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科学之路》有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2-06 07:12:2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读《我的科学之路》有感

读《我的科学之路》有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我的科学之路》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我的科学之路》有感 篇1

从这一篇文章中我明白了他的成就来自于他的勤奋的学习态度、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严谨的工作作风、独立的创新理念、执著的献身科学的精神、高尚的科学道德品质……这些是他一生的科学之路上闪光的印记,读过此文,使我深受启发。邹先生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写就的文字,使我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在这春风化雨般的文字交流中,我学习了许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这些真知灼见将指导我进行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特别是在学术研究中,邹先生求真务实做学问的方法和精神将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邹先生在文中开篇第一句就说:“我一生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努力追求科学真理,避免追求新闻价值,跟踪最新发展前沿,不断提高水平,勤奋工作,永不自满。”这句话是他对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的总结,在他的一生中,他也一直身体力行,可为科学界之楷模。

邹先生在中学和大学时期,勤奋好学,基础知识牢固。后来留学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期间就曾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1951年,邹先生回国,组建研究组进行生物化学研究。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他安贫乐道、热爱科学、对科学富有献身精神,不追求高官厚禄的人,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真理,探索科学真谛,勇攀科学顶峰,为我国科学的繁荣进步做出贡献。

邹先生认为:研究工作需要经常接触新事物,追踪科学发展新动态;养成自己去查阅参考书或文献的自学习惯;对任何规律性知识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要知其所以然;看到别人论文中的优秀部分可以学习,错误可以提醒自己不犯或少犯类似的错误;前人知识的积累而成的基础知识要完全弄清了来龙去脉,真正牢固掌握,为自己所用;阅读文献以追踪当前发展动态时,务须切记发挥自己判断力,不可盲从。

邹先生工作严谨。做研究的过程中,从制定研究计划,到做实验,到收集实验结果,再到总结研究工作,每一步都细致有加,严格之致。邹先生对论文写作的格式、篇章布局、图表描述、文献引用、投稿发表、署名、后期追踪等一系列工作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

邹先生务实,不图虚名。对研究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宣传,态度严肃。他认为:研究成果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用学术成就树立声望,不靠媒体追捧。对于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要严肃对待,诚实负责。

邹先生恪守科学道德。坚决反对企图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的做法。对诸如伪造数据、剽窃他人成果、一稿两投或多投、强行署名等违反科学道德的表现形式进行尖锐的批评。

邹先生忠于科学研究事业。他说自己“五十年的科学研究工作,既有艰辛,也有欢娱;既有失败的痛苦,也有成功的满足”。他追求真理的信念矢志不渝,选择科学研究作为终身的职业。

读完《我的科学之路》全文,我对邹先生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精神更是敬佩万分,他的科学之路,已经在人类科学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求真务实的做学问的精神也会指引更多的人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去,为国家、为民族,及至全人类的繁荣进步做出贡献。

读《我的科学之路》有感 篇2

坐在这风光旖旎的湖畔,仿佛看见邹先生奋发崛起的倒影。从经历来看,邹承鲁先生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如此扎实——无论是重庆南开中学的苦读,还是在西南联大眼界的开拓与踏实学风的形成,无论是在剑桥读研时的独当一面与硕果累累,还是在同辈学者中的`见贤思齐、择善而从,都给我这个后学以阵阵的心灵震动。

遥想邹先生读研时的情景,年龄大概与我辈相仿,而其视野与造诣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则是我辈所不敢望其项背的。考其原因,与先生本人的努力有关,更与先生所接受的教育密不可分。我由此既反思自我的懒散,疏于读书治学,更感慨当今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其实一个人的努力与否,可能取决于一个小小的心情波动,即如我当下的想法一般是要一改旧习而发愤读书治学;而制度的改弦更张,则是个艰难的过程——一把茶壶配太多茶杯的研究生教育,是该变革一番了!

这一碧万顷的湖水,实在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宝藏。在这里,邹先生如老蚌吐珠般奉献出了一生治学的精华,只等着有心人去吸收融会。在我看来,他的每一个字里,都含着对科学、对学术的无限热爱,都含着对年轻人的无限期待甚至热望。

他说,做学问要踏实,并把治学原则归结为:努力追求科学真理,避免追求新闻价值,跟踪最新发展前沿,不断提高水平,勤奋工作,永不自满。踏实二字,说来实在简单,也似乎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却无疑是一个清脆的提醒。且不说令人侧目的学术剽窃,令人不胜其扰的学术垃圾,单是为追求新闻价值而搞学术的一班人,已令学术界空气为之一冷。这说的还是有名有姓的一般学者甚或学术大腕,更多无名的青年学子或者初登学术之路的青年学者,或出于无奈,或乐此不疲,总之是在不踏实的路上越走越远了。读邹先生的文章,我惟以自省、自策!

要有创新的学术思想,是学术研究的先决因素。邹先生反复强调此点。创新,大概是这个时代最时髦的词汇,可以说是“凡有井水饮处,皆有人歌创新”吧。然而创新之于这个时代,恰恰是最缺乏的,这点有目共睹、不待饶舌。何以如此?我想,若从我自身的经验去揣度,大概是三个原因:一是懒于创新,费了很大的工夫,未必有现实的功利,何必吃这份苦受这份罪?二是不会创新,有人读了很高的学历,也仅仅是拿了学历而已,科学研究的方法,导师是一点没教给,或者只教了一点皮毛,自己也没有多下功夫,想创新的时候,只好抓耳挠腮,徒叹奈何,只恨当年少点了几根蜡烛,这也像邹先生所说的,缺乏积累就不会有创新!三是自以为聪明,用伪造的创新去冒充实有的创新,有人常说的“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不过是豹之一斑而已。

在这里,我不想一一罗列所有的宝藏,但我的心中会记下!

流连这一派烟波浩淼的湖水,感受这湖水里的每一朵浪花的魅力。在谈学术的间隙里,邹先生对时下的学风顺势给予了深刻的批评,体现了一个老学者对学术的质朴纯真的爱与希冀。我从中则感受到,批判的力量来自深厚的学养和洞若观火的明朗眼光。对我而言,这也是邹先生文章的魅力之一!

徜徉复徜徉,这一片宁静的学术研究之湖,似乎映着蓝蓝的天空,让我的心如此沉静。尽管,我不知道,我与学术有多深的渊源,在学术的路上,我还要走多远,但是,我将永远感动于这一片动情的湖水,和在这湖边流连驻足的当时的我!

第2篇:读《我的中医之路》有感:我的中医之路

我的中医之路

——读《我的中医之路》有感

苏叶先生

欲知前方事 且问过来人

是谁能放开眼孔看破这大千世界

到此须立定脚跟方入此不二法门

初见这幅佛家对联时,我正迷失在众多的各家学说之间,苦于中医之门不得入。既为各家独特的思考角度所折服,又为彼此理论之间的矛盾而感到困惑,在有了课本的基础上,想要在课外寻找一个能点燃教材的火把,引领我走入中医之门,但未能如愿。看的书很多,却越看越感到迷茫。我只能徘徊在图书馆一排排的书架之间,彷徨着,渴望着,漫无目的地寻找着,想去寻找一个答案——我的中医之路在何方。

彷徨过后,我决定问津中医前贤,正所谓:欲知前方事,且问过来人。缘分让我与此书相遇,而书中的这幅对联更是让我感触良多!

一门深入 立定脚跟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佛法尚未昌盛,学佛证道之人并不多,修行的法门也很单一,但能够修行圆满而证道的人却也不少。而今佛法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学佛之人多如过江之鲫,各宗各派的修行法门数不胜数,然而能够功德圆满修成正果之人反如凤毛麟角。

如今是信息便捷的新时代,我们有着比古人更多来之不易的好书可以阅读,有着比古人更好地学习条件和环境去学习。但最后能成为良医之人却未必有所增加。其实,学佛学医皆一道,大道殊途同归,条条大路通罗马,做学问难的不是有没有路,而是一条路走到底的信念。方法确有快慢之分,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沉下来的心。

书中,余老师在自学完中医教材后,偶见《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随手翻阅后,对张氏的学术思想佩服不已,自此奉为圭臬,如痴如醉,以此为法门,夜以继日地学习……如此深入之后,受益良多,据其所言:“在深得‘近代第一人'张锡纯的精粹之后,再转而学习其他中医书——包括文辞古奥、义理深邃的中医‘四大经典',便不再有多少拦路虎了。”

反躬于己,自己在学习时,是否能如余老师一般,一门深入,专心致志?答案是否定的,在学习时,我存在两个问题。

一曰:“浮而散”,翻阅书籍时分心太过。常常是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囫囵吞枣,这书还未得其要义,便急着看下一本,最后哪本书也未吃透,看过的书不少,但真正吃进肚子里的东西太少太少!执着于数量,而忽略了质量。

二曰:“急”,自觉要看的书太多。看一本好书,稍遇文辞不通,医理难解,便觉此书难读,转阅他书,他书又遇疑难,不努力去查阅资料,以求学问,反而轻言放弃。如此学习只能流于皮毛,不得要领,不能一门深入,一通百通,最终只能望书兴叹,感慨学医不易。殊不知不通之处,正是用功之时!通过对疑惑问题的了解与思考,最有助于提升自身中医的综合素质。

这不就是我不得入门的原因吗?看书最要静心与专注,浮躁,只能让自己的思维浮于表面,被各家的理论名相所迷惑,而不能真正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到彼此理论的共通之处。那么为何会如此呢?

沉思过后,其实还在于之心境,庄子云: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也。人的精力始终是有限的,而中医典籍是看不完的,不能够学会有所取舍,只能把有限的精力越分越散,怎么能做到一门深入?这暴露出自我心态的浮躁,不能够沉淀,踏踏实实地学习。学医光凭兴趣和理想可不行,仰望星空,还须脚踏实地,把心沉下来,专注于当下,定于一,止于一,持之以恒。一门深入,这正是学好中医的不二法门啊!故此余老师决定学医后,先是自学教材,后是努力加以实践,向老中医学习,即便是在农场锻炼,也常常看书至深夜。岳美中前辈云:无恒难以做医生。所言非虚,正是凭借这些苦功夫,在机会来临之时,余老师紧紧抓住,打开局面并稳稳扎根……

中医兴亡 匹夫有责

在具备了一定的中医能力后,余老师仍整理了乐山名医江老的学术经验,在当时那可是谁都不愿做的事,唯独他踏踏实实地做下来了!并且协办了高徒班,成绩斐然。

我想一个好中医不仅需要良好的医术,还需扛起一份责任。一份什么责任呢?张载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问之道继承之后还需开万世之太平。继承过后,还需要弘扬。旧社会的许多中医们,对治病经验很是保守,生怕他人得知,丢了饭碗,《千金》云:“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即是一个佐证。故医圣总结当时的医生“各承家技,始终顺旧”!既不发展也不交流,而致不少宝贵的经验流失,实乃憾事!

而今新世纪的中医需要新的发展,而继承与发扬是至关重要的。谁来继承?谁来发扬?身为中医学子的我们当仁不让!我们随师侍诊,利用课余时间帮老师整理病案,继承老师们的学术思想,这就是一种传承,但传承过后,还需要发扬,我们可以与三五志同道合的好友分享,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一次跟诊心得,放在一个十人的交流会上,大家互相交流,彼此学习,便是跟了十个老师。放在百人的交流会上,便是跟了百名老师。难道还有比这种学习来得更为直接的吗?我为人人,人人亦为我,在不断地继承分享交流之中,将更多宝贵的经验公诸于世,从而形成良好的交流的氛围,让众人的火花在此碰撞,就像小雪球,不断积累,最后越滚最大,势不可挡!通过分享交流,我们将一同迎来中医的春天!

勤而行之 望为新叶

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从《我的中医之路》中看到了自身的不足,看到了一个中医学子应该承担的责任,我愿以前贤为榜样,用《我的中医之路》照亮自己的中医之路,定于一,止于一,打牢教材与四大经典的基础后,于各家中精通一家,再博览众家。以一统百,一以贯之,是我今后学习中医的法门。中医之门并不难入,难的是定心于一。既要继承,也需发扬,我将一改过去保守的心态,以毫无保留的心态去和身边的朋友们交流跟诊的心得,学习的感悟,让更多人的人感受到中医的魅力!我想中医是一颗根深叶茂的大树,需要更多的阳光雨露来变得更加茂盛,而我,愿做这棵树上的一片新叶。

第3篇:读《幸福之路》有感

《幸福之路》是罗素通俗作品中的一本名著,他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经验主义的实践论者,反对理性主义的先验论思想,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虽然这是一本大半个世纪以前的书,但即使是在今天,也丝毫不过时,而且可能比不少大谈 “幸福指数”的畅销书都更有阅读价值。罗素在书中所提供的不是任何抽象的道理,而是他自己的人生感悟的结果,所提供的获得幸福的小窍门也是通过他阅历和观察获得的人生经验之谈,因此,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而且确实给我以很大的启发。罗素的目的是“希望那些遭受不幸而并未享受幸福的众多男女能够诊断出自己的症状并找出摆脱的方法”。他在该书前半部分论述了人类不幸的诸多原因,后半部分则论述了幸福的诸多原因,从而使读者能够对照实行,获得实际效果。罗素是为了众生的幸福写了这本书,所以他在序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读复兴之路有感

读复兴之路有感

“刚才呀,我们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这个展览呀,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也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观后感触良多,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启示。”这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的观后感言。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民族的昨天说做“雄关漫道真如铁”,把中华民族的今天说成“人间正道是沧桑”,把中华民族的明天说成“长风破浪会有时”。

《复兴之路》将中华民族自清朝末期鸦片战争清政府与洋人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开始,爱国志士奋不顾身反抗外敌侵略的画面,日本侵略者烧杀淫掠的画面,革命英雄宁死不屈英勇献身的画面,到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参观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之曲折、艰辛,有悲痛,但更多的是震撼和振奋。

一、雄关漫道真如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读《复兴之路》有感

《复兴之路》读后感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这是《复兴之路》全文中一句简单而又令人动容的话语。

通读全书,《复兴之路》给人直观的感觉便是宏大的述事方式,深刻的内涵解读,凸现出了历史发展的主体脉络,给人以启迪,引人以思索,发人以共鸣。众多读者们评价其是一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交响史诗,一套浓缩民族复兴历程的震撼影视图书,一套极具深厚历史底蕴和史料价值的影像资料的纸质化精粹集成,更是一套思想性、历史性、可读性俱佳的精品图书,实不为过。

《复兴之路》在全球视野下展现了中国道路之抉择;在全景历史中浓缩了民族复兴之历程。其按照历史线索,逐集表现中国如何在国家危亡之际开始了民族觉醒,如何在民族救亡的探索之中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读《复兴之路》有感

国庆有感

一年一度的国庆又到了,举国欢庆,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安康,一派喜气洋洋。

新中国的诞生,使中国的每一个公民都骄傲起来。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宏伟的声音,顿时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实施了改革开放这一举措。中国人民从此富裕了科技发达了军事强大了综合国力提高了。1992年那又是一个春天中国人民又富有了许多。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使中国发达了,祖国的综合国力居世界前列使香港,澳门回归。经过努力中国有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是中国虽然经历了风霜但她还是站了起来站立在了世界的东方。中国我为你自豪你永远是我神五,神六。神七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探月成功,北京奥运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读《我的科学之路》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我的科学之路》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