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积累运用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2-10 07:12:3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教学设计,运用,积累

教学设计,运用,积累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积累运用包括词语积累、阅读短文、口语交际练习和习作练习。这些训练项目,设计了克隆问题,事前要指导学生找阅有关资料,以利于对这些问题的了解。

教学目的:

1、积累不同类型的叠词。

2、阅读短文,了解李四光和他的科学精神,激发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3、口语交际练习,了解克隆技术,充分进行想象,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4、以假如我会克隆为题,写一篇作文。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积累

1、读读词语,看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2、请按不同类型再找几个

3、分类背一背

ABCC:小心翼翼 得意洋洋 众目睽睽 相貌堂堂 风度翩翩 想入非非 兴致勃勃

两手空空 气息奄奄 气势汹汹 忠心耿耿 信誓旦旦 剑戟森森 神采奕奕

温情脉脉 磨刀霍霍 无所事事 人言啧啧 人心惶惶 忧心忡忡

AABB:堂堂正正 唯唯诺诺 鼓鼓囊囊 熙熙攘攘 兢兢业业 浑浑噩噩 卿卿我我 悠悠忽忽

悠悠荡荡 勤勤恳恳 三三两两 鬼鬼祟祟 战战兢兢 期期艾艾 恍恍惚惚

二、阅读短文

1、自由读短文。

要求:把短文读通、读顺,不读错别字。

2、默读课文。

思考:李四光是怎样从一块奇怪的大石头发现第四纪冰川的活动的?

3、交流

4、三读课文,说说自己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5、交流收集的李四光的资料。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

这次口语以假如我会克隆,我要为题进行。大家都知道孙悟空能用自己身上的毫毛变出无数个小孙悟空的离奇神话,你们信不信,这个神话故事在今天可以变成现实。如:复制,我们都知道,请一位同学谈谈什么是复制,在哪儿有应用?

二、理解克隆

1、请说说复制有那些近义词。

2、什么叫克隆?

3、你知道有关哪些克隆的知识,请讲给同学听听。

4、展开想象,把你想克隆什么说给大家听。

5、小组中展开竞赛,互相说说,比比、评评

(1)克隆花草,绿化美化环境。

(2)克隆稀有动物,使这个动物家族兴旺起来。

(3)克隆人体器官,医治疑难病症。

6、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参加全班决赛。

7、互相评议,看谁的想法最奇妙,最有益于人类。

评价标准:

(1)想法奇妙:想象力丰富而独特。

(2)有益于人类:要以人类的和平与健康为最高准则。

(3)口齿清楚,话语流畅。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一、审题

1、这次习作练习,是把口语交际中有关克隆的.想像写出来。

2、要写清楚克隆什么?为什么要克隆它。

3、题目可以用假如我会克隆我要也可以根据文章的美容自己顶题目。

二、写作指导

1、回忆口语交际课中的精彩场面。

2、说说你对什么最感兴趣,可以写自己说过的,也可以写受到别人启发的。

3、小小组轮流说:一个同学说,大家帮他修改补充。

三、提出注意点

1、仔细审题,不偏题。

2、语句通顺,有条理。

3、不写错别字

4、想象合理,没有漏洞。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四课时

1、交流优秀作品

2、共同修改一到两篇作文

3、自己修改作文

4、组织未来克隆展,把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和优秀习作展出。

第2篇:积累运用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四 教学目标:

① 背诵和积累课外选编的成语。② 阅读短文,练习讲故事。

③ 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演讲,学会演讲的方法。④ 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

教学重难点:学会演讲的技巧,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读背背

一、回忆成语故事背诵

1.教师点词,全班背诵。

2.定时背诵,看谁背的成语最多,同桌检查。3.统计,评选最优秀的成语背诵者。

二、背成语、积累成语。

1.听师朗读,学生开始寻找成语的规律。2.学生齐读。

3.师讲述反义的成语的特点。4.学生自由讨论。5.检查

6.找带“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的成语,看哪组写得多。

三、默写成语。

(二)阅读。

一、阅读成语故事《画龙点睛》。1.看图导入激趣。

① 播放影片后,猜成语。

2.学生自读故事,完成自学要求。① 把短文读正确、流利。

② 读懂故事内容,说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③ 画出文中出现的成语,同桌交流理解成语的方法。④ 体会《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3.汇报交流情况。4.练习讲故事。① 讲故事要求。② 自己练习讲。③ 同桌评议。④ 指明讲。

第二课时

一、激趣解题,明确目标。

⒈教师谈话:在生活当中你都会遇到你“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或“看不惯的一种现象”。这节课我们就用演讲的方式来畅谈。⒉自由发言:说说什么是“演讲”,怎样才能搞好演讲。⒊师小结:介绍演讲的特点,讲解演讲的技巧。

⒋自主发言,说说你对这种行为和习惯的认识和理解。

二、观图,分析图意。⒈看图,说出主要意思。

⒉拼图,从主到次依次说出图中所见的人或景物,“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最看不惯的一种现象。

⒊哪些是非讲不可?描绘一下他们的特征。⒋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⒌想后:结果会怎样?

三、明确演讲要求。

⒈设计演讲要注意的三点。① 想好演讲的内容。(我敬佩的行为是什么,为什么要敬佩,怎样敬佩,我看不惯的现象是什么,为什么看不惯,怎样改变这种现象。)② 列提纲,安排演讲思路。

③ 根据自己特长:选合适的表达方式。(语言流畅,态度自然大方,有感情。)⒊同桌交流,互相启发,完善演讲准备。

四、小组畅谈,全班交流。⒈以小组为单位畅谈。

⒉鼓励第一次畅谈不理想的同学再来。

⒊综合评议,选出最好的同学代表小组到全班演讲。⒋各组代表演讲。

⒌小组评价,选出最佳演讲者。

五、扩展运动。

写一篇作文,把“最敬佩的行为”或“看不惯的现象”写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作文:学写读后感。

2.做人:多读书,重情感,写好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读写作提示,了解写读后感的相关知识。

⑴什么叫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把体会感受或受到的启发教育写出来,叫读后感。如吃东西,得奖,都书。

⑵怎样写读后感: 1.先要读懂,后写“感”。

如《雪道》中—讲老爷爷给孙子堆雪堆,修雪道的事。读懂你就会明白老爷爷这样做是为子孙们。

2.要捉“感点”。

如老爷爷年纪大了,又很胖,铲雪很费力。但为了孙子玩得好,他很情愿。这就是感点。3.联系实际,联系自己,写感受。

⑶小结方法:

一、读懂,二、抓点,三、要联。⑷写读后感易出现的毛病是什么? 1.把原文的话写下事当感想。

如开头写空话,怎样受感动,然后大段抄原文,结尾下决心。2.走另一面,脱离原文瞎说。3.东拉西扯,内容杂乱。⑸读后感具体的写作方法。

1.开头需要写你看的什么书、文章,怎样让我感动。2.简单写一下文章的内容。

3.写文章最叫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感点)4.联系自己或身边的事,写一下感受。5.结尾,用一两句话总结一下你的感想。⑹了解阅读方法,1.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并理解它们的含义与作用。2.文中的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人格。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4.概括中心。

5.了解文章的表现方法,语言特点是什么?

三、实例讲解。

1.出示例文《平分生命》。

四、课堂作文。写一篇读后感。(题目可以根据内容自拟,《xxx》读后感、观《xxx》有感。

第四课时

一、学生继续写作。

二、学生自读自改。

1.轻声朗读自己的习作。

2.对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

第五课时

一、交流评议。

1.选几篇各具特色的习作由作者读。2.师生共同评议。3.评议要求。① 感情是否真实。

② 语言是否流畅,有没有写出“感”来。③ 还可怎样修改。

二、小组成员间互读互评

三、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习作,然后扩写

第3篇:《积累·运用五》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 背一背

(一)读对(提示:殉,读xun不读xun。字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牺牲性命)。

(二)读懂:

1.这些词语大多用来歌颂什么英雄人物的,大多用于什么情况?

2.在学过的课文和读的文章中,观看的影视节目中是怎样运用这些词语的?

3.理解。

(三)过程:

1.个人读理解;小组交流;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2.背词语。

(1)个人背;

(2)同桌同学互背。

二、阅读唇亡齿寒

(一)先读文理解成语的意思,后查工具书验证。

(二)讨论:怎样讲好唇亡齿寒的故事。

参考:(1)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关系十分密切。多用于形容两个邻国间的关系。

(2)a 读懂故事,有自己的感悟、体验。

b 弄清并记住内容要点及先后顺序。

c 既要结合原文又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d 讲述要连贯,自然大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回忆四字成语,背诵。

1、教师点字,全班成语。

2、定时背诵,时间三分钟,看谁背的成语最多,同桌相互检查。

3、统计,评选最优秀的成语背诵者。

二、欣赏、背诵《四字成语》。

1、听教师背诵,学生开始自由想象。

2、学生齐读。

3、教师讲述与成语相关的故事。

4、学生自由讨论。练习背诵默写。

5、检查。

第二课时

一、师生以童真为话题讨论童年趣事。

1、你能回忆童年趣事?

2、怎样才能从童年中寻找趣味?

3、在游戏、锻炼中寻找乐趣。

二、阅读短文《大雪之后》。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划出全文中心句。

2、哪几段讲了原因?原因是什么?阅读第一、二自然段。

1)我家的孩子与别家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2)说说为别家孩子不能玩雪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我要让孩子不怕冷,去雪地玩雪?

3、学生自由讨论小孩子的乐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积累与运用》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发现语序对语义的影响。

2.积累词语,感受祖同语言文字的优美。

3.自主阅读成语故事及描写春天的短文,进一步积累语言。

4.参加以春为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运用书面、口头等方式表达自自的观察所得。

5.通过习作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组织学生参加一次春游活动,准备有关范文。

学生:收集成语故事和有关春天的资料,筹备多彩的春天展示。

课时安排: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复习旧知识还会有新的收获,今天,我们首先到积累与运用(一)温故知新里去看一看。

2.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两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3.抽学生说自己的发现。(句序不同,第1句比第2句在意思表达上更形象,节奏感更强烈,更强调了三月桃花水的贵重。)

4.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积累运用八》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八》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读背对联,初步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体会祖国语言的美丽。

2、阅读短文,了解我国古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从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教育。

3、指导学生审作文题,并能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

重难点: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丽。

2、阅读短文,从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教育。

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读背对联,初步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体会祖国语言的美丽。

2、阅读短文,了解我国古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从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教育。

教具准备:对联一幅

过程:

一、谈话

1、过年了,你们家要做什么?(引出帖春联)

2、说说看,你知道哪些对联?背一背

3、小结,逢红白喜事都兴帖对联来表情达意。

二、学习“读读背背”

1、出示对联,齐读

2、说说读懂了什么。

(1) 前半句是上联,后半句是下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教学设计的积累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设计的积累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