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29 07:12:3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教案

教学目标:

1、研究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2、了解感悟庄子的精神境界。教学重点:

研读语句,把握重点。教学难点:

了解、体会庄子的精神境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计划课时:

两课时

一、导入

教师提问:“如果你现在身处乱世,你是选择投身于政治仕途之中,激流勇进,还是选择归隐于山水田园之中,明哲保身?”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提示:两种选择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是中国知识分子两种不同的价值观选择)

前一种选择是入世,后一种选择是出世。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里说道:“中国圣人既是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学而优则仕”,每个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都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仕途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的人满怀抱负,哪怕是飞蛾扑火,也要舍生取义,有的人不断碰壁,看清官场黑暗,最后归隐山水田园,只求自己内心的宁静。

这两种人生价值观的源头在哪里呢?入世的价值观在孔孟哲学(仁者爱人,爱天下一切人),出世的价值观在老庄哲学(顺其自然,重视个人的生命体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进一步了解庄子的出世哲学。

二、研读第一节

1、作者认为庄子作品的意象是怎样的?

明确:“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2、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

明确:深邃难解,“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3、具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 明确: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4、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明确: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造化钟神秀”,是“天仙才子”。

补充庄子中的一些成语故事,便于学生理解:

1、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2、螳臂挡车

任何物体靠近螳螂的时候,即使靠近它的是一辆车子,它也照样挥动镰刀似的臂,奋力抵抗,这实在是因为螳螂无法辨清自己的身分,而太过于相信自己能力的缘故。劝人不要自不量力。

3、东施效颦

西施生了病,心口疼,在村里皱着眉头。邻里的一个丑女看了觉得很美,回去也在村里捂着心口皱着眉头。村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着门不出来,穷人看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走开。那个丑女只知道皱着眉头很美,却不知道皱着眉头美的原因。因此,如果现代人一定要采用古代的礼仪制度,怎么能行得通呢?

4、枯鱼之肆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井底之蛙、对牛弹琴、唇亡齿寒

总结第一部分大意:读庄子的独特感受,赞美其卓越天才和永恒魅力。

二、分析第2-8节

先阅读《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累,劳累。

巾:即巾幕,古人专用以覆盖贵重器物的东西。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 涂:泥水

译文: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 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宁愿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学生翻译、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在此基础上,阅读2-8节,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明确: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格的高洁。

2、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洁身自好,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

3、“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其中“月亮”比喻什么?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作者拿皎洁的月亮比喻纯洁的心灵,比喻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

而像庄子这样能坚持自己独立人格的文人真是少之又少,所以作者说他是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

总结2-8节:庄子拒楚王聘的故事,表现庄子对权势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由人生的追求。

三、分析第9、10节

1、怎样理解胡文英一段话中的“是非不管”与“终不下手”?

(提示:联系下文的“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

明确:

是非不管:“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

终不下手:不谋官职,不付诸行动

2、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

(提示:联系文中的“蛇的冷酷犀利,鸽子的温柔宽仁。”

明确:作者将庄子的怪诞和孤傲,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看成是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他有蛇的冷酷犀利”,这是对付残忍的诸侯的;“更有鸽子般的温柔宽仁”,这是对待天下苍生的,是更加深沉的。看出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也就看出了他对人类的怜悯。

3、庄子的精神境界是怎样的?

(提示:一方面如何?另一方面如何?)

明确: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的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总结第9、10节大意:揭示庄子精神世界的实质——对人生的怜悯。

4、思考题目:《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其中的路指的是什么?怎样理解这个题目?

明确:“路”应该是精神困惑,而不是生活或生计上的走投无路。:《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

四、拓展延伸,作者说庄子是一株孤独的树,那么庄子的“孤独“有没有知音?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

王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第2篇: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不得内容。

2、整体把握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体会优美的的语言。

4、领悟庄子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领悟庄子的精神实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点拨法。

教学用具:

一些图画和文章。

预习要求:

自读课文,摘录优美词句;找出庄周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态度。分析庄子的“哲学困境”,进而理解庄子的思想。

一、导语设计:

著名学者南怀瑾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出示投影)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里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具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来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老师:这些比喻有些深奥,谁能对这一段话作通俗的解释?

生:儒家是正统思想,所以是每天的精神粮食,不能打倒。.

师:哦,五四时打倒孔家店,我们就缺少精神粮食,怪不得现代中国人大多人营养不良。佛家你可以随意施舍,有一分钱捐一分钱,如果你想捐多少也是可以的。

生:道家就是人生病了,就要去药店,道家可能类似于心理咨询吧。

师:当然,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要逛的可不是粮食店,也不是百货店,而是——

生(集体):药店。

师:药店中首席老板就是——

生(大声):庄子

师:对,当代作家鲍鹏山以满怀崇敬之情热烈的赞颂了心中的偶像——庄子。集体朗读标题(生朗读标题)

二、作者简介:

鲍鹏山,男。1963年生于安徽六安,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大中文系,曾在任教于青海教育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现供职于上海电视大学。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与论文有:《寂寞圣哲》、《论语导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主编)、《再读诗经》、《遥远的星空——再读诸子》、《中国古典诗歌内部结构之变迁》、《道德谮越与道德廉价》、《曹丕受禅:描述与阐释》、《论先秦私学》、《论庄子“小大之辩”》、《永恒的乡愁:庄子其人其书》、《论讽刺》、《论习俗》等等。作品被选入多种文集,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

三、分析探讨:

一读《庄子》

说到庄子,有这样几幅画图,我们来看看。(出示庄子梦蝶、秋水、濮水垂钓的漫画。)(让学生自由评论。)

1、庄子的外貌如何?用文章中的一个词语来回答.

生(集体):槁项黄蜮

明确:即面黄肌瘦,再加上庄子头上生了个肿瘤,样子很吓人。

2、尽管庄子样子很吓人,但鲍鹏山这篇美文明显是受其中一幅画图的启示。哪一幅画图?

生(集体):璞水垂钓。

师:我们把这幅画图文字化,其实就区区七十几个字:(出示投影《庄子秋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朗读一遍(学生朗读)

3、同学们读了之后,谈谈你有何心理体验?(随便学生怎么谈。)

生:很不错,很有哲理性。

生:写得通俗易懂,把庄子的神态写活了,很妙。

4、这是我们读了垂钓之后的第一感觉,鲍鹏山读了庄子后的感觉是否跟我们一样?能否用一个字把这种感觉说出来?用书本上的一字?

生(集体):美

师:对,一言以蔽之,美啊。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说到底,美是一种抽象的感觉,

5、作者是怎样具体化的来描写这种美的?

生: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就是么美。

6、为何用拨弄这一词?

生:就是迷惑的意思,强调美得惊艳。.

生:拨弄说明完全被征服,他拨向哪里,你就到哪里。

师:你们回答地很好。比如还说《庄子》幻化无方,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

7、请谈一谈你们对“吓”字的理解。

生:“吓”是说庄子的想法很另类,很奇怪。

生:是说他的想法大逆不道,有叛逆思想。

明确:庄子“吓着我们”其实是说他的想法是很叛逆的,其实这就是特立独行的美啊!所以一读《庄子》,我们读出的是美。

二读庄子

1、假如老师把庄子的书名号去掉,二读庄子,读出了什么?读庄子这个人,读出了他哪些精神?集体朗读第七自然段找出其中的关键词——(生朗读)

生:大智慧

生:清洁精神

2:“精神”前加“清洁”就很另类,一般我们怎么说的?

生(集体):高尚的精神

3:跟清洁相对应的是什么?

生(部分):污浊。

生(部分):龌龊

4:谁龌龊?谁污浊?有哪些人?

生:先秦诸子两位大夫

生:姜太公,还有许由。

5:为什么提到这些所谓的贤人呢?

生(部分):起到衬托作用。

明确:下文中的两位大夫恭敬不怠,颠沛以之,衬拖出庄子的洒脱。庄子钓鱼和姜太公钓鱼境界不一样。庄子是为钓鱼而钓鱼,而太公是为钓人而钓鱼。

6、(老师问):在他眼中,谁是鱼?

生(集体):文王

师:文中说此刻的庄子面临着两种诱惑,读一读(生读课文)

7、濮水前面有个修饰词,叫清波粼粼。游鱼前也有修饰词,叫从容不迫,能去掉这些修饰词吗?

生:当然不能。清波粼粼说明水质好,无污染。

生:有象征意思。象征庄子内心的品质的高尚和清淳。内心就像湖水一样清澈见底,从容不迫的游鱼是说庄子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希望自己就是一条自由的游鱼。

师:这两个词语说明了庄子彻头彻尾的纯洁。然而只要他点一点头,权势就属于他,也用不着为鱼为肚子而担忧了,但庄子居然——

生(集体):持竿不顾。

师:作者怎么评介?

生(集体有感情的):好一个持竿不顾

师:这是庄子留给世人的经典的招牌动作。这也是人世间极为潇洒,让人极为仰望的一个动作。他阐释什么才是真正的与世无争,什么才是真正的孤傲蔑视,什么才是真正穿越时空的美丽,假如让另一位贤人许由听到:许先生,请以国家之事相累——,

生(集体):洗耳——

师:所以用隐者许由衬托了庄子的宁静和安详。

这里二读庄子,我们读出了一个有清洁精神的庄子,清洁精神就是不为智累,不被情牵,不为物惑,不被名扰。

三读“庄子”

1、庄子这种现象,到底怎么产生的?朗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划出你印象最深的句子,自己品味。(生自由朗读)

生:有一句话写的特好:“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奇迹的妩媚”。特有意境。

2、请学生谈谈对孤独妩媚的理解

生:孤独是说庄子的思想奇特,不为常人理解,缺少知音。妩媚是说庄子的思想精神高尚,并且能坚持自己的情操,是个大写的人物。

师:对,这是侧重于精神世界的评论。

3、我们感觉庄子似乎是一个冷冰冰的人物?对人世漠不关心,是这样吗?作者怎么认为?

生:不是这样,一言以蔽之,是对人类的怜悯,因为当时世界不太平,天下大乱,

师:原文中怎么说,读一读?

生(集体朗读):随着诸侯们的剑峰残忍到极致,他的态度也偏激到了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只对话,…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想到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一句话,满纸荒唐言——

生(集体):一把辛酸泪

师:满纸荒唐言是说庄子对世界的冷眼旁观。而一把辛酸泪写出了对世人的怜悯,作者用包含激愤的语调写出了满纸荒唐言,集体朗读。(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无方向,无心肝,学生朗读时气势澎湃,令小刘激动万分)

师:这里用大量的贬义词表达了作家写作时的冲动,贬词褒用啊,这写活了庄子的特性。及鲍鹏山对他的仰慕,当我们面对庄子时,怎能不——

生(集体):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明确:这三个词语当然不能调换。有先后的逻辑顺序。其实就是三读庄子的经典概括。

一读《庄子》,里面是目不暇接的奇异之美,自然就吓,悚然,惊讶。

二读庄子,被他的清洁精神所感动,一个字敬。

三读“庄子”,看到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对苦难的同情,对污浊的痛斥。三次“读”自然就爱上庄子。庄子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荒唐、怪诞、放荡不羁,都是源于对世俗丑恶的洞察,源于庄子对人类、对生命的热爱。从而对庄子由惊到敬再到爱。爱庄子,无话可说。

当我们陷入困境,无路可走的时候,人们自然会想起两千多年那个特立独性的老头,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的守护着自己的精神高地,辛勤的开垦着人们的精神荒漠,试图把一切在痛苦灾难中的人们拯救出来,使我们在浮躁的尘世间获得心灵的自由,如今,庄子过时了吗?请大家在课外思考这个问题。

板书设计: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鲍鹏山

一读《庄子》:美惊

二读庄子:清洁精神敬

三读“庄子”:妩媚怜悯爱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庄子的精神世界;

2、体会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意义;

3、训练质疑——探究——归纳的阅读方法。

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把握

1、通读全文,思考

(1)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告诉我们,中国的圣贤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庄子为什么拒绝“出世”?

(2)庄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与世道的对立的?

(从文中找出答案,进而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思路

(1)阅读《庄子》的感受

(2)解读《秋水》中的故事

(3)用庄子的心灵和历史背景解释《庄子》

二、亮点探究

1、“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穷,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怎么理解?文中哪些话是对此句的诠释?

2、庄子用“乌龟”的比方意在说明什么?

3、庄子的“清洁的精神”是指什么?

4、怎么理解庄子是“一株孤独的树”?

5、品味“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的诗般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

三、归纳庄子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精神境界是矛盾的双方不断冲突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的黑暗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他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超凡脱俗,拒绝诱惑,以整个生命追求人生境界的自由,不屑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

四、拓展联想

1、今天的现实社会中,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良知泯灭,人文精神失落,人类的“精神家园”被挤占侵吞,不正是“无路可走”的具体体现吗?我们已经有很多人迷失道路方向而不知所归。那么怎么办?标题提醒我们,要回头看看古人,看看庄子,学习庄子。——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你觉得怎样把庄子的精神与现实结合起来才有积极的意义?

2、从孔子周游列国与庄子“持竿不顾”的对比中谈谈你看法。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3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21.文中划线句“清洁的精神”的意思该怎么理解,请简要回答。(4分)

答:

22.文中加点的“深夜”和“心灵月亮”两个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含义?(3分)

答:

23.在作者看来,庄子的心灵世界有着两面性,请写出这两面。(2分)

答:

答案:

21.指:庄子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和品格高洁的精神

22.比喻;分别比喻“污浊的社会”、“独立的文化精神”

23.表面“无情而坚强”;内里“最多情而最虚弱”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4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体会优美的语言。

二、整体把握

思路:

1.阅读《庄子》的感受

2.解读《秋水》中的故事

3.用庄子的心灵和历史背景解释《庄子》

归纳整合

(一)研潦锥危?

1.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

2.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

3.具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

4.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

(二)研读2~7段:

1.译读文段: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2.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3.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4.“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其中“月亮”比喻什么?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三)研读8~10段:

1.怎样理解胡文英一段话中的“是非不管”与“终不下手”?

2.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

三、探究质疑

1.作者何以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2.作者引述庄子拒聘的故事,从中穿插进不少内容。这里化简为繁,是行文不当,还是繁得其宜?

3.庄子用“乌龟的选择”设喻,向楚大夫表示“吾将曳尾于涂中”,课文作者称赞这是“清洁的精神”。对此有人说,这里反映了庄子的精神和他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是不是有点“圆滑主义”?到底该怎样理解?

4.揣摩下列句子,回答句后问题。

(1)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拨弄”“吓”都表示读庄的感受,二者能否互换?为什么?

(2)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都是用的现成词语,取义有变化的是前者还是后者?有什么变化?

(3)“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集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这一句里有两个明引,是一个不能少,还是可以去其一或同时去掉?

(4)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5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体会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研读语句,把握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重温《逍遥游》,学生谈出阅读感受,引入新课。

二、复习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三、预习课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D

A、福祉(zhi)甫定(fu)黄馘(guo)清风夜唳(li)

B、濮水(pu)澄澈(che)聚讼(song)芸芸众生(yun)

C、曳尾(ye)犀利(xi)悚然(song)饥肠辘辘(lu)

D、累赘(zhui)朝暾(tun)妩媚(fu)清波粼粼(lin)

2、解释并用下列词语造句:

目不暇接似曾相识芸芸众生超凡绝俗幻化无方意出尘外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3、庄子的精神境界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怎样的态度?

提示: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的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作者对庄子既有景仰之心,爱戴之情,又有谨慎的否定,他的精神只是一种哲学的境界,是“破罐子破摔”的结果。

四、阅读课文,学生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

综述感受

意象、意蕴

阅读的感受

庄子的才智

解读庄子垂钓的故事

庄子面临的世界

残忍

黑暗

怜悯

冷酷

五、内容要点概括: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

第二课时

一、阅读首段:

1、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

提示:奇特。“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2、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

提示:深邃难解,“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3、具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

提示: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4、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

提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造化钟神秀”,是“天仙才子”。

二、译读“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然后阅读课文2~7段,完成课后练习二。

1、译读文段: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①解释加点的字:

先:笥:宁:涂:

②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并稍做评价。

2、完成课后练习二。

①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提示: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格的高洁。

②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清洁的精神”,其含义是洁身自好,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

③“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其中“月亮”比喻什么?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提示:“月亮”参照前一句“心灵月亮”四字,可见是指心灵,作者拿皎洁的月亮比喻纯洁的心灵,比喻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

3、逐句评述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提示:思维更开阔,理解更深刻,说理更透彻。

三、阅读后几段:

1、怎样理解胡文英一段话中的“是非不管”与“终不下手”?

提示:“是非不管”就体现在下文的“无”中;“终不下手”是指不谋官职,不付诸行动。表现在庄子拒绝权势的媒聘中。

2、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

提示:作者将庄子的怪诞和孤傲,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看成是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他有蛇的冷酷犀利”,这是对付残忍的诸侯的;“更有鸽子般的温柔宽仁”,这是对待天下苍生的,是更加深沉的。看出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也就看出了他对人类的怜悯。

四、作者何以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提示:其含义是说,《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含蓄的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当然,也惟有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才应该去学庄子的精神追求。

五、你同意本文中作者对庄子的解读观点吗?试说明理由。

本话题不设答案,重在启发学生从庄子的处境和历史背景中寻找解释。

六、课外练习:读下面一段文字后,写一篇300字的短论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以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嚣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月:“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纩,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计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6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对庄子精神世界的解读;

2、把握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3、品位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1.庄子为什么拒绝礼聘及作者对此所作的评价。

2.庄子的精神世界及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3、理解课文中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以自读理解课文,以问题及其解答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齐背《逍遥游》。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摘录在书右。

三、再默读,理出结构层次。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段,写读《庄子》的特殊感受,反映了庄子这位天才圣哲在学术上无与匹敌的惊人成就。

第二部分包括2—7六个自然段,通过庄子拒绝楚王礼聘(“许以为相”)的故事,反映了庄子对权势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由人生的追求,表现了他固守自己的处世准则,自觉拔于流俗、坚决摆脱自私网络的“清洁的精神”。

第三部分即第8段至结束,对《庄子》一书中展现的“哲学困境”进行概括分析,揭示出庄子精神世界的实质,与第二部分点面结合、表里生辉,完成了对哲人庄于和庄子哲学完整的勾勒,并与第一部分形成因果呼应,从而使潜藏于字里行间的写作意旨在读者心目中更加明朗化。)

读庄子的感受:天才哲人在学术上无人匹敌(1)

用《秋水》的故事讲述庄子的“清洁精神”(2-8)

解读《庄子》:哲学困境,精神实质(9-10)

四、讨论回答四个问题(学生可任选一个思考回答):

1、题目是什么意思?

2、“清洁的精神”是什么意思?

3、如何理解“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4、第17页的“哲学困境”如何理解?

1.题目理解

明确:本文引用庄子故事,概述《庄于》内容,有分析,有评价,看似读庄解庄的学术笔记,然而作者又似乎并非真的属意于庄学的发展或研讨、争鸣,否则,他为什么给文章冠以《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这么个“不对路”的题目呢?怀着“奇怪”的感觉再来读读文章,揣摩揣摩,我们便会发现作者命笔的真意所在。文章对庄子的评价,理据俱在,并非主观臆测,但《庄子》一书“汪洋捭阖,仪态万方” (鲁迅语),有价值的材料很多很多,作者为什么取此而不取彼?他特别肯定庄子拒绝礼聘的“清洁的精神”,歌颂他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看守,心灵月亮”的“孤独”,显然不是无端地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物欲横流、人文精神失落。假如我们能够不在“无路可走”的字面上斤斤计较,而只把这个标题看作一种警示、一种启迪,我们便会将课文读懂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今天,我们不是迫切需要重建精神家园吗?哲学大师庄子的著作就是一座思想资源丰富的宝山,只要我们诚心诚意努力开发,大胆“拿来”为我所用,我们就浍缩短家园重建的进程,找回失落的精神、人格并使之更新更美。

2、关于“清洁的精神”的含义。

明确:“清洁的精神”是作者对“庄子拒聘”的一种解读。作者认为,这种精神“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又能“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王叔岷在《庄学管窥》中将人生境界分为三类:“常人迷我”、“智者为我”、“大智忘我”。结合“拒聘”故事思考,所谓“清洁的'精神”就是追求绝对自由、绝对独立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否定流俗的利欲之心,而且否定把自我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要让个人生命从恶俗的自私网络中分离出来,还归于生命本来的自然意义上的简朴,不为智累,不被情牵,不为事物变化迷惑,不被权势名利搅扰,行为顺随委曲,内心则纯正不化。这也就是庄子的清新明澈的“忘我” “无我”的境界。

3、关于“月亮”和“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明确:这是诗的语言,意象鲜明,内涵丰厚,感人服人。是的,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不论环境多么险恶,命运多么悲苦,庄子都坚持不让内心受到干扰摇动,保持着一种天崩地裂、生死祸福不能打破的意识上的独立性,坚决不与权势者同流合污,维护着做人的自由和尊严,看守着人类“精神家园”的一方净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物质繁荣和权势者的拨弄,社会上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人类的“精神家园”受到被挤占侵吞的严重威胁,然而我们还没有完全迷失方向不知所归。今天,我们的“精神家园”或者说我们的人文理想的标准之所以还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几位像庄子这样的哲学大师,他们的思想、智慧和人格的光芒,一直穿透时空在我们的心目中闪耀。

4、关于庄子的“哲学困境”及其自由观的现代意义。

明确:庄子的“哲学困境”,是指庄子精神世界的深刻矛盾。以往,否定庄子及其学说的人大都抓住庄文中一些非主流、非本质的东西孤立地分析渲染,以致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谈‘庄’色变”。课文第3段,作者在引述胡文英“说庄”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庄子著作中“汪洋捭阖,仪态万方”的实际,对“困境”和造成“困境”的缘由,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和揭示,驱散了蒙在庄子及其学说上的迷雾。这样,我们从所谓的“哲学困境”中看到的最基本的东西,就不是庄子精神或庄学体系上存在着什么严重的缺憾,而是这位思想大师的大关爱、大智慧和他卓荦独立的个性。

人脑不是藏书楼。大凡独树一帜的历史大家,无论古今中外,总难免有其一定的偏颇和不足,庄子当然也不例外。偶像崇拜,生搬硬套,任何时候都不可取。但是,假如我们真正信奉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对我们的这位先人、这位世界级哲学大师——庄子,我们就不应该过多地挑剔,而应该诚心诚意地从他留下的思想宝库里寻找值得我们借鉴、对我有着启迪作用的东西。拿庄子的自由观来说,到底该怎样看待?以往人们多说庄子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导致逃避现实和虚无主义,是应该批判剔除的“糟粕”,现在或许还有人持这种观点;其实,庄子的自由观内容非常丰富,包含着众多积极因素,譬如庄子精神自由在维护人格的独立和保身全性方面的作用,庄子的自由观里还有普爱万物的大人文精神,不仅推崇人,而且普照人类生存环境等。这些不仅是中外文化学术界和社会上有识之士们的热门话题,而且逐渐形成了共识:有志于到“庄”山探宝的,你将满载而归!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7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对庄子精神世界的解读;

2、把握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3、品位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解读庄子的精神世界。

[教学难点]

解读庄子的精神世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过庄子的《逍遥游》,谁来说说庄子的思想及《庄子》书的特点?

明确:庄子: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庄子》:想象丰富奇特,文势汪洋肆意,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

二、阅读课文

自由朗读。

1、体味语言美

2、思考:(1)练习二;(2)梳理思路;(3)作者是就庄子写庄子,发思古之幽情吗?是不是有别的意图?

三、研究课文

(一)课文语言

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优美?

明确:由学生自由讨论。但是要突出课文第7段有关“月亮”的语句,这是诗的语言,意象鲜明,内涵丰富。

(二)文章中心

思考:作者所揭示的庄子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完成练习二1-2题。

明确:鄙视功名利禄,追求精神的自由,人格的独立。不论环境多么险恶,命运多么悲苦,庄子都坚持不让内心受到干扰摇动,保持着一种天崩地裂也不能打破的意识上的独立性,坚决不与权势者同流合污。

(三)写作意图

思考:我说,本文是作者有感而发,你同意我的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作者特别肯定庄子的“清洁的精神”,歌颂他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看守心灵月亮”的“孤独”,显然不是无端地发思古之幽情。为什么?标题含蓄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无路可走”,“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怎么样?这难道不需要我们去思考吗?

今天的现实社会中,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良知泯灭,人文精神失落,人类的“精神家园”被挤占侵吞,不正是“无路可走”的具体体现吗?我们已经有很多人迷失道路方向而不知所归。那么怎么办?标题提醒我们,要回头看看古人,看看庄子,学习庄子。——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好在我们的精神家园还没有完全丢失,就是因为有庄子这样的几位哲学大师,他们的思想、精神、智慧和人格的光芒,穿越时空在我们的心目中闪耀!

找回失落的精神,使之更完美!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吧!

四、布置作业

阅读《语文读本》上相关的文章《永恒的乡愁》和《庄子使我上瘾的两个理由》。

第3篇:《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案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案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3.体会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研读语句,把握观点。教学难点: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重温《逍遥游》,学生谈出阅读感受,引入新课。二.复习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三.预习课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有误的一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