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文化产业规模经营的模式创新的论文
文化产业规模经营的模式创新的论文
文化产业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影视娱乐、科学教育、文娱旅游等等是它的主体,还有一些相关的行业比如中介和推介、管理咨询和印刷等。我国的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跟发达国家比起来是有一定差距的,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很大的规模,在经济上也不是十分突出。为了把文化产业运营模式变得系统化,促进它与不同的产业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进步来提高文化产业规模经济的管理水平。按照规模经济的特性,产业可分为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非规模经济性产业和非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是在生产、销售和管理各环节中有部分环节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反之就是非规模经济性产业。而非显著模经济性产业有部分环节是非规模经济性或是大部分都为非显著规模经济性。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就是属于这样的规模经济非显著产业。
一、当下文化产业规模经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产业规模经济环节的模糊。
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在国内的生产和销售等环节都体现出非显著性的问题。意味着这些环节还没有形成规模,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就导致文化产业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各类文化产品取得的收益会被拉低。只有扩大规模才能降低文化产业中单个产品的生产成本,才可以把非显著性的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变成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的显著性规模化经济。
2.影响文化产业规模经营的因素。
文化企业自身条件存在缺陷,它本身的成本构成是不可控的,服务业是文化产业的一大构成部分,然而它的购买成本和销售成本、乃至储藏的成本和运输的成本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产品在销售方面的水平也良莠不齐。外在方面再加上不同地区的文化产业会受到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欣赏水平的影响,还有同行之间不同性质的竞争,将文化企业的未来变得不可确定。特别是对于国内现在还不成熟的文化产业规模经济来说,其本身复杂的构成会让文化产业对规模经济的不可把控性大大增加。
二、文化产业规模运营的模式分析
1.企业的集团化。
将一个控股的大企业当成领导核心,对旗下的子公司建立资产上的控制,带动子公司及分公司的发展,化零为整,把大企业的优势渗透到子公司和分公司的各个方面,整合比较优秀的资源,形成对外的集团优势,还可以发展集团的各项业务,不断扩大集团的规模,尽快实现集团文化产业的规模经营。增强产量获取的规模效益,可以降低一定的企业生产成本。
2.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
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独立经营企业的优势和资源汇聚到一起建立相互合作的战略联盟,可以分散市场风险和共享优秀文化资源,生产能力的提高就可以减少培育新产品的人力物力,还能把握住优秀产品在市场上形成影响的先机和提高优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企业合作形成产业链。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连锁产业的发展壮大渐渐形成了新的市场力量。在国内连锁店声势浩大的市场环境下,文化产业可以吸收借鉴连锁店总部成熟的运营模式和经营方式,将集团的本部优势通过数量的扩张分散到各个不同区域的连锁店里,开源节流的减轻了总部的财政负担和降低了连锁店的经营成本,文化产业规模规模才能具备雏形。
4.企业资产和产权的并购。
企业并购是指一个企业通过另一个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或产权,从而控制、影响被并购的企业,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增长等经营目标的行为。文化产业的并购可以横向并购,也可以纵向并购。相同的行业或者生产产品较接近的企业并购是横向并购,而行业不同但是有些生产环节可以与本企业产生联系的并购是纵向并购。企业并购主要还是为了通过对其他企业的优势的吸收来缩短企业发展需要的生产时间和营销费用,提高文化产业规模经济的经营效率。
三、文化产业规模经营的模式创新方式
1.多种模式提高文化产业市场集中率。
运用企业的集团化、优势互补、构建产业链和企业并购等方式,来发展生产有形文化产品,例如文化用品、高端设备和印刷出版等的产业,以及提供影视传播、休闲娱乐和旅游经销等服务产品。不同的文化产业需要不同的经营管理方式来运作才能取得最大化的效益,只有结合实际来选择经营方式才能提高企业在文化产业市场方面的占有率。
2.各类媒体综合经营发展。
文化产业规模经济要做大做强不仅依靠本行业的发展,还依靠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大型的文化产业一定会实现各行业的紧密联系,形成不断循环的集约型企业综合集团。不仅要做好主行业即本集团的生产型文化产业,也要不断发展直接面向群众的服务型文化产业,将相关行业例如会展、餐饮、服装、地产等行业一网打尽,互相促进达到子公司和谐共赢的局面。
3.实现异地标准消费。
用集资、招标和托管经营等种种方式,拓宽文化产业的品牌连锁的辐射面,让文化产业从当地走出去面向国内各地区的市场,把文化产品对于文化消费受众的精神需求作为市场的导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贴近生活的文化服务。通过对人员的统一培训和对服务管理的流水线生产,产生文化产业规模经济的品牌效益。
4.企业和集团互为补充。
市场风险越来越大是市场经济的`整体趋势,将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变成规模化和多元化的经营,增加区域竞争能力和加强产业的指向作用,就可以把经营的风险结构变成企业互补的循环圈。形成规模效应才能取得经济收益。
5.产业规模经营效果预测。
将联系密切的大量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企业关联机构的支持和推动作为基本经营体系,从文化产品的特色和高质量上抓起,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信息含量和水平,有了各单位和各企业的资金基础和人力资源,就能在空间上将文化产业变成既有竞争也可以互补的优秀产业集群,当这样的大规模集群取得更大规模的经营优势时,就可以在受众群体中间产生集聚效应,同步提高体制内各公司的竞争优势。
6.企业连锁加盟。
连锁经营日益成为零售业、服务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商业模式,而连锁加盟更是可以将连锁总部的成功运营模式与加盟者的资本相结合,以较低的资本投入和风险,短期内大幅度提升市场份额。通过在不同地域开设连锁店,可以将连锁总部的成熟经营模式复制到不同地域的连锁分店。通过连锁店数量的扩张可以极大地分摊整个连锁店的固定经营费用,从而实现规模经济。
四、结语
国外发达国家文化产业规模经济体制已经非常健全和完善,这为我国文化产业一体化集团的出现和转轨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文化产业规模经营的主要发展方向还在于文化产业体制和文化规模经营的改革,使文化产业集团成为自我经营运作和不断调整组合兼并策略的产业集群,就需要深化改善其内部的经营模式。
第2篇:招行创新文化产业融资模式
招行创新文化产业融资模式
近日,招商银行上海分行成为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创始合作伙伴,并成功为该文化中心所有方东方明珠安舒茨文化体育发展(上海)有限公司办理了贷款。招商银行该笔贷款也是我国首笔文化产业特许经营权贷款。
文化产业鲜有大额银行贷款发放,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是文化融资信息渠道不畅,文化企业的资本来源多以权益资本为主,少有银行融资。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表现出较高的风险性,诸如:未来收益不确定、知识产权难评估、难交易、企业管理风险难控制等,导致银行知难而退。“要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题,必须创新,以创新的思路看待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以创新的思路剖析文化产业现在的风险。”招商银行上海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2006年招商银行作为《集结号》融资银行,以电影版权作为质押,开创了版权质押融资先河。当东方明珠安舒茨文化体育发展(上海)有限公司提出贷款资金将用于场馆取得特许经营权并以未来特许经营权收入作为还款本息,招商银行立即对此笔业务深入讨论、深入分析了风险点,对经营权取得环节、经营权质押环节、未来场馆经营环节、销售资金监管环节等逐一予以落实,最终成功发放了首笔文化产业特许经营权贷款。
第3篇: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研究论文
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 完善投资模式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也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针对我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深入分析,并针对现存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提出提高市场准入制度,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和加强服务保障等方式,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飞跃式的发展。
关键词: 文化产业;投资模式;市场准入;融资
文化产业作为衡量国家软实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运行。投资作为文化产业形成的内驱力,成为实现其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针对文化产业投资的研究发现,要做大和做强我国的文化产业,必须对现有的文化体制和制度进行改革,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式,以此才能更大的激活文化市场的活力,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相比,其在投资模式方
第4篇: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党和国家从全局工作出发,对文化建设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河北是文化大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壮大。但也要看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我省文化产业投融资仍存在渠道少、贷款难、方式单一等问题,远不能适应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要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创新投融资模式,完善投融资机制,形成资金合力。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文化产业相比于文化事业,具有商业性、营利性的特点,所以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上要以市场为导向。但由于目前文化产业还是一个相对弱小的、成长中的产业,而且文化市场体系发育尚不健全,所以仍需要发挥政府财政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