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康伯,字幼安》阅读题答案及翻译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2-09 07:12:3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石康伯,字幼安》阅读题答案及翻译

《石康伯,字幼安》阅读题答案及翻译

石康伯,字幼安,蜀之眉山人,故紫微舍人①昌言之幼子也。举进士不第,即弃去,当以荫得官,亦不就。读书作诗以自娱而已,不求人知。独好法书名画,古器异物,遇有所见,脱衣辍食以求之,不问有无。居京师四十年,出入闾巷,未尝骑马。在稠人中,耳目谡谡然②,专求其所好。长七尺,黑而髯,如世之所画道人剑客,而徒步尘埃中,若有所营,不知者以为异人也。又善滑稽,巧发微中,旁人扺掌绝倒,而幼安淡然不变色。与人游,知其急难,甚于为己。有客于京师而病者,辄舁③置其家,亲饮食之;死则棺敛之,无难色。凡识幼安者,皆知其如此。而余独深知之。幼安识虑甚远,独口不言耳。今年六十二,状貌如四十许人,须三尺,郁然无一茎白者,此岂徒然者哉。为亳州职官,与富郑公俱得罪者,其子夷庚也。

其家书画数百轴,取其毫末杂碎者,以册编之,谓之“石氏画苑”。幼安与文与可④游,如兄弟,故得其画为多。而余亦善画古木丛竹,因以遗之,使置之苑中。子由尝言:“所贵于画者,为其似也。似犹可贵,况其实者。吾行都邑田野,所见人物,皆吾画笥也。所不见者,独鬼神耳,当赖画而识,然人亦何用见鬼。”此言真有理。今幼安好画,乃其一病,无足录者,独著其为人之大略云尔。元丰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赵郡苏轼书。

注:①紫微舍人:即起草皇帝诏令的官员。②谡谡然:精力充沛的样子。 ③舁:抬。④文与可:北宋仁宗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与人游( ) (2)亲饮食之( )

(3)死则棺敛之( ) (4)无足录者( )

17.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读书作诗以自娱而已 铸以为金人十二

B.而幼安淡然不变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死则棺敛之 临视,则虫集冠上

D.乃其一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8.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举进士不第,即弃去,当以荫得官,亦不就。

(2)余亦善画古木丛竹,因以遗之,使置之苑中。

19.根据第一段内容,用两个成语概括石康伯的`性格特点?(2分)

20.本文是苏轼为石康伯画苑作的题记,但苏轼行文却“独著其为人之大略”。其用意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6.(1)交游、交往 (2)喂给吃喝 (3)用棺材 (4)值得(每小题1分)

17. B。(2分)

18. (1)他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就干脆放弃应举,本当因祖先的功德而得以为官,但他也不就任。(“第”、“荫”、“就”)(2)我也擅长画古木丛竹,因而赠送给他,让他收藏在画苑中。(“善”、“遗”、省略)(每小题3分)

19. 淡泊名利、乐善好施(2分)

20.作者表面上声称“幼安好画,乃其一病”,好像不愿意评写其“画苑”,实际上通过介绍、赞赏石康伯“为人处事”的高洁品性(2分),更巧妙含蓄揭示“石氏画苑”的高雅品位(1分)。(大意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石康伯,字幼安,四川眉山人,已故紫薇舍人石扬休的幼子。他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就干脆放弃应举,本当因父祖的门荫而受封得官,但他也不就任,只以读书作诗自寻快乐罢了,不希求别人了解。他唯独爱好法书、名画、古器、异物,每遇到这些书画文物,就脱衣换钱或省下伙食费去购买,不管家中还有无积蓄。居住京师四十年,从街巷进进出出,往来也不骑马。在稠密的人群里,耳健目锐,精神矍铄,专心寻求喜爱的书画器物。他身高七尺,面色黑而有胡须,风度颇像世人画中的道人剑客,徒步跋涉在尘埃之中,似乎有所需求,不了解的人会以为他是一位怪人。他又善于滑稽幽默,出言巧妙一语中的,常引起别人拍手大笑倾倒叫绝,然而他本人却若无其事,不动声色,他与人交往,一旦知道对方遇到了危急艰难,便慷慨相助,胜过办自己的事情。有位客人病倒在京师,石氏就把他抬到家中安置,亲自照顾饮食,死后给他买棺材料理丧事,没有为难的表情。凡是认识幼安的,都知道他的为人,而独有我最了解他。石康伯识见谋略极深远,只是不肯轻易张扬罢了。他今年六十二岁,相貌却像四十多岁的人,须有三尺长,繁茂浓密没有一根白的,这难道是偶然的吗?在亳州做官,并与富弻郑公一起获罪的,是他的儿子夷庚。

石康伯家藏书画数百轴,又把零星细小的收藏品,装编成册,称作石氏画苑。他与文同交游,情谊犹如兄弟,所以得到文同的画很多。我也善画古木丛竹,因而赠送给他,让他收藏在画苑中。我的弟弟子由曾说:“人们所以重视绘画,因为它与所画的实物很相似。相似的画还值得重视,何况画得形神逼真的呢?我步行在都市、田野中,所见人物都可入我的画箱。所不能看到的,只有鬼神,鬼神应当借看画去认识,但人们又哪里用得着见鬼呢。”这话说得真有道理。现在石康伯喜爱名画,是他的一种癖好,没有值得说的,这里只着重记述他做人的大概情况罢了。元丰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赵郡苏轼书。

第2篇:《伯石康字幼安》阅读答案及翻译

《伯石康字幼安》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7分)

石康伯,字幼安,蜀之眉山人,故紫微舍人①昌言之幼子也。举进士不第,即弃去,当以荫得官,亦不就。读书作诗以自娱而已,不求人知。独好法书名画,古器异物,遇有所见,脱衣辍食以求之,不问有无。居京师四十年,出入闾巷,未尝骑马。在稠人中,耳目谡谡然②,专求其所好。长七尺,黑而髯,如世之所画道人剑客,而徒步尘埃中,若有所营,不知者以为异人也。又善滑稽,巧发微中,旁人扺掌绝倒,而幼安淡然不变色。与人游,知其急难,甚于为己。有客于京师而病者,辄舁③置其家,亲饮食之;死则棺敛之,无难色。凡识幼安者,皆知其如此。而余独深知之。幼安识虑甚远,独口不言耳。今年六十二,状貌如四十许人,须三尺,郁然无一茎白者,此岂徒然者哉。为亳州职官,与富郑公俱得罪者,其子夷庚也。

其家书画数百轴,取其毫末杂碎者,以册编之,谓之石氏画苑。幼安与文与可④游,如兄弟,故得其画为多。而余亦善画古木丛竹,因以遗之,使置之苑中。子由尝言:所贵于画者,为其似也。似犹可贵,况其实者。吾行都邑田野,所见人物,皆吾画笥也。所不见者,独鬼神耳,当赖画而识,然人亦何用见鬼。此言真有理。今幼安好画,乃其一病,无足录者,独著其为人之大略云尔。元丰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赵郡苏轼书。

注:①紫微舍人:即起草皇帝诏令的官员。②谡谡然:精力充沛的样子。 ③舁:抬。④文与可:北宋仁宗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与人游( ) (2)亲饮食之( )

(3)死则棺敛之( ) (4)无足录者( )

17.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读书作诗以自娱而已 铸以为金人十二

B.而幼安淡然不变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死则棺敛之 临视,则虫集冠上

D.乃其一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8.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举进士不第,即弃去,当以荫得官,亦不就。

(2)余亦善画古木丛竹,因以遗之,使置之苑中。

19.根据第一段内容,用两个成语概括石康伯的性格特点?(2分)

20.本文是苏轼为石康伯画苑作的题记,但苏轼行文却独著其为人之大略。其用意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6.(1)交游、交往(2)喂给吃喝(3)用棺材 (4)值得(每小题1分)

17.B。(2分)

18. (1)他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就干脆放弃应举,本当因祖先的功德而得以为官,但他也不就任。(第、荫、就)(2)我也擅长画古木丛竹,因而赠送给他,让他收藏在画苑中。(善、遗、省略)(每小题3分)

19. 淡泊名利、乐善好施(2分)

20.作者表面上声称幼安好画,乃其一病,好像不愿意评写其画苑,实际上通过介绍、赞赏石康伯为人处事的高洁品性(2分),更巧妙含蓄揭示石氏画苑的高雅品位(1分)。(大意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石康伯,字幼安,四川眉山人,已故紫薇舍人石扬休的幼子。他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就干脆放弃应举,本当因父祖的门荫而受封得官,但他也不就任,只以读书作诗自寻快乐罢了,不希求别人了解。他唯独爱好法书、名画、古器、异物,每遇到这些书画文物,就脱衣换钱或省下伙食费去购买,不管家中还有无积蓄。居住京师四十年,从街巷进进出出,往来也不骑马。在稠密的人群里,耳健目锐,精神矍铄,专心寻求喜爱的书画器物。他身高七尺,面色黑而有胡须,风度颇像世人画中的道人剑客,徒步跋涉在尘埃之中,似乎有所需求,不了解的人会以为他是一位怪人。他又善于滑稽幽默,出言巧妙一语中的,常引起别人拍手大笑倾倒叫绝,然而他本人却若无其事,不动声色,他与人交往,一旦知道对方遇到了危急艰难,便慷慨相助,胜过办自己的事情。有位客人病倒在京师,石氏就把他抬到家中安置,亲自照顾饮食,死后给他买棺材料理丧事,没有为难的表情。凡是认识幼安的',都知道他的为人,而独有我最了解他。石康伯识见谋略极深远,只是不肯轻易张扬罢了。他今年六十二岁,相貌却像四十多岁的人,须有三尺长,繁茂浓密没有一根白的,这难道是偶然的吗?在亳州做官,并与富弻郑公一起获罪的,是他的儿子夷庚。

石康伯家藏书画数百轴,又把零星细小的收藏品,装编成册,称作石氏画苑。他与文同交游,情谊犹如兄弟,所以得到文同的画很多。我也善画古木丛竹,因而赠送给他,让他收藏在画苑中。我的弟弟子由曾说:人们所以重视绘画,因为它与所画的实物很相似。相似的画还值得重视,何况画得形神逼真的呢?我步行在都市、田野中,所见人物都可入我的画箱。所不能看到的,只有鬼神,鬼神应当借看画去认识,但人们又哪里用得着见鬼呢。这话说得真有道理。现在石康伯喜爱名画,是他的一种癖好,没有值得说的,这里只着重记述他做人的大概情况罢了。元丰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赵郡苏轼书。

第3篇:石康伯,字幼安文言阅读答案及翻译

石康伯,字幼安文言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7分)

石康伯,字幼安,蜀之眉山人,故紫微舍人①昌言之幼子也。举进士不第,即弃去,当以荫得官,亦不就。读书作诗以自娱而已,不求人知。独好法书名画,古器异物,遇有所见,脱衣辍食以求之,不问有无。居京师四十年,出入闾巷,未尝骑马。在稠人中,耳目谡谡然②,专求其所好。长七尺,黑而髯,如世之所画道人剑客,而徒步尘埃中,若有所营,不知者以为异人也。又善滑稽,巧发微中,旁人扺掌绝倒,而幼安淡然不变色。与人游,知其急难,甚于为己。有客于京师而病者,辄舁③置其家,亲饮食之;死则棺敛之,无难色。凡识幼安者,皆知其如此。而余独深知之。幼安识虑甚远,独口不言耳。今年六十二,状貌如四十许人,须三尺,郁然无一茎白者,此岂徒然者哉。为亳州职官,与富郑公俱得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辛弃疾字幼安》阅读题

《辛弃疾字幼安》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每题3分,共9分)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①,决以蓍②,怀英遇“坎”③,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④,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弃疾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弃疾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⑤,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崔浩字伯深》阅读题答案及翻译

《崔浩字伯深》阅读题答案及翻译(整理8篇)由网友 “针即” 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过的《崔浩字伯深》阅读题答案及翻译,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崔浩字伯深》阅读题答案及翻译

《崔浩字伯深》阅读题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19 分)

崔浩字伯深,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该览,研精义理,时人莫及。弱冠为通直郎,稍迁著作郎,道武以其工书,常置左右。道武季年,威严颇峻。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帝知之,辄命赐以御粥。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若此。

泰常元年,晋将刘裕伐姚泓,欲溯河西上,求假道。诏群臣议之。外朝公卿咸曰:“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扬言伐姚,意或难测。宜先发军断河上流,勿令西过。”内朝咸同外计,帝将从之。浩曰:“此非上策也。司马休之徒扰其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崔浩字伯深》阅读题答案及翻译

《崔浩字伯深》阅读题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19 分)

崔浩字伯深,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该览,研精义理,时人莫及。弱冠为通直郎,稍迁著作郎,道武以其工书,常置左右。道武季年,威严颇峻。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帝知之,辄命赐以御粥。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若此。

泰常元年,晋将刘裕伐姚泓,欲溯河西上,求假道。诏群臣议之。外朝公卿咸曰:“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扬言伐姚,意或难测。宜先发军断河上流,勿令西过。”内朝咸同外计,帝将从之。浩曰:“此非上策也。司马休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久矣。今兴死子幼,乘其危亡而伐之,臣观其意,必自入关,劲躁之人,不顾后患。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如此则姚无事而我受敌矣。蠕蠕北寇,人食又乏,发军赴南,则北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石康伯,字幼安》阅读题答案及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石康伯,字幼安》阅读题答案及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