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孙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
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凯还,欲以是月诣阙献俘。内史王及善以为将军入城,例有军乐,既今上孝明高皇帝忌月,请备而不奏。方庆奏曰:“臣按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晋穆帝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时持疑不定。下太常,礼官荀讷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理据。当时从讷所议。军乐是军容,与常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则天从之。则天尝幸万安山玉泉寺,以山迳危悬,欲御腰舆而上。方庆谏曰:“昔汉元帝尝祭庙,出便门,御楼船,光禄勋张猛奏曰:乘船危,就桥安。元帝乃从桥,即前代旧事。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伏望停舆驻跸。”则天纳其言而止。
长安二年五月卒,赠衮州都督,谥曰贞。中宗即位,以宫僚之旧,追赠吏部尚书。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据,故时人编次,名曰《礼杂答问》。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始家咸阳焉
家:定居
B.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
受:传授
C.百姓有诣府称冤者
诣:前往
D.卒后寻亦散亡
卒:去世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石泉公”中的“公”是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如“公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公”。
B.《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史书,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神功”是武周武则天的年号,皇帝的年号纪年法是古代纪年法的一种形式,和干支纪年法一样盛行。
D.《三礼》指《周礼》《仪礼》和《礼记》,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很大。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方庆出身显贵,年少有为。他曾祖父是周代少司空石泉公;父亲王弘直,为人正直敢言;他十六岁就被任用为越王府参军。
B.王方庆以身率众,理政有方。则天朝,他受任广州都督,忌冒求他人财物,又对属官严加管制,当时的人们对他赞赏有加。
C.王方庆学问渊博,且能致用。他议政或谏言,总引经据典,如对于“诣阙献俘”时能不能奏乐,他据引典籍反对“备而不奏”。
D.王方庆不畏权贵,正直敢言。武则天曾到万安山,山路危险,准备让人用轿子把他抬上去,王方庆反对,认为皇上尤其不能畏惧险难。
7.把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5分)
(2)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5分)
参考答案
4.B(受:学习)
5.A(该文中的“公”应指爵位名称。古代爵位共分五等,即公、侯、伯、子、男。“公”居于首位)
6.D(“王方庆反对,认为皇上尤其不能畏惧险难”与原文不符)
7.(1)他的父亲王弘直,是汉王元昌的朋友,汉王打猎无节制,(王弘直)就上书提意见,情意恳切。元昌看了,便马上停止,不再打猎。
(2)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静肃穆。
参考译文: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前朝周代少司空石泉公王褒的曾孙。原籍琅笽,后南迁居丹阳,为江左名门望族。王褒北迁入关,才家居咸阳。他的父亲王弘直,是汉王元昌的朋友,汉王打猎无节制,就上书提意见,情意恳切。元昌看了,便马上停止,不再打猎。
王方庆十六岁,就被任用为越王府参军。曾经向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唐高宗永淳年中(683),王方庆任太仆少卿。武则天临朝当政时,王方庆官拜广州都督。广州在南海之滨,每年有马来人乘船运珍物珠之类货到中国做买卖。旧都督路元容贪求他们的货物,被马来人杀了。王方庆在任期间,秋毫无犯。另外他所管辖之内的各州首领,过去多贪婪放纵,有百姓到官府诉冤,官员因先受首领贿赂,也未追查。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静肃穆。当时人们认为唐以来治广州的官长没有谁能超出王方庆的。
神功元年(697)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攻破契丹凯旋,想在七月上朝廷献俘。内史王及善认为将军入城,按例应有军乐,但此月又是孝明高皇帝的忌月,只要备军乐而不奏,王方庆上奏道:“臣查了礼经,只有忌日,没有忌月。晋穆帝纳皇后,在九月九日,这是晋康帝的忌日,在这个时候犹豫不决,就把它交给太常讨论,礼官荀讷议道:‘礼只有忌日,无忌月,如有忌月,就有忌时、忌岁,这就更加没有理据了。’当时皇上听从荀讷的意见。军乐是军容,与常乐不能等同看待,臣认为奏军乐对国中有振作而没有什么犯嫌的。”武则天听从了他的意见。武则天曾到万安山玉泉寺,因为山路危险,准备用轿抬上去。王方庆提意见道“:过去汉元帝曾经去祭庙,出便门,乘楼船,光禄勋张猛上奏道:‘乘船危险,走桥安全。’元帝就徒步行走过。这是前代的旧事。今山路危险,石路曲狭,向上看骇目,向下视寒心,把这比于楼船,安危相等。陛下是众人的父母,怎么能走这可怕的险道呢?伏望陛下停止这一行动。”武则天采纳了他的意见而止步。
长安二年(702)五月,王方庆去世,赠兖州都督,谥号贞。中宗即位,按照宫僚的例法,追赠吏部尚书。王方庆博学多才,乐于著述,所撰写的各种书有二百余卷。他尤其精通《三礼》,讲究礼节的人大多向他讨教。他每有酬答,都有典据,当时人把他所讲的“礼”汇编在一起,取名为《礼杂答问》。他家藏书多,不少于秘阁,至于图画,也多异本。但他的子孙没能守住他的家业,他死后不久书画也多散亡。
第2篇:《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三》阅读答案及翻译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三》阅读答案及翻译
程务挺,洺州平恩人也。父名振,大业末,仕窦建德为普乐令,甚有能名,诸贼不敢犯其境。后历晋、蒲二州刺史。龙朔二年卒,赠右卫大将军,谥曰烈。
务挺少随父征讨,以勇力闻,迁右领军卫中郎将。永隆中,突厥史伏念反叛,定襄道行军总管李文暕、曹怀舜、窦义昭等相次战败。又诏礼部尚书裴行俭率兵讨之,务挺为副将,仍检校丰州都督。时伏念屯于金牙山,务挺与副总管唐玄表引兵先逼之。伏念惧不能支,遂间道降于行俭,许伏念以不死。中书令裴炎以伏念惧务挺等兵势而降,非行俭之功,伏念遂伏诛。务挺以功迁右卫将军,封平原郡公。
永淳二年,绥州城平县人白铁余率部落稽之党据县城反,伪称尊号,署百官,又进寇绥德,杀掠人吏,焚烧村落,诏务挺与夏州都督王方翼讨之。务挺进攻其城,拔之,生擒白铁余,尽平其余党。又以功拜左骁卫大将军、检校左羽林军。
嗣圣初,与右领军大将军、检校右羽林军张虔勖同受则天密旨,帅兵入殿庭,废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为皇帝。则天临朝,累受赏赐,特拜其子齐之为尚乘奉御。务挺泣请回授其弟,则天嘉之,下制褒美,乃拜其弟原州司马务忠为太子洗马。
文明年,以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督军以御突厥。务挺善于绥御,威信大行,偏裨已下,无不尽力,突厥甚惮之,相率遁走,不敢近边。及裴炎下狱,务挺密表申理之,由是忤旨。务挺素与唐之奇、杜求仁友善,或构言务挺与裴炎、徐敬业皆潜相应接。则天遣左鹰扬将军裴绍业就军斩之。籍没其家。突厥闻务挺死,所在宴乐相庆,仍为务挺立祠,每出师攻战,即祈祷焉。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伏念屯于金牙山 屯:聚集
B.署百官 署:设置
C.务挺素与唐之奇、杜求仁友善 素:向来
D.籍没其家 籍:登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城平县人白铁余率众反叛朝廷,程务挺与王方翼出兵讨伐,活捉了白铁余,自己也因功得以升职。
B.程务挺接受了武则天的密令,带兵进宫废唐中宗为庐陵王,武则天临朝听政时,他和家人都受到了赏赐。
C.程务挺受命担任单于道安抚大使,负责防御突厥,突厥人对他非常忌惮,闻其名便逃走,不敢进犯边境。
D.因程务挺受裴炎案的牵连以及与徐敬业暗中相互勾结,武则天派遣裴绍业将他斩杀于军营中。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伏念惧不能支,遂间道降于行俭,许伏念以不死。(3分)
(2)突厥闻务挺死,所在宴乐相庆,仍为务挺立祠,每出师攻战,即祈祷焉。(4分)
14、请简要概括程务挺的形象特点。(3分)
11.A(屯:驻扎)
12.D(“与徐敬业暗中相互勾结”说法错误,程务挺是被诬告的,并非真的与徐敬业勾结。)
13.(1)史伏念害怕抵御不住,就走小路向裴行俭投降,裴行俭答应史伏念免他不死。(“支”“间道”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3分)
(2)突厥人听说程务挺死了,到处设宴奏乐相互庆祝,仍然为程务挺建立祠堂,每次出兵征战,就到程务挺的祠堂中祈祷敬拜。(“所在”“祠”“即”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4分)
14、①果敢有力,作战勇猛;②善于治军,素有威信
参考译文
程务挺,是洺州平恩人。他的父亲叫程名振,大业末年,在窦建德手下做普乐令,很有能干的名声,众贼不敢侵犯他的`县境。程名振后来历任晋州、蒲州二州的刺史。龙朔二年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右卫大将军,谥号为烈。
程务挺年轻时跟随父亲程名振征战,凭勇敢和力量闻名,升为右领军卫中郎将。永隆年间,突厥史伏念反叛,定襄道行军总管李文暕、曹怀舜、窦义昭等将领相继打了败仗。朝廷又下诏让礼部尚书裴行俭率领军队前去讨伐史伏念,程务挺担任裴行俭的副将,仍兼任检校丰州都督。当时史伏念驻扎在金牙山,程务挺和副总管唐玄表带领部队首先逼近敌人。史伏念害怕抵御不住,就走小路向裴行俭投降,裴行俭答应史伏念免他不死。中书令裴炎认为史伏念是因害怕程务挺等人的兵势才投降的,不是裴行俭的功劳,史伏念于是被诛杀。程务挺因为有功劳被提拔为右卫将军,被封为平原郡公。
永淳二年,绥州城平县人白铁余率部落稽之众人占据县城反叛,白铁余自称皇帝,设置百官,还率领部众进攻绥德,杀伤抢掠百姓和官吏,焚烧村落,朝廷下诏让程务挺与夏州都督王方翼出兵讨伐。程务挺进攻城平县城,将城攻克,活捉白铁余,全部平定他的余党。程务挺又因功升任左骁卫大将军、检校左羽林军。
嗣圣初年,程务挺与右领军大将军、检校右羽林军张虔勖一同接受武则天的密旨,带兵进入宫内,废唐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李旦为皇帝。武则天临朝听政时,程务挺多次受到重赏,特封他的儿子程齐之为尚乘奉御。程务挺哭着请求将封赏转授给自己的弟弟,武则天赞赏他,颁下制表褒扬程务挺,于是封程务挺的弟弟原州司马程务忠为太子洗马。
文明年间,武则天任命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督军以防御突厥。程务挺善于安抚统治部下,在军中的威信非常高,副将以下的人,没有不尽力的,突厥对程务挺也非常忌惮,闻其名便相继逃走,不敢侵犯边境。等到裴炎被捕入狱,程务挺暗中上表为他伸冤,由此触犯旨意。程务挺向来和唐之奇、杜求仁的关系很好,有人便诬告程务挺与裴炎、徐敬业暗中相互勾结。武则天派遣左鹰扬将军裴绍业到军营中斩杀了程务挺,登记并没收他的家产。突厥人听说程务挺死了,到处设宴奏乐相互庆祝,仍然为程务挺建立祠堂,每次出兵征战,就到程务挺的祠堂中祈祷敬拜。
第3篇:《旧唐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旧唐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精选11篇)由网友 “寂寞美p觅真情”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旧唐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欢迎参阅。
篇1:《旧唐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旧唐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郭孝恪,许州阳翟人也,少有志节。隋末,率乡曲数百人附于李密,密大悦之,谓曰:“昔称汝颍多奇士,故非谬也。”令与徐勣守黎阳。后密败,勣令孝恪入朝送款,封阳翟郡公,拜宋州刺史。令与徐勣经营武牢已东。其后,窦建德率众来援王世充,孝恪于青城宫进策于太宗曰:“世充日踧月迫,力尽计穷,悬首面缚,翘足可待。建德远来助虐,粮运阻绝,此是天丧之时。请固武牢,屯军汜水,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太宗然其计。及破建德,平世充,太宗于洛阳置酒高会诸将曰:“郭孝恪谋擒建德之策,皆出诸人之右也。”
贞观十六年,累授金紫光禄大夫,
第4篇:《旧唐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旧唐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郭孝恪,许州阳翟人也,少有志节。隋末,率乡曲数百人附于李密,密大悦之,谓曰:“昔称汝颍多奇士,故非谬也。”令与徐勣守黎阳。后密败,勣令孝恪入朝送款,封阳翟郡公,拜宋州刺史。令与徐勣经营武牢已东。其后,窦建德率众来援王世充,孝恪于青城宫进策于太宗曰:“世充日踧月迫,力尽计穷,悬首面缚,翘足可待。建德远来助虐,粮运阻绝,此是天丧之时。请固武牢,屯军汜水,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太宗然其计。及破建德,平世充,太宗于洛阳置酒高会诸将曰:“郭孝恪谋擒建德之策,皆出诸人之右也。”
贞观十六年,累授金紫光禄大夫,行安西都护、西州刺史。其地高昌旧都,士流与流配及镇兵杂处,又限以沙碛,与中国隔绝。孝恪推诚抚御,大获其欢心。俄又以孝恪为昆丘道副大总管以讨龟兹,破其都城。龟兹国相那利率众遁
第5篇:《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三(节选)》原文及译文解析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三(节选)》原文及译文解析
程务挺,洺州平恩人也。父名振大业末仕窦建德为普乐令甚有能名诸贼不敢犯其境后历晋蒲二州刺史龙朔二年卒赠右卫大将军谥曰烈。
务挺少随父征讨,以勇力闻,迁右领军卫中郎将。永隆中,突厥史伏念反叛,定襄道行军总管李文暕、曹怀舜、窦义昭等相次战败。又诏礼部尚书裴行俭率兵讨之,务挺为副将,仍检校丰州都督。时伏念屯于金牙山,务挺与副总管唐玄表引兵先逼之。伏念惧不能支,遂间道降于行俭,许伏念以不死。中书令裴炎以伏念惧务挺等兵势而降,非行俭之功,伏念遂伏诛。务挺以功迁右卫将军,封平原郡公。
永淳二年,绥州城平县人白铁余率部落稽之党据县城反,伪称尊号,署百官,又进寇绥德,杀掠人吏,焚烧村落,诏务挺与夏州都督王方翼讨之。务挺进攻其城,拔之,生擒白铁余,尽平其余党。又以功拜左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