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三顾茅庐》语文立体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语文立体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语文立体教学设计——《三顾茅庐》。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
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大声朗读课文,既给学生一个示范,又体现了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诚心诚意)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
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
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叉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思维又是多向、多维的,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的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立体教学设计——《三顾茅庐》》。
6、小组交流。
经过刚才充分的默读思考,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此时的小组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要围绕某个小问题争论不休;
(2)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从同学的嘴里获取信息。
这是课堂立体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也是由个体学习过渡到小集体学习,个体智慧在谋求集体智慧的主体发展。小组学习,可以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组学习绝不是为求同而合作学习,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个体发展。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词语,并在黑板上恰当的位置板书出来,做到说要到点;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读好,做到读要到味。
8、引导学生整理板书。
集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体的认识结果。
刘备的诚心:
(1)轻叩柴门——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3)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
(4)斥责张飞——齐心;
(5)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1)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
(2)故意回避——试探;
(3)聊天——面试。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9、学了三顾茅庐,将来你作了老总,去招聘人才,或者你是当今大限,对你会有何帮助?
跳出语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真正实践了把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发展之路上。
三、结课出示教师的对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以文学的熏陶,知道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大业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第2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苏教版语文第八册《三顾茅庐》一课。
设计思路:本课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课文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描写,一次比一次详细。课文通过对人物言行细致入微地刻画,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线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著,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在学习形式上,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式解词、配乐表演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理解,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教学目标:
1、理解“斥责”“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为。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知道相关内容吗?
1、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2、师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豪迈的乐曲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导入——显现主题
1、上节课,我们和历史人物刘备、关羽、张飞两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草屋拜访他,可惜都没有碰到,关羽和张飞都不耐烦了,刘备呢?(不灰心)对,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相请诸葛亮?
二、探究刘备言行——品味诚心诚意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说说你的体会。
读课文,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交流品读(第三节)
(1)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半里多路”有多长?(一里等于500 米,半里为250米)你体会到了什么?
b 下马步行:态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诸葛亮的恭敬态度吗?(自由读——点名读——齐读)(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a从“轻轻、恭恭敬敬、等”几个词语中看出刘备礼贤下士。b 你认为怎样的站才算是恭恭敬敬地站?
(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我们来学学刘备。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钟)c半分钟的等待,你有什么感受?
半分钟的等待已经让我们心急如焚,那刘备等了多少时间?
(3)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此时刘备会如何拜见,诸葛亮又会说些什么呢? a 表演相关内容。
b请问刘备,你为什么要用拜见一词呀?
老师知道“拜见”指针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长辈,感受到什么?(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读、思、议、看,借书童之口领学生悟刘备的这份诚心诚意,对课文中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读与说结合,在文章的空白处想象、补白,使学生披文入境,展现了语言文字和人文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认识张飞人物形象——感悟诚心诚意
(一)体会反衬作用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我。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3、根据录像配音本节内容
(二)丰富张飞形象
1、同学们真厉害,从张飞的言行描写中也读懂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么张飞仅仅是个莽汉吗,张飞身上有没有闪光的地方?你们还从《三国演义》中了解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交流:(桃园结拜、长坂桥上单身吓退曹操十万大军、关羽死后张飞的眼睛都哭出了血。)
3、师:张飞也是个英雄,十分讲义气、英勇、对大哥忠心耿耿。
四、拓展延伸——升华诚心诚意
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3)理解最后一句话。
(设计意图:拓展教学,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诸葛亮真是个足智多谋的人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那么诸葛亮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送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你看这么美的景色,谁能美美地读?指读,齐读并出示相关练习访说。
五、朗读品味并总结:让我们走向书本,向古人学习,做一个智慧的现代人!
板书: 三顾茅庐
张飞—— 刘备 —— 诸葛亮 诚心诚意
第3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黎锋
教学目标:
1、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塞”,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读通难读的句子。
4、了解故事的起因和结果。教学重点:
1、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大意。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搜集有关刘备、诸葛亮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三国演义》这本书,并配上悠悠的古乐。
2、缓缓叙述:“《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他的作者是罗贯中,这本书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3、出示“诸葛亮、张飞、关羽、刘备”这些人物的图片,让学生根据人物的特征猜猜他是谁,并作简单介绍。
4、转入课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
第4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师:孩子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 生齐喊:《三国演义》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的学习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来,看老师写课题。
师:看好了,“茅”字的横钩要比草字头略微长一点,这样才好看,最后一笔是撇;“庐”字的下面是一个“户”。凭老师的经验,这两个是比较容易写 错的,下面,请大家在书上,课题的右边各写一个,不仅要写对,还要写好。师:一起读课题,“顾”有三个意思,这里的顾的意思在这里应选择哪一个解释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生:刘备三次去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师:我们现在用三顾茅庐这个
第5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小说,节选自《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篇小说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
师:你概括得很不仅全面,而且简洁。我们知道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那么在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中,作者重点向我们塑造了哪个人物形象呢? 生:刘备、张飞、诸葛亮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他吗?重点是谁呢?
师:那么作者是抓住人物的哪些特点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呢?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探究这两个问题一起走近这些英雄人物:(屏显)
1、刘备是怎样把诸葛亮请出山的?
2、诸葛亮值不值得刘备这样去请呢?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一)探究第一个问题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你能找到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