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
《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
张若虚是唐代诗人,生平留下的资料非常少,连出生和死亡的时间都不清楚,只知道他是扬州人,一生中只留下了两首诗。但是,这两首诗中的一首,却在千年的历史中脍炙人口,传诵一时,被后人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吧.
《春江花月夜》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翻译: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花月夜》赏析:
读完这首诗,这时只觉得馀韵袅袅,美不胜收。诗的一开场,就壮丽的描绘出整个天地间,春江月夜的场面:“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连海,一望无际,分不清是冮还是海,皎洁的明月,也随着汹涌拍打的潮水从海面升起,此时真是气象万千。光是这个“生”字,就让整个“春江月夜”的画面鲜活起来了。“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月光在水面闪动的样子。江水映着月色,波光点点,流过了万里的江山,天下有哪一处的春江,没有明月的照耀呢?“江流宛转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水曲曲折折地流过了遍地花草的汀洲,月色洒在花树上,就像是缀满了雪珠一样,一片晶莹剔透。这时天地间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了,连汀上的白沙,和空中的流霜都看不清楚了,月光洗净了世间万物的颜色,将整个大千世界,浸染成像梦一样的空灵幽静。“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整个江天浑然一色,干净得没有丝毫的杂质,这时只看到空中皎洁的一轮明月。在这样澄净的天地中,让人神思飞驰,不知以前在江畔,是何人第一次见到月亮,而江月也不知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照到人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叹人生苦短如朝露,代代相继,转世轮回没有穷尽,但比起来,江月却是永恒的。一轮明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好像永远都不能如愿,只留下了滚滚的东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所思念的人儿哪,像白云一样的离开了,只剩下住在江边的姑娘,愁思万端。今夜在那江中小船上的,是谁家的儿郎呢?而相隔天涯,被同一明月照耀的小楼上,有个思念他的姑娘啊!“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还来”。月光好像也在怜悯着姑娘一样,在楼上徘徊着不忍离去。但这勾人愁思的月光啊!它照映在妆镜台上,也遍洒在簾子和洗衣石上,愁怅得想抹也抹不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耀着远方的那个人吗?两人虽然望着共同的月儿,却听不见彼此的呼唤。真想随着月光把相思遥寄给他呀!可是远飞的鸿雁,却不能把月光也带去,而低头看看水中的鱼龙,他们却潜入了水底,只留下一江的波纹。向来以传信为务的鱼雁,如今也无法捎去音讯了!“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姑娘昨夜梦到,春花噎凋落到潭水中去了,春光将老,而思念的人儿还在天涯。江水带着暮春流走了,月儿也西斜了,即将落入江潭,这一切更衬托出凄苦的落寞之情。“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迷茫的海雾升起,遮住了月亮了,可是世问离别的人儿啊!有的还远在碣石,有的阻在潇湘,天各一方,他们之间的路途是多么的遥远哪!在这美好的夜里,不知有几个人能乘着月色回家的,只有那江畔的树丛,还挂着落月的馀辉,勾动着人们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欣赏完了这首诗,到此真是荡气回肠,馀韵嫋嫋,令人低回不己。一千多年前,唐朝春天的空气,月下的花景,江潮的拍打,对宇宙时空的感概,彷佛又回到了眼前。张若虚用人生中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抒发了他最深沉的探问。整首诗中最精彩的部份,就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悟,境界辽濶,悲情高远,把全诗从纯粹赞美大自然的景色,感怀人世间的情爱,升华到对人生归宿的深刻探索。唐朝的月,唐朝的江水,如今仍在,却叹人生苦短,如朝露一般,转世轮回没有穷尽。然而轮回的目地何在呢?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来经历这红尘中的`生老病死吗?张若虚在千年以前,悲悯人生的不能超越,而发出了这样的探问,然而在千年之后,我们真的找到答案了吗?
《春江花月夜》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春江花月夜》后世影响:
《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
此诗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它的诞生,填补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不论从主题的提炼还是题材的加工上,此诗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代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诗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诗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
在意境和结构方面,江天一线,皎月一轮,白云一片和婆娑的花枝,绰约的人影,孤独的明月楼,又以其形的对比,构成线条的旋律,赋予此诗以绘画美。作者又以夜的寂静为背景,把人们臆想中的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凄凉的雁叫声与游子思妇的叹息声,巧妙地编织成声音的旋律,赋予此诗以音乐美。此诗的这些美感对现代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诗歌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
作者简介:
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唐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全唐诗》仅存其诗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第2篇: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
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1)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2), 月照花林皆似霰(3)。
空里流霜(4)不觉飞, 汀(5)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6), 皎皎空中孤月轮(7)。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8), 江月年年望(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9)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10), 青枫浦(11)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12)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13)?
可怜楼上月徘徊(14), 应照离人(15)妆镜台(16)。
玉户(17)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18)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19), 愿(20)逐月华(21)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22)。
昨夜闲潭(23)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古音xiá)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 (24)无限路(25)。
不知乘月(26)几人归, 落月摇情(27)满江树。
【注释】
(1)滟(yàn)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雪珠,小冰粒。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沙滩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象车轮,故称月轮。
(8)穷已:穷尽。
(9)但见:只见、仅见。
(10)悠悠:渺茫、深远。
(11)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12)扁舟:孤舟,小船。
(13)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14)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15)离人:此处指思妇。
(16)妆镜台:梳妆台。
(17)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8)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19)相闻:互通音信。
(20)逐:跟从、跟随。
(21)月华:月光。
(22)文:同“纹”。
(23)闲潭:安静的水潭.
(24)潇湘:湘江与潇水
(25)无限路:言离人相去很远。
(26)乘月:趁着月光。
(27)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幽静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
这首诗以写月作起,以写月落结,把从天上到地下这样寥廓的空间,从明月、江流、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紧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前后呼应,若断若续,使诗歌既完美严密,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
前半部重在写景,是写实,但如“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等句子,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觉。后半部重在抒情,这情是在景的基础上产生的,如长江流水、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景中亦自有情,结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织成有机整体。
诗歌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皎月、白沙、白云、青枫等等,这些景物共同造成了柔和静谧的诗境,这种意境与所抒发的绵邈深挚的情感,十分和谐统一。
诗歌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韵律婉转悠扬。为了与缠绵的感情相适应,语言采用了一些顶针连环句式,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一唱三叹,情味无穷。对偶句的使用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等。句中平仄的讲求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平仄变换与律诗相同,使诗歌语言既抑扬顿挫,又清新流畅。
第3篇:古诗春江花月夜赏析
古诗春江花月夜赏析
初唐诗人张若虚是广陵人,他的传世名作只有“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诗虽纤美,却是从容大气,充满诗情画意。
写于大唐初始的《春江花月夜》,既雍容又纯洁,展现在眼前的是那么富有生命活力的纯洁诗意。今天,车行润扬大桥,桥下的长江依然阔大,江面上征帆点点。只是,一切都是那么工业化,真的'很难再寻找那份初始的纯美。
瘦西湖公园亭台错落,美景如画,一簇簇的游人穿行其间。对着“锦泉花屿”,有着宛转碧水和鲜花青草的水岸,我不胜喜爱,试图想象诗中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那样如诗如梦的美景。今天的花屿和昔日的芳甸也许还有些相似,那么花屿的边上还找得到当初江边那个思恋情郎的女孩吗?我不禁恍惚了。
《春江花月夜》的场景
第4篇:春江花月夜 古诗赏析
春江花月夜 古诗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该诗的一些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1)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2), 月照花林皆似霰(3)。
空里流霜(4)不觉飞, 汀(5)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6), 皎皎空中孤月轮(7)。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8), 江月年年望(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9)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10), 青枫浦(11)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12)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13)?
可怜楼上月徘徊(14), 应照离人(15)妆镜台(16)。
玉户(17)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18)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19), 愿(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