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乞食》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2-25 07:03:0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乞食》

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乞食》

引导语:《乞食》是晋宋之际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记叙了诗人一次由于饥饿而出门借贷,并得人遗赠、留饮的活动。下文是小编收集这首诗的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乞食》陶渊明

〔说明〕

此诗当是诗人晚年所作。前四句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内心状态,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心情;中间六句写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由“谈谐”而“情欣”,由酣饮而赋诗的情景;末四句对主人表示感激之情,写得悲愤而寄慨遥深。全诗语言平淡无华,却蕴发着人性美丽的光辉。诗中记叙了一次由于饥饿而出门借贷,并得人遗赠、留饮的活动。前四句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内心状态,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心情;中间六旬写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由“谈谐”而“情欣”,由酣饮而赋诗的情景;末四句对主人表示感激之情,写得悲愤而寄慨遥深。这首诗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晚年贫困生活的一个侧面,而且也真实地反映出陶渊明朴拙真率的个性。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1)。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2)。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3)?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4)。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5)。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6)。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7)。

[注释]

(1)驱我去:逼迫我走出家门。竟:究竟。何之:往何处去。之:往。

(2)斯:这。里:居民聚居的地方,指村里。拙言辞:拙于言辞,不知该怎么说才好。这里表现一种羞于启齿、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理活动。

(3)解余意:理解我的来意。遗(wèi位):赠送。岂虚来:哪能让你(指诗人)白跑一趟。

(4)谈谐:彼此谈话投机。觞至辄倾杯:每次进酒总是一饮而尽。辄:就,总是。

(5)新知:新交的朋友。言咏:吟咏。

(6)感:感激。子:对人的尊称。漂母惠:像漂母那样的恩惠。漂母,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非韩才:没有韩信的才能。

(7)衔戢(jí集):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戢:藏。冥报:谓死后在幽冥中报答。贻:赠送。

[译文]

饥饿驱我出门去,不知究竟去哪里。

前行来到此村落,敲门却难致词语。

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赠来不虚。

畅谈终日话投机,斟酒即饮不客气。

新交好友心欢畅,即席赋诗表情意。

感你恩深似漂母,无韩信才我心愧。

牢记胸中如何谢,死后报答君恩惠。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乞食》一诗,是陶渊明躬耕生涯之一侧面写照,至为真实,亦至为感人。这首诗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晚年贫困生活的一个侧面,而且也真实地反映出陶渊明朴拙真率的个性。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渊明归耕之后,备尝农民之艰辛,尤其是饥饿。《有会而作》云:“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饮酒》第十六首云:“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皆可印证。起二句直写出为饥饿所逼迫,不得不去乞食的痛苦情形和惶遽心态,诗人自己也不知该往何处去才是。“竟”之一字,透露出反覆的思忖,既见得当时农村之凋敝,有粮之家太少,告贷几乎无门;亦见得诗人对于所求之人,终究有所选择。渊明乃固穷之士。萧统《陶渊明传》载江州刺史檀道济“馈以粱肉,(渊明)麾之而去”,就是一好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走啊走啊,不期然地走到了那一处墟里。由此可见,虽然“不知竟何之”,但下意识中,终究还是有其人的。此人当然应是一可求之人。尽管如此,敲开门后,自己还是口讷辞拙,不知所云。乞食,对于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毕竟是难于启齿的呵。“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主人见渊明此时的饥色和窘样,他全明白了,立刻拿出粮食相赠,诗人果然不虚此行。多么好的人呵!诗情至此,由痛苦惶遽转变、提升为欣慰感激。“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主人不仅急人之难,而且善体人情。他殷勤挽留诗人坐下相谈,两人谈得投机,不觉到了黄昏,饭已经做好了,便摆出了酒菜。诗人已经无拘无束了,端起酒杯便开怀畅饮。渊明爱酒。“倾”之一字,下得痛快,这才是渊明“质性自然”之本色呵。“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诗人为有这位新交而真心欢喜,谈得高兴,于是赋诗相赠。从“新知”二字,可见主人与诗人尚是新交,但诗人心知其人亦是一雅士,所以才“行行至斯里。”下面四句,正面表达感激之情,是全诗的主要意旨。“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絮),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后来韩信在刘邦部下立大功,封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诗人借用此一典故,对主人说,感激您深似漂母的恩惠,惭愧的是我无韩信之才能,难以报答于您。“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您的恩惠我永远珍藏在心里,今生不知如何能够答谢,只有死后我在冥冥之中,再来报答于您。中国古代有“冥报”的说法,如“结草衔环”的故事便是。“冥报”之语,表达的`是至深至高的感激之忱。“冥报”之是否可能,虽可不论,但此种感激之忱,则至为珍贵。

此诗的启示意义,超越了乞食一事。全幅诗篇语言平淡无华,却蕴发着人性美丽的光辉。主人急人之难,诗人感恩图报,皆至性真情,自然呈露,光彩照人。这是两种高尚人格的对面与相照。急人之难,施恩不图报;受恩必报,饮水不忘挖井人——这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传统美德。诗中映现的两种人格,深受传统美德的煦育,亦是传统美德的体现。

名家点评

宋代文学家苏轼《书陶渊明乞食诗后》:“渊明得一食,至欲以冥谢主人。哀哉!哀哉!此大类丐者口颊也。非独余哀之,举世莫不哀之也。饥寒常在身前,声名常在身后。二者不相待,此士之所以穷也。”(《东坡题跋》卷二)

现代文学家鲁迅:“穷到透顶,愁得要死的人,哪里还有这许多闲情逸致来著书?……高吟‘饥来驱我去……’的陶征士,其时或者偏已很有些酒意了。正当苦痛,即说不出苦痛来,佛说极苦地狱中的鬼魂,也反而并无叫唤。”(《华盖集・“碰壁”之后》)

第2篇: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联句》

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联句》

引导语:联句是古代作诗的一种方式,是指一首诗由两人或多人共同创作,每人一句或数句,联结成一篇。下面是小编收集的陶渊明的《联句》诗,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说明]

联句,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相传此体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后人多疑此诗为伪托)。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而成诗。这首诗即属于前一种体式。传世陶集诸本皆录此诗,为渊明与愔之、循之同作,内容为咏雁。然愔之、循之姓名、事迹无考,且署名为渊明诗句者亦与渊明之他诗不类,故此诗之真伪当存疑,有待进一步考辨。

鸿雁乘风飞,去去当何极(1)?

念彼穷居上,如何不叹息(2)!(渊明)

虽欲腾九万,扶摇竞何力(3)?

远招王于乔,云驾庶可饬(4)。(愔之)

顾侣正徘徊,离离翔天侧(5)。

霜露岂不切?务从忘爱翼(6)。(循之)

高柯擢条干,远眺同天色(7)。

思绝庆未看,徒使生迷惑(8)。(渊明)

[注释]

(1)去去:不停地飞行。当何极:谓最终要飞到那里。

(2)居士:犹处士。古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有居士田仲。”《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胡居士,贤者也。”

(3)腾:腾飞。九万:指九万里高空。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这里形容腾飞的样子。这两句语本《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传(tuán团,拍、附)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王子乔:名晋,周灵王的太子。事见《连雨独饮》注(3)。云驾:云车,仙人所乘。饬(chì赤):整治。指整治车马,准备邀游。

(5)侣:同伴,指雁。离离:忧伤的样子。(楚辞。九叹。思古):“曾哀凄欷,心离离兮。”天侧:天边。

(6)切:切肤,痛切。指霜露寒气侵袭。务从忘爱翼:逯本作“徒爱双飞翼”,今从李本、曾本。苏写本、陶本改。务从:务必相随,指跟上伴侣,以免掉队。忘爱翼:顾不上爱惜自己的羽翼,意谓努力奋飞。

(7)高柯:指高树。擢:挺出,特出。

(8)思绝庆未看:仅凭想象而幸亏未曾亲眼所见。指“腾九万”、“王子乔”等事。庆:庆幸。徒使生迷惑:徒然使自己产生许多迷惑。

[译文]

空中鸿雁乘风飞,远远高飞去哪里?

想到世间穷隐士,怎不感伤长叹息!(渊明)

虽想升腾九万里,大鹏展翅凭何力?

远方招请王子乔,准备云车驾云气。(愔之)

大雁徘徊顾伴侣,忧伤翱翔在天际。

寒霜岂不相侵袭?

奋飞相从不自惜。(循之)

高高大树枝挺立,远眺天边同一色。

想象幸亏未曾见。

徒然自我寻迷感。(渊明)

[联句典故]

故事中说: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四人一日结伴同游,至泰顺(今属浙江温州)境地,酒足饭饱之后,昏昏欲睡。唐伯虎说:“久闻泰顺茶叶乃茶中上品,何不沏上四碗,借以提神。”顷刻间,香茶端上。祝枝山说:“品茗岂可无诗?今以品茗为题,各吟一句,联成一绝。”联句如下:午后昏然人欲眠, (唐伯虎)清茶一口正香甜。 (祝枝山)茶余或可添诗兴, (文征明)好向君前唱一篇。 (周文宾)

泰顺茶庄的老板对此联句赞不绝口,祝枝山建议将诗送与老板,以换四包好茶。茶庄老板令伙计取来四种茶叶,分送四人。自此,茶庄便将当地名茶四味,包装成盒,谓之“四贤茶”,并将四才子这首联诗刻印传播,于是,泰顺茶叶也随之名扬四方。

茶诗联句更多的是在茶宴或茶会上的.即兴之作。茶客往往围绕着一定的中心、规定一个韵字,每人一联或一句,组成一首诗。这种创作方式往往被友情诚挚的故旧知友们所选择,以增进沟通、理解、或表达离情别绪等等情怀。

如唐代的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在浙江湖州刺史任上时,曾邀请友人月夜啜茶,与陆士修等人即兴作《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 (陆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 (张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 (李崿)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 (崔万)流华净肌骨,疏沦涤心原。 (颜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 (叶昼)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陆士修)

诗的首联“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它道明了茶饮能助人清谈,使人畅所欲言,增加交流,促进了解,加深友谊。几个志趣相投的友人聚在一起品茗谈心,清新脱俗,淡雅逸趣,这是何等高雅的享受!

联诗联句是文人雅士聚会时最常见的风雅之举。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多次描写了大观园中的贵族男女的吟诗联句,其中不乏咏茶的绝佳联句。

如第七十六回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妙玉所续的联句为: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又如芦雪庵即景联句,为宝玉与众姐妹相聚于芦雪庵“割腥啖膻”饮酒赏雪时所共吟,以眼前的事物为题材写成。其中有:烹茶冰渐沸, (宝琴)煮酒叶难烧。 (湘云)将茶事描写得自然生动而不落俗套。

第3篇: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咏荆轲》

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咏荆轲》

引导语:《咏荆轲》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借史咏怀、托古言志的咏史诗。此诗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政治、强暴势力的憎恶和铲强除暴的愿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这首诗的相关知识信息,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说明]

这首诗约作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陶渊明五十八岁。全诗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十分明显,大部分篇幅都用来写荆轲之行,以此着力渲染荆轲不畏强暴、义无反顾的慷慨悲壮之举;刺秦王的过程只以“图穷”以下四句简要叙述;诗的最后两句,体现了诗人对奇功不建的无限惋惜之情。此诗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别具一格。参见《咏三良》说明。

此诗咏赞荆柯刺秦王之事,事见《战国策。燕策三》及《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战国时齐国人,迂居卫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止酒》

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止酒》

引导语:《止酒》是晋宋之际大诗人陶渊明闲居时所创作的一首五言诗。全诗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说明诗人自己对于酒的依恋和将要戒酒的打算,每句都用一“止”字,读来风趣盎然,具有民歌的情调。下文是小编整理的原文译文鉴赏,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说明]

此诗为渊明闲居时所作。止酒,停止饮酒,即戒酒。诗人可以辞官,可以守穷,但不可一日无酒,饮酒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所以对于渊明来说,停止饮酒将是十分痛苦的事情。但诗人却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说明自己对于酒的依恋和将要戒酒的打算。诗中每句用一“止”字,读来风趣盎然,具有民歌的情调。此诗首六句叙写淡朴生活及天伦之乐;次六句抒写酒之不可止;接着四句为过渡,似一劝一答;末四句说明止酒利身,直至成仙。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1)。

坐止高荫下,步止革门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乞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乞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