谦宜认为:“‘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

译文: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译诗、诗意:

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

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

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孟浩然的山水诗多是写他故乡襄阳的名胜,象《秋登兰山寄张五》、《夜归鹿门歌》、《江山思归》等,将襄阳的山水、烟树、新月、小舟描绘得平常而亲切。他的田园诗数量不多,但生活气息浓厚,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珀云在后》等,农家生活的简朴,故人情谊的深厚,乡村气氛的和谐,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他的一些小诗,如《春晓》也写得含蓄清丽、韵味悠长。孟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试想,此刻那亲近的明月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呢?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团团新愁。新愁知多少?“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我们见到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是的,这“宿”而“未宿”,不正意味深长地表现出“日暮客愁新”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拓展:古诗大全孟浩然

1、《初春汉中漾舟》

漾舟逗何处,神女汉皋曲。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

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

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2、《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3、《田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4、《早梅》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5、《庭橘》

明发览群物,万木何阴森。

凝霜渐渐水,庭橘似悬金。

女伴争攀摘,摘窥碍叶深。

并生怜共蒂,相示感同心。

骨刺红罗被,香黏翠羽簪。

擎来玉盘里,全胜在幽林。

6、《秋登兰山寄张五》

一作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初春汉中漾舟》

羊公岘山下,神女汉皋曲。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

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

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8、《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一作宿来公山房期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迳。

9、《耶溪泛舟》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

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相看未相识,脉脉不得语。

10、《舟中晓望》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11、《自洛之越》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12、《送朱大入秦》

游人武陵去,宝剑直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13、《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14、《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5、《渡浙江问舟中人》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第2篇:孟浩然《宿建德江》翻译及赏析

孟浩然《宿建德江》翻译及赏析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浩然《宿建德江》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赏析1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赏析2

这是一首刻画江中夜晚的秋色,抒写离家在外、思乡之情的诗。整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含蓄婉转,浑然天成。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船靠岸的意思;“泊”表明诗人于此停船宿夜。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不仅点题,也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承接上文,正因日暮,才需停船留宿,也正因如此,才有江面烟雾缭绕的暮色。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安睡整晚以缓解旅途劳顿,可眼见鸟儿归于山林、牛羊归于山下,自己却露宿在外,不禁产生游子的思乡之情。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先写日暮时分的苍茫大地无边无际,仿佛天地都连接在一起,遥远的天边竟比眼前的树木还要低。后写夜已降临,高远的明月映在水中,似乎与人也是很亲近了。呼应前文的“愁”,以秋色带出寂寞的内心情感,面对寒秋,只能以月影为伴,孤寂之感顿出。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诗人曾经多年饱读诗书,带着满腔抱负奔赴京城。而如今虽心有不甘却也只能游历于吴越之地。此刻,他独自夜宿江边,眼前尽是荒凉、凄冷的景色,唯有月影为伴,那羁旅的惆怅、思乡的苦楚、仕途的坎坷……不禁愁绪满怀,凄楚之情涌上心头。

赏析3

这首诗描绘了夜宿江上的观感。烟雾中的沙洲、高大的树木、辽阔的原野、清清的江水、停泊的小舟、美丽的月影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淡淡的愁思也融注在画面般的景色之中。语言清新,情韵悠然。

建德江即新安江,自南朝诗人沈约以来,新安秀色被诗人吟咏不断。孟浩然此次离开他久居的家乡而到新安江上,不禁有些羁愁。何况时当黄昏——黄昏是最易催动人乡思的时候。诗人的船停泊于烟雾濛濛的小洲,家在万里之外,四周是一片清寂的烟雾,顿生羁旅之感。但诗人性爱山水,终究抵挡不住新安江的秀色。他放眼四望:但见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旷野,黄昏的天空阴沉沉的,似要把远在天边的树木压得如同一棵荠菜;江面上**不兴,澄清如镜,明亮的月亮映在水里,似伸手便可掬起一般。

本诗情景交融,风韵天成,显示出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魅力。

赏析4

南宋严羽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感发人意。”(《沧浪诗话诗评》)这首写作者羁旅之思的诗,就是一首虽小却好的佳作。

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那一段。诗人旅行时住在船上,诗也是在船上写的。诗的首句是叙事,写日暮泊舟的景象。次句点情,日暮生愁,在古人是一种很典型的意境。南朝梁费昶就有“向夕千愁起”(《长门怨》)之句,作者自己在别的诗中也写过“愁因薄暮起”(《秋登南山寄张五》)。“客愁新”的“新”字有味,或是说离家未久(其实从襄阳到建德,离家的日子应不短,只是心理上觉得离家未久),所以想家;或是说黄昏时分特别想家,也可使乡愁加深。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此诗的生花妙笔:以天低于树来写原野的旷远,以月近于人来写江水的清澈平静,构思精巧。“天低树”“月近人”都是视感上的错觉,“天低树”是因天远于树,“月近人”只是月影近人也,虽是错觉,又有强烈的真实感。这种美得异样的景色,使诗人陶醉而又迷惘。景是太美了,只是人有些孤单。有人说这两句受到南朝宋诗人谢灵运“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的启发,细味果然,只是“江清月近人”之句更有诗意。唯有“月近人”,正是无人相近的一个转语,所以余味曲包。清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唐诗别裁集》)

唐人绝句的一般结构,在第三句转折,此诗在结构上的特别之处,是次句以“客愁新”三字作转折,而结以骈句。骈句作结弄不好有“半律”之嫌,即给人感觉结尾突兀。而此诗末句饶有余味,所以没有那样的弊病。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

第3篇:孟浩然《宿建德江》古诗赏析

孟浩然《宿建德江》古诗赏析

《宿建德江》是一首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面称建德江。

移舟:将船靠近岸边的意思。

泊:停船靠岸。

烟渚:雾气迷漫的江岸。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日暮:傍晚。

客:指诗人自己。

新:增添。

野旷:原野空旷辽阔。旷,空阔的意思。

天低树: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两句是说,原野广阔,放眼望去,远处天地相连,天似乎比树低;江水清澈,人在船上,月映水中,月光返照,似乎月离人很近。诗句借对景色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孟浩然《宿建德江》翻译赏析

孟浩然《宿建德江》翻译赏析(精选12篇)由网友 “仔崽崽”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孟浩然《宿建德江》翻译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孟浩然《宿建德江》翻译赏析

孟浩然《宿建德江》翻译赏析

宿建德江①

孟浩然

移舟②泊烟渚③,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注释:

①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②移舟:靠岸。

③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评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篇2:孟浩然《宿建德江》翻译及赏析

孟浩然《宿建德江》翻译及赏析

宿建德江

孟浩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孟浩然《宿建德江》翻译赏析

孟浩然《宿建德江》翻译赏析

宿建德江①

孟浩然

移舟②泊烟渚③,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注释:

①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②移舟:靠岸。

③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评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孟浩然《宿建德江》古诗赏析及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孟浩然《宿建德江》古诗赏析及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