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民俗风情小学五年级作文
民俗风情小学五年级作文
【第1篇】
《令人期待的除夕夜》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关于除夕,有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我们这儿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吃了年夜饭之后,我们小孩子就迫不及待地等待穿新衣,嚷着叫妈妈把新衣服拿出来。妈妈说:“不急,不急,还要洗头,洗脚,把一身的脏气洗掉,迎接崭新的一年。”说着,妈妈就从早已准备好的大锅里舀起了热水为我们洗头、洗脚。穿新衣,戴新帽,从头到脚一身新,心里美滋滋的。我们蹦蹦跳跳地走出家门,和别的孩子比比谁漂亮。个个孩子的脸上喜气洋洋。
除夕夜的高潮是长辈们发“压岁钱”。弟弟的嘴此时特别甜,围着大人转个不停。奶奶一个,爸爸一个,妈妈一个,大大的红包,数了一遍又一遍,总也数不厌。
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除夕,好热闹啊!人们忙得不亦乐乎,贴了对联又挂年画,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像在锅子里炒芝麻似的接连不断;啪啪啪的焰火声就像北京天安门举行盛大的庆祝会似的,穿过了大街小巷,穿过了高楼大厦,把漆黑的夜晚照得如同白昼。家乡的除夕之夜到处洋溢着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是啊,现在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确是提高了不少,这一切,全靠党的富民政策好,全靠党的领导好啊!除夕,这一天是多么的热闹,我最爱这一夜——除夕夜。
【点 评】除夕夜,处处洋溢着喜气。从孩子的眼中看出了对“吃团年饭”、“穿新衣”、“讨压岁钱”、“贴春联和门神”、“燃放烟火”的一种期待,一种向往。作者从中感受到了,这一切,全靠党的富民政策好,全靠党的领导好啊!除夕,这一天是多么的热闹,她最爱这一夜——除夕夜。
【第2篇】
《放天灯》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风俗。端午赛龙舟、清明祭祖、中秋赏月……在我家乡众多习俗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放天灯。所谓天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孔明灯”。
听大人们说,“孔明灯”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也叫“许愿灯”。当年,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也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传说中的孔明灯具有着神奇的灵气,只要将心愿写在上面,随着孔明灯冉冉升向苍穹,凝视星空便能实现心中美好的愿望。因此人们期盼它来普照大地,照亮未来,降福人间,让孔明灯带着自己五彩的梦,遨游天际。燃烧起孔明灯,就会燃起希望,让人心想事成,美梦成真。每当大人们讲起孔明灯的故事,我就向往着放天灯的时刻快点到来,于是我也会央求大人们糊天灯。“不行,要等到下雪才可以。”“为什么?”“下雪后再放,比较安全。”于是,我又开始盼望下雪了。
好不容易等到了冬天,终于下雪了,村民们便兴致勃勃地糊起孔明灯。只记得小时候,我常常钻进人群中,看大人们糊孔明灯。瞧,扎架的扎架,糊纸的糊纸,大家七手八脚地忙碌着。好大的一个孔明灯在一片欢呼声中诞生了,它状如灯笼,底座上还有一些燃烧物。点着了之后,随着又一阵欢呼,孔明灯便冉冉升向了天空。村民们在后面跟着,跑着……有人说,假如孔明灯降落了,就代表玉皇大帝不认可人们的希望,愿望不能实现。所以人们跟在后面,追逐着,仰望着,心里默默地祈祷着它别掉下来。那种景象可壮观了,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记得有一年冬天,大雪覆盖着整个村庄,寒风刺骨的,但我们村头却是一片热气沸腾的景象。原来,村民们又要放孔明灯了。我站在家门口,看着天灯慢慢升上天空,母亲在一旁低声念叨着。仔细一听,原来母亲在为我们家许愿,希望我们家平安幸福。我受到母亲的感染,也在心里默默祝福着爸爸、妈妈身体健康,祝福着我和姐姐学业有成。
现在,科技发达了,这种习俗也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每每雪天到来时,我仍会回忆起那放天灯的时光。尽管我现在已经知道,生活中的一些习俗,只是代表人们的某种期盼而已,然而就是这种期盼铸造了充满风趣的生活。
好怀念过去呀,尤其是那放天灯的快乐时光;也多么希望,蕴含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的那些习俗,永远都不会被人们遗忘,不会被时代遗忘!
【点 评】 “孔明灯”能带着人们的期盼冉冉升上天空,这是多么神奇呀!然而读了小作者文中的那个关于孔明灯的传说,更让人感觉到,泱泱华夏,多少风俗蕴含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小作者用稚嫩的笔法描述了放天灯的快乐,用纯真的童心感受到了民族习俗的源远流长。相信,有小作者这样的传承人,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会永远灿烂的!
【第3篇】
《赶庙会》
每年的正月十六是文昌乡富山村赶庙会的日子。 这天,又到了赶庙会的时间,我与爷爷坐着汽车,早早地来到了富山村。
富山这个小村子,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千岛湖畔,依山傍水,景色宜人。今天又赶上庙会的日子,电视台还要来拍摄庙会盛况,所以村里早已是人山人海,由于人多地少,有一部分人,没地方站被人群挤进了田中。爷爷牢牢地拽住我的手,生怕我丢了。我心想:“今天我一定要闯到镜头前去露一露,这样我也可以上电视了!”这时,不是爷爷拉着我,而是我拼命拽着爷爷,千方百计往镜头前挤了过去,心里暗喜:“今天我也上电视了!”
听说今年的`庙会与去年不大一样,这诱发了我的好奇心。我怀着期待而又兴奋的心情等着。到了上午九点半,我期盼已久的节目终于开始了。远处传来一阵阵震耳欲聋的吹打声,一排化过装的黑脸人、白脸人、花脸人……穿着古装,正慢腾腾地向这边走过来。爷爷跟我说:“这是文武百官,那统领是元帅。”我点点头表示明白,又自顾自地偷着乐去了。后面跟着很长一排姑娘,个个长得亭亭玉立,娇滴滴的,好似刚出水的芙蓉。头上插满花儿,脸上抹成红鸡蛋,身披薄如蝉翼的纱衣,穿一双绣花鞋。大伙儿直看得心花怒放。有一位演员化装成赫赫有名的孙悟空,那古灵精怪的猴子,蹦着跳着跑了出来,在人们身边跳过来跑过去,逗得人们哈哈笑。
上午的化装游行表演已近尾声,人们纷纷散去,涌进庙堂,因为赶庙会,主要是来祈福的!赶庙会的,人手一个烟花,一撮香来到庙门前燃放,然后在墙角边的青铜锅里点燃香火,最后才能踏进庙门烧香跪拜观音。我在观音身下跪着真诚地许下了心愿——希望新年全家健康、快乐、幸福,自己也有一个好成绩。最后还要求签,看看自己今后的命运会怎么样。虽然我不会相信签上的话,但我还是去抽了一支,于是让解签的人帮我解一下什么意思,那位解签的人说了一大堆,而我却连半个字也没听进去。
下午还有好节目——唱戏。可惜我对戏剧不感兴趣,也听不懂,因此我讨厌听戏。可这看戏却是我爷爷的最爱。一说起戏,他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还会为我们露两手呢!我只得满足爷爷,无奈地跟着爷爷看戏。戏场上百来多条大长凳,被挤得满满的,有些人还从自家带来了凳子。看戏的人,个个伸长脖子,聚精会神地看着,看得津津有味。
庙会很快结束了,留给赶庙会的人是有趣、快乐……
第2篇:五年级端午民俗风情作文
五年级端午民俗风情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端午民俗风情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端午民俗风情作文1
也许是那碧海苍茫的芦苇塘不知何时淡出了我的视野,也许是如今商品化的城市生活不断颓废着我的热情,过节已经成了我忙里偷闲的代名词。
回家的途中,不经意间被:“新鲜粽子,新鲜粽子”的吆喝声,吸引驻足。端午节牵扯着曾经那些清香的回忆陡然萦绕心间。
第一次看到邻家小孩,拿着苇叶包成的粽子,在我面前边炫耀,边轻轻地剥开时,糯米香混合着苇叶的清香,瞬间裹挟了我不能自抑的馋念,很想尝尝那粽到底啥味?回家后我不顾正在灶台边忙碌的母亲,自顾嚷嚷起来:“妈,我也要吃粽子。”母亲的背影,兀自停顿了片刻,转身的瞬间,那眼里有一抹晶亮顺着汗渍的印迹,轻轻落入我的视野:“乖,下一次端午节,妈一定给你包。”母亲的双眼似乎蒙上了一层雾,声音也变得艰涩起来,我的心忽然就有了种寒冷的感觉,有点懂了母亲对我的许诺。
真正品尝到母亲亲手包的粽子,我已经记不清是第几个端午节了。只记得有一天清晨,母亲唤我起床,和她一起去采摘芦苇叶。瞬间仿佛就可以吃到粽子的欲望,满满地支撑着我,兴奋地随着母亲,躲入芦苇塘中,寻那又宽又大,但不能太老的苇叶,仔细地不把它弄劈了,码成一摞。看母亲把苇叶泡在水盆里。母亲像变戏法似得把泡好的糯米,洗的干干净净的红枣摆出来。我们姐弟围在母亲身边,唧唧喳喳地催母亲赶紧包。
坐在小院中的母亲,一双巧手将两片苇叶交错一下,搂一把盆里泡好的糯米,放在由苇叶围成的小槽中,再将一枚红红的大枣,嵌入其中,只见苇叶翻飞两下,一个有棱有角的粽子就包好了,我赶紧把母亲准备好的细丝线递给母亲,看母亲自豪地把那个小粽子捆绑的服服帖帖,然后小粽子又被泡进了水里。一下午我忙碌的视线总在母亲的双手间穿越,把太多的美好织成我记忆里最美的画面,母亲亲手包着粽子,有着母亲味道的香甜的粽子。
在成长已渐渐远去的逝水年华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忙碌,让心也变得懒散与慵怠起来,记忆更是在繁杂的岁月砥砺中渐渐淡去曾经的美好。但是每到端午节,我依然会寻回母亲那里,在寻找苇叶,挑选糯米,商量包粽的种类,以及慢火炖,还是使用高压锅更方便快捷中与姐妹斗嘴,与母亲笑闹。尝遍美味的我,已不再眷恋粽子的清香,但我却希望曾经的美好能不断唤醒我渐趋疲惫与麻木的.心,让那颗感恩的心永远停留在母亲每一次亲手劳作的细节之中。
五年级端午民俗风情作文2
赣南农村过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划龙舟、门悬艾叶等等之外,那“逢青就是药”的药草也是蛮吸引人的。
大家晓得,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并且从20__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了。按一般传统的说法,都认为端午节起源是纪念古代投汩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但还有另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于对恶日(也称“毒日”)的禁忌。因为时值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病流行的时节,俗称“恶月”(也称“毒月”),端午节这一天俗称“恶日”,正是“诸虫百毒尽消灭”的传统节日。针对五月恶月,在民间就会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直到现在,还可以从端午节许多的习俗中,找出驱邪避毒的痕迹。在我们赣南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在端午前几个圩日,各乡镇集市中就草药成行成市了:有菖蒲、大叶艾、柴胡、小山楂、葛藤、七叶一枝花、活血藤、半夏、鱼腥草、左苏、钩藤等,各家各户都成捆地购置作家常用。还有不少人家也趁此时机购置些山药、小活蛇、蜈蚣、狗鱼,再配以人参、枸杞、杜仲、五加皮等中成药,用高度白酒浸制成独特的家用药酒,对风湿、跌打有奇效。到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在房屋门口用葛藤沿大门悬挂,把艾叶、菖蒲、桃枝或草棘刺插在大门两边,意寓祛病除邪。许多农户家里均自配雄黄酒,全家大小轮流嘬饮少许。然后,由家中年长者将剩余的雄黄酒沿房屋周遭喷洒,重点是鸡舍、猪圈、茅侧等地,目的是防蛇豸。传说端午这天的午时,不论您在什么地方,只要随手摘一片草叶,用意念想象着它可以治什么病,绝对奇效。过端午节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洗药水澡:将菖蒲、大叶艾、柴胡、小山楂、葛藤、枫树挎、石板藤等熬成酱色的水,趁热洗浴,洗后也不能用清水冲洗,意欲洗除晦气、却病健体。端午节洗盆药水澡,洗盆药水澡,这既是一种客家人的风俗,也是一种节日固有的享受,更是一种客家文化的传承和熏陶。
端午节里药草贵。这里的“贵”并不是指价格,而是金贵、看重、珍视、宝贵的意思。村妇们上山采药草到圩上卖,也不是单为了那几块钱。你看那5块钱就可以买一箩筐的斩短晒制好了的金银花藤,采制者就连“临工钱”也是没有的,淳朴的人们将药草辛苦的从山上溪边采来,为的是让那些没有时间上山采药草的人能通过她们的劳动请得“药神”进家门而祛病除痛达到那种修善积德的境界,因此端午节在圩场岸口的药草交易卖方大都不会开很大的虚价,买者也无需使劲压价的,毕竟在端午节里药草贵,卖的是一种约定,买的也是一种虔诚。另外,客家人淳朴的药草图腾中还有一种说法,药草不能送人,没有出钱买的,就说明你心不诚,会没有药效的。
五年级端午民俗风情作文3
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吃香喷喷的粽子呢?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比热闹的龙舟赛呢?
没错,只有端午节,一个伟大的节日,一个神圣的节日。说起端午节,还得从屈原的故事说起。
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荐能,富国强兵,力主联秦抗齐,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使屈原被谗免去职位,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报国无望,便含恨投江自尽。屈原死之后,出国的百姓异常悲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有些渔夫则驾起船只,将事先准备好的粽子、鸡蛋扑通扑通地往江里丢,说是让鱼吃了,就不会咬屈原的尸身。流传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习惯。所以过端午节的这天,满街都是卖粽子的小贩,我们每家每户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样包的吗?哈,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先用一些新鲜的粽叶包住糯米,在里面放各种配料,接着用线捆扎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锅上蒸,等满屋飘着粽子香时就可以吃了。吃粽子时,要先将线解开,剥开粽子叶,里面藏着红红的粽肉,升腾着热气,散发着一种特有的粽香,两个粽子用盘子装着,活像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照耀下晶莹剔透,散发着浓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个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味道真是棒极了。
吃完粽子,便来到河堤上观看龙舟赛。在这一天,每个村子都会组织一支队伍,而后拉到涟水河进行比赛。只见碧波荡漾的河面上,五颜六色的龙舟整装待发,队员们个个摩拳擦掌,仿佛胜券在握。而站在岸边的观众比队员们还要紧张,个个屏息凝视着河面。裁判一声令下,一艘艘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一般地向前冲去。顿时,河面上鼓声震耳欲聋。一千米的水道上,队员们憋红了脸,咬紧了牙,拼命地划。太好了,我们村的龙舟领先了,因为我们村的队员配合默契,所以龙舟就特别听他们的指令,行动自如。龙舟的身后留下了一条条波纹,原来平静的水面,如布满硝烟一般。尾随在后的龙舟,不紧不慢地跟着,鼓手们也使出了吃奶的劲,使劲地敲,这锣声一声接着一声,清脆而有力。别的龙舟也不甘落后,一边划船,一边和着鼓声,“一二一二”地喊着口令往前冲,那口令里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河面上热闹极了,口令声、锣鼓声、划桨声,汇成了一首激昂雄浑的乐曲,乐曲里有着浓重的端午节的气氛。
故乡的端午节啊,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爱国精神的一种钦佩。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第3篇:民俗风情小学作文
民俗风情小学作文
元宵节,名字中有个“元宵”二字,其实在这一天早上要吃元宵,晚上要炸玉米,点燃火堆后,从上面跳过去,但跳火堆是乡下的习俗,城市里一般不会有。
清明节,也是一个节气的名字。这一天,人们扫墓、踏青,一天都比较悲伤,正如《清明》中描述的情景。
端午节这一天的习谷很多,有斗蛋、吃粽子、赛龙舟等。粽子是用芦苇包着糯米和其它食品,三角形食物,外表为黄绿或褐色,里面的`馅各种各样,香而不腻。赛龙舟的来历是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楚国有个爱国诗人屈原,当时楚国局势非常紧张,屈原想出一条巧计,就去报告楚王。可是,楚王听了小人的谗言,不但不听屈原的劝告,反而十分排斥他。后来,楚国灭亡,楚王被秦王和死。他听说事情后,抱着一块石头投汩罗江而死。人们为了不让鱼虫虾蟹吃他的尸体,人们就往江中倒雄黄酒、扔粽子。这一天,
第4篇:民俗风情作文
民俗风情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民俗风情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民俗风情作文1
我喜欢过春节。因为我可以感受节日温馨的气氛,又可以欣赏美丽年画的艺术之美。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为新年而作的画,中国传统的年多采用木版套印和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线条单纯、色彩鲜艳、画面热闹,多贴于窗户和衣橱上,既增添节日气氛,又具有艺术气息。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简洁,有的繁杂;有的艳丽,有的朴素……而我最喜欢的是细腻而又朴素的年画,清新质朴,令人心旷神怡。
春节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去“拜访”老家的老人和年轻人们作年画,看着他们认真地勾勒线条、刻
第5篇:五年级端午民俗风情作文(精选16篇)
五年级端午民俗风情作文(精选16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端午民俗风情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端午民俗风情作文 1
也许是那碧海苍茫的芦苇塘不知何时淡出了我的视野,也许是如今商品化的城市生活不断颓废着我的热情,过节已经成了我忙里偷闲的代名词。
回家的途中,不经意间被:“新鲜粽子,新鲜粽子”的吆喝声,吸引驻足。端午节牵扯着曾经那些清香的回忆陡然萦绕心间。
第一次看到邻家小孩,拿着苇叶包成的粽子,在我面前边炫耀,边轻轻地剥开时,糯米香混合着苇叶的清香,瞬间裹挟了我不能自抑的馋念,很想尝尝那粽到底啥味?回家后我不顾正在灶台边忙碌的母亲,自顾嚷嚷起来
第6篇:民俗风情
西南大学通识选修课《民俗风情》课程作业
《民俗风情》
题 学 专 姓 学 指 导
班 编 2010——课程论文
目:民俗风情之民俗节日
院 :化学化工学院 业 :化学教育 名 :袁建军
号 :*** 教 师 :周大明 号 : 1 号 : 9
年 11 月 21 日
共5页
第1页
西南大学通识选修课《民俗风情》课程作业
民俗风情之民俗节日
出于对民俗风情的喜好,我选修了这门课程,通过老师悉心的讲解,丰富多彩的图片,音影,我真有种足不出户而行神州大地的感觉,了解到了很多民族的风情特色,感受到了各个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在纷繁枯燥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找到了一丝绿意,呼吸到了一缕伴有泥土清香的气息„„
五十六个民族构成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就像歌唱的那样,“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每个民族都张显着自己的
第7篇: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
题目:
任课教师:周大明 《别具一格的民族婚俗》 学院:园艺园林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
姓名:邹菊
学号:***
班号:2
编号:19
别具一格的民族婚俗
【摘要】: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婚俗习惯。民族婚俗不光是一种单纯的民俗现象,而且是民族宗教意识的体现物,民族精神的象征物,民族的人文观念、伦理道德的寄托物。不同民族的婚俗都有着他们独特民族气息。
【关键词】:民族婚俗
形式特征
文化内涵
民族习俗是各民族群体成员在共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并世代流传来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传统。它既表现在精神生活之中,又表现在质生活之中,以历史沉积、陈陈相因的传统力量,给人们的言行以积极的影响,从而构成了各民族和地区人民文化生活、精神状态、心理素质上的一些共同特征。婚姻礼俗是礼仪风俗中的重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