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分析水利科技创新技术应用论文
分析水利科技创新技术应用论文
0引言
为了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加快行业发展,必须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工艺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包括防水毯施工工艺、生物砌块施工技术、长距离输水工艺、板式倒流技术、绿化(透水)混凝土、人工湿地技术等工艺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日益得到广泛应用,有利于节约资源、节省工程成本,坚持“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施工理念,缩短施工工期、提高经济效益。
1水利工程施工新技术的应用
1.1钢筋连接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钢筋是一个重要的施工材料,应用非常广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很多文件对钢筋的应用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因为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差。只要误差保持在规定的范围之内,钢筋的实用性一般不受影响。比如,钢筋焊接数量的单双数、焊接接头面积的百分率等,都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和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焊接方法。施工单位在应用钢筋连接技术的时候,要参照最新的规范和标准选择钢筋焊接新技术,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
1.2堆石混凝土技术
堆石混凝土充分利用自密实混凝土(SCC)所具有的高流动性、抗分离性等优势,将自密实混凝土随机填充在粒径较大的块石内而形成混凝土堆石体的一种技术,由于自密实混凝土具有抗离析、高流动及强填充黏结等特性,故其在自重作用下会完全填满堆石体空隙并与之成为一体,稳定性较好,大大减少水泥用量和投入成本,且自密实混凝土浇筑方式施工工艺简单、便于施工。
1.3绿化混凝土技术
绿化混凝土技术通过将绿色植物种植在混凝土空隙中的方法将绿色植物与混凝土切块结合起来的一种健康环保的新型防護技术,该工艺在实施过程中包括两个步骤:①先将混凝土进行预制砌块处理,并在其上制作大量不规则孔径,由于混凝土主要由废渣及碎石构成,为了提升其耐久性与坚固性,必须将一些高分子材料掺入孔径中,并使之与预制砌块充分混合;②将植物生长所需的肥料与土壤填充在混凝土砌块的孔径中,并加入适当保水剂,待植物生长后便可形成既美观又环保的保水体。绿化混凝土技术可以实现生态功能与防护功能、草皮护坡与混凝土硬质护坡技术的有机结合,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还能大大节省工程成本,其生长基的抗压强度随着水泥量的增加而增大,如图1。
1.4防水毯施工技术
防水毯方式施工技术也就是膨润土防水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具体应用,膨润土防水毯技术将钠基膨润土填充在一面是无纺土工布而另一面是有纺土工布的两层土工织物之间,并采用针刺法连接并固定膨润土颗粒而形成抗剪性能与防水性能较好的防水毯。膨润土的矿物学名为蒙脱石,采用天然钠基膨润土为原料制成的防水材料性能稳定、结水能力强、与水接触48h后即完成水化反映,随即膨胀4-5倍,并形成体积更大的胶体隔膜,可以有效防止水分渗入,同时其具有自我修补功效,可以较为持久地发挥防水性能。
膨润土的矿物学名为蒙脱石,采用天然钠基膨润土为原料制成的防水材料性能稳定、结水能力强、与水接触48h后即完成水化反映,随即膨胀4-5倍,并形成体积更大的胶体隔膜,可以有效防止水分渗入,同时其具有自我修补功效,可以较为持久地发挥防水性能。膨润土防水毯由新型复合防水材料制成,而且当前尚无国家标准,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参照美国与韩国相关技术标准,如表1所示。
1.5振冲技术
振冲技术是在高压水流的作用下同时通过设备振动促使松沙地基更加密实,或是在软弱黏性地基中开挖并将碎石等填充物注入其中形成桩型柱体,并使桩型柱体与黏性土紧密结合形成压缩型复合地基,从而完成软土地基加固的一种技术。必须通过对水、电、料三者进行控制以加强振冲技术施工质量的控制,①振冲技术运用过程中水是关键因素,既保证水量的充足,防止塌孔并保证制桩顺利进行,又要按照土质及施工强度要求确定恰当的水压,成孔过程中,水量和水压越大越好,而当接近或达到设计加固深度时,必须缓慢降低水量和水压。②按照现场制桩试验的要求确定并控制密实电流,只有振冲器在某一固定深度留振时间内电流稳定在某一数值上,这一电流才能作为密实电流。③加料过程必须缓和,切忌加料过猛,在桩基处所需的填料比其余部分要多,桩基处填料量占全部填料量的1/2-3/4左右。
2水利测量与数据处理新技术应用
2.1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
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该系统由计算机、地理数据和用户三方组成,结合可视化平台及地理数据空间属性的基础上,将图形与数据有机结合,是传统地图学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的一项空间技术,可以实现量大繁杂的水利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管理。
当前GI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例如国家防洪抗旱(灾)总指挥部所开发的“区域性防洪减灾信息系统”便是基于GIS技术所开发的。GIS应用于水利工程施工的时间不长,通过三维全景将施工总布置进行虚拟化展现,可以将工程各分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直观展现出来,并进行水利工程与建筑物施工全过程的动态仿真演示与可视化分析、查询和统计,直观而清晰表现出水利工程施工的动态过程。
2.2GPS定位技术
GPS定位技术包括地面监控和空间星座两部分,其中的地面监控部分由包括卫星监测站、主控站和信息注入站在内的5个地面测站组成,GPS的用户设备包括接收机硬件和处理软件两部分,用户通过接收机硬件接收GPS卫星信号,并通过处理软件对信号加以处理并将其转换为地理位置、速度等可用信息,并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提供指导。GPS定位技术与传统的信息收集处理技术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
①定位精度高,GPS在50km范围内定位精度可以达到1×10-6~2×10-6,在100-500km范围内定位精度可以达到1×10-6~1×10-7,1000km范围内定位精度可以达到1×10-9;
②测站间无需通视便可根据水利工程施工需要灵活选点定位,且不受天气干扰,在任何时间地点全天候连续观测;
③观测历时短,20km范围内静态定位只需要15~20min。
3结语
综上所述,新技术新工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引进,既提高了工程质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又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这些新工艺新技术不仅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成功应用,而且在其他工程,如膨润土防水毯防水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环保、民用建筑防水施工等领域应用广泛,作为水利工程设计者,必须不断探索新技术新工艺的合理设计与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罗安静,李效强.关于新技术新工艺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11):274-275.
[2]张健,潘杰.浅谈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作用[J].水利天地,2015(03):45-46.
[3]陈国柱.水利水电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技术的现状和展望[J].科技资讯,2014(14):33-36.
[4]庄伟,鄢旭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应用和环境保护探析[J].科技风,2014(10):17-19.
第2篇:基层技术机构的科技创新分析论文
基层技术机构的科技创新分析论文
引言
科技创新是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高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要求,更是质检机构全体人员的责任和义务,面对日益繁重的质检工作及紧迫的发展形势,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在科技创新上有新突破、新发展。质监系统基层技术机构是依法设置的法定技术机构,担负国家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公正性评价、仲裁检验检测和其他检验检测工作,在授权范围内向政府、社会及时准确的提供产品质量信息。因此,如何顺应经济发展的需求,科学准确高效的为地方政府及人民提供产品质量的技术检测数据已成为基层质检机构工作的要务之一。笔者认为:质检科技创新是质检技术机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及实现质监事业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因此,通过对质检系统基层技术机构科技创新进行分析,针对有待整合的状况,提出相应的措施,使“科技兴检”在基层得以有效的实施,进一步加快质检基层技术机构的快速发展。
1科技创新中基层技术机构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质检系统技术机构经过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的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作为,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树立了质量技术监督的权威,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认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转型,工业、农业以及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质检技术机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基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隶属的质检所,履行的是国家授权的部分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仲裁检验以及为企业提供产品质量委托检验服务。
然而,基层质检技术机构的现状是人员力量薄弱,用人机制和市场管理体制不适应质检机构发展的要求,甚至严重的阻碍了基层质检机构的改革与发展。作为基层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一直以来的业务仅限于单一的产品质量检验,未曾以人才的引进或利用自身拥有的人才资源与其他具备的资源整合进行技术创新及科研探讨。或是人员专业技术薄弱,从而也就创造不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拥有核心竞争力,因此,人员素质的偏低是首要原因。二是检验仪器设备老化和技术含量低。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是质检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尤其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丰富的物质和高科技产品,决定了检测手段必须是自动化和高效运作的仪器设备。而当前基层技术机构的仪器设备老化、科技含量低、不确定度高、自动化水平低,且很多机构仪器设备不完善,因此在产品检验中做不到关键项目的准确检验,或做不到产品全部项目的检验。三是长期形成的单一工作模式,致使机构活力不强。虽然近年来通过国家的资金投入和机构的自身发展,质量机构发生了巨大的`飞跃,但基层质检机构由于长期形成的单一检验模式,如仪器设备陈旧、人员素质偏低,更突出的是检测人员安于现状,专业技能不高、知识面窄以及科研资金、项目严重滞后,以至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很薄弱。再就是内部管理的适宜性,竞争意识、危机感、紧迫感、服务等方面意识薄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部分检验机构,向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检验程序、管理水平尚不规范。各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基层质检机构科技创新的步伐。由于质检技术机构的创新涉及产品质量、计量、标准化和特种设备安全等方方面面,内外因素复杂,若技术机构创新无活力或方式单一,特别是综合资源的整合不佳,将会严重制约基层技术机构的科技创新及未来的发展。
2质检基层技术机构科技创新人才是核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的合理有效利用又是重要的动力。笔者纵观近二十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认为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作为肩负产品质量安全重任的质检机构,人才的引进,合理人才机制的建立就尤为重要。近几年,国家质检总局提出了“科技兴检,人才强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质检技术机构不仅要重视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更要注重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青年科技专家的培养。要对担当重大课题负责人和项目骨干等方面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积极为青年科技者搭建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和事业抱负的平台,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其次要变人事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在人才培养当中引入竞争机制,在科研创新面前,应不分长幼,机会均等,不搞照顾,能上能下。遵循公开竞争的原则,只要具备特定岗位的任职资格均可竞聘岗位并建立严格的考评制度和淘汰制度。应采用灵活多样的人才政策,用事业聚焦人才,用项目吸引人才,用爱关心人才,用优惠措施留住人才,这样才能做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人才吸收及良好的用人机制作基础保障,使科技兴检有效实施。
3加快质检基层技术机构科技创新的措施
3.1解放思想、强化意识、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这就要求我们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多方面的能力,要学习业务,熟悉标准及检验方法,学习先进的思维模式和理念,要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增强质检科技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专心致志进行科学创新,一心一意求突破,全力以赴出成果,科技创新人才是根本。当前我们所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努力担起重担,完成好各项工作和任务,确保质检技术机构科技不断创新,实现自身价值,展示自我的能力,发挥自我的才干。通过不断积累新知识、新经验、新方法,攻克新的技术难关,要着力加强对技术机构检验检测规范、技术标准、分析过程保证与质量控制、标准化体系、分析方法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3.2加大投入,完善检测设备,改善管理体制,增加检测产品类别及项目
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质检课题的深入研究,增加项目资金的投入。由于基层技术机构检验检测技术相对落后、设备老化、专业人才缺乏,开展检测的项目上范围窄、检测水平低、检测能力弱的特点,省级以上技术机构应加强对基层技术机构进行帮扶,对科技创新进行引导,加快和完善人才培养力度,要建立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推陈出新,扩大产品的检验项目,并对关键产品完成全部项目的准确检验,进一步扩展检测领域。总之,质监系统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在科技创新上有新突破、新发展,重视和深入分析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方法、新挑战,积极转变观念,提高质检科技创新能力,促进质监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雷.浅谈基层技术机构管理方向与目标[J].科技探索,2010(07).
[2]郭艳丽.浅析基层质检技术机构现状及发展改革措施[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10).
[3]孟令刚.加强基层检测机构建设对策[J].科技传播,2011(06).
[4]李爱国.基层质检机构工作质量的改进对策[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4(02).
[5]奚纪良.浅谈质检技术机构人才队伍建设[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4(03).
第3篇:关于创新水利科技的论文
关于创新水利科技的论文
1水利科技成果数量显著增加,成果转化需进一步加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关键时期,科技成果转化需符合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要求。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待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真正把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生产力。近几年来我国每年获得省部级鉴定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然而科技成果转化商品率不高,转化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比例也较低。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低于发达国家40%左右的水平,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仅为20%~30%。鉴于目前的科研经费主渠道还是国家财政拨款,水利科技成果大多由科研机构完成,科研大多难以面向市场,如何使大量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使其在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发挥先导、支撑和保障作用,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