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交通系统分析论文
交通系统分析论文
关于交通系统分析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好?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交通系统分析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湘南地区的古民居建筑,在村落布局和建筑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到道路交通系统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人的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出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思想和生活习惯。
关键词:湘南地区道路交通务实文化
湘南古民居的道路交通系统,是指包括村外交通系统和村内交通系统在内的人为建造的交通体系,本文主要对村落内部的交通系统进行研究。
湘南地处南岭山脉北麓,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素有“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的说法,这里被认为是“农惰、工拙、商贾断绝之地”,是历朝遭贬文人士大夫流放之所。湘南先民崇尚自然务实的生活态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崇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湘南地区的村落大多以姓氏和宗族为单位实行聚居,“父子兄弟多族居,或至百口,盖其俗朴古然而也。”(《桂阳直隶州志》)自然环境、人文内涵和经济基础决定了湘南民居古村落交通系统的特征,也促使村落的交通系统的建设日趋完善。
一、道路
湘南地区进出村落有一条相对宽大的`道路,称之为官道,一般设在村落前方,是进出村落的必经之路,也是联系外界的唯一纽带。道路以碎石和泥土铺设而成,亦有青石路面。官道是村落的“颜面”,官道的宽窄和好坏直接影响宗族的形象,因此这条道路由宗族内部共同维护和修缮。进入村落前一小段距离处,常设有凉亭,多为石柱框架,覆盖青瓦或毛石。凉亭主要供途经路人歇息之用,也是对村落范围的界定。此外,凉亭还有风水功能。
村落入口处一般设有朝门,是正式进入村落内部的标志。在朝门外设有拴马石,外来人员在此下马落轿,徒步进入朝门,以示尊重。朝门体量不大,但十分考究,多为砖木结构。防御性较强的村落朝门还采用青砖、青石构建,使其更为牢固。如果族中出了名人,还会在朝门外建立牌坊,或直接以牌坊代替朝门,以示旌表传颂。朝门的另一个作用是确定村落的朝向。
二、桥梁
一般湘南地区多山多水,大多村落有小溪、小河绕村而过,道路在跨越时就会架设桥梁。桥梁一般有梁式和拱式两种形式。跨度不大的小桥,多以青石板或木板、树干直接搭过,稍大石桥借助于桥墩,分成若干跨,比如,永兴县马田镇板梁村村口石板桥,桥身分成两跨,每跨桥身由三块宽大石板组成,每块石板长四米有余,宽约70厘米,厚达30厘米。如果是较宽的河流和汛情较大的溪流,则以石拱桥构建,湘南地区的石拱桥多为圆拱,起拱较高,多在半圆以上,为行洪泄洪之便,这主要由该地区河面狭小、雨季水流量大的特点决定。拱桥有单拱和多拱之分,主要根据河面宽窄而定,如郴州市宜章县的寡婆桥、汝城县热水镇的仙人桥等。
三、街、巷
街巷是村落内部的主要交通系统。单体建筑之间的地面间隙,正、背立面之间为街,侧立面之间为巷。湘南地区的街巷都比较窄,宽约1—2米,一般街比巷宽,有“大街小巷”之说。巷道狭长笔直,主要功能是交通,而街还有建筑门前庭院的功能,可以堆放一些杂物,亦可作纳凉歇息等一些简单活动的场所,因此较为宽敞。街巷的分布尽可能规范、平直,平坦地区的村落街巷形成“井”字形,交通十分便捷。山区或者丘陵地区的村落,地势较为复杂,街巷的分布受地势的影响富于变化,街一般随着建筑物的前后错落而弯弯曲曲。巷道则由于地势的影响前低后高,有缓和的坡度,坡度较大处以台阶进行连接。由于建筑物外形十分相似,街巷也十分接近,较大的村落内部,街巷四通八达,蜿蜒曲折,像迷宫一样,如果没有村落内部的人引路,外来人员不敢擅自进入。
四、门、廊
门是建筑物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或者建筑物内部不同空间之间的联系。依据封建礼制,门分成若干个等级,大门的级别是最高的。在湘南民居中,大门的朝向就是建筑物的朝向,多朝正南方向开设,讲究风水,并且与主人的生辰八字相符。进入室内要跨越门槛,大门门槛多为青石制成,一般较高,象征屋主地位。大门是建筑的主要交通要道,一般重要的活动必须由大门出入。大门外侧部分设有廊道,内侧部分设有过厅,均作交通停顿之用。如果是多进多天井建筑群,还会设有多重大门,当然,级别是逐渐降低的。
二进以上的较大体量建筑物设有腰门,腰门设在前后两进的交接处。如是多进,则有多个腰门。腰门对称出现,连接的是巷道。腰门的地位次于大门,在进深较大的房间中缓解了大门的交通压力,使家人出入方便。
在建筑物的后方,设有后门,规模很小,多为单页门,平时很少打开,只为方便之用。室内各房间的入口设有一扇简易小门,门框、门页、门槛均为木作,体量很小,便于开关,也少有装饰。
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称之为廊。廊在湘南民居中也很普遍,主要出现在较大公共建筑物的正面,暗间墙体向内收缩形成廊道。廊道地面稍作抬高,以石阶与街道相连,一般为三级,公共建筑级数更多,更显威严。廊道上空多以柱头支撑,形成一个半敞开式的庭院,廊道内沿墙角处设有石凳或木凳,供人歇息。另一种廊道体现在受客家建筑影响较大的封闭的村落或大型民居中,此类建筑对外十分封闭,内部浑然一体,各单体建筑之间四通八达,相互连接,在一些相互连接的街巷庭院上空设有屋顶,即是为廊。有的在单体建筑之间的二楼和三楼亦设有廊道,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建筑浑然一体,能更好地共同防御外敌入侵。
湘南古民居的交通系统是湘南先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利用环境,改造自然的智慧的结晶。它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指导,利用科学的手段,结合具体的材料和工艺,将人的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出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思想。它在满足生活需要、保护宗族利益、加强与外界沟通、促进邻里关系以及建筑美观等方面均起到了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2]汤国华.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第2篇:系统分析论文
一、系统的概念级特征
1.系统,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整体。
2.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整体性就是要用系统的方法研究系统的对象,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全面规划,协调处理,使系统的总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达到辩证统一,组成的整体功能,即系统功能,是各部分所不具备的。系统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和。2)综合性。综合性即从系统的总目标出发,将相关的经验和知识有机结合,协调运用,从而开发出全新的系统概念,创造出全新的系统结构和功能。综合创造,集成创新,获得综合效益。3)科学性。科学性要求分析问题时按规律办事,即处理问题时,要有严格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还要认识到整体与部分的协调与统一。整体是更大系统的部分,又是本系统的整体。整体具有一定结构、层次和功能,组成整体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4)创新性。创新性要求人们在运用科学技术的同时,充分发挥人的创新能力,大胆地进行系统的开发,实现系统的最优效果,要超前预测,持续创新。
二、系统分析的概念及特征
1.系统分析的概念: 将所得到的文档资料集中到一起,对组织内部整体管理状况和信息处理过程进行分析。系统分析所确定的内容是今后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的基础。
2.系统分析的特征:
系统分析从系统需求入手,从用户观点出发建立系统用户模型。用户模型从概念上全方位表达系统需求及系统与用户的相互关系。系统分析在用户模型的基础上,建立适应性强的独立于系统实现环境的逻辑结构。系统分析是咨询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一个复杂的咨询项目看成为系统工程,通过系统目标分析、系统要素分析、系统环境分析、系统资源分析和系统管理分析,可以准确地诊断问题,深刻地揭示问题起因,有效地提出解决方案和满足客户的需求。
三、系统分析的产生及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系统工程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虽然目前还找不到能处理所有问题的标准方法, 但是,Hall在1969年提出的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是影响较大而且比较完善的方法, Hall认为:现实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工程问题,从而可以应用定量分析方法求得最优的系统方案。Hall方法论适应了60年代系统工程的应用需要。当时系统工程主要用来寻求各种战术问题的最优策略,或者用来组织管理大型工程建设项目。
从70年代中期开始,Checkland经过大量系统实践,提出了软系统方法。由于社会经济系统不可能像工程技术系统那样将各种方案进行科学地定量分析,因而难以评价出最优方案,所以Checkland方法的核心不是最优化而是比较或者是学习,即是从模型和现状的比较中来学习改善现状的途径。
80年代末以来,钱学森等学者从各种系统中分离出一种系统,即开放复杂巨系统,并研究其方法论。钱学森早年在兰彻斯特的工作中提炼出半经验半理论的处理复杂对阵问题的方法论,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处理复杂行为系统的定量方法学,从经验假设出发,通过定量方法途径获得结论,强调数学模型的经验含义和定量定性相结合。
1987年,钱学森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之后提出综合集成的概念,并把处理复杂巨系统的方法命名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又把它表述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技术。
1992年,又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进而把处理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方法与使用这种方法的组织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对于难度自增值系统,王浣尘提出了“旋进原则”,即不断地跟踪系统的变化,选用多种方法,采用循环交替结合的方式,逐步推进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张文泉等将系统思维分为硬、软系统思维。并将以传统的运筹学(OR)、系统工程等为代表的用常规数学模型就能优化解决硬问题的方法称为硬系统方法。而注重人的因素,考虑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以便处理包括人在内的软问题的方法则称为软系统方法。其中,根底定义由系统的受益者或受害者C(Customer)、系统(变换T)的执行者A(Actors)、系统输入输出变换T(Transformation Proce)、赋予根底定义实际意义的世界观W(Worldview)、系统所有者O(Owners)、系统的环境约束E(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组成。CATWOE的具体含义是系统所有者O使系统在环境约束E下,由系统执行者A通过变换T将其输入变换为输出。而系统的受益者或受变换影响的人,赋予变换具体含义的世界观至少包括W。在硬、软系统方法的基础上,研究探索硬、软方法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胶合的广义系统方法GSM(General Systmes Methodol-ogy),在理论(模型世界)和实践(现实世界)相结合的原则下,GSM由五部分组成(见图3)。GSM是以知识综合集成为其基本特征的。
四、系统分析有哪些内容
霍尔方法论是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结构模型方法论。霍尔结构模型包括三维,即时间维、逻辑维和专业维。其中,粗结构时间维划分为7个阶段,即规划、设计、研制(开发)、生产、安装、运行和更新等阶段。细结构逻辑维又将时间维的每个阶段分为6个具体工作步骤,即摆明问题、确定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决策和实施。专业维是系统工程涉及的专业。
霍尔方法论解决的是结构化良好的工程问题,也称为硬系统方法论。
英国学者P.B.Checkland提出软系统方法论。其他典型的方法论还有我国学者钱学森院士、顾基发研究员等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提出的综合集成法和综合集成研讨体系,以及“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
最主要的是钱学森等所提出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及其方法论,即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包括知识体系专家体系和工具体系的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王浣尘把系统方法论概括为五种类型:即内核原则;系统原理包括6条基本原理(组成原理、关联原理、整体原理、层次原理、阶段原理和对环境的相对独立原理)和2条辅助原理(功能原理、目的原理);结合原则;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技术;旋进原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固然重视一个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同时人们更重视从中研究和提炼相应的方法论,尤其是针对系统分类去研究相应的系统方法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五、系统工程方法论在建筑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模型和模拟方法在系统工程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不仅是有待建立的,而且是无样本的、信息不充分的,这就使得系统工程研究包含着建立新的概念,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评定、选择以及检验各种环境因素对系统的影响等极为复杂的问题,于是就特别需要运用模型和模拟方法来表达和考察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帮助启发思想和加速系统工程研究的进程。
明确企业基本使命和目标。在充分认识企业基本使命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发展的目标,并力求使目标与基本使命保持一致,基于目标市场预期与企业方向选择制定企业发展目标,建立指标体系客观地反映和描述企业发展目标,各项指标准确定量计算或者容易进行定性分析。实施战略的总结,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研究新战略提供依据。
现状分析:分析环境。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企业战略管理行动的主要制约因素;发现机会和威胁,在分析了环境之后,就需要评估企业有哪些机会可以发掘、利用,以及企业可能会面临哪些威胁;分析企业的资源,识别优势和劣势;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影响中国建筑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驱动与抑制因素分析;中国建筑市场未来的发展格局与可能的前景;未来竞争格局;未来产业格局如法规及监管的变化,技术的进步等;未来长、中、短期主要市场格局,用户细分与用户需求变化,以及业务态势等的分析预测。可采用数学模型法、交叉影响分析法等预测方法。
战略态势的确定。把握战略时机、充分考虑客观条件、充分考虑进行战略调整或转移的动力。
形成新战略。经营战略:建筑市场的转型与建筑企业发展的重点,建筑业务的统一战略安排与管理,单一业务的运营模式选择与创新;业务发展战略:高档环保业务发展、增值业务发展;市场开拓战略:高档与环保业务相互进入、海外市场拓展策略;营销战略:企业品牌宣传、产品市场营销;竞争战略:与各大运营商的竞争与合作;合作伙伴战略: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对整体生态环境的控制;技术与网络支持战略;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现代化战略;网络演进与技术发展战略;资本运作战略;资本管理战略;战略投资战略;风险投资战略;集团运作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公共关系、政府关系与企业风险管理战略。
战略评价和选择。对新提出战略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对实现企业目标的潜在作用做出严格评价,从而为战略选择提供依据。
战略筹划。确定战略阶段、战略重点、战略目标及战略措施等。
战略实施。制定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沟通思想、储备人力、完善政策体系。
从系统的观点看,企业战略与企业战略环境、企业战略能力有关。因此,将企业战略环境、企业战略能力因素建立量化的尺度。可采用专家评分法对企业战略环境(SE)进行量化。可采用功效系数法对企业战略能力(SC)进行量化。
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确定一个适当的模型,综合、有效地反映各种复杂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观察各因素发生波动时,对总体战略目标的影响,找出关键因素,并研究其稳定性。系统建模的原则:数学模型要满足现实性、简洁性、适应性、强壮性。系统建模的步骤主要有:形成问题;选定变量;变量关系的确定;确定模型的数学结构及参数辨识;模型真实性检验。
通过对博弈论中激励理论、代理模型的研究,分析企业价格战略、竞争战略以及多方合作经营战略。“竞争”是目前国内建筑行业发展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国内建筑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国内建筑企业必须改变原来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采用更多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做大做强,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3篇:交通系统分析考试复习资料
1、交通量:又称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指定地点或的交通实体数。
2、地点车速:瞬时车速,车辆通过某一地点的瞬时车速。
3、行程车速:区间车速,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段所需的总时间。
4、最佳车速:道路通行能力达到最大时的车速。
5、时间平均速度:在一定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的所有车辆地点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6、区间平均速度:某路段的长度与通过该路段所有车辆的平均行程时间之比。
7、交通流密度:某一瞬间,道路上单位长度存在的车辆数。
8、车头间距:一条车道上前后相邻两辆车的车又或者车尾之间的距离。
9、前后两车的车头或者车尾通过车道上某一点的时间差。
10、描述车辆到达随机性的方法:(1)离散型分布——车数,一定时间内到达的交通数量的波动性;泊松分布:车流密度不大,车辆间影响微弱,车流是随机的,没有外界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