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乐队》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2-05 07:12:2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小小乐队》教案

《小小乐队》教案

《小小乐队》教案

设计意图:

其实只要我们有心,能发出奇妙声音的“乐器”无处不在。我们从孩子兴致勃勃地用筷子敲击小碗、盆子,用积木敲击桌子的动作中不难发现孩子们对声音世界的好奇和迷恋。生活中各种东西在拍打、敲击、摇晃时所发出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巧妙组合在一起就如一首“交响曲”。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各种方法自制乐器,学习用敲、拍、抖的方法来表现强弱音。

2.能随乐曲合作演奏。

3.能积极思维,有不同的想法并敢于尝试和表现。

活动准备:

各种饮料罐,大小铁皮盒,皮筋、小棒、黄豆、绿豆等。

活动过程:

一、尝试自制乐器。

1.教师:桌上有许多材料,请你去玩一玩,让它们发出好听的声音。要记住你用到了哪些材料?用什么方法让它发出好听的声音?

2.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自制乐器。

3.集体交流讨论,听辨哪些乐器的声音比较动听。

(1)你用到了哪些材料?用什么方法让它发出了声音?发出的声音是怎样的?

(2)你觉得什么声音最响?什么声音轻?

(3)简单小结: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各种办法自制了乐器并试着演奏,有的小朋友是用敲的方法来演奏的,有的是用拍的'方法,还有的用到了摇的方法。

二、重新选择乐器,按类分组。

1.交代要求。

教师:今天我们班要成立小小乐队。请你们去选择和制作自己喜欢的乐器。选择大鼓的坐在右边,选择响板的坐在中间,选择沙球的坐在左边。

幼儿选择与制作乐器,按小组坐好。

为乐队取名。

三、尝试表现不同节奏。

1.幼儿自由表现不同节奏。

2.观察节奏谱,用手拍出节奏,表现强弱音。(∣×-∣××∣)

教师:图谱上有什么?手有什么不同,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大手表示强音,小手表示弱音)

3.分乐器练习,大鼓拍强音,响板与沙球拍弱音,教师指挥。

四、随乐曲完整演奏,教师指挥。

1.教师边哼唱边指挥,幼儿演奏。

2.随乐曲演奏,教师指挥。

3.互换乐器,再次演奏。

活动延伸:

1.继续用各种材料自制小乐器。

2.用自制乐器表现更多的节奏型。如附点七分音等。

活动建议:

用于制作乐器的材料可以就地取材,灵活运用。

活动点评:

我选择了最常用的二二拍的乐曲《拔根芦柴花》为背景音乐,演奏时突出重点,让孩子通过不同的力度表现强弱音。由于课前考虑比较充分,细节的地方都加以了考虑,如座位的安排、节奏谱的绘制等,所以今天的活动目标基本达成了,而且孩子们自始至终对活动充满了兴趣。活动中我与孩子们的关系融洽,偶尔的小玩笑,俏皮的话语都能激起孩子对老师和活动的喜欢。孩子们在与音乐、与老师、与乐器一起玩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

第2篇:大班综合:小小乐队

大班综合:小小乐队

一、活动目标

1、尝试用各种方法自制乐器,学习用敲、拍、抖的方法来表现强弱音。

2、能随乐曲合作演奏。

3、能积极思维,有不同的想法并敢于尝试和表现。

二、活动准备

各种饮料罐,大小铁皮盒,皮筋、小棒、黄豆、绿豆等;音乐磁带、录音机。

三、活动过程

(一)尝试自制乐器。

1、教师:桌上有许多材料,请你去玩一玩,让它们发出好听的声音。要记住你用到了哪些材料?用什么方法让它发出好听的声音?

2、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自制乐器。

3、集体交流讨论,听辨哪些乐器的声音比较动听。

(1)你用到了哪些材料?用什么方法让它发出了声音?发出的声音是怎样的?

(2)你觉得什么声音最响?什么声音轻?

(3)简单小结:

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各种办法自制了乐器并试着演奏,有的小朋友是用敲的方法来演奏的,有的是用拍的方法,还有的用到了摇的方法。

(二)重新选择乐器,按类分组。1、交代要求。教师:今天我们班要成立小小乐队。请你们去选择和制作自己喜欢的乐器。选择大鼓的坐在右边,选择响板的坐在中间,选择沙球的坐在左边。2、幼儿选择与制作乐器,按小组坐好。3、为乐队取名。

(三)尝试表现不同节奏。1、幼儿自由表现不同节奏。2、观察节奏谱,用手拍出节奏,表现强弱音。(∣×-∣∣)教师:图谱上有什么?手有什么不同,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大手表示强音,小手表示弱音)3、分乐器练习,大鼓拍强音,响板与沙球拍弱音,教师指挥。

(四)随乐曲完整演奏,教师指挥。1、教师边哼唱边指挥,幼儿演奏。2、随乐曲演奏,教师指挥。3、互换乐器,再次演奏。四、活动延伸1、继续用各种材料自制小乐器。2、用自制乐器表现更多的节奏型。如附点七分音等。

四、活动反思

其实只要我们有心,能发出奇妙声音的“乐器”无处不在。乐器是开展打击乐活动必需的工具,它不一定就是我们大人纯粹意义上理解的一些东西。在这一点上孩子们往往要比大人来得聪明得多。我们从孩子兴致勃勃地用筷子敲击小碗、盆子,用积木敲击桌子的动作中不难发现孩子们对声音世界的好奇和迷恋。而我设计本次活动的灵感就是来自于家里的一个铁盒子在移动时发出的“当”的声音。由这声音我联想到各种东西在拍打、敲击、摇晃时所发出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巧妙融合在一起不就是一首“交响曲”吗?考虑到孩子们在打击乐练习方面的经验不是很丰富,对节奏能理解但很模糊,我放低了难度,选择了最常用的二二拍的乐曲《拔根芦柴花》为背景音乐,选择的节奏型也是最基本的。演奏时突出重点,让孩子通过不同的力度表现强弱音。由于课前考虑比较充分,细节的地方都加以了考虑,如座位的安排、节奏谱的绘制等,所以今天的活动还算成功,目标基本达成了,而且孩子们自始至终对活动充满了兴趣,直至活动行将结束时他们还兴致高昂。

本次教学中自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1)我与孩子们的关系融洽,偶尔的小玩笑,俏皮的话语都能激起孩子对老师和活动的喜欢。

(2)我能以放松自如的状态组织活动,对乐器的选择,节奏的指导,演奏时的协调都处理的很到位,孩子们在与音乐、与老师、与乐器一起玩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不足的地方为有些环节处理过于着急,没有给幼儿足够的思考和调整的机会,以致于一些地方出现了小插曲。如选择乐器后分组坐时,可能讲得不够透彻,有一些孩子没按要求做。

第3篇:大班音乐活动:小小乐队

大班音乐活动:小小乐队

活动目标:

1、对比有序的节奏乐和无序的响声之间的差别,体验节奏的秩序性。

2、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给熟悉的音乐打节奏,以教师帮助记录的形式复习各种节奏类型。

3、乐于寻找周围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并尝试用它们为乐曲伴奏,体验生活中的节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打击乐器若干:铃鼓、沙球、碰铃等。

生活中的常见器物,如桶、盆、盘、杯、碗、锅、勺子、筷子等。

活动过程:

一、击打各种乐器,对比声音的无序和有序。

1、呈现打击乐器,导入活动

2、体验无序演奏

(1)今天我们要成立一个小小乐队,请每个小朋友选择一样你喜欢的乐器吧。

(2)下面,小小乐队准备开始演奏了。拿起乐器,预备——起——

(3)这次演奏的效果怎么样?为什么呢?

3、随音乐演奏

(1)现在,我们就请潘老师来为我们弹奏一首曲子。

(2)这次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林中乐队教案

林中乐队教案

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校有支小乐队,厦门一中有支管乐队,鼓浪屿还有爱乐乐团,可是,你们知道吗?在大森林,有一支动物组成的乐队,它就是(生齐读课题:林中乐队)

师:这支乐队是怎样演奏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文中的生字比较多,同学们遇到难读的词句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把课文读通顺了吗?老师检查一下。

(1)你认识它们吗?(师出示动物名称的生字词)

(2)你能读准它们吗?(出示翘舌、儿化音的生字词)

(3)你知道它们的声音吗?(出示动物名称,学生根据课文描述说出它们的声音)

师:同学们能准确掌握生字词,这离不开你们课前的认真预习,你们发现了吗?这篇文章有一句话概括地讲了动物唱歌奏乐的情形。

生:我知道,是这句话,“在清晨和黄昏,不光是鸟,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林中乐队教案

林中乐队教案

林中乐队教案1

设计意图

《林中乐队》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第九组的一篇课文,课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长期贴近大自然,细心观察,潜心研究积累起来的成果,课文条理性强,围绕中心句“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具体介绍了森林里各种声音的演唱者以及演奏者和乐器。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酷爱森林,酷爱动物,酷爱大自然的情怀。

根据文章的特点,我在本课的教学上凸显两条线: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这里的朗读,有教学开始时的范读,有学生感悟时的自由读,有评价时的分组读,更有评选小歌手、小乐手时的赛读……通过多种方法熟读课文,来感受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愉悦的心情。)二是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林中乐队教案

林中乐队教案

师: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校有支小乐队,厦门一中有支管 乐队,鼓浪屿还有爱乐乐团,可是,你们知道吗?在大森林,有一支动物组成的乐队,它就是(生齐读课题:林中乐队)

师:这支乐队是怎样演奏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文中的生字比较多,同学们遇到难读的词句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把课文读通顺了吗?老师检查一下。

(1)你认识它们吗?(师出示动物名称的生字词)

(2)你能读准它们吗?(出示翘舌、儿化音的生字词)

(3)你知道它们的声音吗?(出示动物名称,学生根据课文描述说出它们的声音)

师:同学们能准确掌握生字词,这离不开你们课前的认真预习,你们发现了吗?这篇文章有一句话概括地讲了动物唱歌奏乐的情形。

生:我知道,是这句话,“在清晨和黄昏,不光是鸟,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林中乐队》教案

《林中乐队》教案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形象地读好拟声词,学会运用。

2.用多种方法熟读课文,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

3.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教学重点:读中感受林中乐队演奏的幽美乐曲,领悟大自然的和谐美。

教学流程:

一、回顾文本。

1.教师板书课题《林中乐队》,学生齐读。

2.用文中的句子概括作者聆听林中乐队的感受。(多媒体出示句子“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

二、品读文本。

1. 学生自由读书,感受小动物演奏的美妙乐曲,了解不同动物的独特唱法和奏法。

2. 学生汇报,教师以学定教,随文指导学生。

第二自然段:教师重点指导读好象声词,感受乐曲美。

① 吠声(狗叫) 嗥声(狼叫) 咳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公开课《林中乐队》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是理解比喻的作用,引导学生在积累、感悟、模仿、运用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体会到这种修辞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

本课当中出现了许多不常使用的字,如:盹、鹑、鸫等,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自学,集中了较多的象声词,如:啭啼、嗥、咕嘟、嘎、啄、咕噜、哼等,启发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和掌握。

二、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农村小学生,作为首轮课改实验班的学生,他们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课前预习的习惯,对于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在老师的指导和督促下,大多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独立的解决。农村孩子,同生活在一个小村子里,因此我组织学生组成家庭学习小组,把合作学习从课堂迁移到家里,因此对于班里个别自学有困难的,就发动小组长小老师,互帮互学,平时很见实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小小乐队》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小乐队》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