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不自由,毋宁死
不自由,毋宁死(吴合众)
教师对学术自由的抛弃,在今天几乎见惯不惯。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曾说:“对学术自由的干预来自三个维度:意识形态、权力和金钱。”教师,一个升斗小民,在这么三个维度的干预下,自然也可以找到自我宽慰的借口:“铁定死,要自由否?”各种表态发言,充斥于报端,也就习以为常了。
在这么个背景下,“不自由,毋宁死”这个高尚的口号,就不免被一直在犬儒主义气息熏陶下的人们嗤之以鼻了。价值观的变化本不可强求,以一种价值观做导向,动辄叫人付出生命的代价,自然也是值得警惕。但追崇自由作为个体的权利,落到需要以命相逼的境地,则让人对铁幕时代充满愤慨和无奈。
这么说,是因为近来颇读了几本关于民国学人的传记。掩卷之下,兴起隔代的感慨,也真实感受到,我们真的有过一些信奉“不自由,毋宁死”的学人,因为他们,整个学界让后人追忆起来,依旧显得星辉熠熠,百代流芳。
先说王国维。1927年的旧历五月初三,王国维修好遗书,自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乘人力车到颐和园鱼藻轩,自沉于昆明湖。两年后,清华国学院师生募款修建纪念碑纪念王国维,陈寅恪撰写碑文,中有:“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一句点睛,将王国维为道而殉身的气节显露无遗。在王国维的遗书中,其将书籍“托陈吴二先生处理”。这陈是陈寅恪,吴是吴宓。冥冥中天意还是人以群分?这两位亦是“不自由毋宁死”的倔骨头。
世间诸事,往往知易行难。标榜容易,一辈子坚守,难度却是难以想象的大。也唯此,才让坚守者更见人格之光芒。
1953年12月1日,陈寅恪弟子汪篯带着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副院长李四光的亲笔信,来到中山大学劝老师北上到科学院任职。彼时,学界在震动中慢慢适应新政权,一股声势浩大的学马列热潮席卷全国,言必称马列,著作论说以引用马列及毛泽东著作原文原话为荣事。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开始树立了在学术研究中的权威地位。然而,在名为《对科学院的答复》一信中,陈寅恪开宗明义,“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进而提出了两点要求:“
一、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
二、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江山一片赤色,陈依旧喋喋不休于“不要先有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也不要学政治。不止我一人要如此,我要全部的人都如此”。
以学术研究为挡箭牌,在一片马列主义的狂潮中,守护研究所的一亩三分地,而全然不顾周遭投来的诡异眼神,陈不合时宜如此,在反右等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自然讨不得半点好处。*一起,尊重学术的最后遮羞布被扯下,如陈寅恪者自然更是要被恶狠狠踏上一只脚的。中山大学1969年的一份报告中写道:“像陈寅恪,一贯利用学术,坚持反动立场,恶毒地向党和社会主义进攻的应划为反动学术权威,要把他们批得比狗屎还要臭。”是年,陈寅恪病故,“名山金匮非吾事,留得诗篇自纪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依旧与日争光。
陈寅恪的老友吴宓亦是一个不合时宜者。这位主掌清华大学研究院的大学者,曾经力聘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为研究院导师,使清华国学院得有“五星聚奎”的盛事,也创造了国学院门生、私淑遍充几代中国国学界的教育奇迹。*一起,这位名动天下几经风霜的大教授自然在劫难逃。各种武斗鞭笞蜂拥而至,甚至于左腿被扭折,双目因白内障一度全盲,“膑足盲目”之下,却于1971年径直写信给广州中山大学革命委员会,探寻陈寅恪的消息。彼时陈寅恪去世已两年,信中有“国立中山大学”,“宓一八九四年生,在美国哈佛大学与陈寅恪先生同学”云云。赤色神州,先生风骨,一轮冷月照千山。
1929年,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铭文中,写下:“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几代学人,果然用自己一生,完美阐释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全部涵义。
(原载 《温州教育》2015第07-08期)
第2篇:不自由,毋宁死作文
不自由,毋宁死作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自由,毋宁死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束缚,扭曲了天性,是人与动物莫大的悲哀。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个国王,热衷于聆听树林里一只金丝雀的歌声。那个歌声婉转动听,恍如天籁。于是国王想:”如果把它抓到皇宫里来,他不就可以天天为我歌唱了吗?“几天后,可怜的金丝雀耷拉着翅膀,被关在镀金的鸟笼中,那鸟笼是多么华丽,那食物时多么美味,可他却中就丧失了歌唱的心情,在自由的束缚与天性的扭曲中痛苦的死去。
试问,此情此哀,于我们人不也一样吗?
有道是“不自由,毋宁死”。自由,不仅是身体上的释怀,也是心灵的解脱。
如今,“虎爸虎妈”等词被炒得火热,他们的孩子在鞭策之下,显得有多威风,索菲亚十六岁就在卡内基音乐大厅中演出,路易莎十岁就被誉为“音乐神童”,但作为同龄人的我却认为他们毕竟是可悲的。他们在幕后所承受的痛苦就如囚笼中的金丝雀一般。旅途中,露露也要在严厉的妈妈的监督下在宾馆里练习小提琴。而好动好玩毕竟是孩子的天性,不是吗?这不禁让我想起鲁迅在《五猖会》中记叙父亲让他再看会前背诵书本的.一段,可谓剥夺了孩子的天性。
若是我,一定要选择做一个心灵自由的人,绝不做一个用种种心灵的痛苦换取父母眼中所谓的成功人。
想这群同龄的孩子,一出生就要被父母定好人生道路,该往哪条路上走,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与公园里被喂食的动物又有何异?
于是乎,从我们自己的角度考虑,无疑应挣脱这枷锁,《中原镖局》里的赵家三小姐赵艳翎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诸多原因,她从小被父亲要求博古通今,知书达理,而不允许像两个姐姐一样外出护镖,更不允许她习武练剑,可她偏偏只爱练剑,于是每天一个人偷偷跑到林子里练。为此她甚至与父亲三番五次的斗嘴,倔强而又固执地坚持自己心中的梦想,最终,父亲终于被他打动,把毕生所学都传授给她,她也因此成为一代侠女,走出了人生之路。
从赵艳翎身上可看出,种种枷锁终究是可以挣脱的,只要有一颗强大执着的心,一种倔强的骨气,反抗的勇气,就足以改变命运,创造未来。
不自由,毋宁死。让孩子们“野”吧!
第3篇:《不自由,毋宁死》教案设计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是活动体验。《不自由,毋宁死》可看作是其中演讲活动的具体材料。所以确立教学目标时,既不能纯粹从文本鉴赏的角度去处理,也不能完全抛开文本组织演讲。而要把理解文本与训练演讲结合起来。于是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文本内容,背诵文章的最后两段,为课堂演讲训练做准备。上课时让学生了解作者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为更好地把握演讲内容和情感作铺垫。在此基础上针对文本进行具体的演讲训练与如何运用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等演讲技巧的指导。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和有针对性的指导。最后在师生共同演讲文本的高潮部分中也将课堂活动效果推向高潮。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演讲训练,学会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演讲效果。
2、
第4篇:《不自由,毋宁死》(学案)
不自由,毋宁死
【美】帕特里克·亨利
学习目标:
1.能准确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控场能力,展现自我风采。学习重点:感受语言的力量。
学习难点:在演讲尝试中,准确地用声音传达心声。学习内容:
领略帕特里克·亨利的语言魅力,学习演讲的技巧。课堂训练:
(一)1.演讲稿也叫演说词,它是在较为浓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共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它具有、、、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和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和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演讲稿最基本的特点是、、。2.辨析词语,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1)英国政府如此长久地 出的锁链要用来桎梏我们了。
A.锻造 B.铸造
(2)这些战争 究竟意味着什么?
A.部署 B.布置(3)我们的要求被人家
A.置
第5篇:不自由,毋宁死作文1000字(初中生版)
不自由,毋宁死作文1000字(初中生版)
它,一匹骏马,渴望自由,自从套上了马辔,它的生命就掌握在人类的手中。它是马,是一匹拥有汗血马、蒙古马、东洋马、野马血统的马。它属于大草原,属于大自然,只有在草原中自由奔跑才是它真正的归宿。终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它成功出逃,尽情在草原放肆地玩了大半年,却在阴冷的麻醉枪下,又被迫套上了可恶的马辔,自由没了,生命还有意义吗?它不愿再生存在没自由的世界里。
自由是什么?是小鸟在天空高兴地翱翔,是骏马在草原尽情地奔驰,是鱼儿在海洋欢乐地畅游。如果小鸟不能飞翔、骏马不能奔驰、鱼儿不能畅游,生命还有意义吗?我的自由我作主,像这书里的马,本是在草原奔驰的料,却被人们当做用来发财致富的摇钱树,被人们牢牢锁住,虽然草原近在咫尺,却不能放心奔跑。
自由是宝贵的,谁不渴望自由?鸟儿
第6篇:《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体会健康的爱情观。
2、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品味作品朴实语言中流露的真情。
教学重点:
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水浒传》中鲁达痛打“镇关西”的细节描写以及《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有关表现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导入。
二、介绍作者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一九四五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
第7篇:高一语文不自由,毋宁死
《不自由,毋宁死》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 2.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一、导入新课
演讲是一门艺术。有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不用一兵一卒,便能连下数城;也有人单枪匹马,面对众多敌人,慷慨陈辞,结果竟化敌为友;而陈胜当年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天下便能风云呼应,这其中的原因,虽然主要是因为客观因素,但也不能说与他的那篇“演说词”毫无关系。
一场成功的演讲,仍是一枝神奇的枪,一柄锋利的剑。而一场成功的演讲,又首先取决于一篇成功的演讲稿。
二、简介作者与背景
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