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古道西风瘦杂文随笔
古道西风瘦杂文随笔
在我的家乡,因为一条溪的名字,西风吹来也瘦。
瘦的还不只是西风,还有溪流,因为树的枯竭连山脊也瘦。
这当然是上个世纪的事了。那时我因母亲残病而辍学,就像一粒风干的草籽,又飘落到古道溪。从此我瘦弱的肩膀,扛起沉重的犁铧,跟在牛的身后,开始翻耕瘦瘦的稻田。因为不甘沉沦,我不希望自己心灵也瘦,于是爱上了写作。
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的日子不再瘦如西风。到了春天,翻过一个叫冬的季节,我听见了破冰的声响,那是大地解冻的声音。我从那条古道走出来,去了镇政府。那时候桂塘还不是镇,只是个乡,我有幸成为驻村的一员,我与农民之间似乎有了一层隔膜。虽然那时我还未褪去农民的外壳,我觉得那些日子似乎也很瘦。人与人之间,或者说一个基层干部与农民之间,似乎总有那么一道看不见的鸿沟。我在反省自己,我不想披上干部的外衣连良知也瘦,那是我所不愿看到的。随后我去当了管水员,看上去应该是件美差,那个管理处在一个中型水库里,四周是高大茂密的树,和蓝天倒影在碧水里,与人世间似乎也有了一层隔膜。但我不再觉得日子也瘦,瘦的只是那些倒映在水中的事物。为此,在那些平静的日子里,我的心灵已不再平静,因为我的爱情依然是瘦瘦的,就像冬天的'树枝,试图萌芽。我渴望属于自己的那些丰盈的日子。
那个美丽的季节,应该是秋天,吹来的秋风虽然瘦瘦的,树枝上却结满了硕果。我完成了人生的一个转变,由一个单身汉变成了男人,再变成一个父亲。那些瘦瘦的日子不见了,我的生活日渐丰满。可我内心深处渴望的,依旧是告别那枯干的生活。天道酬勤,我终于如蝉又完成了一次蜕变。透明的壳再无法包裹我的梦想。我由一个企业职工又变成了个吃皇粮的人。然而不堪回首的是,我因蹉跎了太多的岁月,我已不再满足那些瘦瘦的日子。一灯如豆,我于是再次拿起手中的笔,开始耕耘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那是我心灵的感悟。
我觉得自己是一茎草根,很普通但很坚韧的那种草根。恰如一粒草籽,我想破土而出,呼吸大地新鲜的空气。我想这种顽强的毅力就来自于这么一种草,甚至连草也算不上,还只是深埋在地下的草根。这就是我的本色,草根的本色。我不求华贵,但求新生。这样的破土而出,让我发现了更宽广的天地。而我的记忆深处,依旧浮现的是故乡的古道,那条以古道命名的溪水,依旧潺潺地在我的心灵上流过……那些瘦瘦的日子已渐渐远去……
虽然我依旧是清贫的,但我的日子不再瘦了,那些吹过田园的秋风不再瘦,山水不再瘦,心灵也不再瘦。这个世道人心更不能瘦——我想人类的良知总有发现的时候。
这本小小的散文集,共收入本人散文作品49篇。这些文字大多是我在基层工作、生活期间断断续续写的,作品拙朴、稚嫩,但却透着泥土的芬芳,它关乎的是草根们的生存状态——悲与喜,苦与乐,以及它们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该书之所以能够顺利出版,得力于县委、县政府领导的亲切关怀,以及县老科协的大力支持。另有彭梁心、曾祥辉、刘昌儒、梁厚能诸位先生,为本书提供了大量图片,在此一并感谢!
第2篇:古道西风散文
古道西风散文
路过京城做短暂停留,大约十几天的样子,卷缩在女儿的寓所,每日里听飞机呼啸着楼顶飞过,看投在对面窗户里的影子,树梢里的那两只黑喜鹊依旧欢歌。
几次在京城停留,去过故宫博物院、登过天安门城楼、住过大栅栏的四合院、起早看过天安门的升旗,唯独把香山和八达岭、十三陵、八宝山给遗忘了。后来想想也没什么,看过的没留下记忆,没去过的也没觉得有什么遗憾。六必居的咸菜疙瘩、四合院的煤球、北海的芥菜包子倒是久久回味。
国度跟我说:“六必居的咸菜如今很一般了,韭园村马致远家那边的才正宗。”我纳罕:“马致远?那个枯树下柱了拐杖,古道西风瘦马的瘦老头吗?”“对呀,马致远故居,我们周末去一趟可好?”
我乐不可支,满脑子都是小桥流水,老屋、枯树、夕阳、京西古道,可今天是周三呢!热锅蚂蚁,度日如年。
北京的天是蓝的,感觉要开APEC二次会议的感觉,绝不是传说中的阴霾,也许是在郊区的缘故,总之,不见乌云,充满阳光。
935路公交到达东直门的时候,国度正在地铁里,就要过年了,外地人要早早地准备回去,有的早已启程,我的归期也近,去留都是牵挂。
地铁口握了国度的手,乍暖还寒时候,看得出他弱小的身子在发抖,这是一年前满世界周游的猎奇者么?
辗转换车到了门头沟外的终点站,两位背包的行者走在前面,很户外的那种装备,惺惺相惜,本想同行,怎奈人家没看上这一老一少,大踏步地前去了。
过了铁路,沿着弯道前行,一座古典牌楼在望,“韭园”到了。
早起还晴朗的天空,此时昏暗起来,风也吹刺骨,国度不得不从包里取出棉帽带上,我却感到可笑,东北以外的南方人真是不抗冻啊!
东落坡村的影墙还在,山坡下是果园,这个半山坡上的村落就是马致远的家乡吗?他知道他家通往城里的路已经是平坦的柏油马路了吗?他知道他的那首《天净沙》今天依然给乡邻带来财富吗?
村里的民居该是京郊特有的那种味道,弯曲的屋檐、琉璃的椽子,一家一个小院,院里一定有树,那树枝上没有叶子,这冬天的老树黑魆魆的站在那里,任寒风摇曳枝条,树丫里的鸦窝也黑魆魆地团在那里,一个、两个、三个。
几只黑白相间的喜鹊喳喳地飞过,长长的尾巴,好听的声音,乌鸦呢?飞去京西古道了么?亦或是在古道上马蹄窝里休息。
一位穿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蓝涤卡大衣的农妇在兜售柿子,老式的秤盘、老式的框篮,东西不多,估计客人也不多,这本不是旅游的季节。
一缕清泉从水管子里汨汨流淌出来,国度忙从包里取出水壶灌满,不舍得喝,盖严了盖子又装回包里,他说这水比城里的干净,很甜。
碉楼的介绍遭风雨侵袭,雨淋日晒已经看不大清楚,一些农人默默地在一个亭子里汲水,山泉的哗哗声清凉着这个世外村庄,人无语、树无声,几条家犬追逐着跑过,看见生人汪汪几声,随后摇起尾巴跟随了我们,其中一只缠着国度,两只前蹄抱着他的大腿,长长的舌头垂涎着口水,眼巴巴地仰望,路边的一个孩子说,冬天游客少,这狗很久没有得到恩宠和赏赐了。
一条弯曲的巷子,脚下是石板路,走着,想着,思绪从现代到远古,关汉卿的曲子在风中咿咿呀呀,马致远呢?不会正在园中的树下饮酒吧?
向右转过一个胡同,一座精致的小石桥就在那里,忐忑着走近,那桥柱上蹲着的猴子疑惑起来,默默地看着走近的陌生人。桥面不宽,一米多点的样子,拱形的桥身亦不长,五六步的距离,桥下是流水,细细的残喘,估计早就没有了浪漫的喧哗,那水花儿早就随着成吉思汗的灵去了蒙古草原了。
桥中央被一条细小的铁链拦着,孩童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过去,过了桥是一道影壁,上书“马致远故居”,影壁前是一尊老先生塑像,基座上刻有他的生平。
进门要买票,只是不知道收入是不是归于致远家?他有没有后人谁也不知道,我们已经习惯了买票,免费的午餐在寺庙。
小院子不大,方方正正的.样子,东西厢房还在,一座正房坐北朝南(猜测),有旧物陈列,书画、烟壶、酒具、瓷器、林林总总,隔了糊了白纸的窗户,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阳光透进来,给那些带有明显蒙元痕迹的旧物平添一些神秘。
致远故居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青砖青瓦,一片青色,窗户的木格子很密实,窗户纸不知道被什么人捅破了多处,从黑暗的屋里可以看见外面的光,一片祥和宁静。
“东篱馆”该是他会客的地方,屋子正中是一幅字画一张八仙桌,两张木椅两侧排定。里间是卧室,一副“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的木刻楹联挂在墙上,取名东篱该是效法五柳先生的世外桃源,此名此对许是老马人生的感悟,也是对生活的态度了。
老马曾在大元为官,被蒙古人画为三等人的他“一曲秋思成绝唱,半生杂剧到名家”着实不易,离开大都名城移居东落坡自有他的道理,躲避官府也未可知。
写剧可以评古论今,文人这点小心思早为世人所知,可惜的是,我们知道的只是剧名,内容是难以看到的,学校课本里要求的就是记住这些,足够考试用了,至于讲的什么故事,如何的曲调,和加分没有关系。
转了一圈,心底落寞的惆怅,始终没能逃脱枯树老藤昏鸦的影子,青灰色的院墙、青灰色的瓦、青灰色的天空,断肠人在天涯。
出了院门,原路返回去寻找京西古道,沿了山坡缓缓前行,坑凹不平的石头路面上,光滑着瘦马驼队的脚步。迤逦而行了一个公里,一根红白相间的栏杆横在长满荒草的古道上,两个胳膊上套着红箍的男人把我们拦住,想看古道瘦马留下的脚印吗?二十五元一位。我笑了笑往回走,我现在就在古道上啊!这条古道从这里进入太行山,蜿蜒几百里就是山西,几百年前的马帮就是这么走的,那个时候,路上也有收费的,蒙着面,拿着刀。
突然感觉身后有异动,猛一回头,一个老人正柱了拐杖从京西古道那边的山里走来,“咔哒咔哒”的马蹄声里惊起一树乌鸦,“哇哇”地四散飞去,夕阳西下,我在天涯。
第3篇:西风独自凉杂文随笔
西风独自凉杂文随笔
曾经最喜欢的季节是秋天。钟爱它爽朗的蓝天与沧桑的落叶,清薄的空气和微长的衣袖。想起来,记忆力的都是那梧桐小路与一望无际的碧蓝如洗。
下一个十年,我渐渐不爱秋天,甚至有些恐惧。因为它的微凉,因为它接下来的寒冬。身心俱冷,伤的未有春,悲的无尽秋。所以每到冬季,甚至秋初,就开始期待下一个春暖花开。渴盼的.,是那珍贵的温暖。于是渐渐爱上春天,以及暖到盛放,灿到极致的夏。
太多的诗情与甜蜜,在春夏之美好时节,一一盛放。然而,美到极致便不可动摇地注定跌落,一如那夏转秋的降温日,忽然间就冷风骤起,吹醒了昏睡已久的理智,是该冷了。独自走在瑟瑟西风,心里仿佛一下澄明,就这样,结束吧。冷到冰点,无论如何也无法消融。又何必不舍与强求。
并没有人,值得我停下脚步,也不许有人,妨碍我追逐自由。
第4篇:远行征文:古道西风
远行征文:古道西风
复苏在那烟花三月风雨之中
袅袅炊烟飘曳时之空
指尖的惊鸣 是谁在可怜天涯一方的游子
半梦半醒间 定格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淡淡忧伤
遗留在风中 泛化成南方才子佳人忧怨的面庞
随即敲醒隐匿在寒山古寺的钟声
撑一把油纸伞 漫步在青石板街的寻常巷陌
渡一支乌篷船 凝视于桨声灯影里莺飞草长
东南琴音瑟瑟 镶嵌杏花春雨而奏婉转之意
雨打芭蕉微凉 细嗅荷香轻飘轻弹悠扬回声
一片沧桑厚土 千年京杭运河
扬起如诗如云的船帆 运瘦了江南
剩下些烟和雨飘在扬州 袅袅地冷着江南大地
一曲江南丝竹 千声冷雨芭蕉
凄清,凄艳又凄绝地为骑鹤而来的哥哥彻夜把酒
把酒可曾问过青天?可曾孤灯残影对影成了三人,人呢?人在何处?
破开天空寂静的新月 夏日之影温馨的膜阂
任夜雨洗去苦恋的泪痕
在运河那头 在边关那边 在花城那里
到底有没有你久盼不归的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