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2-06 07:13:1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说教材】

《月光曲》是选自语文注提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展现了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不仅语言美,而且意境美、情感美,极富感染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艺术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引导学生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乐曲的意境。

2、教学难点:

根据乐曲的旋律,了解乐曲的内容,引导学生感悟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说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把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能力发展的训练场,我认真地分析、研究,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能力,有机地把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倒叙教学法、以读促讲、读中感悟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糅合,展开了本课的教学。

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说教学设计】

一、调动情感,激发兴趣

这篇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历较远,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亲密接触故事内容,而不仅仅是作为一名旁观者来看故事呢?我想:有效地搭建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对我来说是责无旁贷的。上课初始,我有意设计了一个闯关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的片断,并展示一句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随后显示各关内容:

1、请你根据乐曲和这一句话,猜一个人,说出曲名。

2、你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贝多芬吗?

(他的生平,或他的著名作品,或者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谈谈他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人。)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闯关,多么富有挑战性啊,加之课前的充分预习,学生肯定会积极踊跃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能轻松地让学生认识到:贝多芬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他善良且富有同情心,他愿意用音乐为穷苦人造福;同时他还是个意志顽强的人,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还能创作出那么震撼人心的巨作,这些作品曾经使许多人振奋精神,鼓舞人们在逆境中扬起生活的勇气。正因为认识的深入,学生在贝多芬高尚情操的熏陶下,个人情感的调动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此时教师再相机提问:你知道这么优美的《月光曲》,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以此揭题,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了很自然的铺垫。

二、质疑问难,互助解惑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思维训练的重要手段。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时我着重指导学生采用质疑问难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首先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提出自己不得其解、感到疑惑的地方(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备课时教师已经做了一定的预见);其次,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问题的难易程度,尽量地让学生自己解决;之后,对于全体学生都感到比较困惑的几个问题,教师则组织、鼓励他们以小组的方式展开合作学习,各小组分别选定一个问题在组内再读文、思考、讨论、交流;最后请各小组选派代表反馈学习的情况,大家当众交流。学生在读中思考质疑,活跃了思维,人人参与,热情很高。通过小组互助讨论交流,即便是对文章的某些理解可能会有些偏颇(如是什么触发了贝多芬的灵感,创作了《月光曲》?他要通过《月光曲》表现什么呢?等问题),但也不失为是一次很好的互助学习,以及思维、表达能力的训练。

三、再现情境,诵读内化

这篇文章是写《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的,可是哪一段是具体描写月光曲的呢?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到第九自然段。在具体学习课文时我采用了倒叙教学法,引导学生直奔重点。这一段的重点是了解《月光曲》的旋律,感受曲子的意境,可是文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乐曲的琴声、节奏、旋律等,学生仅凭皮鞋匠兄妹俩听到琴声而产生联想的句子来了解乐曲,只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为此,在教学重点段时我采用了以读促讲的方法,先让学生自由地品读皮鞋匠兄妹产生联想的段落,然后点学生示范读,读后相互评议(主要从重音、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展开),评议后再试读。在反复多次的朗读后我再请学生说说读了这一段文字的感受,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初步感受《月光曲》的意境美。兄妹俩是根据什么想象出这样美好的画面呢?是根据贝多芬弹奏的曲子的琴声来想象的。这琴声有什么特点?应该是有慢有快,有高有低,还应该有轻有重。这其实就是曲子的旋律呀!那么这首曲子的旋律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说得出吗?

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现月亮升起,波光粼粼月亮升高,卷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的动画,并配上相应的三个片断的乐曲,组织学生细致观察、讨论,分别引导学生概括出乐曲三个片断的特点:柔和舒缓、有力、高昂激越。教师播放课件引着孩子们欣赏、想象、感悟;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配乐表达乐曲的意境:一望无际的大海在夜晚显得格外宁静,一轮皎洁的明月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缓缓地升起,月亮姑娘把银光一点点铺在海面上,霎时间,月亮越升越高,银光铺满海面,银色的大海显得无比壮观,月亮在缕缕轻纱似的云彩里穿行。突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雪白的浪花不断地朝岸边涌来,此时的大海完全没有了先前的温柔,到处是波涛汹涌

最后请他们轻声跟着老师伴随画面、音乐有感情地诵读,因为前面有了感情朗读的基础,所以有相当的学生已经能够轻松地背诵这段文字了。

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为孩子们搭建学习的桥梁,以多媒体手段再现情境,通过各种方式的感情朗读引导他们的情感与文本、乐曲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感悟到乐曲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轻松地突破了文章的重点,不经意间也教会了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联想的方法,使学生的积累、感悟逐渐内化。

四、引导探究,情感升华

如此优美的乐曲,贝多芬创作的灵感是什么呢?肯定有学生说是因为当时的环境(蜡烛吹灭了,清幽的月光照进小屋,屋里显得宁静、明亮、美好。)使得贝多芬产生了灵感,创作出这首曲子。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为什么这首曲子的节奏、旋律会有如此明显的三个片断的变化呢,这三个片断的旋律跟什么有关呢?我意味深长地提出这个疑问,并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全文,引导学生根据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展开探究。故事的起因是贝多芬到莱茵河畔的小镇上演出,一天夜里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当时的心情轻松平静,这正如第一乐段的轻松舒缓;而后当贝多芬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乐曲以及兄妹俩的谈话内容时,心里十分感动,产生了对盲姑娘兄妹的同情之心,继而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琴,当时的心情无疑有些激动,这正象第二乐段旋律渐强有力;一曲完了,盲姑娘居然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因为能在这样的小镇上遇到盲姑娘这样的知音而更显激动,因此思如泉涌,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即兴创作《月光曲》,正像第三乐段高昂激越,进入高潮。

这样细细分析,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原来《月光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盲姑娘,贝多芬是为遇到盲姑娘这样热爱音乐、深知音乐的知音而创作此曲的,文章借助穷鞋匠的想象来表达了蕴含在《月光曲》中贝多芬的内心的情感变化。自然而然地,难点就轻松地突破了。那么《月光曲》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呢?我感受到了贝多芬的善良和伟大,善良表现在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伟大表现在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作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我觉得他的人格很高尚,很让人敬佩!如果贝多芬没有对盲姑娘那种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他肯定创作不出《月光曲》。此刻,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知、明理、悟情、抒怀,在贝多芬美好情感的熏陶下,自己的情感也得以升华。

五、拓展创作,展现个性

为了使课外学习成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特意设计了一项课后选择练习:请你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月光曲》的来历,着重突出人物的心理描写(你可以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或贝多芬,或盲姑娘甚至是皮鞋匠)。届时将选录优秀的作品进入班级的版报、网站,予以奖励。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参与了此项活动,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的选择学习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独特的个性色彩!

以上仅是我个人教学《月光曲》一课的几点不成熟的做法及思考,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百个教师就有一百种教法,不到之处欢迎各位专家、同仁指正!

第2篇: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巴江小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年级:六年级

科目:语文

教师:刘占德

课题:《月光曲》第一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7个生字,运用“谱写、清幽、传说、幽静、纯熟、陶醉”等词,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读中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爱,四、重、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板书课题

2、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

3、出示贝多芬画像,老师补充介绍贝多芬。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扫清障碍,试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课件)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5、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是哪几首?

6、学生默读思考后,小组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2—7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8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指导朗读,深入理解。

学习课文2—7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2—7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学生齐读2—7自然段。

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散步(听)

谈话

(同情)

贝多芬

走近(弹)

曲子

(激动)

教学活动评价材料: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26课第二课时《月光曲》

学校:宁兴北校 姓名:冯彦芳 年级:六年级 科目:语文

课题:第八单元26课

《月光曲》第二课时 编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想象,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

2、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之情以及兄妹互相体贴,感人至深的手足之情,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教学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月光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穷兄妹俩由《月光曲》想到了月光下的大海,而且刚才我们也聆听了《月光曲》的优美曲调,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贝多芬又是怎样即兴创作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3、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感悟情境 品读课文

1、默读8—10自然段,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理解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的空白处。

2、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汇报自学成果:

(1)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生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师: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生: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生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师: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生3: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生4 :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2)、分角色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3)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 指名读第九自然段,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里是什么情景?然后说一说。

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

出示填空,引导学生说出兄妹俩产生联想的画面:“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根据天空给画面排列顺序。

配《月光曲》引读 ﹝出示海上升明月的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找出写实和联想的内容,(写实用---画出,联想用~~画出)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4、小结:“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5、再放钢琴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6、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超越情境 拓展延伸

1、听一段钢琴曲,展开联想,用一段话把听到的描绘一下。

2、课后欣赏一些音乐,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感受,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看法。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触动 ——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感动 —— 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

激动 ——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第3篇: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主要讲述了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有人在断断续续地弹奏他的曲子,感到十分好奇,当他走近茅屋,听到屋内兄妹俩的谈话后,被他们虽贫穷但互相体谅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便走进茅屋为他们弹奏一曲,又因盲姑娘不仅懂音乐,而且非常了解他的音乐激动万分。此时,他看到月光下茅屋里清幽的景色,产生了创作激情,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穷兄妹俩陶醉其中,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幸福。

教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月光曲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月光曲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月光曲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与点拨。

(二)学生学法

朗读法、直观感受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二)疑点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什么联系?

(三)解决办法

1、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一、导入:

出示(课件1)名人名言

师:“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你们知道这是谁说的吗?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课文哪个地方说明这一点?生:为盲姑娘弹琴。(课件3)

二、学习谱写月光曲的过程

1、第一次

师:第一次为什么?(同情)相信同学们也同贝多芬一样被深深感动了。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话(课件4指名读,评议。)课件5 师: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会怎么想? 生:这是一个酷爱音乐、热爱生活、善良体贴的姑娘!生:我一定要满足她的心愿。

师,是呀,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育姑娘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所以为她弹奏了一首曲子。那么他为什么要弹第二首曲子呢?

生:(贝多芬觉得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她不但爱音乐,还十分懂音乐。所以贝多芬要为她弹曲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月光曲 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朝阳七校:陈秉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自然段。

能力目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情感目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方法: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贝多芬想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直接引出课题

2.概括课文大意练习。句式补充训练。

月光曲。月光曲是。

3.简介贝多芬。

了解贝多芬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乐圣,以及贝多芬名言:我的艺术应该为贫苦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他对贫苦的人民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