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一个“红小鬼”的长征历史典故
一个“红小鬼”的长征历史典故
历史渐行渐远,思考却越来越深入。“走出草地就是胜利”,不仅仅停留在“原来有100多人,到走出草地时仅剩下17人”的感动与悲切。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个“红小鬼”的长征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一个“红小鬼”的长征历史典故
我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长征路经贵州时参军的一个“红小鬼”,现已是84岁的耄耋老人,虽已过去70年了,但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艰苦转战的情景仍历历在目,特别是过草地的情况,至今记忆犹新。我们红六军团长征中走了两段草地,第一段是从西康色达到四川阿坝,走过了渺无人烟的干草地;第二段是从阿坝到甘肃哈达铺,走过了连鸟兽也难以见到的水草地。
1936年6月,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中央军委电令正式成立红二方面军,二、四方面军分左、中、右三路从甘孜北进。我们红六军团当时在原西康省的甘海子,于1936年7月初出发,经西康色达县绕道青海省南部到四川阿坝。本来计划10天的路程,整整走了20天。由于部队刚通过了几座雪山,指战员们体力消耗严重,又缺少粮食,当我们第一次进入渺无人烟的茫茫草地后,虽然这里还只是干草地,但已面临到不少难以克服的困难。行军中,草地露营,经常遇到大风和雨雪袭击,气候恶劣,又没有粮食,指战员们有时连野菜也找不到,还有的战士因吃了毒蘑菇而致死。军团首长心急如焚,把马杀了给战士们充饥,但杯水车薪,部队天天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行进,而且还要和突然来袭的敌人骑兵作战。不少同志,在这第一段草地行军中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经过20天的艰难行军,到达四川阿坝,在阿坝部队稍事休整补充,准备过大草地(水草地),这也是红军长征路上最艰苦的一段行程。在这里首先是补充粮食,我们军团想尽办法筹集到一批青稞麦,加工成炒面发给每个人,作为过草地的全部口粮。我们于7月30日开始进入水草地,第一天就遭到暴风雨和冰雹的袭击。这里的气候,真如神话一般,变化莫测。本来万里无云,突然一片黑云会在头顶出现,于是大雨冰雹猛落下来,无处可躲,把大家打得浑身湿透,有人头上还被冰雹打起了包包。就这样,我们天天都在茫茫的水草地里艰难地跋涉,行进中每个人都要小心翼翼地沿着前面部队踩出的路前进,稍不小心就会陷进泥沼,活活被草地吞没。
水草地行军,我们军团遇到的最大困难仍是缺粮。前段过干草地,指战员们饿着肚子走路,体力普遍下降,大家拖着虚弱的身体,继续通过环境非常恶劣的水草地,再加上缺粮,极度困难。当时我们的战斗口号是“走出草地就是胜利”。因此,我们军团行进中,只要一休营,大家都不顾疲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去找吃的,有的挖野菜,有的'捉鱼虾,有的拣死牛死马的骨头砸来煮水喝。总之,“为吃奋斗”,为争取活着走出草地干革命。
我们红六军团在这茫茫的水草地中整整走了9天,每天不仅要为“吃”奋斗,而且还要为“宿”担忧。我们宿营时的所谓“帐篷”,都是指战员们用自己的床单支撑起来的,既不遮风,也难御寒,更挡不了大雨夹着冰雹的袭击,有时碰上整夜下雨,大家只能背靠背地蹲在水里等待天明,有的体弱有病的同志支持不住而倒下,当场死去。我当时是红十八师三营七连的卫生员,我们连的二排长,江西人,是党支部委员,原来身体很好,打仗勇敢,很能干,行军中他经常帮助体弱有病的战士背枪,有时把两三个战士的枪都背上,叫“背架枪”,全连同志都很喜欢他。一天晚上经雨淋后,第二天他怎么也站不起来了,咬紧牙关挣扎也无济于事。指导员和我要搀他走,他不要,战士们要背他走,他也不要。他说:“我不行了,你们难道想要多牺牲几个人吗?能多活着一个人走出草地就多一份革命力量牎”当天我们连是后卫,部队已经走了,指导员要照顾整个连队,就要我等一下二排长。我蹲在二排长身边,两人眼望着远去的部队,这时二排长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对我讲:“卫生员,你快走,等会儿你赶不上队伍了。”又指指身上还剩有一点炒面的干粮袋说:“炒面我用不着了,你拿上,你还小,一定要活着走出去……”看着二排长慢慢瘫倒在草地上,我已泣不成声,连连呼叫“二排长牎二排长……”可他再也听不到我的声音了。我们可爱的二排长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在茫茫的水草地上。
饥饿寒冷压不倒红军的英雄气概,艰难险阻挡不住红军前进的步伐。8月8日我们终于走出了水草地,到达四川省的包座。从这里往前又走了十几天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山间隘路,通过了“八里卡子”“腊子口”等天险,才到达了甘肃的哈达铺。
经过雪山、草地,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转战,我们红六军团与其他军团一样,牺牲了很多优秀指战员,就拿我们连队来讲,原来有100多人,到走出草地时仅剩下17人。虽然人员减少了,但大家锻炼得更坚强了。“走出草地就是胜利”。指战员们情绪高涨、精神饱满地高唱着“大踏步,向前进,解放大西北……”勇往直前,奔赴抗日前线。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过草地只是其中一节。无数先烈出生入死,前赴后继迎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美好的今天来之不易。我们要牢记历史,学习先烈们,学习当年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继承、发扬光大他们的革命精神,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繁荣富强。
第2篇:红军鞋的长征历史典故
红军鞋的长征历史典故
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红军鞋的长征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红军鞋的长征历史典故
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当地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
为了消除部队的顾虑,毛主席说:“神山”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和神山比一比。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外,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来,心里涌起无限的感念。一首在江西中央苏区流行的山歌,又在我的耳边萦绕着:送得哥哥前线去,做双鞋子赠送你,鞋上绣了七个字,红军哥哥万万岁。
想起这首山歌,也就想起了我们离开中央苏区时的情形。一个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我。这是一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的字句。他说:“孩子,这鞋一穿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最好的伴侣。
记得在离开江西的最后一次战斗中,我的脚负伤了。当时既没有医药,也没有担架,我只得每天拖着负了伤的脚,艰难地走着。实在坚持不住了,我第一次从腰里解下“量天尺”,穿在脚上。鞋底软绵绵的,特别舒服。一穿上它,就想起了苏区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伤痛。不久伤口好了,我的鞋底也磨去了不少,舍不得再穿,就又把它包起来挂在腰上……打遵义,我们连担任攻城任务。打得正有劲,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仔细一看,原来一颗子弹穿过鞋子,紧挨在腰骨旁的皮肤上。同志们见了,都说这真是“救命鞋”。可是我也很惋惜,因为鞋子被穿了一个大窟窿。以后,我更加倍地爱惜它。
天蒙蒙亮,我们就开始爬山。越向上爬越陡,一会儿竟下起鸡蛋大的冰雹。狂风夹着冰雹,吹在身上,真像刀割的一样。我是个炮兵,肩上扛着45斤的迫击炮炮筒,走起来就更难了。我踏着前面像雪梯似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移,脚被雪冰得失去了知觉,几次跌倒。每当我倒下,看到脚上的“量天尺”,心里就感到一股热劲,好像苏区的老乡们在背后推着我前进。
终于爬过了雪山,我低头看看那双“量天尺”,它沾满了冰泥,脏得不成样子,我赶忙把它脱了下来,磕掉泥巴又挂在腰上。
第3篇:红军鞋历史典故品读
红军鞋历史典故品读
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当地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
为了消除部队的顾虑,毛主席说:“神山”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和神山比一比。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外,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来,心里涌起无限的`感念。一首在江西中央苏区流行的山歌,又在我的耳边萦绕着:送得哥哥前线去,做双鞋子赠送你,鞋上绣了七个字,红军哥哥万万岁。
想起这首山歌,也就想起了我们离开中央苏区时的情形。一个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我。这是一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的字句。他说:“孩子,这鞋一穿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