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常乐论散文
常乐论散文
有道是知足常乐,又道是不知足常乐,这不是前后矛盾吗?事实上,却是既矛盾又不矛盾。说它矛盾,确实两者大不相同,差异就是矛盾;说它不矛盾,是联系了具体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取舍而达成的辩证统一。
比如,联系了人生与生活,就有“生活上待遇上知足常乐,事业上贡献上不知足常乐”。就是研究这一命题,也不能片面,不能走极端。
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做到“生活上待遇上知足常乐,事业上贡献上不知足常乐”,对于人生就会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至少,在生活上待遇上知足常乐,就不会有贪心,而贪心往往是之所以成为的思想意识根源。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因为领导层已丧失领导能力,没有号召力,没有感召力。为何没有这几个“力”?因为他们成了手握重权的特权阶层。手握重权应该不会失去吧?但在特权阶层内部,谋求特权的欲望无止境,所以争来抢去,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最后必然分崩离析。同时,又因为特权阶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一致,所以他们也就乐得认可这种分崩离析;因而苏联解体了,人民并不留恋。
没有贪心的人,容易随遇而安,不会去追求不正当利益,而一味追求不正当利益的人往往不择手段,所以必然导致违法犯罪。但是,知足而乐走到了极端,他就可以不劳动、不进取、不努力、不奋发向上,而这种情况也是危验的,最终产生的.是惰性。惰性、懒惰,蒙头大睡,坐井观天,根本不会去考虑事业与贡献,反而会成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障碍,所以片面强调知足常乐也是不可取的。
生活上、待遇上知足,可以鼓励人们俭省节约、勤俭持家,从而保证社会的安定和谐;生活上、待遇上不知足,就是不满足于现状,要去学科学,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去创造、去发展,用劳动获取正当权益,用劳动改造和发展世界。任由一种倾向去掩盖另一种倾向,那是不行的。无论知足与不知足,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绝对的就是极端的,极端的就是错误的。
第2篇:阮籍着《乐论》
阮籍著《樂論》(来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小组)
劉子問曰﹕
孔子云「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夫禮者,男女之所
以別,父子之所以成,君臣之所以立,百姓之所以平也。為政之具,靡先于此。
故安上治民,莫善于禮」也。夫金石絲竹鐘鼓管弦之音,干戚羽旄進退俯仰之容,有之無益於政,無之何損于化。而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乎?
阮先生曰﹕
善哉,子之問也。昔者孔子著其都乎,未舉其略也。今將為子論其凡,而子
備詳焉。
夫樂者,天地之體,萬物之性也。合其體,得其性,則和。離其體,失其性,則乖。昔者聖人之作樂也,將以順天地之體,成萬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
音,以迎陰陽八風之聲,均黃鐘中和之律,開群生萬物之情。故律呂協則陰陽和,音聲適而萬物類,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歡,九州一其節,奏之圜丘而天神下,奏之方丘而地祇上,天地合其德則萬物合其生,刑賞不用而
民自安矣。
乾坤易簡,故雅樂不煩。道德平淡,故無聲無味。不煩則陰陽自通,無味則
百物自樂,日遷善成化而不自知,風俗移易而同於是樂。此自然之道,樂之所始
也。
其後聖人不作,道德巟壞,政法不立,化廢欲行,各有風俗。故造始之教謂
之風,習而行之謂之俗。楚越之風好勇,故其俗輕死,鄭衛之風好淫,故其俗輕
蕩。輕死,故有蹈水赴火之歌。輕蕩,故有桑間濮上之曲。各歌其所好,各詠其
所為。歌之者流涕,聞之者歎息,背而去之,無不慷慨。懷永日之娛,抱長夜之
忻,相聚而合之,群而習之,靡靡無已。棄父子之親,弛君臣之制,匱室家之禮,廢耕農之業,忘終身之樂,崇淫縱之俗。故江淮之南,其民好殘,漳汝之間,其民好奔。吳有雙劍之節,趙有扶琴之客。氣發於中,聲入於耳,手足飛揚,不
覺其駭。
好勇則犯上,淫放則棄親。犯上則君臣逆,棄親則父子乖。乖逆交爭,則患
生禍起。禍起而異愈異,患生而慮不同。故八方殊風,九州異俗,乖離分背,莫
能相通,音異氣別,曲節不齊。故聖人立調適之音,建平和之聲,制便事之節,定順從之容,使天下之為樂者莫不儀焉。自上以下,降殺有等,至於庶人,咸皆
聞之。歌謠者詠先王之德,頫仰者習先王之容,器具者象先王之式,度數者應先
王之制。入于心,淪于氣,心氣合洽,則風俗齊一。
聖人之為進退頫仰之容也,將以屈形體,服心意,便所修,安所事也。歌詠
詩曲,將以宣平和,著不逮也。鐘鼓所以節耳,羽旄所以制目。聽之者不傾,視
之者不衰。耳目不傾不衰,則風俗移易。故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也。故八音有本體,五聲有自然,其同物者以大小相君。有自然,故不可亂,大小相君,故可得而
平也。若夫空桑之琴,雲和之瑟,孤竹之管,泗濱之磬,其物皆調和淳均者,聲
相宜也。故必有常處。以大小相君,應黃鐘之氣,故必有常數。有常處,故其器
貴重。有常數,故其制不妄。貴重,故可得以事神。不妄,故可得以化人。其物
係天地之象,故不可妄造。其凡似遠物之音,故不可妄易。雅頌有分,故人神不
雜。節會有數,故曲折不亂。周旋有度,故頫仰不惑。歌詠有主,故言語不悖。
導之以善,綏之以和,守之以衷,持之以久,散其群,比其文,扶其夭,助其壽,使其風俗之偏習,歸聖王之大化。
先王之為樂也,將以定萬物之情,一天下之意也,故使其聲平,其容和。下
不思上之聲,君不欲臣之色,上下不爭而忠義成。夫正樂者,所以屏淫聲也。故
樂廢則淫聲作。漢哀帝不好音,罷省樂府,而不知制禮樂,正法不修,淫聲遂起
。張放.淳于長驕縱過度,丙彊.景武富溢于世。罷樂之後,下移踰肆。身不是
好而淫亂愈甚者,禮不設也。
刑教一體,禮樂外內也。刑弛則教不獨行,禮廢則樂無所立。尊卑有分,上
下有等,謂之禮。人安其生,情意無哀,謂之樂。車服,旌旗,宮室,飲食,禮
之具也。鐘磬,鞞鼓,琴瑟,歌舞,樂之器也。禮踰其制,則尊卑乖。樂失其序,則親疏亂。禮定其象,樂平其心。禮治其外,樂化其內。禮樂正而天下平。
昔衛人求繁纓曲懸,而孔子歎息,蓋惜禮壞而樂崩也。夫鐘者,聲之主也。
懸者,鐘之制也。鐘失其制,則聲失其主。主制無常,則怪聲並出。盛衰之代相
及,古今之變若一。故聖教廢毀,則聰慧之人並造奇音。景王喜大鐘之律,平公
好師延之曲。公卿大夫拊手嗟歎。庶人群生踊躍思聞。正樂遂廢,鄭聲大興,雅
頌之詩不講,而妖淫之曲是尋。延年造傾城之歌,而孝武思?嫚之色。雍門作松
柏之音,愍王念未寒之服。故猗靡哀思之音發,愁怨偷薄之亂興,則人後有縱欲
奢侈之意,人後有內顧自奉之,是以君子惡大陵之歌,憎北里之舞。
昔先王制樂,非以縱耳目之觀,崇曲房之嬿也。心通天地之氣,靜萬物之神
也。固上下之位,定性命之真也。故清廟之歌詠成功之績,賓響之詩稱禮讓之則,百姓化其善,異俗服其德。此淫聲之所以薄,正樂之所以貴也。
然禮與變俱,樂與時化。故五帝不同制,三王各異造。非其相反,應時變也
。夫百姓安服淫亂之聲,殘害先王之正。故後王必更作樂,各宣其功德於天下,通其變使民不倦。然但改其名目,變造歌詠,至于樂聲,平和自若。故黃帝詠雲
門之神,少昊歌鳳鳥之跡。咸池.六英之名既變,而黃鐘之宮不改易。故達道之
化者可與審樂,好音之聲者不足與論律也。
舜命夔與典樂,教胄子以中和之德。「詩言志,歌依詠,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又曰「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女
聽。」夫煩奏淫聲,汨湮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聽。言正樂通,平正易簡,心
澄氣清,以聞音律,出納五言也。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
虞賓在位,群后德讓,下管?鼓,合止祝敔,笙鏞以閒,鳥獸蹌蹌,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庶尹允諧。」詩言志,歌詠言,操磬鳴琴,以聲依律,述先生之德,故祖
考之神來格也。笙鏞以閒,正樂聲希,治修無害,故繁毓,蹌蹌然也。樂有節適,九成而已,陰陽調達,和氣均通,故遠鳥來儀也。質而不文,四海合同,故繫
石拊石,百獸率舞也。」)
言天下治平,萬物得所,音聲不譁,漠然未兆,故眾官皆和也。故孔子在齊
聞韶,三月不知肉好。言至樂使人無欲,心平氣定,不以肉為滋味也。以此觀之,知聖人之樂和而已矣。
自西陵青陽之樂皆取之行,聽鳳凰之鳴,尊長風之象,采大林之□,當時之
所不見,百姓之所希聞。故天下懷其德而化其神也。夫雅樂周通則萬物和,質靜
則聽不淫,易簡則節制全,靜重則服人心。此先王造樂之意也。自後衰末之為樂
也,其物不真,其器不固,其制不信,取於近物,同于人閒,各求其好,恣意所
存,閭里之聲競高,永巷之音爭先,童兒相聚以詠富貴,?牧負戴以歌賤貧,君
臣之職未廢,而一人懷萬心也。
當夏后之末,輿女萬人,衣以文繡,食以梁肉,端噪晨歌,聞之者憂戚,天
下苦其殃,百姓傷其毒。殷之季君,亦奏斯樂,酒池肉林,夜以繼日,然咨嗟之
音未絕,而敵國已收其琴瑟矣。滿堂而飲酒,樂奏而流涕,此非皆有憂者也,則
此樂非樂也。當君臣之時,奏斯樂於廟中,聞之者皆為之悲咽。漢桓帝聞楚琴,悽愴傷心,倚扆而悲,慷慨長息曰「善哉乎,為琴若此,一而已足矣」。順帝上
恭陵,過樊衢,聞鳴鳥而悲,泣下橫流,曰「善哉鳥聲」。使左右吟之,曰「使
聲若是,豈不樂哉。」夫是謂以悲為樂者也。誠以悲為樂,則天下何樂之有。天
下無樂,而欲陰陽調和,災害不生,亦已難矣。樂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氣不入,天地交泰,遠物來集,故謂之樂也。今則流涕感動,噓唏傷氣,寒暑不適,庶
物不遂,雖出絲竹,宜謂之哀。奈何俛仰歎息以此稱樂乎。昔季流子向風而鼓琴,聽之者泣下沾襟。弟子曰「善哉鼓琴,亦已妙矣。」季流子曰「樂謂之善,哀
為之傷。吾為哀傷,非為善樂也。」以此言之,絲竹不必為樂,歌詠不必為善也
。故墨子之非樂也,悲夫以哀為樂也。比胡亥耽哀不變,故願為黔首。李斯隨哀
不返,故思逐狡兔。嗚呼,君子可不鑒之哉。
附(樂論佚文)
故歌以敘志,舞以宣情,然後文之以采章,昭之以風雅,播之以八音,感之
以太和。
琵琶箏笛,閒促而聲高。琴瑟之體,閒遼而聲埤。
◎本電子文本主要據《阮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輸入。
第3篇:阮籍着《乐论》
阮籍著《樂論》(来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小组)
劉子問曰﹕
孔子云「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夫禮者,男女之所
以別,父子之所以成,君臣之所以立,百姓之所以平也。為政之具,靡先于此。
故安上治民,莫善于禮」也。夫金石絲竹鐘鼓管弦之音,干戚羽旄進退俯仰之容,有之無益於政,無之何損于化。而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乎?
阮先生曰﹕
善哉,子之問也。昔者孔子著其都乎,未舉其略也。今將為子論其凡,而子
備詳焉。
夫樂者,天地之體,萬物之性也。合其體,得其性,則和。離其體,失其性,則乖。昔者聖人之作樂也,將以順天地之體,成萬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
音,以迎陰陽八風之聲,均黃鐘中和之律,開群生萬物之情。故律呂協則陰陽和,音聲適而萬物類,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歡,九州一其節,奏之圜丘而天神下,
第4篇:我的快乐论-四年级作文
我的快乐论-四年级作文
当心灵处于孤独时,我把“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搬了出来,这样的命题让我愈加痛苦。一个不知道活着的`目的的人还活者简直是一个笑话。当心灵进入人群后,我把它忘的一干二净,然而,再次面对孤独时,它又会出现。知道现在我才明白我是在寻找快乐!
痛苦和悲伤以及其他都是不快乐的代名词,因此人们不喜欢它们。“人活着为什么?”相信认真思考的话,每个人会得出自己的答案。可是我发现了他们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可以到达一个最后的一点——快乐!
由此,我猜想是不是都可以哪?我上学是为了以后有钱,有钱是为了生活好,生活好以后我感到快乐;我吃饭是为了有精力去做事,完成我想做的,完成后我会快乐……其他人哪?我这样问自己。伟人做了他们想做的事也是非常高兴的,发明一样东西会无比兴奋,得到的还是快乐。
对待快乐我认为
第5篇:我的快乐论作文500字
我的快乐论作文500字
当心灵处于孤独时,我把“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搬了出来,这样的命题让我愈加痛苦。一个不知道活着的目的的人还活者简直是一个笑话。当心灵进入人群后,我把它忘的一干二净,然而,再次面对孤独时,它又会出现。知道现在我才明白我是在寻找快乐!
痛苦和悲伤以及其他都是不快乐的代名词,因此人们不喜欢它们。“人活着为什么?”相信认真思考的话,每个人会得出自己的答案。可是我发现了他们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可以到达一个最后的一点——快乐!
由此,我猜想是不是都可以哪?我上学是为了以后有钱,有钱是为了生活好,生活好以后我感到快乐;我吃饭是为了有精力去做事,完成我想做的,完成后我会快乐……其他人哪?我这样问自己。伟人做了他们想做的事也是非常高兴的,发明一样东西会无比兴奋,得到的还是快乐。
对待快乐我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