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2-08 07:13:1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数据分析教学设计

青岛版信息技术第一单元

第二课《数据分析》教学设计

高密市城南中学 范 杰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数据分析》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的应用。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的应用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工作表原始数据的建立之后的学习内容,工作表数据的处理是信息加工的重要手段,是体现EXCEL强大功能和使用价值的内容,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在EXCEL整章的学习过程中既是重点,又是后面图表学习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重要平台。

【学情分析】

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EXCEL的基本概念、工作表的基本操作。新课程特别强调“要教授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培养其信息素养”,因而我们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一些纯粹的技术。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希望能通过学生自己的双眼、双手以及思考来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一点一滴的分解知识点,从而减轻他们对新知识的畏惧、降低理解的难度。

【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教师除组织常规教学外,更多的要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知识融入到活动中,并充分给予鼓励和肯定。考虑到学生学习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差距、个性的差异,所以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强化,让学生处于解决一个问题后再抛出一个新的问题,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状态,通过意义建构,学生不断地积累知识技能,不断地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等分析方法的特点与意义

2、能运用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让这生体验利用数据分析手段分析数据的过程,感受数据背后所蕴涵的丰富信息

4、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情感和从数据中探求信息的意识。【重点、难点】

重点是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等基本分析方法的运用 难点是如何利用这些分析方法实现数据分析的目的【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提出问题

屏幕展示一与课本阅读与思考相符合的短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激发他们亲自实践的欲望。

打开待处理的数据表(大屏幕上显示),导入新课。

“同学们,各小组上交图书统计表我已经经过整理,录入到Excel工作表中。这是各个小组上交的各类图书记录,按照要求,我们需要从中得出全班每类图书的总计情况,看一下哪类图书最受同学欢迎,以便确定今后的同学们的阅读方向,在这节课学习后请同学们写出自己的分析报告。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得从Execel2000的公式入手。”

二、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首先将学生成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实践和研讨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要求借助计算机进行实践并在小组内思考、研究如下问题。(教师提出思考问题,教师同时巡视指导)

(1)Excel2000常用公式的种类有哪些?

(2)Excel2000输入公式的方法

(3)Excel2000复制公式的方法

(4)“自动求和”按钮如何使用?

总结规律:公式在格式上以“=”开头,后跟单元格地址、运算符号或常数等,并且在英文状态下输入

三、自学教材,实践操作

结合课本和老师的提示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1 每一类图书的总和

任务2 分别按每一类图书的总计排序,找出最爱同学校欢迎的图书

任务3 利用筛选功能分析数量都大于10的小组。

任务4 计算每组的图书总和,确定每小组图书冠军名称。(分类汇总)小提示:

(1)、每种计算公式完成第一次操作后,可将此公式复制到其它类别,以节省计算时间(2)、排序方法:请参考课本P8,注意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排序方式以及自动填充名次序列的方法

(3)、筛选方法:请参考课本P9,注意筛选只是将不满足条件的信息暂时隐藏,不等于删除操作,筛选对文件信息没有破坏作用。学生可自己尝试如何恢复显示所有信息。

(4)、分类汇总:操作思路:先分类(排序)再统计(求和、平均值、计数等)操作过程参考P12,值得注意的是,在分类汇总前,必须先按分类项目对表格数据进行排序,否则,将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在师生共同分析问题后,得出基本操作步骤,然后由学生为四小组,相互协作自主合作完成上述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

(1)各组学生上传自己的报告,并解释操作过程和得出结论的依据,并由其它组同学对所有作品做出评价,(2)教师点评。

A、教师从学生在操作技巧上的表现进行评价:例如数据处理结果正确?方法是否得当?问题出在哪里?如何补救?

B、教师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上进行评价: 例如考虑问题的角度是否恰当?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否新颖独特?有无独到的见解?有无值得大家学习的精神和勇气?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展示作品,激励学生的成就感。)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运用自己的知识为我们班的同学读书情况作了统计和分析,我很为你们骄傲。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掌握了信息处理的知识,我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注重自己信息能力的培养和积累。

六、巩固与提高:(1)完成课本P11的大显身手

(2)本周五,我校要举行“感动我的老师”演讲比赛,请你们纪录下所有参赛的学生成绩,并做出公平合理的评价。

第2篇:《数据图表与分析》教学设计

《数据图表与分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对应于《纲要》中“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模块,承接前两节的Excel的数据的加工操作,在表格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基础上,通过与文字和表格表达信息的方式进行对比,了解使用图表表达数据的优点,并且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认识三种图表类型的特点,培养选择合适的信息表达方式和图表类型的能力,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在教材分析中体现了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内容。但在三中图标类型中可以细化:哪三中图标,有什么特点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使用文字、表格和图表表达信息的特点及使用场合。② 掌握图表制作、修改和美化的方法。③ 知道柱形图、折线图和扇形图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应用于不同的数据表达。过程与方法:

通过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对不同图表类型进行比较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② 培养学生动手和探究的能力。③ 通过奥运会金牌数据的分析,培养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图表的制作、修改和美化方法。这是本节内容的操作部分,也是任务设置的主要内容,通过将教师的示范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演示一个例子,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可以运用到其他两种方法上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重点设置的过多,本节课的重点就一个图表的制作一般步骤,因为无论是什么图表其基本操作步骤是一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在第一个任务中教师直观的演示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图表制作的过程,在通过任务2、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加以巩固的目的。】

教学难点:图表的三种类型的特点和适用场合。学生在学习图表的制作时,不仅应该知道我该怎么去做,也该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上思考,设置比较的任务,通过表格填写和相互交流,最终能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表达数据信息。【难点设计的比较得当,学生掌握了不同图表的制作过程的同时,更要了解不同图表的特点和使用场合,其到活学活用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比较不同图表特点的任务,通过表格填写和相互交流,最终能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表达数据信息】 补充【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和情境导学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北京举办,你知道那一年中国拿到多少金牌吗?老师这里有三分资料,分别描述了1988年至2008年中国获得奥运会金牌的枚数。2.分组,一二组阅读文字资料,第三组获得表格资料,第四组获得图表资料。

3.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先找到那一年中国获得了28枚金牌?这一年的奥运会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举办?

4.由上面两个小比赛,你能归纳出三种信息表达方式的特点吗? 5.学生填写表格,师生交流,谈谈感想。

【教学思路:通过创设奥运奖牌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文字、表格、图表等不同形式的描述,来感受图表作用和特点,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

二、布置任务,获得新知 任务一:制作表格

1.教师:你能制作这样的一张图表吗?

2.操作演示,根据表格数据插入一张柱状图,操作过程中讲明操作步骤以及注意点。3.布置任务:你能将这些数据制作成一张折线图吗? 4.学生自主探究,制作折线图。5.教师:你还能制作一张扇形图吗?

【这一个过程是教学的重点,在任务的设置上感觉较为简单:任务一:教师演示柱状图操作过程(在此过程中,归纳出图表制作的一般步骤:步骤

1、步骤2等);任务二:组织学生制作折线图(在此过程,通过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在学生演示过程中加以指导);任务三: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图表形式,在此熟悉图表的操作过程。(教学思路:图表的制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因此通过教师直观的演示教学,组织学生归纳出图表操作的步骤,然后将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完成折线图的制作,在此过程中及时学生巩固操作的过程,又是发现学生操作错误的过程;任务三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不同的图表其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操作过程是相同,在此熟悉操作过程。)】 任务二:分析比较

1.教师:我们为什么有的时候使用柱状图,有的时候使用折线图或者扇形图来表达数据呢?

2.学生交流讨论,完成三种图表适用场合表格的填写。3.教师提问,并板书。

柱状图:适合数据的大小比较。折线图:适合表达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图:适合表达数据占整体的比例。

【这一个环节,我认为要有两个过程,一是比较,二是运用。比较通过观察、表格的填写,来发现图表的特点;运用可以通过不同的数据源如:工厂每个月的产量(折线图)、学校兴趣班的人数统计(扇形图)等。不光要让学生知道区别,难点在于不同图表的正确选择。】 任务三:图表修改和美化。1.提问:“当工作表数据发生改变时图表数据是否会自动更正?” 2.结合以前的知识经验,尝试对表格进行美化操作。(1)如何改变图表的类型?(2)如何改变图表的背景?(3)如何改变图表文字的设置?(4)图例的大小位置怎样调整?

3.教师请学生演示操作方法,补充并进行点评。

【这一环节是一个扩展的过程,可以回到情境中去,围绕情境中修饰过程图表,来组织学生发现自己的表格和演示的图表有什么不同,引出图表的修饰等。从而起到首尾相连的作用】

三、成果展示,课堂小结【展示学生已经修饰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图表操作的过程,选择图表的原因,对图表做了哪些修饰等。一句话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掌握了在Excel中图表的制作,并且知道了在适合的时候

使用图表去表达数据以及使用哪种图表,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今天学习到的知识去对财务报表数据、科学实验数据等进行适当的描述。

第3篇:关于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

关于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

关于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篇二:数据分析教学设计

高密市城南中学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课题:《数据分析》 执教:xxx

一、 教材分析:

《数据分析》青岛出版社是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数据计算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的一节新授课。“对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是用Excel管理数据中的基础方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是本册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几个重点之一,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也是学习用图表表示数据的重要基础。教材中以学生身边经常见到的“图书统计表”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数据排序及筛选的操作。以“加油站、一点通”作为排序、筛选知识点的补充,以“练一练”作为操作技能的巩固。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设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

三(2)班 王翠红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准备:

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画纵向条形统计图

师:课前让你们调查的课间每个年级买珍珠奶茶的数量,你们调查了吗? 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