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优秀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2-02 07:13:3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祖国啊我亲爱祖国教学设计(精选6篇)

第1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3、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难点

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也是个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屈原曾长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曾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僵卧孤村之时,“尚思为国戍轮台”;辛弃疾曾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女诗人舒婷,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中,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抒发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拳拳深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板书文题、作者)二、舒婷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写作背景

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这就是“知人论世”,也是我们鉴赏诗歌的第一步,“知人论世”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的感情。“知人论世”有助于理解诗歌表现的意境。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作家特别是著名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等方面注意积累,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下舒婷:(大屏幕)

1、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可以问学生知道什么是插队?当时毛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回城后当过多种临时工:水泥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其时诗已在知青中流传,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所谓“朦胧诗”,其实是指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在当时的文坛上曾引起激烈的争论。这些诗歌往往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的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

他们的一些诗句我们是耳熟能详,比如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2、写作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心中压抑的激情化作了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2、课前我要求各学习小组成员研读全诗的。现在请小组成员推荐一个代表,诵读第一节。并说说这样读的原因。

3、播放录音,把学生带入诗的氛围,初步感受诗歌表达的感情。

为什么和我们朗诵的不同,因为别人带有感情。他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就必须了解诗歌的意象。意象是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歌创作是通过创造独特的意象来体现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把握意象,了解意象的含义,是理解诗歌内容的一把金钥匙。如“水车”这个物象,前面加了一个“老”又加上“破旧”这就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所以“破旧的老水车”就是一个意象。

4、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看每一节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象征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应该如何朗诵。

同学讨论交流。

师生共议,小组代表发言。(一)第一节

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五个意象表现了什么?

师提示:“老水车”“矿灯”会分别出现在哪里?它们可能会象征什么? 点拨:出现在农村与厂矿。“破旧”的修饰加重了“老水车”的破料不堪状况,但它“数百年”来没有停止“疲惫”地工作。由此,他象征祖国贫穷落后的农业。

“矿灯”→代表工业,但“熏黑”的矿灯仍用来照明,“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蜗行”像蜗牛那样缓慢,象征中国工业发展的艰难沉重。

“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的修饰,则表明了收获的空洞、贫困的程度,“驳船”本是装载货物的大船,“淤滩上的驳船”这里象征了灾难深重、停滞不前的祖国,“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说明祖国灾难深重,前行艰难。作者借助这些意象描绘了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所以“祖国啊”这呼喊是痛苦的呼喊,这些意象也就表现了祖国长期处于什么状态? 明确:贫困、落后状态(板书)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痛苦悲哀的感情(板书)

那么,怎样才能读出这种难以名状的悲哀心情,才能读这种伤心欲碎的感情? 师明确:(屏幕显示)

(1)语速:缓慢;语调:低沉。(2)重读对象:修饰语、中心词。方法:声音重,语速慢。(3)注意节拍、停顿。(4)态度要放开,感情要投入。(二)第二节

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一节。同学们请思考:这一节的感情与第一小节是否完全相同呢?如果不同,又是怎样的呢?而下文呢?你是如何看出希望来的呢?

还是解读诗歌的意象:“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为什么“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能够看出来希望呢?(屏幕展示)

1、“飞天袖间的花朵”指的是什么? 2、“痛苦的希望”具体含义是什么?

明确1:“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象征了美好、吉祥、希望,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飞天袖间的花朵”是美丽的,代表了人民的希望。然而“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却表明希望并没有实现。

明确2:祖国人民数百年来都有美好的希望,但现实并没有像人们希望的那样(许多理想都破灭了),所以是“痛苦的希望”。

问:尽管是“痛苦的希望”,但人们是否放弃了这个希望?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没有。祖祖辈辈。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我国的历史,许多农民起义,许多社会变革都失败了,这些都是“痛苦的希望”这种希望并未因屡次破灭并未因祖国的贫困而丧失。因此,“——祖国啊!”这声呼喊是为祖国有了希望而不能实现希望的痛苦而呼喊。

总结:本节仍表达忧国的感情,虽然痛苦,但有希望,所以节奏感比第一节要强,语调稍高,但仍要舒缓。

(三)第三节

生自由读第三节,思考两个问题:(屏幕展示)

1、联系本诗写作时间,这节诗的意象反映了祖国什么时期、什么样的形象? 2、为什么说“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3、“簇新的理想”指的是什么?

明确:①1979年“文革”后祖国正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焕然一新的形象。

②解放后,我们国家曾走过弯路,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上处于盲目个人崇拜状态,“毛主席万岁万万岁”“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毛主席说庆,一句顶一万句”,“我们15年就能赶超英美”……这些都是“神话”。“四人帮”覆灭后,古老的中国从迷梦中苏醒了,从苦人中开始奋起,所以说“刚从神话的蛛风里挣脱”

③十一届全会以后,国家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行了改革开放,正在逐步实现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希望,这一切以前从未有过,所以叫“簇新的理想”。

师:请发挥想象来描绘这幅画面,把第三节的意象串联成一段话。

明确:“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出来的祖国“挂着带泪的笑涡”,犹如“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历经磨难,吐发新绿,新生的祖国已经站到“雪白的起跑线”上就要奋斗拼搏了,地平线上,“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照亮了东方,这些意象本身就是那么新鲜,那么富有朝气,那么微妙地传达着喜悦的出现。这就是祖国,“簇新”的祖国,“喷薄”而出的祖国!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都充满希望!

本节写祖国的新生、希望。

问:相对前两节,诗人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由悲哀愁苦变得欣喜、激动。要把欣喜、激励的感情读出来。

因此,这里的“——祖国啊!”这是为祖国的觉醒振兴而发出的欣喜的呼喊!音调:高昂;节奏:急促。(四)第四节 师生共同读第四节,思考:(屏幕展示)1、本节强调了“我”与祖国的什么关系? 2、“我”指代了什么?

明确:1、强调了“我”与祖国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3、“我”既指诗人,也指整个古老的中华民族。(可以从“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和“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看出来。)

师:“迷惘”“深思、沸腾”几种状态的“我”写出了我的成长历程,我既然成长起来的,那么我就要为祖国的富饶、荣光、自由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升华感情达到了高潮,本节内容写祖国对我的养育、我对祖国的献身。

师问:本节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深情、热烈。读时,语调要高昂。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五)请同学梳理整首诗的思路

明确:诗人先回顾了祖国贫困、落后的历史,接写祖祖辈辈痛苦的追求,接着写转折时期新生希望的祖国,最后写到祖国对我的养育,以及我愿以血肉之躯献身祖国的爱国热情。(屏幕展示)

第一节:贫困、落后的祖国。第二节:痛苦、追求的祖国。第三节:新生、希望的祖国。第四节:养育、献身的祖国。

总结:本诗感情真挚,全诗的感情由悲哀、低沉向欣喜、高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舒婷以儿女的身份向祖**亲倾诉情怀,抒发对祖国的拳拳深情。

全体有感情地自由朗读本诗,生推荐一人朗读。四、小结

祖国是我们每个人魂牵梦萦的地方,热爱祖国不仅要为祖国骄傲和自豪,还要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荣辱与共!最后,我想以艾青的两句诗做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五、作业

课下阅读舒婷的《致橡树》,体会其中的意象特点。

第2篇: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

教学设想

本教学设计适用于语文程度中等以上的学生,教学侧重点放在对诗歌的艺术欣赏方面。学习目标

1.了解舒婷,了解朦胧诗的一些特点和它的诗学价值。

2.从鉴赏的角度学习诗歌,把握朦胧诗代表诗人的作品及其特色。3.理解、欣赏诗歌,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4.熟读背诵诗歌。学习重点与难点

从文学常识入手,从鉴赏的角度学习本诗,体会诗歌独特的意蕴与感情,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安排 2课时。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舒婷及朦胧诗的资料,并自学; 2.巩固在《星星变奏曲》一诗中学到的知识;

3.熟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这是一首朦胧诗,作者借“星星”这个意象表达了一代人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

背诵或朗读你熟悉的朦胧诗作品。

导入舒婷的朦胧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是舒婷“心灵世界的歌”。二、走近诗人

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70年代末,她的诗作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久即成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而闻名。结集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她的诗歌创作主要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构思独特,情调婉约,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她的诗不侧重客观生活的描摹,而是注重表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她从关系个人的命运和价值出发,上升到对他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舒婷的诗具有一种崭新的审美视野,能够超越以往新诗的陈旧观念,突破生活的客观规定性和逻辑性的限制,达到较高的艺术新水平。她的诗既有着鲜明的时代的叛逆精神,又有着执著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自内心而真实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三、朦胧诗及其特点

抓住朦胧诗出现的年代、诗歌的主题和意象的运用以及诗歌的语言特色等方面介绍。你读过朦胧诗作品吗?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朦胧诗的了解。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正是体现了朦胧诗特色的一篇成功之作。四、朗读诗歌

老师范读、集体朗读、分组朗读、个人表演朗读。五、质疑问难

自由提问,可以由同学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集中解答。提示:可以从诗歌的主题、表现手法、感情变化及语言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弄清每一节的内容和感情。六、诗歌赏析

作者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从显示祖国贫穷落后、贫瘠破败的现实出发,抒发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全诗的感情基调由最初的低沉缓慢渐渐变得高亢急速,由抑到扬,从而表达对祖国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分节朗读,感知诗歌的独特内涵与艺术特色。

老师以第一节为例,指导同学赏析诗句,余下几节师生共同完成,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独特的意蕴,学会赏析诗歌。

第一节,作者运用一系列的意象,并通过意象的叠加,向读者呈现出诗人心目中的祖国的形象,这是诗人真实的感受,也是诗歌人本主义特色的表现。“破旧的老水车”与“疲惫的歌”显示出祖国的落后与疲惫;“熏黑的矿灯”与“蜗行摸索”显示出祖国前进步伐的艰辛与缓慢;“干瘪的稻穗”与“失修的路基”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则显示出祖国在痛苦中奋力抗争、顽强不屈的形象。最末一句的“──”表示语意转折,由前面对祖国形象的描绘,转而直接表达对祖国现实状况的深深的理解和真挚的热爱之情,知之深,则爱之切。“祖国啊!”一语显得深沉而凝重。

第二节,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我”与祖国开始交融,祖国贫穷,我是悲哀,我是她痛苦的希望,这种希望正如“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却如此渺茫,那就是对祖国富饶、荣光与自由的殷切期盼!最末一句“祖国啊!”表达了诗人哀怨般的深情。第三节,同样运用一系列的意象,“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意象叠加,充分表达出诗人在新时代来临之际的希望与欢欣。但是,细细品味,这些意象无不深深地打上“文革”的时代烙印,表现出这一代青年人内心独特的感受,“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古莲的胚芽”也是经历风霜雪雨的寒冻,就连笑涡都是“挂着眼泪”的。这样就使得这首诗在体现舒婷个人特色的基础上又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最末的“祖国啊!”表达出诗人的欢欣与对未来的憧憬,至此,全诗的感情基调由先前的低沉凝重进而变得高亢激越起来。

第四节,在前三节的基础上,“我”与“我”的祖国再次融合,“我”和祖国已经是唇齿相依,不能分割:“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是你喂养了“我”。这个曾经迷惘的“我”,经过深思,经过感情的洗礼,已经沸腾起来,“我”愿为我的祖国奉献一切,用“我”的血肉之躯去换取祖国的富饶、荣光与自由!“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与“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这几个简短句式构成排比,增加了语言气势,加快了诗歌的节奏,它们与最末一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使感情激流达到极点,成为全诗的最强音。正是对祖国的这种执著的爱和奉献精神,使得这首诗与《致橡树》《一代人的呼声》等成为舒婷朦胧诗作的“高音区”。

七、经验总结

学完这首诗,你有哪些新的体验?你对祖国有了怎样的认识?你学会怎样鉴赏诗歌了吗?选择其中一至两个问题,用诗或文的形式写出来。

第3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丰富意象的内涵

2、体会作者忧国爱国的深情

3、学习诗歌的鉴赏技巧之一:朗读

二、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意象运用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

对诗歌感情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

诵读、品析

五、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

一、激情导入

1979年的春天,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年春天,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的青年诗人舒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二、明确目标

三、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朦胧诗,写于1979年4月20日,本诗有着沉重的历史责任感,表达了一种希冀光明的痛苦,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和挚爱,曾获1979——1980年全国优秀诗作奖。(所谓 “朦胧诗”:实际上是指成长于“文革” 时期倍受生活冷落和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和意象化,蕴含着伤感情调和反叛精神,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

生读——生评 ——生再读

师表情范读

四、理清思路,重点鉴赏

(一)第一节

1、生读第一节

2、思考:诗写了哪些意象? 这意象表现了什仫?

师: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具体物象。作品中尤其是诗歌 和散文都是组组的意象构成的艺术整体。如“水车”这个物象,前面加了一个“老”又加上“破旧”这就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所以“破旧的老水车”就是一个意象。

明确: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五个。

这些意象表现了什么?

师提示:“老水车”“矿灯”会分别出现在哪里?它们可能会象征什么?

点拨:出现在农村与厂矿。“破旧”的修饰加重了“老水车”的破料不堪状况,但它 “数百年”来没有停止 “疲惫”地工作。由此,中国农业的窘迫艰难显现一 斑。“矿灯”→代表工业,但“熏黑”的矿灯仍用来照明,“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蜗行”象蜗牛那样缓慢,这说明中国工业的发展艰难沉重,“稻穗”“路基”分别强调各自所指,“干瘪”“失修”的修饰,则表明了收获的空洞、贫困的程度,“驳船”——意即班驳的船“淤滩”的是河滩,“淤”的修饰自然紧紧困住了船,船如何来挣脱这困境!“纤绳”则象征历史的重负深深勒进了祖**亲的肩膊,所以“祖国啊”这呼喊是痛苦的呼喊,这些意象也就表现了祖国长期处于什么状态?

明确:贫困、落 后状态(板书)

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深沉、悲痛的感情(板书)

那么,怎样才能读出这种难以名状的悲哀心情,才能读这种伤心欲碎的感情?

师明确:

1、语速:缓慢;语调:低沉

2、重读对象:修饰语、中心词

方法:声音高,声音重,语速慢

3、注意节拍、停顿

4、态度要放开,感情要投入

学生自由读。指名朗读本节,师生共同评议指正。

(二)第二节

“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来概括上节意象的内涵,起到过渡作用

指名朗读,指名评议字音、语速、语调等,思考两个问题:

(屏幕展示)1、“飞天袖间的花朵”指的是什么? 2、“痛苦的希望”具体含义是什么?

明确1:“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象征了美好、吉祥、希望,“……是希望,……是花朵”运用暗喻。希望如同“飞天”袖间的花,虽然美丽诱人,但尚未落到地面不能成为现实,此意象来比喻人民心中的渺茫的希望。

明确2:祖国人民数百年来都有美好的希望,但现实并没有像人产希望的那样(许多理想都破灭了),所以是“痛苦的希望”。

问:尽管是“痛苦的希望”,但人们是否放弃了这个希望?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没有。祖祖辈辈。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我国的历史,许多农民起义,许多社会变革都失败了,这些都是“痛苦的希望”这种希望并未因屡次破灭并未因祖国的贫困而丧失。

总结:本节仍表达忧国的感情,虽然痛苦,但有希望,所以节奏感比第一节要强,语调稍高,但仍要舒缓。“祖国呀”这声呼唤,要蕴含着痛苦希望的感情。

生感情齐读本节

师:本节是全诗情感结构上的转折点,以下的诗句开始出现亮色和激情

(三)第三节

生自由读第三节,思考两个问题:(屏幕展示)

1、联系本诗写作时间,这节诗的意象反映了祖国什么时期、什么样的形象?

2、为什么说“刚从神话的珠网里挣脱”?

3、“簇新的理解”指的是什么?

明确:①1979年“文革”后祖国正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焕然一新的形象

②解放后,我们国家曾走过弯路,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上处于盲目个人崇拜状态,“毛主席万岁万万岁”“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毛主席说庆,一句顶一万句”,“我们15年就能赶超英美”…… 这些都是“神话”。“四人帮”覆灭后,古老的中国 从迷梦中苏醒了,从苦人中开始奋起,所以说“刚从 神话的蛛风里挣脱”

③十一届全会以后,国家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行了改革开放,正在逐步实现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希望,这一切以前从未有过,所以叫“簇新的理想”

师:请发挥想象来描绘这幅画面,把第三节的意象串联成一段话。

明确:“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出来的祖国“挂着带泪的笑涡”,犹如“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历经磨难,吐发新绿,新生的祖国已经站到“雪白的起跑线”上就要奋斗拼搏了,看,地平线上,“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照亮了东方的天宇,这不是祖**亲的写照吗?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都京戏希望,祖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本节写祖国的新生、希望。

问:相对前两节,诗人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由悲哀愁苦变得欣喜、激动。要把欣喜、激励的感情读出来。音调:高昂;节奏:急促。

一生朗读本节,师评。

(四)师:诗人的感情层层递进,逐渐加深加浓,最后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亲的壮丽誓言。

师生共同读第七节,思考:(屏幕展示)

1、本节强调了“我”与祖国的什么关系?

2、“我”指代了什么?

明确:1、强调了“我”与祖国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2、“我”既指诗人,也指整个古老的中华民族。(可以从“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和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看出来)

师:“迷惘”“深思、沸腾”几种状态的“我”写出了我的成长历程,我既然成长起来的,那么我就要为祖国的富饶、荣光、自由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升华感情达到了高潮,本节内容写祖国对我的养育、我对祖国的献身

师问:本节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深情、热烈。读时,语调要高昂

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五)请同学梳理整首诗的思路。

明确:诗人先回顾了祖国贫困、落后的历史,接写祖祖辈辈痛苦的追求,接着写转折时期新生希望的祖国,最后 写到祖国对我的养育,以及我愿以血肉之躯献身祖国的爱国热 情。(屏幕展示)

第一节:贫困、落后的祖国

第二节:痛苦、追求的祖国

第三节:新生、希望的祖国 第四节:养育、献身的祖国

总结:本诗感情真挚,全诗的感情由悲哀、低沉向欣喜、高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舒婷以儿女的身份向祖**亲倾诉情怀,抒发对祖国国的拳拳深情。

全体有感情地自由朗读本诗,生推荐一人朗读。

五、课堂练习

六、作业:课下阅读舒婷的《致橡树》,体会其中的意象特点。

板书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内容

感情

语调

贫困

落后

深沉

悲痛

缓慢

低沉

痛苦

追求

痛苦

希望

舒缓

新生

希望

欣喜

激动

高昂

养育

献身

深情

热烈

高昂

第4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舒婷的诗歌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2.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课

型:讲授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这是一首朦胧诗,作者借“星星”这个意象表达了一代人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

背诵或朗读你熟悉的朦胧诗作品。

导入舒婷的朦胧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是舒婷“心灵世界的歌”。

二、走近诗人

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70年代末,她的诗作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久即成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而闻名。结集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她的诗歌创作主要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构思独特,情调婉约,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她的诗不侧重客观生活的描摹,而是注重表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她从关系个人的命运和价值出发,上升到对他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舒婷的诗具有一种崭新的审美视野,能够超越以往新诗的陈旧观念,突破生活的客观规定性和逻辑性的限制,达到较高的艺术新水平。她的诗既有着鲜明的时代的叛逆精神,又有着执著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自内心而真实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三、朦胧诗及其特点

抓住朦胧诗出现的年代、诗歌的主题和意象的运用以及诗歌的语言特色等方面介绍。

你读过朦胧诗作品吗?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朦胧诗的了解。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正是体现了朦胧诗特色的一篇成功之作。具体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阅读第一节,思考:

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分别是什么?它们蕴含了哪些社会内容?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五个意象。这些意象说明祖国长期以来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深沉而悲痛。——————应该以“沉重、缓慢、低沉”的语调朗读。阅读第二节,思考:

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3.哪一句写希望?

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飞天”比喻人民心中渺茫、难以落实而又从未消失的对幸福未来的希望。这节诗为全诗情感的转折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阅读第三节,思考:

4.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5.联系时代背景,找出诗人感情变化的原因。

当时“四人帮”被粉碎,古老的中国从迷梦中苏醒,从苦难中奋起。共产党领导下的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伟大斗争,正在逐步实现世世代代的人们梦寐以求的希望和理想。诗人为此兴奋不已,感情由低沉叹息转向亢奋热烈。——读出欣喜,高亢、热情洋溢、激情喷薄。阅读第四节,思考:

6.本节写了哪些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诗人再次强调了“我”与祖国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关系。——读得坚定有力、不容置疑,给人高亢激昂的感觉。

7.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明确: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五、品读,理解主旨

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2.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3.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看到祖国黎明到来时的欣喜之情;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

4.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更能体会出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面对凝聚着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与心声的动人乐章。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第5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诵读·品析·积累”,是诗歌学习的要诀本课教学可以创设情境,以“读”为线,在读中品析,在读中背诵课文新鲜活泼、意义隽永的意象,流动凝重的画面,给读者以视听的美好享受因此,教学这首诗可立足于“读”与“赏”,设计丰富精美的活动,让学生美美享受一次诗歌大餐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的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3.有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 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形式: 以诵读为主:集体读──感悟诗歌感情,分组读──体现集体力量,个别读──展示个人风采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注重感受,品味、鉴赏语言,细节 策略应对: 1.明确学习重点,提示朗诵方法 2.学生鉴赏遇到困难时,老师作好一个示范,破除诗歌鉴赏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3.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下注重体验式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课前欣赏歌曲《我的祖国》 那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地方,是我们亲爱的祖国;那条条大路都宽畅,好山好水的好地方,是我们亲爱的祖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祖国,一个普通的词语,却能唤起人们心底真挚而深切的情感,却能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情愫每个人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刚刚经过十年浩劫,面对伤痛满身的祖国,一个普通的女工舒婷在唱咏《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她充满激情的歌唱,表达了自己与祖国命运的息息相关,她为之悲,为之喜,为之蓬勃奋飞!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那质朴厚重的情感吧!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舒婷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来的热情化作对祖国的讴歌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投影:(1)注音: 干瘪(biě)驳船(bó)蜗行(wō)胚芽(pēi)迷惘(wǎng)隧洞(suì)绯红(fēi)淤滩(yū)纤绳(qiàn)(2)释义: 疲惫:非常疲乏 簇新:极新(多指服装)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绯红:鲜红 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2.朗读诗歌:与作者达成感情的共鸣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抒情的载体,而诵读则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最佳方式作者抒发了何种感情,是通过何种方式抒情的,她的痛苦从何而来,她的希冀存于何方,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诵读加以体会(1)教师范读(配乐)(解说:先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初感诗的美味,为进一步学习欣赏奠定基础)(2)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受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对祖国的深深的理解和诚挚的爱(解说:趁着学生才有的感受尚在,让学生直接再次感受,这是文学欣赏的必要步骤,避免抛开刚营设好的氛围而由老师大讲特讲的弊病)(3)让学生带着任务读,边读边梳理整首诗的思路,然后师生评价 明确:诗人先回顾了祖国贫困、落后的历史,接写祖祖辈辈痛苦的追求,接着写转折时期新生希望的祖国,最后写到祖国对我的养育,以及我愿以血肉之躯献身祖国的爱国热情(屏幕展示)板书以下内容: 第一节:贫困、落后的祖国 第二节:痛苦、追求的祖国 第三节:新生、希望的祖国 第四节:养育、献身的祖国(解说:在这个步骤中紧扣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落实字词教学,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总结:本诗感情真挚,全诗的感情由悲哀、低沉向欣喜、高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舒婷以儿女的身份向祖**亲倾诉情怀,抒发对祖国国的拳拳深情 学生齐读,进一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 1.第一人称“我”贯穿全诗,能改成其他人称吗?试着用其他人称读其中一节,体会诗人这样写的用意并简要分析(“我”究竟指谁?“我”和祖国是什么关系?)期望效果:诗中的“我”不仅指诗人自己,也指整个中华民族这样写表达了“我”与祖国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关系 2.诗中“迷惘”“沉思”“沸腾”仅仅是诗人的情感历程吗?请结合中国的历史谈谈你的看法 期望效果:这不仅仅是走过“文革”的青年一代的情感历程,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心灵历程的高度概括综观历史,多少炎黄子孙为贫穷落后的祖国“迷惘”“沉思”,为新生的、腾飞的祖国而“沸腾”、奉献、牺牲 3.本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振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想法 自主质疑,师生共同探讨

五、教师当导演带领学生登上梦想舞台,个性化地再读全诗 1.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前后有什么变化? ──由低沉缓慢到高亢急速前三节末尾的“──祖国啊!”和全诗末尾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直接显示出诗歌感情基调的变化 2.对“祖国啊”一句的朗读进行指导 第一节,“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诗人感到祖**亲是那样疼痛难忍,禁不住发出“──祖国啊!”的深沉呼唤多么沉重,多么痛苦!语调应缓慢低沉读“──祖国啊!”时,要痛苦沉重而有压抑感 3.学生进入角色——分组研读(1).请模仿老师的分析方法分组研读二、三、四节,小组成员间相互质疑、交流,做好记录,然后选一名同学全班交流,各个小组互相补充(交流时采取读一节交流一节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仔细体会)(2)教师引导: 第二节,“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虽然有些微茫,但它存在着就会带给我们努力奋争的力量因此这时诗人呼喊“──祖国啊!”,但那声音就不再是单纯的痛苦,而是在沉重中露出了点点的希望读时语调较第一节稍高 第三节,我们看到了一个觉醒的祖国,一个崭新的祖国,一个充满希望和奋进精神的祖国“──祖国啊!”欣喜、兴奋、带有力量的呼喊读时要充满欣喜,加快语速 第四节,“我”将把“我”的一切奉献给祖**亲,“──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竭尽全力地呼喊,震撼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读时要有情感地全力投入,要读得有力量 4.学生来当演员——自选形式,进行朗读竞赛 配乐读,多人演读,模仿性朗读均可,让学生自由发挥

六、课堂训练: 教师来出题——妙手续写 根据诗意,从下面诗句中选择一句续写,使之与原诗和谐一致 教师示例,如: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身躯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选写句子: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新刷的雪白的起跑线,根据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从句式和比喻的修辞两个角度交流,评点以鼓励为主,点评要到位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十年浩劫中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更能体会出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面对凝聚着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她在为个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的同时,更具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与心声的动人乐章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让我们齐背全诗,结束本课

八、作业:课下阅读舒婷的《致橡树》,体会其中的意象特点

九、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内容 感情 第一节:贫困、落后的祖国 深沉、悲痛 第二节:痛苦、追求的祖国 痛苦、希望 第三节:新生、希望的祖国 希望、欣喜 第四节:养育、献身的祖国 深情、强烈

第6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2.了解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解读诗歌的能力。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理解课文,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课时: 1课时

新课导入:

爱国是一个古老的主题,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一代代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怀着拳拳的儿女之心,用诗歌唱出了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去聆听她的心声。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文本链接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发表于1979年。从“文化大革命”中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经历过深重灾难后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生发出一种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为个人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正是在这种感情的推动下,舒婷写下了这首抒情短诗。

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暗示、通感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诗歌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教师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契合。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

教师示例: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 是/绯红的黎明 ....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 喂养了 ..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 我亲爱的/祖国!.....精读品析: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思考:

1.经历了“文革”浩劫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

2.第一节中,诗人构思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诗人构思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3.第二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第二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4.第三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第三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表现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5.第四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节内容。第四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诗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亲的庄严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由”,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6.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亲的庄严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之光的折射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7.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倾诉,表达了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8.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的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文章脉络:

全诗共分四节。

第一节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重写实。

第二节写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的希望,重写虚。这两节写祖国的历史。

第三节写祖国的现在,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千年古国获得新生。

第四节写“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最后以语气强烈的重复性咏叹结束全篇。

文章主题:

本诗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意象,描写了祖国苦难的历史和蓬勃发展的现实,抒发了诗人与祖国荣辱与共、血肉相连的感情,赞扬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第2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舒婷的诗歌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2.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课

型:讲授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这是一首朦胧诗,作者借“星星”这个意象表达了一代人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

背诵或朗读你熟悉的朦胧诗作品。

导入舒婷的朦胧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是舒婷“心灵世界的歌”。

二、走近诗人

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70年代末,她的诗作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久即成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而闻名。结集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她的诗歌创作主要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构思独特,情调婉约,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她的诗不侧重客观生活的描摹,而是注重表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她从关系个人的命运和价值出发,上升到对他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舒婷的诗具有一种崭新的审美视野,能够超越以往新诗的陈旧观念,突破生活的客观规定性和逻辑性的限制,达到较高的艺术新水平。她的诗既有着鲜明的时代的叛逆精神,又有着执著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自内心而真实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三、朦胧诗及其特点

抓住朦胧诗出现的年代、诗歌的主题和意象的运用以及诗歌的语言特色等方面介绍。

你读过朦胧诗作品吗?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朦胧诗的了解。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正是体现了朦胧诗特色的一篇成功之作。具体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阅读第一节,思考:

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分别是什么?它们蕴含了哪些社会内容?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五个意象。这些意象说明祖国长期以来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深沉而悲痛。——————应该以“沉重、缓慢、低沉”的语调朗读。阅读第二节,思考:

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3.哪一句写希望?

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飞天”比喻人民心中渺茫、难以落实而又从未消失的对幸福未来的希望。这节诗为全诗情感的转折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阅读第三节,思考:

4.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5.联系时代背景,找出诗人感情变化的原因。

当时“四人帮”被粉碎,古老的中国从迷梦中苏醒,从苦难中奋起。共产党领导下的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伟大斗争,正在逐步实现世世代代的人们梦寐以求的希望和理想。诗人为此兴奋不已,感情由低沉叹息转向亢奋热烈。——读出欣喜,高亢、热情洋溢、激情喷薄。阅读第四节,思考:

6.本节写了哪些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诗人再次强调了“我”与祖国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关系。——读得坚定有力、不容置疑,给人高亢激昂的感觉。

7.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明确: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五、品读,理解主旨

1.经历了“*”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2.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3.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看到祖国黎明到来时的欣喜之情;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

4.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更能体会出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面对凝聚着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与心声的动人乐章。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第3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欣赏诗歌凝练形象的语言。

2、领会新颖、丰富的意象所蕴含的细腻的思想。

3、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新颖丰富的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把大我小我合理化的。

【教学时数】

一教时。

【课型】

教读课。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1、导语:

⑴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⑵ 这是20世纪,70、80年代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北岛、顾城的诗句,今天,我们学习此派的另一位代表诗人舒婷的抒情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板书课题。

准备学习。

二、新课 诗歌鉴赏:

1、播放配乐诗朗诵。

2、学生诵读。

3、欣赏第一节:

⑴ 指导学生领会几个意象的特点,并加以概括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诗歌感情(我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把握和朗读的方法(深沉而悲痛、舒缓、低沉);

2、朦胧诗的写作特点(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曲折委婉地抒情)。

【教学设想】

1、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品读、析读中通过文中把握诗歌的内涵,可以个别读,男女生对读。

2、联系九年级上册学过的《星星变奏曲》来理解朦胧诗的特点。

3、引导阅读一些朦胧诗派的诗作,培养兴趣。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二、交流课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识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课文

1、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

⑴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尝试用/和·标出节奏和重音。

⑵ 在诗中,诗人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了?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

⑶ 朦胧诗的特点就是曲折委婉的抒情,这首诗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舒婷的诗歌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2.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课

型:讲授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刚刚经历十年浩劫,伤痛满身的祖国,舒婷创作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她以充满激情的咏唱,表达了自己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为之悲,为之喜,为之蓬勃奋飞的情感!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二、诗人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2.了解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解读诗歌的能力。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理解课文,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课时: 1课时

新课导入:

爱国是一个古老的主题,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一代代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经历了“*”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怀着拳拳的儿女之心,用诗歌唱出了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优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