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乐队教学反思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2-06 07:12:3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林中乐队教学反思

《林中乐队》教学反思

《林中乐队》这篇课文是写作者聆听森林里动物的声音,课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长期贴近大自然,酷爱森林,酷爱动物的情怀。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

1.理顺中心句,分点落实。

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从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林中乐队》言之有序的写作方法。课文伊始学生即纵览全文找到中心句,再紧紧围绕中心句体会课文是如何将它写具体的。通过多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创造,在读中学写,这一问题的解决贯穿了课文的始终。

2.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我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在讲课过程中我意外的发现班级中有许多学生善于模仿动物的声音,我利用了学生这一原有起点,让他们充分表演,学生自然的理解了中心句,并积累了象声词。

3.给学生创设情境,实践语言。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能够“运用”。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学生在语文课上应能运用所学语言通过交际活动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的“教”就是要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有情有趣地参与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这点,把说写请进阅读教学的课堂,使这个课堂成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育场。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吸收与表达融为一体,以说促读,读中学说,读中练笔。如形声字的积累,模仿写作方法、反问句的训练等。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遗憾。

第一,在整个教学过程,虽然老师注意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但是老师的评价还不够及时、到位,还欠启发性。

第二:本节课注重了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学习,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合作。

第三:对于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缺少梯度,如象声词的扩展和积累,应在语境中出现。

第2篇:林中乐队教学反思

林中乐队教学反思

林中乐队教学反思

关于《林中乐队》,公开课前一共拟了两个教学方案,在第一次试教时,只考虑到设计的新颖性,没有顾及语言文字的训练,因此,课后做了调整,再次试教,由于三班的孩子朗读水平较好,课上,在学生的朗读上出现了亮点,因此,试教下来,感觉还好。但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却没有完成,所以,在第三次上时,索性砍掉,可没想到,不同的班级,课堂表现也不相同。语言文字的感悟在二班得到了充分的训练,而且,老师的朗读也起了很好的示范性。但自己班又会出现怎么的局面呢?谁也想不到。我也进行了种种假设,假设课堂会发生什么,果然,上课时,许多想不到镜头出现了:

镜头一:……

“谁能具体说说动物们是怎样唱歌奏乐的?”我的问题抛出了。一学生回答,“燕雀、莺和歌声婉转的鸫鸟……”,“很好,她用文中的语句具体说明动物们是怎样唱歌的?那么,它们又是怎样奏乐的呢?”一学生马上举起了手,“啄木鸟用……”,“说还能说说”,我在第二个学生发言后,期待着更多的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也是在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令人诧异的是,竟然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几秒钟的停留,我意识到学生可能是卡壳了,什么原因呢?我的问题不明确?当时,脑子里也没多想,马上叫了一个站起来就能发言的同学,“**,你能说说吗?”幸好他救了场,之后也有同学陆续举起了手。课后,我反思,为何会出现如此冷场的局面?原因:问题太大,一个学生的回答往往就会很全面,造成其他同学不知该说什么,生怕重复。其实,这个问题的抛出,主要是检验学生有没有认真读文章,再者会围绕中心句具体说明的方法。我在想,如果问题小些,如把它分解开,学生可以说“动物的唱法”,或者说“奏法”,或者说“乐器”,或者说“曲调”,也许这样,参与面会更广一些。

镜头二:“我们家鸽子早上的叫声清脆、纯净”

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清脆、纯净”时,意图让学生通过比较法感受。“同学们,谁听过清脆、纯净的声音?”一学生立即举手,“我听过,我们家鸽子早上的叫声清脆、纯净”。受他的影响,很多同学都举手,“老师,我在公园里也听过鸟的.叫声,清脆、纯净”。同学们对清脆、纯净的理解都到了鸟的身上,究其原因,是我没有及时点拨,“纯净”是没有杂音,鸽子的叫声不能称之为纯净,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纯净的声音”。老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有待提高。

镜头三:“老师读的音调比较长”

“同学们,老师也想读一读这段话,你们要仔细听,老师读的和**读的有什么不同?”在我动情地读完课文后,学生为我鼓起了掌,“老师,我觉得你读得比较好。因为你读‘咩咩’的时候,音调比较长,可是,**却读得比较短,比较快。”“同学们,是不是老师读的长就一定得要拖长音呢?”我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不要迷信权威,“不,因为书上说,沙雉的叫声活像羊羔在森林的上空叫,我们都听过羊羔的声音,咩——咩——,所以,老师要拖长音。”“同学们,一定要认真读书,通过语言文字去发现,千万不要迷信老师,要相信——”“事实。”全班异口同声地答道。“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段话。”……这里,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三次试教,各不相同,公开课,出现了三个令人没有想到的镜头,它们中有的让我思索,有的让我欣慰,但无论怎样,我想,每次课对于自己来讲,都是收获者,努力上好下一节是我不懈的追求。

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校有支小乐队,厦门一中有支管乐队,鼓浪屿还有爱乐乐团,可是,你们知道吗?在大森林,有一支动物组成的乐队,它就是(生齐读课题:林中乐队)

师:这支乐队是怎样演奏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文中的生字比较多,同学们遇到难读的词句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把课文读通顺了吗?老师检查一下。

(1)你认识它们吗?(师出示动物名称的生字词)

(2)你能读准它们吗?(出示翘舌、儿化音的生字词)

(3)你知道它们的声音吗?(出示动物名称,学生根据课文描述说出它们的声音)

师:同学们能准确掌握生字词,这离不开你们课前的认真预习,你们发现了吗?这篇文章有一句话概括地讲了动物唱歌奏乐的情形。

生:我知道,是这句话,“在清晨和黄昏,不光是鸟,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

师:很好。课文是怎样具体描述小动物唱歌奏乐的情形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其间指导学生认真读书)

师:已经想好的同学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同桌相互交流)

师:谁能用课文内容来具体说说小动物是怎样唱歌奏乐的?你可以说其中的一个方面(唱歌或者奏乐)。

生1:我想说说小动物是怎样唱歌的。燕雀、莺和鸫鸟,用清脆、纯净的声音唱着;青蛙咕噜咕噜地吵一阵,又呱呱呱地叫一阵。我觉得它们的歌声都很美。

师:你听过“清脆、纯净”的声音吗?

生:没听过。

(一生举起了手)

生:老师,我听过,清早,我站在阳台上,就能听到我们家鸽子发出的“咕噜咕噜”的声音,我觉得它的声音特别“清脆、纯净”。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鸽子的叫声吗?你们觉得它的声音纯净吗?

生:我觉得鸽子的声音不纯净,我认为“纯净”应该是没有杂音的,可以鸽子发出的声音是有杂音的。

生:老师,我也觉得鸽子的声音不纯净,我们都喝过纯净水,纯净水是透明的,没有杂质的。可是,鸽子发出的声音是有杂音的。所以,鸽子的声音不能说“纯净”。

生:老师,我虽然没听过燕雀的声音,可是,我发现我们学校合唱队同学的歌声也可以说成是“清脆、纯净”的。

师:对,看来你理解了“清脆、纯净”。

生:老师,我也听过“清脆、纯净”的声音……(生争相发言)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了动物们唱歌的情形。谁能说说它们是怎样奏乐的?

生:啄木鸟用嘴当鼓槌,用枯树枝当鼓,天牛用脖子当小提琴。我觉得它们都很聪明,很会选择乐器。

生:我觉得动物们各有各的唱法,蚱蜢用小爪子唱歌,火红色的水鸟用嘴唱歌,沙雉却用尾巴唱歌。

师:森林里有这么多小歌手,小乐手,你最喜欢谁的演奏呢?(生纷纷举手)这样,把它的精彩表现通过感情朗读体现出来吧。

(生自由朗读)

师:谁想展示一下?

生1:有感情地朗读“燕雀、莺和歌声婉转的鸫鸟……”

师:你的声音真清脆。

生2:朗读“青蛙咕噜咕噜地吵一阵……”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它喜欢青蛙吗?

生:我觉得它不喜欢,因为他读得没感情。

师:应该怎样读呢?

生:我认为“咕噜咕噜”“呱呱呱”应该读得快一点,这样,才能突出青蛙的可爱。

师:你能读读吗?

生:行。(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我喜欢沙雉。(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沙雉的句子)

师:你们觉得她读得怎样样?

生:我觉得**同学读得很好。她读书有时快,有时慢,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我也觉得她读得很好。尤其是“更”字,她读出了重音,强调了沙雉的异想天开。

生:我也觉得她读得有感情,而且她读书有时快有时慢。

师:真巧,老师也非常喜欢沙雉,我也想读读这句话,行吗?

(师有感情的朗读,生报以热烈掌声。)

师:谢谢鼓励,谁能评价一下老师的朗读。

生:我觉得老师读这句话时心理一定很高兴,因为我听出来老师读到“活像羊羔在森林的上空叫”这句时,笑了。

师:你们知道,我为什么会笑吗?

生:我知道,因为老师觉得沙雉的声音特别动听。

师:你真厉害,能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生:我觉得李老师读得好,因为李老师在读“咩咩“的时候,特别慢,可是**同学却读得特别快。

师:同学们,是不是老师读得慢,你们就一定得慢慢的读呢?

,《林中乐队》教学反思 生:不一定。

师:说老实话,我也没听过沙雉的叫声。可是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书上写沙雉的叫声就像绵羊一样,大家都知道绵羊的叫声是慢的,拖长音的,所以,老师要读得慢一些。

师:是呀,同学们,不要迷信权威,读书时一定要用心,多从语言文字中发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沙雉的精彩表演吧。(生有感情的朗读描写沙雉的句子)

师:同学们,这么一支出色的乐队,指挥该是谁呢?

生:我认为指挥是老虎,因为它是森林之王。

生:我认为指挥是青蛙,书上说“咕噜咕噜吵一阵,又呱呱呱地叫一阵”,我觉得这就好象是说它在用两只手,一会左手,一会右手地指挥。

师:你真有想象力,而且特别善于从书中发现。

生:我认为指挥应该是大自然。

师:说得好。大自然这位杰出的指挥家,正在和动物一起奏响一支森林圆舞曲。你听——(师播放《动物狂欢节》片段)

师:同学们,只要我们亲近自然,亲近生活,美好的乐音就在你我身边。(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第3篇:《林中乐队》教学反思

《林中乐队》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中乐队》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林中乐队》教学反思1

教学时,我力争充分体现孩子的自主阅读,引导孩子找出这篇课文的中心句:“在清晨和黄昏,不光是鸟,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并围绕这一句子,引导孩子们自读勾画思考,谈出自己的体会;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场景,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动作,读出自己的感受;最后能用文中的:“大森林里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我们走进森林,就可以听到…可以听到…也可以听到……”进行导读,进行自己的再创作。一步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美文美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林中乐队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画森林简笔画)各位同学,大家好,课前我们观看了《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喜欢吗?今天,我们也来拍摄一期《老师去哪儿》,我是村长林老师。本期我们摄制组将在美丽的森林里与大家一起共度美好时光,(指着黑板)你们都看到了什么了呢?是啊,今天,我们摄制组将去欣赏这只林中乐队(板书:林中乐队)为我们带来的美妙的乐曲。

二、整体感知

欢迎我们的“超鹰小组”“飞龙小组”“阳光小组”“智慧小组”首先进入选房环节,1号房是豪华房屋,2号房温馨小木屋,3号房标准房间,4号房移动车房,5号葡萄房。大家心仪几号房呢?

师:看来同学们各有所好,想要获得心仪的房子必须先完成任务。

任务是: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概括这支乐队的声音的句子。(画乐谱简笔画)

师:超鹰小组一马当先,他们说——课文的第2自然段的“森林里所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林中乐队教学设计

《林中乐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学习作者用哪些具体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写法。

2、感受作者那可亲和动物的心是多么的自然而善良。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向往美好的事物。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了解乐队吗?(教师板书:“乐队”),今天,我们要认识一支特殊的乐队,它来自林中,(板书“林中”),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林中,去感受林中乐队带给我们的无限妙趣吧!齐读课题。

2、认识作者,了解作者。

3、检查预习情况。(1)写生字词。(2)读生字词。

(3)积累AABB式。ABAB式的词语。

二、学习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1.打开语文书,自己读课文,注意把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林中乐队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第七册《林中乐队》教案3

四年级:王文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写法。过程与方法

1. 情。2.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用多种方法读课文。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的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投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的心情。突破方法:自读自悟,联系生活实际,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将各种动物赋予人的情感进行理解、体会。

教法与学法

师:情景教学法。生:听、读、悟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曲子《森林狂想曲》、生子卡片、课文插图、交响乐片段。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常见动物的叫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1、板书:乐队;提问:同学们了解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林中乐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林中乐队》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第九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长期贴近大自然,细心观察,潜心研究积累起来的成果,课文条理性强,围绕中心句“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具体介绍了森林里各种声音的演唱者以及演奏者和乐器。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酷爱森林,酷爱动物,酷爱大自然的情怀。课标依据:

1、对于本学段的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对四年级的学生的自学要求不断提高,学会提问题是本学段的学生学习的重点之一。

3、《语文课程标准》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林中乐队》教学设计

《林中乐队》教学设计

背景分析

《林中乐队》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第九组的一篇课文,课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长期贴近大自然,细心观察,潜心研究积累起来的成果,课文条理性强,围绕中心句“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具体介绍了森林里各种声音的演唱者以及演奏者和乐器。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酷爱森林,酷爱动物,酷爱大自然的情怀。整体思路

根据文章的特点,我在本课的教学上凸显两条线:

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这里的朗读,有教学开始时的范读,有学生感悟时的自由读,有评价时的分组读,更有评选小歌手、小乐手时的赛读„„通过多种方法熟读课文,来感受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愉悦的心情。)二是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仔细观察,展开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林中乐队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林中乐队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