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拔根芦柴花教学设计
拔根芦柴花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打击乐演奏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打击乐教学不仅能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训练节奏感,而且能发展幼儿对音色、曲式结构、肢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培养幼儿基本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这首歌是一首江苏民歌,全曲欢快活泼,表现了愉快的劳动场面,我们把劳动场面作为节奏符融入到图谱中,能引起幼儿打击乐器的兴趣,起到了提示的作用,让幼儿更好的演奏乐曲。
活动名称:
节奏乐《拔根芦柴花》
活动目标:
1、通过反复听音乐、看图片、看表演、玩游戏、了解音乐的性质(活泼欢快),知道名称,对节奏乐有一个完整、良好的印象,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活动过程中逐步掌握节拍、节奏型。
2、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并掌握探索的方法,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灵敏的反应能力及节奏感。
活动准备:
图片、铃鼓
活动过程:
一、感受音乐的性质,掌握节拍。
1、听音乐一遍:“听听音乐,心理觉得怎么样?”(很好听、很高兴)
2、听音乐按节拍拍手。
3、听音乐幼儿按节拍随意做动作。
“听听这首活泼欢快的音乐,你们想想可以做什么动作?”幼儿说出,老师哼唱乐句,引导幼儿按节拍做出动作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如跳舞动作、生活动作(刷牙、洗脸、梳头……)、劳动动作(擦桌、洗手帕……)。在音乐伴奏下幼儿按节拍随意做出不同的动作。
4、听音乐幼儿看图片,按节拍做出符合图片内容的不同动作。
二、在玩游戏《看动作拍节奏》的过程中掌握节奏型。
1、老师按节奏乐的节奏型做(擦玻璃)动作,引导幼儿拍出动作的节奏。
1老师做擦玻璃动作:问:“老师在干什么?”(擦玻璃)
2老师按X X X 的节奏擦玻璃,问幼儿:“老师是怎样擦玻璃的?先擦几下?后擦几下?”(先擦一下后擦两下)“老师擦玻璃一样快吗?几下快?几下慢?(一下慢,两下快)老师哼唱(1)—(10)小节音乐,引导幼儿边看老师擦玻璃的动作,边拍出擦玻璃的动作节奏X X X 。
3老师按X X X X 的节奏快擦玻璃:“老师现在擦玻璃和刚才擦玻璃有什么不一样?”(都是快擦)老师边哼唱(11)—(16)小节的音乐,边按X X X X 的节奏擦玻璃,引导幼儿拍出八分音符的节奏X X X X 。
4老师按X X X X 的节奏型做哈气擦玻璃的动作:引导幼儿分析出哈一次气,擦两次玻璃(X X X X )。老师哼唱(17)—(18)小节的音乐,幼儿一边观察老师的动作,一边拍出X X X X的节奏型。
5老师按X X X - 的节奏型做拍手、擦汗的动作:“老师又做了什么动作?”(老师累了,拍两下手后擦擦汗)老师哼唱(19—(22)小节的音乐,幼儿边观察老师的动作,边拍出X X X – 的节奏型。
6老师边按节拍拍手,边做欣赏玻璃的动作与表情:“老师擦完玻璃怎么样?”(高兴地拍手)“拍几次手?”(四次)老师哼唱(23)—(24)小节的'音乐,边带幼儿按节拍高兴地拍四下手X X X X。
7放慢速度在音乐的伴奏下,边观察老师“擦玻璃”的完整动作,边拍出动作的节奏。
2、老师按节奏乐的节奏型做“包饺子”的动作组合,引导幼儿观察分析出“切菜”的情节和节奏型,并拍出动作的节奏。
(1)-(10)小节:按X X X 的节奏型切菜。
(11)-(16)小节:按X X X X 的节奏型剁馅。
(17)-(18)小节:按X X X 的节奏型放馅(把馅放在盒里)。
(19)-(22)小节:按X X X – 的节奏型擦汗。
(23)-(24z)小节:按X X X X节奏高兴的拍手。
在音乐伴奏下,边观察老师的切菜动作,边拍出节奏型。
3、老师按节奏型跳舞,启发幼儿用铃鼓拍出动作的节奏。一遍后,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老师的拍一下手转圈跳舞的动作,引导幼儿用铃鼓敲出“拍摇 摇 – 的节奏型。
4、老师再次按节奏型跳舞,启发幼儿用铃鼓拍出动作的节奏。
三、在《拔根芦柴花》的音乐伴奏下,边走边敲铃鼓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拔根芦柴花》是一首江苏民歌,表现了欢快愉悦的情绪。全曲以民间乐器二胡为主奏乐器,再配以其他的乐器伴奏,洋溢着浓浓的中国音乐风。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喜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民间音乐是我们进行音乐教育重要的内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在创编节奏图谱、设计配器方案的基础上,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演奏乐曲。难点是设计配器方案。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采取了两个三部曲:一是欣赏三部曲,从整体欣赏到分段欣赏,再到分节欣赏。整体欣赏是帮助幼儿建立对全曲整体情绪的印象,激发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喜爱;分段欣赏是引导幼儿对音乐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分节欣赏是帮助幼儿从音乐的结构上把握结构中音乐要素的特点,如节奏、旋律等。这三步欣赏的步骤是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从情绪体验到音乐要素的把握,只有充分欣赏才能使孩子既喜爱音乐作品,又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较准确的艺术表现。二是演奏三部曲,演奏要有节奏图谱和配器方案,也就是说演奏时心中要有节奏与乐器的配合。从创编节奏图谱到创编身体动作图谱再到设计配器方案,可使幼儿一步步地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把握节奏;从用身体动作演奏到用乐器演奏可使幼儿由浅到深地进行音乐表现活动。
本活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注意力非常集中,探索、创造的热情很高。当幼儿在配器、创编节奏图谱时,产生了不同的意见,这时我引导幼儿用听一听、试一试的办法去寻求最匹配的方案,很快,孩子们用这种办法为后面的学习找到了途径。
不过在活动中幼儿较难掌握的中间两段的节奏型,后来我反思我可以用一个大鼓,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边敲鼓一边指挥幼儿,带领幼儿练习让幼儿将节奏掌握的更精准。
第2篇:《拔根芦柴花》教学活动设计
韵律活动《拔根芦柴花》
淮安市淮城镇勺湖中心小学幼儿园 徐月芬
活动目标:
1.在了解苏北民歌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2.借助不同的身体动作感受乐曲的节奏特点,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对音乐美的感受力。
3.学习看指挥正确的做身体动作。培养幼儿团队合作意识。体验感受快乐和传递快乐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民歌、韵律活动乐曲、舞蹈录像。2.多媒体幻灯片。
3.节奏图谱、节奏卡片。藕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熟悉乐曲,通过对比欣赏感受苏北民歌的特点。
1.民歌欣赏《拔根芦柴花》
师:小朋友,听过这首民歌你感觉怎么样? 2.介绍苏北民歌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民歌吗?
小结:民歌也称为民间歌谣。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的民间歌曲,它主要唱出了人们纯朴的劳动生活的一些感受。像采茶时唱的歌有《采茶歌》、砍柴时唱的歌有《砍柴歌》等等。而《拔根芦柴花》是我们江苏的民歌。是苏北的人们在插秧时唱的一首歌曲,也叫《秧田歌》。
3.幼儿观看幻灯片,感受人们在劳动时乐观的精神面貌。4.听韵律乐曲《拔根芦柴花》
引导幼儿比较一下这段乐曲和民歌《拔根芦柴花》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它们旋律相同,民歌里有歌词能听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意思。而韵律乐曲《拔根芦柴花》则更加活泼、欢快。
二、看图谱,用身体动作表现乐曲。
1.听乐曲,根据乐曲的节奏拍拍手,初步体验乐曲的节奏。2.分别出示乐曲中的节奏型卡片,请幼儿逐一拍拍卡片上的节奏。3.教师示范用身体动作表现乐曲。
向幼儿说明,我们除了手拍出乐曲的节奏,我们还可以用身体的其他部位来表现这首乐曲。
4.出示节奏图谱,通过分析图谱上的标记,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乐曲。5.幼儿随音乐看图谱跟随老师学习动作。
6.听音乐,脱离图谱运用身体动作感受乐曲的活泼和欢快。
三、分声部学习“身体动作总谱”。
2.教师引导幼儿看图谱,分配身体动作并分组单独练习。3.教师指挥幼儿分声部动作。4.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来做指挥。
四、观看舞蹈,更深一步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1.教师介绍舞蹈《担鲜藕》。
师:《拔根芦柴花》是一首流传很久的苏北民歌。刚才,我们听了民歌《拔根芦柴花》,又用身体动作表现了乐曲《拔根芦柴花》。现在,老师还要请大家来欣赏一个舞蹈,这个舞蹈的名字叫《担鲜藕》。舞蹈的伴奏音乐也是根据乐曲《拔根芦柴花》改编的。
教师出示鲜藕图片并提问幼儿:图片上画的是什么?藕是长在哪儿的? 2.幼儿欣赏舞蹈,教师旁白讲解舞蹈的情节。
3.教师模仿舞蹈中的部分动作,请幼儿猜猜这些动作在舞蹈中表现的都是什么意思。4.幼儿随老师听音乐模仿舞蹈中的动作。活动自然结束。
注:外附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教学卡片、音乐、影像等资料。
第3篇:打击乐:拔根芦柴花
活动名称:大班打击乐《拔根芦柴花》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身体模仿动作,熟悉节奏,练习分声部演奏打击乐曲。
2、能集中注意看指挥演奏,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活动准备:
1、乐器:圆舞板、串铃、铃鼓
2、音乐磁带《拔根芦柴花》。
3、图谱《拔根芦柴花》。活动重难点:
看图谱,学会用乐器演奏乐曲的节奏,体验集体合作的快乐。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听音乐《幸福拍手歌》,教师带幼儿做相应的动作。
二、基本部分:
1、出示节奏型,幼儿拍出正确的节奏。
师:刚才小朋友听音乐拍手、跺脚的节奏真好听呀!老师这里也有几个节奏,谁来拍一拍?
2、出示《拔根芦柴花》的节奏谱,复习看图用身体动作演奏节奏型。师: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我们随着音乐用动作来试一试吧!
3、介绍打击乐器:
(1)选择乐器:“刚才小朋友跺脚、拍手、拍腿、拍肩、拍头都是
第4篇:拔根芦柴花教案
拔根芦柴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演唱拔根芦柴花,了解江苏民歌特点。2.通过演唱,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喜爱。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民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各种装饰音的演唱。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听音乐《烟花三月》问:歌曲唱的是哪首古诗的故事?
师;诗仙李白也曾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提到了扬州。2.诗句填词:故人西辞黄鹤楼,————()。3.扬州风景
师:好多诗人曾在作品中写到扬州美景,比如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描写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让我们随着美妙的音乐去游览扬州美景吧!4.扬州八怪,(八个画家的作品)扬州小吃,(简要介绍)二:了解民歌
师:怎么样,陶醉了吧!告诉你们扬州民歌也是很有名呢!猜一猜连一连,哪首是扬州民歌?(出示歌曲《风吹麦浪》,《阿,
第5篇:《打击乐拔根芦柴花》教学设计范文
《打击乐拔根芦柴花》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打击乐拔根芦柴花》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打击乐拔根芦柴花》教学设计1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曲调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制乐器演奏乐曲。
2、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自制的打击乐器一套(筷子每人两把,每把筷子由三根筷子捆在一起,茶杯、雪碧瓶做的摇铃、易拉罐做的响筒各一个),“单簧管波尔卡”音乐节奏图,写有三种节奏型的大白纸一张。
活动过
第6篇:《拔根芦柴花》民乐教学反思
《拔根芦柴花》民乐教学反思
《拔根芦柴花》是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江苏民歌,这首民歌形象鲜明、旋律优美、节奏
很鲜明。这首音乐也是从简单到难的一个过渡,非常适合一年级来进行打击乐的训练。这次的这首《拔根芦柴花》开拓了学生的音乐视野。由于很少为民歌来配打击乐,这就给了我一个难题,怎样让学生来演奏好这段民族音乐呢?我觉得首先要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
案例实录:
教学活动一开始,我就让小朋友欣赏了民乐合奏《拔根芦柴花》,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初步感受了音乐的旋律。接下来教师介绍了《拔根芦柴花》的创作背景。再次播放了《拔根芦柴花》的音乐,边播放音乐教师边根据音乐的内容做动作,让学生再次感知音乐表达的意思。学生根据教师的动作与教师一起听音乐做动作。在感知音乐后第三遍后,教师出示了音乐旋律的图谱。看图学习节奏型。
(1)完整
第7篇:《拔根芦柴花》幼儿教师教学反思
《拔根芦柴花》幼儿教师教学反思
本活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注意力非常集中,探索、创造的热情很高,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1、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先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活动中,我努力创造机会让幼儿创编节奏图谱、创编身体动作图谱、设计配器方案,这都是孩子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过程。
2、注重教给幼儿学习的方法,当幼儿在配器、创编节奏图谱时,产生了不同的意见,这时我引导幼儿用听一听、试一试的办法去寻求最匹配的方案,很快,孩子们用这种办法为后面的学习找到了途径,这也正符合了终生教育的原则。
同时活动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