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游郭沫若故居观后感
游郭沫若故居观后感
参观完名人故居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游郭沫若故居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郭沫若故居观后感篇1
北京的什刹海,风景秀丽,绿树成荫。前海西沿十八号,我国著名的文坛巨匠、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的故居就坐落在此。
20xx年7月12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二年级二班家长协会组织本班老师、家长和同学们来到这里参观。
故居占地七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五百平方米。故居大门座西朝东,门内一条小径直通座北朝南的垂花门前,垂花门内由正房、耳房、东西厢房及后罩房组成的二进四合院。院内生长着郭沫若先生和夫人生前亲手种植的银杏、牡丹等花木。整套建筑显得古朴典雅、朴素大方。
通过参观活动,使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郭沫若先生的简历和事迹。郭老生前是我国国务院副总理、国务活动家、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郭老集作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于一身,为我国驻多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次参观活动虽然时间不长,但却受益匪浅。一方面,通过老师家长与孩子们的共同学习,促进了交流,加强了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学习方法,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孩子们的知识面。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家长和老师携起手来,配合学校,配合社会,尽最大努力共同教育好下一代,为培养造就我国杰出的下一代人才贡献我们的一点微薄之力。
游郭沫若故居观后感篇2
郭沫若故居纪念馆是一个占地7000多平米的庭院两进四合院建筑。冬日有闲,我和家人一起游览了此地。这是一所建于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以来曾作为蒙古国驻华大使馆和宋庆龄寓所的建筑,1963年11月,郭沫若迁进入住,一直到他1978年病故,他的晚年便是在此度过。
郭老故居的两进门楼都是灰色琉璃瓦屋顶、彩色雕梁门楣、红色油漆大门,十分古朴大方,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类型,在外院一进大门处,有一块宣传栏,上面刊载的是郭老故居简介。
在内院大门右边,竖立着郭老的坐姿铜像,铜像面色凝重,搭二郎腿形象,自然放松。旁边摆放着一张石桌,两张石凳,很简单的样式,看得出是郭老休憩小坐之地。静伫于铜像前的我,想象着郭老在办公闲暇之余坐在此地,和夫人谈论琴棋书画、诗词文章,似乎那笑声就在耳边回响,一时有点不知身居何处了。在石桌旁的墙边,一对石狮子也静静地安放在那里,而不是守卫在自己的防卫线上———平常虎踞龙盘总是在大门两边,着实令人费解。或许这就是郭老不信邪的表现。相比那些富豪的深宅大院、涂金大门,动辄“请神”“请狮”镇宅,倒有些大无畏的风范!
在内院大门的前面,有一座小小的假山,修了一条不大的石条台阶可以通行。我兴冲冲地跑上去,却发现没有想象中可以“尽收眼底”的景色,只是一座矮矮的、简简单单的小山包,不知道这是不是郭老锻炼腿脚的地方。假山前边竖立着一堵墙,上面写着一首诗:百花齐放百鸟鸣,重在推陈常出新,看罢牡丹看秋菊,四时佳景永如春。也许,在郭老的眼中,这个简简单单的山包上也有着 “永如春”的佳景。
一进内院大门,就是天井,天井里种着两株海棠树,枝繁叶茂,结了满树的海棠果。而在东南西北屋里,郭老的日常用品还是按照他生前使用时的状态摆放,十分简单朴素,床上用品简陋,真不能相信这就是大文豪的家居,尤其是床边摆放着的那双老头布鞋,那么平常,那么普通,和北京任何一个市民平时穿着没两样!家里除了公家的物品之外,真正属于郭老个人物品的大概就是那些文房四宝!也只有从这些“四宝”的身上,才可以略微体现出一丝丝的“奢侈”。
参观的过程里,朋友有幸请来郭老的小女儿为我们讲解当年郭老的生活,我们一起称之为郭大姐。郭大姐没有丝毫的架子,朴素的着装、平易近人而又不失热情的讲解,令我感慨良多。
一个人是否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敬仰,不在其华丽的衣着,不在其奢侈的生活,更不在其高高在上的架子,而在于其个人修为、造诣,及其对生活所持有的平和心态上!
游郭沫若故居观后感篇3
北京的冬季,寒冷,但又见灰色的穹庐之上,送下遥遥的天雪,出门东向望,一片银装素裹。动手裹了裹大衣,尽管依旧很冷,但我不舍得在如此美丽的帝都中,独自一人窝在家中。于是,我与同学相邀去京西城的不失古老的名人故居游玩。
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前海西街,看着这东临什刹海、南望北海静心斋的一所名人故居,我不禁觉着这故居的地理位置真好,若不是地图中有这故居的标识,我还真不知道在这闹市中的幽静小巷里坐落着一所名人故居。抬眼再望,一个题着“郭沫若故居”金字黑质的牌匾映入眼底,我知道了,这就是郭沫若先生的`故居。
买好了门票,我们就进了故居。绕过披着雪、挺立在寒风中的翠松,来到了真正的大门前,但见,灰瓦高尖瓴,朱门抹金漆,一派京城旧宅的模样。踏过门槛,从右边起顺着回廊参观着四合院里的陈列室——有郭沫若先生的客厅、办公室、卧室、夫人于立群的写字间,这些厅房都保持着主人在世时所有的景象,真实的像假的一样。而就在这里,郭沫若先生完成了关于《兰亭序》真伪的论辩,以及著作《李白与杜甫》、我最感兴趣的《出土文物二三事》,还有他去世之后成集的《东风第一枝》和最后的一部译作《英诗译稿》。除了这些陈列室以外,还有一些展览室,里面展览了郭沫若先生的作品,以图片文字结合的方式展示了郭沫若先生的一生,更有与他共同研究历史、古文字的同事好友的介绍。
许是看的累了,我便先不看中心宅院后面的陈列室,我在回廊里找了处不怎么贴近雪的位置,把围巾铺在椅子上就坐下了。看着还在下的雪,我不禁想象了起来,我把在陈列室看到的郭沫若先生与他夫人及孩子的合影原封不动复制在这飘雪的庭院里,我仿佛看到了郭沫若先生在院中里树旁沉思的身影,我又放若听到了郭沫若先生同家人站好了后按下快门的声音??????就这样,我伴着飘雪,以一种想象的形式,看完了郭沫若先生人生最后十五年。
这十五年很短,短到如白驹过隙、弹指挥手,它让我用了不到醅一壶绿蚁的时间就想象完了。这十五年很长,长到旷日经年、年深日久,它足够让诸多部佳作形成与问世。在这十五年之中,郭沫若先生同这宅子变老,可时间让他逝去,却让这宅子留到了今日。
刹那间回神,再探院中,才见瓦头云雪盖,已惊院中雪如尘。起身,穿过回廊,我来继续参观下面的展室。下面的展室里,大大与先前参观的展室的不同的内容,把我的注意力汇成一组线,直直射向我最为感兴趣的那一部分。
我关注到了郭沫若先生的作品——《青铜时代》。这本书就放在可供阅读书架的中间一排。尽管书面上微微泛黄的颜色和不加插图的书皮封面很难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力,可我坚信——我在第一眼看到它时,它带给我的神秘的感觉,那引人想要深入了解的感觉,绝对不是错觉!翻开书,看到第一个章节,我发现这本书除了引言、文章部分摘录和作者介绍等部分之外,其余正文的字体都是繁体字,我有一点点小的失望。
不过,当我看到文章摘录里的几句话时,我小小的失望顿时一扫而空了。
“研究历史和研究任何学问一样,是不允许轻率从事的。”从这里我看出了郭沫若先生对历史的态度严谨又认真,这也更加能说明郭沫若先生对于历史方面的学问渊博。“我也怀着欢欣鼓舞的心情,期待着史学界的研究工作会蓬蓬勃勃的展开起来,并期待着我自己的错误会有彻底清算的一天。”从这里我可以知道,这本书里有郭沫若先生在史学的世界里探索、深入、学习、怀疑、纠正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从“周人根本在怀疑天,只是把天来利用着当成了一种工具,但是既已经怀疑它,那么这种工具也不是绝对可靠的。在这儿周人的思想便更进了一步,提出了一个德字来。”里可以深深看出。而我,作为一个同为痴迷史学却又对它的一切懵懂无知、但又急切想探索的人,我能感受到郭沫若先生当时的心理。
在沉醉于这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的世界中已经好一会了,不过展室窗外的天色好像又抹了一层灰色般变暗了些许,我知道应该回家了。我放下了书,却未放下思考,我明白我的内心是喜欢这本书的。我觉得我自己对史学世界的痴迷又加深了一层。关于我的痴迷的原因,我认为可以用郭沫若先生在《青铜时代》自序中的一句话来解释——古人说:“前尘不忘,后事之师。”认清楚过往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去向。
我同朋友相伴出了郭沫若先生的故居,踏上归家之程。
我的肉身出了一栋宅子,我的灵魂向一个世界迈进了一步。
雪,在飘,我的思绪,不停。
第2篇:郭沫若故居一游材料
郭沫若故居一游
早就知道郭沫若是乐山沙湾人,早就想到乐山沙湾去看看。26日,被派谴乐山沙湾出差,窃喜:终于可以到郭沫若故里一游了。
一路上,心就被沙湾这个名字牵扯着,当眼前终于出现一大片四合小院;当车终于稳稳停放在郭沫若故居门前,下车,疾步上前细细打量„„
这是座座落在沙湾城区沫水街中段的一座四进三井穿斗木结构平房。大门的两边是两间临街的铺面,上面整齐摆放着许多用白色小布包装着的药材、烟叶和杂货。在房间的一个角落,有两个大大的酒坛子,看到这两个大酒坛,不知怎的,突然就想起了孔乙己。想起了孔兄爱吃的蚕香豆和小酒„„故居管理员告诉我,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就出生在这个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里。
故居始建于清代嘉靖年间,有大小房间36间,建筑面积1108平方米,是一座集居室、商铺、家塾、园林为一体的建筑,至今仍保持古朴的风貌。
从故居的面积和建筑可以看出,郭沫若家族当时在当地是何等的殷实。
从正大门进去,入门左右都各有大小两扇门。正欲从小门进入,朋友拉住了我。朋友说,大门进小门出。想不到这进门出门都还有讲究。据称,小时候的郭沫若很调皮,常挨父亲打,然后在这“天地亲君师前”罚跪。
在郭家的后花园,有一“绥山山馆”,那就是郭沫若在幼年时入学的私塾,据称,郭沫若从4岁半到13岁就在那里接受了8年的磨练,塾师沈焕章先生对幼年时代的郭沫若的影响极深,也给郭沫若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古文基础。
郭沫若作为苏轼以后四川又一大文人,其书法成就直堪与东坡媲美,为世所重。郭沫若书法,充分表现出其大学者、大文豪风范:每幅作品,无论长篇巨制,抑或短笺小札,书写内容多自作诗词。
于立群(1916-1979)广西贺县人。原名佩珊,曾用名黎明健。郭沫若夫人。30年代曾在上海从事文艺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协助郭沫若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被称为“抗战夫人,精于书法。1938年初与郭同居,共生四男二女,1979年2月缢死于北京故居。
原配夫人张琼华
1912年,20岁的郭沫若遵循父母之命与张琼华结婚,很快就被抛弃,但未离异,张琼华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无子女。
据资料称,婚后第5天就开始独守空房的张琼华一直把自己生活中的最大不幸深深地埋在心底里,从没有表现出任何哀怨。她孝敬公婆,操劳家务,赢得了全家人的尊重和信赖,公公、婆婆也把她当作亲生女儿看待,无论走到哪里,婆婆都要把她带在身边。张琼华很爱丈夫,她始终将丈夫的照片始终端正地挂在自己房间正中,还把郭沫若幼年时代读过的书籍、用过的文具、所写的作业本和诗文手稿、取得的毕业证书以及后来陆续寄回家的书信,全都珍藏着。郭沫若对她尽管没有爱情,然而却对她充满感激之情。
1939年7月,郭沫若的父亲病故,郭沫若携妻于立群和他们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汉英回家奔丧,张琼华还把自己的卧室,亦即当年自己与郭沫若的洞房让给郭沫若和于立群,并买鸡买鱼尽心相待。郭父丧事办完,郭沫若与于立群从大佛坝乘飞机返回重庆,张琼华还与家人一起去送行。实在佩服张琼华有如此的胸襟,名知丈夫已不属于自己,还要强欢作笑、尽心竭力照顾“情敌”于立群,这让现代人都恐怕难以做到之举实在令人油生敬意。
佩服!
转一段书摘《郭沫若--世界大人物丛书》一则关于郭家的神奇传说。
:/相传,天上有一位美丽的仙女,因迷恋峨眉山的秀色,偷偷下到凡间,饱览了峨眉山的美景之后,顺山脉往东游来,过二峨山,到三峨山时,被一条美丽的大河深深吸引住了:清澈透明的水中,各色鱼儿游来荡去;河面上,各种美丽的水鸟追逐嬉戏,婉转的叫声让仙女心醉神迷„„于是,仙女头朝东,脚向西,仰面躺下,将长长的秀发浸入河中,让水鸟为她梳理根根长发,任鱼儿在长发里游来钻去„„就这样,仙女忘了返回天庭的时间。
王母娘娘点名时发现少了仙女,便命千里眼去寻找。
那千里眼便脚踏祥云,手搭凉棚往凡间一看,就看见了在河中浸发的仙女,便如实呈报给了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一怒之下说:“既然她喜欢那条河,那就让她永远在那条河里浸发吧!”于是一挥手将仙女化成了一座山峰。
那座山峰就是现在的美女峰,那条河便是大渡河。
(这个传说有几十个版本,我都曾编了几次在我的文字里,嘿嘿,太一般了)
就在大渡河西岸的美女峰下,有一个如诗如画的小镇——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早在1781年前,一个穷得身上只背着两条破布袋的福建省汀州宁化县的郭姓男人,人川来到沙湾镇定居下来并娶妻生子。经过三代人的努力,郭家成了镇上的首富。(这还有点意思)
可到了第四代,郭氏家族出了一子,名叫郭德明。郭德明仗着父辈家产,不守家业,专好行走江湖,不但为人豪爽、行侠仗义,更是挥金如土。虽然在江湖上得了个“金脸大王”的外号,但很快败尽家业。
然而庆幸的是那“金脸大王”生了一子,取名郭朝沛。因父亲败尽家业,郭朝沛不得不早年辍学开始经商。谁知这郭朝沛天生就是个精明能干、善于经商和当家理财的料,他依仗父亲“金脸大王”的威名,先后做起了酿酒、榨油、贩卖鸦片、兑换银钱、粜纳五谷等生意,生意是越做越大,赚的钱自然就越来越多,于是就买田、买地、买房廊、买盐井„„郭家很快又发达兴旺起来了。郭朝沛还娶了名叫杜荪福的官宦之家的女子,生儿育女,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故事也很旧了,但还说得过去)
时间一晃就到了1892年11月16日。这是个十分平常的日子:蛋黄样的太阳懒懒地爬上大渡河东岸的山峦时,轻纱一样的薄雾还缠绕在美女峰的山腰,将美女峰那优美起伏的线条衬托得更加美仑美奂;沙湾镇上的居民一如往日地干着各自的事。
当郭家家仆引着接生婆进了临街的大门时,看见的人说:“杜荪福又要生孩子了,郭朝沛真是好福气。”听见的人都点头称是。”
这人就是 郭沫若。游沙湾郭沫若故居
我知道中国有个大文豪叫郭沫若的不怎么样,是在我幼年时期的一次蛮撞行为。那次老母亲和老姐
(那时她们都不老)正手捧一本书在悄声说着书中的人,因我的闯入,她们停止了谈话,并把手中的书塞进了老母亲的枕头下。在当年,对有些书,如《金瓶梅》、《红楼梦》(石头记)和《西厢记》等,老母亲是要对我设限的,不许我看。
当时,我虽然不知道她们看的什么书,但我知道她们在说郭沫若这个人,而且在口气中有些不以为然,说他小小年纪就会喜欢上自己的嫂嫂,喜欢上的不止一个不说,还因此糊思乱想。
稍大些,我得知他们悄悄悄议论的是郭沫若自传《我的童年》中的自述,书中郭沫若讲了自己稚童和少年时期有“性意识”冲动的几件事。如:
四、五岁时喜欢上了漂亮的五嫂,就是在她死后依然怀念;
七、八岁的時候,在一個暮春的晴明日子里在園子里遇到三嫂。郭沫若见到三嫂那粉棠花色的手以後,他就“突然起了一种美的念头”,“很想去扪触那位嫂子的那粉紅的柔嫩的手”。郭沫若坦言這种“怪异的念头”是“我的性觉醒的最初的徵兆”;到了十一歲,郭沫若更是真实暴露自己的這种性的意识 “泛滥到几乎不可收拾”的地步。
前些日子,我在陪家人重返四川省亲时,抽空去位于四川乐山市东35公里沙湾区的郭沫若故居游览了
一回。
郭沫若故居在横贯沙湾城区南北的老城区文豪街315号中段,是一座坐西向东,背负蛾眉山第二峰的绥山,面对沫水(即大渡河)的老宅院。
老宅院是一片由四进三井和一个后院(花园)组成的的穿斗木结构平房建筑群。这里就是当代大文豪郭沫若的诞生和度过童年时代的地方,从而留下了不少珍贵文物和史迹。
郭沫若,原名郭开桢,乳名文豹,号尚武,四川乐山沙湾人,家族大排行第八,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郭鼎堂、石沱、麦克昂、高汝鸿、杜衎、易坎人等。郭沫若为自己取“沫若”二字,得之于故乡沙湾二条江的古名。“沫水”是蜿蜒流经沙湾的大渡河;“若水”则是家乡附近的青衣江。
郭沫若在十月革命影响之下,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19年至1920年,写下了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与郁达夫、成仿吾组织新文学社团
创造社。1927年3月,发表著名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了蒋介石虚伪、残忍的反革命面目。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于1928年流亡日本,开始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工作,有名的著作是《甲骨文字研究》。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下《裳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六个历史剧。
《屈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借古喻今,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人民的爱国斗志。他的长篇回忆录《洪波曲》,写出了他前期的经历和思想。1944年写出了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论文《甲申三百年祭》。新中国成立后,写出了不少成功作品,诗集有《新华颂》《百花齐放》等,历史剧《武则天》《蔡文姬》等。郭沫若晚年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严峻考验。1978年6月12日逝世,终年86岁。
乐山沙湾区距成都150公里,乐山市35公里、峨眉山市25公里,故居创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后经逐步扩建,至郭沫若父亲郭朝沛经营家业时,达到目前规模,共有大小房间36间,建筑面积1108平方米,占地面积2148平方米,因郭沫若从参加北伐开始,历经民国,直到解放后,到*浩劫,不仅仅因他是个大名人,而是因他总能左右逢源,所以这院老宅在经过无数政治风云变幻后还能保留着原有的古朴风貌。
故居的正门楣上“贞寿之门”大匾,是1980年恢复时由罗孟汀手书。临街左右两侧是二间商业店铺铺面,取名“郭鸣兴达”号,寓兴旺发达之意。
二进横匾“汾阳士第”,意郭氏为唐汾阳王郭子仪后裔,现下面有一尊郭沫若半身塑像。二进左厢后房是郭沫若父母年轻时的住室,也是郭沫若的诞生处。右侧后房是郭若沫兄长的住房。二进天井右厢房是郭沫若在乐山和成都读书时回家度假的住房兼书房。
三进左厢房是1912年郭沫若受父母之命娶大其三岁的张琼华“结婚受难”时的新房。郭沫若在新婚之夜揭开盖头见到新娘子面貌不满意即返身出房,第二天随张琼华回娘家门时,也是未“同房”,看了一夜的古本《文选》,并在返家的五日后离家出走,就是在一年后返家,郭沫若同样是夜夜长凳。让郭沫若如此嫌弃张氏的原因,按郭沫若描写的是,此女是一个有一双三寸金莲,一对翘天猩猩鼻孔,还会吸水烟的女子。张琼华从此就在郭沫若出走后,独守孤灯一直住在这里,并将与郭沫若有关一切物品,包括信扎统统用对待圣物的恭敬保管了起来,后来也才有了不少所谓的珍贵文物,供后人参观。
郭家敬供祖先牌位的供桌就设置在三进房正面,厨房酒房亦在三进房右厢房。
三进右厢后房是郭沫若父母晚年的卧室, 我认为这里大概就是郭沫若1939年,为参与抗战来到重庆,任
国民政府文化部三厅厅长后,碍于父命无奈返家省亲时,拟向代替他这不孝子,伺奉父母多年的原配发妻张氏叩头表谢意和愧疚之情的房间吧。
由三进右厢侧门一出侧门就是由绥山山馆、粮仓和花园组成的后院。绥山山馆和花园即为郭沫若四岁半受教的家塾,也是郭沫若幼年启蒙和游戏的地方。
后院面对绥山,背对大门的厅房就是“绥山山馆”,郭沫若早年的《村居即景》、《早起》、《正月四日荣天岗扫墓中途遇雨口占一律》等诗,就作于此,现馆内有沈焕章老先生与四岁半的“小文豹”的汉白玉雕塑,沈焕章、正在背诵《三字经》的小郭沫若和案上的戒尺早就落尘片片。
临“绥山山馆”的一间长长的敞厅是郭沫若家的粮仓,顺粮仓前行到房尽头处左拐就是后花园。
进花园左侧是“郭沫若手迹书法碑廊”,幅幅雕刻有郭沫若飘逸潇洒的“郭体字”的碑雕令人肃然起敬,沿廊外侧是一排雅称为“美人靠”的春凳。恍惚里,我仿佛被隐隐出现在花园中的石砌假山旁,浅浅的游弋着锦鱼的水池边,轻柔摇曳着的柳条下的一个个漂亮年轻女子的回眸一笑幻影所迷惑。
面对绥山山馆和花园后面的是 “文豹堂”。据说,“郭母杜福荪怀孕间的一天夜晚,梦见一只小豹咬住其左手虎口,一觉惊醒”。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诞生后,父母即为其取乳名‘文豹’。郭沫若的诞生处的二进左厢后木屋从此就被叫为“文豹屋”了。
我看这文豹堂和前面的“文豹屋”不相干,而是与后面的那一幢三层建筑物“郭沫若旧居博物馆”都应是近年来所建的钢筋混凝土的“续貂”产物。文豹堂和郭沫若旧居博物馆我去时不仅关门闭户,醒目处还到处挂着“房屋危险,请勿靠近”的纸牌。因我为照全景,大胆上去时才发现所有的房间只留有一个人在看守,面对我的疑问,这人告诉我的话证实了我刚才的猜测:房子是前些年才建盖的,可没几年却已经是幢随时会跨蹋的危房,已经不能使用,就是他最多在明天也要搬走。
我郭沫若故居里流连忘返,并不是因为在故居里看到的那透着四川古建筑常有的那种重重的青灰色和建
筑有多稀奇,而是因为想起了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佳句,并以此来凭吊这位忆逝世多年的大文豪。
郭沫若此人,生前身后颇多訾议,特别是在私人生活上存在的一些历史事实,譬如先后与多人结婚,在与身边女性交往中的一些所作所为,有时候却也难免让我等曾把郭沫若当作圣人来尊敬的俗人,也会把过多的崇敬打上些折扣。
认真想想,自己和许多凡夫俗子一样,在心灵深处多多少少也会有些“色性”,只不过一般人没有如郭沫若那样真实呈现出来而已。想到此处,从我心底不期然而然地增加的,心中那一份对郭沫若生平的客观尊重和久远追忆,使我最后还是来到了大渡河边的沫若文化广场。
沫若文化广场广场兴建在距1913年郭沫若乘船离家的姚河坝码头约500米的河滩上,背靠滚滚而去的沫水(即大渡河)。
郭沫若铜像耸立在沫若文化广场中央,基座石高2米,铜像高3.5米,共重3吨。郭沫若铜像身披过膝长大衣,侧低着头在扼腕凝思。铜像四周的广场石雕护栏板和文化石上,分别雕刻有:文豹降世、塾馆拜师、投笔从戎等浮雕,以及郭沫若的经典名诗、名剧和甲骨文研究片段。
郭沫若与云南的关系,云南人难于忘却的是他老人家因公在1961年来云南省昆明市,登临大观楼所即兴所题的那一首诗:“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而在此诗之中的两句“果然一大观••滇池海样宽”,曾让当年的昆明人断章取义了来窍笑于人后,还会在笑够后,不讨论郭沫若历史上有过多少经典名诗、名剧和甲骨文研究的成果,要再补上一句:郭沫若老矣!
不管前人(如鲁迅先生)和后人如何评说郭沫若,在我心中他依然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
家、古文字学家、政治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书法家。
沙湾区因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绥山毓秀,沫水钟灵”;也因诞生过郭沫若;更因有郭沫若为沙湾人特写的一幅对联“刚日读书,柔日读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将会永远享誉中外。
2007年9月9日星期六
******3333333 最近,去了一趟乐山沙湾,看了看郭沫若故居。
最早到沙湾是1986年,因为我有个哥哥在沙湾大渡河钢铁厂工作,现在这个厂已经私有化了。那年我考上大学,要从沙湾坐火车到成都,再从成都转车到武汉。
上次到沙湾已是10多前的事了。多年没来,沙湾变化不小,沿大渡河而建的城区街道长了,楼房高了,估计城区面积至少拓宽了一倍。
郭沫若故居原来看过,就在正街的沫水街中段,这里是郭沫若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学习的地方,大门没有什么变化,只是西边新修了一条公路,大门左右两边新开了郭鸣兴达号商铺。
郭沫若故居座北向南,背负绥山(即峨眉山第二峰),面对沫水(即大渡河),由一座三进中式木结构小四合院和一个小后花园组成。故居创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后经逐步扩建,至郭沫若父亲郭朝沛经营家业时,达到目前规模,共有大小房间36间。今天,它仍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
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这幅对联,这是郭家的祖训和传家立身之宝。
第一院左边的房间,就是郭沫若诞生处。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就诞生在这间不到14平方米的居室里。他的乳名文豹,本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一二进之间的中间墙壁上,悬挂着一块“汾阳世第”的匾额,下面有郭沫若半身像。据说,郭家是郭子仪的后代,因为郭子仪祖籍山西汾阳,所以说是汾阳世第。
中院左侧有一口老井,挨着老井的房间是1912年初春,郭沫若与张琼华(1890-1980)的新婚洞房。由于是包办婚姻,新婚五天后郭沫若离家出走,但两人没有离异,以后68年张琼华一直苦守在郭沫若老家。
与张琼华居室紧连的是于立群居室,这是于立群(1916-1979)1939年携幼子郭汉英随郭沫若回家奔丧时居住过的房间。据说,于立群来到郭家时,张琼华还端茶倒水伺奉她。下图是于立群和于立群居室。
第三进左右都是客厅,正北是饭厅,饭厅左边是郭沫若曾经居住过的居室。下面是三进的天井。故居其他地方主要是郭沫若其他亲人的居室。
三进东面,是绥山山馆,这是郭沫若上家塾的地方,里面有孩童的郭沫若与他的启蒙老师沈焕章的雕像:沈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但顽皮的小郭却双手捂住耳朵极不耐烦,因为老师讲的他都已经知道了。
绥山山馆正对绥山,外面是雅致怡人的后花园,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后花园北面,是后来修建的郭沫若故居博物馆,是一楼一底的三合庭院仿古式建筑,馆内主要陈列郭老的著作、有关文物和生平事迹资料及照片,但被地震震成了危房,正在维修。这其实是一个笑话:修了不到20年的现代建筑被地震震成危房,但200多年的故居旧房却安然无恙。
后花园西边,也是后来修建的碑廊,一块块石碑上镌刻着老郭的一些著名诗句。下面这幅对联就是江油李白纪念馆大门上的对联。
读书时,了解的郭沫若头衔很多: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我们认识他,是因为他的《女神》、《天上的街灯》,因为他的《银杏》、《甲申三百年祭》,因为他的《科学的春天》,因为他的《屈原》、《虎符》,因为他在甲骨文方面的天赋,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但后来才了解到,郭沫若还有为人齿冷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他的生活作风问题。
他让张琼华独守空房68年不算,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安娜(原名佐藤富子,1893-1994)同居,安娜为此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他们生有五个子女:长男郭和夫,次男郭博,三男佛生,女儿淑瑀,四儿志鸿。1937年,郭沫若却不辞而别离开日本,与安娜断绝了联系。抗日战争结束后,安娜带着孩子来到中国,当她知道郭已另有家庭后,选择了离开,以后中共为他们提供了生活上的帮助。下图是1924年前后的老郭与安娜及孩子们。
1938年,郭沫若跟于立群(1916-1979)同居,并于1939年夏补办婚礼。共生四男二女,儿子汉英、世英、民英,女儿庶英、平英,另一小儿子姓名不详。1967年,郭民英自杀。1968年,郭世英被北京农业大学的红卫兵抓去刑讯逼供,不久从四楼坠下而死。1979年,于立群缢死于北京故居。下图是老郭与妻子于立群及子女。
另外郭沫若还有多位情人,包括彭漪兰、于立忱(1912-1937,于立群的胞姊)、黄定慧(黄慕兰,1907年生)等。郭的女性关系,譬如先后与多人结婚,对于立忱的始乱终弃(而间接甚或直接导致其自杀),为不少世人所诟病不齿。
其二是他在政治上投机。
1966年“*”爆发,郭沫若发表谈话:“在一般的朋友、同志们看来,我是一个文化人,甚至于好些人都说我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什么历史学家。几十年来,一直拿着笔杆子在写东西,也翻译了些东西。按字数来讲,恐怕有几百万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标准来讲,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地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值。”这段谈话常被后人指责:郭沫若只顾自保,为全盘否定历史的极“左”思潮推波助澜。谈话内容流传到国外后,对郭沫若在各国的声誉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下图是郭沫若故居后花园。
1971年,郭沫若发表学术论著《李白与杜甫》,书中过于美化李白,贬低杜甫,也为人诟病。
郭沫若以毛泽东的诗友著称,和老毛时有诗词唱和。他曾高度赞颂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也曾赋诗赞美斯大林。郭沫若在*初期被批判,很快就得到了特别保护;他写了许多赞美文化大革命的诗作,包括直接赞美江青的诗,在整个70年代基本安然无恙。1976年5月12日,郭沫若写了《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但过了仅仅五个月零九天,“四人帮”被逮捕之后,他立即又赋一首《水调歌头》抨击“四人帮”,因此,很多人质疑他的政治人格。
1978年3月,郭沫若发表了《科学的春天》的书面报告,这篇号召知识分子钻研学术的文章影响很大,但据说内容主要是原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干部胡平起草的。下图是碑廊。
郭沫若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根据其遗嘱,他的骨灰洒在山西昔阳县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
北京什刹海前海西岸也有一座郭沫若纪念馆,就在恭王府附近,原来本是恭王府的马厩。郭沫若自1963年11月由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居至此,在这里度过了一生的最后15年。有一年到北京说去看看,但到了大门口却见大门紧闭,有点遗憾。
郭沫若故居导游词 郭沫若纪念馆导游词2010-12-18 20:59
大家好,下面我要带领各位团友参观的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考古学家、文化巨匠郭沫若先生的故居。
郭沫若纪念馆地处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东临什刹海,南望北海公园静心斋。1965年,北京市调整路名和门牌号以前,这里原为 “西河沿8号”。纪念馆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0平方米,大门坐西朝东,门匾“郭沫若故居”为邓颖超1982年9月题写。郭沫若纪念馆所在地在清朝年间是恭王府的马号。民国初年,由乐达仁堂购买了这片地产,修建了现在的庭院。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先是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大使馆馆舍,后由宋庆龄同志居住。1963年郭沫若由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入,直到1978年6月病逝,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最后的15年。
郭沫若逝世以后,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于1979年迁入本院,随后不久酝酿组成了“郭沫若纪念馆筹备小组”。1982年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把郭沫若这个晚年的居住地定名为“郭沫若故居”,同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郭沫若故居”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11月16日,郭沫若诞辰90周年时,“郭沫若故居”举行定名揭幕仪式,同时举办了短期的郭沫若生平展。1988年6月12日,在纪念郭沫若逝世10周年之际,“郭沫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雕塑规划小组共同建造的郭沫若全身铜像在故居的草坪上落成,国家副主席王震为之揭幕。
1992年,北京市政府命名“郭沫若故居”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现更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定将“郭沫若故居”更名为“郭沫若纪念馆”。
2000年5月,郭沫若纪念馆经过一年的维修重新开馆,各展室陈列品做了大幅调整,更加方便游人从不同角度了解这位20世纪文化名人的的一生。
郭沫若故居大门上方悬挂着邓颖超题写的“郭沫若故居”金字牌匾,大门对面是砖砌照壁,大门内有一座小土丘。故居垂花门内是正房、耳房、东西厢房和后罩房。入垂花门进四合院,东西厢房及后排东房为生平陈列室,展示这位诗人、学者兼战士的一生 及其在文学、历史、考古、翻译等领域中的成 就和为和平运动所作的贡献。前排正房分别是客厅、办公室、卧室,穿过小月季园,后排正中是郭沫若夫妇研磨书法的地 方,它们都依旧保持着郭沫若在世时的状况。垂花门、正房与东西厢房之间由回廊相接。院中牡丹丛生、海棠高大。郭沫若同志的居室在正房,有卧室、会客室、办公室和后罩房连在一起,这里便是郭沫若夫人余立群的画室、书房和卧室。四合院的西侧有一排房,是当年郭沫若存放手稿和藏书的书库。院中最为抢眼的当数郭沫若夫妇亲手种植的银杏与牡丹。纪念馆现藏有郭沫若生前大量著译手稿的原件及研究工作所用的书籍,特别是一批有关《管子》研究的线装书很有价值。
故居里住过的名人其实有很多。这里是什刹海、后海、胡同游的起点,门外街两旁一溜排开的黄包车天天在此热闹地守候着,车夫们用地道的京片子招徕来往的顾客。如果你不小心从街中那面大影壁的东侧走过的话,你可能不会留意到影壁西面对着的那一扇不大的垂花门,门楣上写着“郭沫若故居”几个大字。
起初郭沫若故居是一座大型四合院,清乾隆年间曾是和珅的花园,到了咸丰、同治年间,是恭亲王的马号。清朝亡后,达仁堂乐家药铺的乐松山住在里面。新中国成立之初,乐氏家人把包括这所庭院在内的一批财产捐赠给了新生的共和国。随即,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使馆被安排在这里。接着,宋庆龄、郭沫若分别在此工作居住过。
和珅花园也好,恭王府也好,并未在院落留下任何特别的建筑,只有大门西南方向一眼乐家用过的水井是恭王府留下的遗物。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脚步,昔日的水井早被覆盖废弃了,直到2000年春天才被纪念馆修复,重见天光,成为这座庭院历史变迁的见证。
步入郭沫若纪念馆庭院,草坪上郭沫若全身铜像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司徒兆光创作的。铜像神情怡然,似在小憩,又似沉思。郭沫若纪念馆馆长郭平英介绍说,郭老生前也爱在院子里这样坐坐、看看。为了塑造出这一尊铜像,司徒花了三年时间研究资料、征求意见,并且别具匠心地把塑像放在院落里而不是进门入口。因为郭老生前最爱银杏树,将塑像放在银杏树下,铜像才像活了一般,为纪念馆增添了一种诗意。另外,在院落里一对雕刻生动的石狮子蹲坐在树下,为草坪增添了几分新奇和活力。垂花门前两口不成对的铜钟与两株古柏相伴为伍,稍高的一只铸于明天顺元年,另一只铸于清乾隆年二年。石狮、钟都是郭沫若生前的收藏。
郭沫若亲手种的“妈妈树”与主人心有灵犀 郭沫若喜欢这座院子,直到现在,我们走在里面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喜欢。进了院门往左一拐,首先就能看见一株漂亮的银杏树,这是郭先生的“妈妈树”。其实这里满院都能看见银杏树,到了秋天,金黄灿灿的树叶在枝头迎着秋阳散射出柔和温暖的光芒。郭沫若喜欢银杏树,因为他觉得银杏的树干端正挺劲、独立不倚,它美,却美得低调。那为什么“妈妈树”最特别呢?因为它有着不寻常的故事。那是1954年的春天,女主人于立群患了重病需要去外地治疗,在她离开北京的第二天,郭老带着孩子们从西郊大觉寺移回一棵只有手腕粗细的银杏树苗,种在大院胡同5号院里。郭老为它起了“妈妈树”这个名字,寓有“孩子们少不了妈妈”的深意,希望妻子顽强地经受住疾病的磨难,早些回到孩子们和自己身边来。后来搬家,郭老也把树移植到了现在的四合院里。
1979年2月,郭老逝世未满一年,身体一直虚弱的于立群老人不幸也相继病故。第二年,“妈妈树”仿佛知道主人去世,决心要随他们而去一般,大病一场,濒临枯槁,树皮整片整片地暴裂,缓了好几年,又渐渐生出新树皮来。想不到10年后竟然又遭劫难,在一场暴风雨里被刮断了主枝,但其生机依然不减。
郭沫若故居中客厅、办公室、卧房几间屋子参观者只能隔窗参观。里面的摆设和陈列与郭沫若生活在这里时一模一样。客厅,沙发呈马蹄形排列。郭沫若习惯坐的位置是钢琴前的单人沙发,这是因为他双耳几近失聪,左耳借助助听器,功能略好一些,客人就坐在他的左侧。沙发后面的背景是中国著名山水大师傅抱石的巨作,写郭老游九龙渊诗意:远处云山相吻,近处瀑布飞泻。下端山石之上站立着几个人物,那不是古代的游客,而是特意绘制的郭沫若和画家自己在同行。在这幅丈二山水的下面,主人陈列了几方他所喜欢的石头,造型自然各显神韵。郭老曾有诗自述说:“我亦爱石人,爱石之性坚,纵使遭磨砻,以方寓于圆。”窗台上钟的指针标示着郭沫若去世的时刻:下午四点二十分。
郭老的办公室跟客厅东面相接。在办公室里,郭沫若常用的办公桌上,台历翻开在他去世的日子;他常用的助听器、茶碗还放在他手能够得到的地方;他用蝇头小楷抄录的儿子的日记仍整齐地摞在桌上,那是他对儿子们的纪念,因为他有两个儿子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不幸去世了。毛泽东手书《西江月·井冈山》和于立群录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分别挂在两侧墙上。南窗下面对面放着两张书桌,主人常用的是东边那张。黑电木的墨盒,北京牌的蓝黑墨水,普通的极品狼毫„„郭沫若就是利用这些最平常的文具在他的晚年完成了关于《兰亭序》真伪的论辨,以及著作《李白与杜甫》、《出土文物二三事》,还有他去世之后成集的《东风第一枝》和平生最后一部译作《英诗译稿》。
办公室东边的小门通向卧室,这是东耳房。卧室整洁俭朴。装有百纳本的《二十四史》黑色书柜,伴着一张棕绷床,绿格子的床单使小屋里的空气格外宁静。床边摆放着郭沫若常穿的“内联升”圆口布鞋。
在郭沫若纪念馆四合院西厢房,有一只没有油漆的日本式木匣,木板已经被岁月涂成棕灰色,走到近处才看见上面“沧海遗粟”四个楷体字。别看它毫不起眼,但就是这只木匣却在70余年前让整个中国学界感到振奋。木匣里曾经装有九种甲骨金文著述手稿,是郭沫若流亡日本期间的学术研究的精华。郭沫若在研究中国历史的过程中,对传世文献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他要寻找第一手资料,即未被后人加工过的、确实足以代表古代的那种东西,于是他开始了对甲骨文、金文的研究。1929年,郭沫若完成《甲骨文字研究》一书,这是他为探讨古代社会的实际而进行古文字研究的第一部著作。在随后的几年里,《两周金文辞大系》、《金文丛考》、《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石鼓文研究》等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一部接着一部问世,使古文字学权威们也感到是不可理解的奇迹。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郭沫若决定秘密回国。为了避开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视线,他暂别妻小,只随身带了一支钢笔,便离开了日本。他在日本期间的大量珍贵手稿都留在了这只木匣里,放在日本。直到1957年春,木匣才被友人送回到主人身边。郭沫若对此感慨许久,题写了“沧海遗粟”四个大字,并写下几行小字记述了木匣的辗转经历。
第3篇:游鲁迅故居
游鲁迅故居
国庆节里,我没有去一望无际的草原,也没有去有趣的罗蒙环球城,而是去了绍兴的鲁迅故居。
来到鲁迅故居门口已是人山人海,“我们不是来看鲁迅故居的,而是来看后脑勺!”妈妈在一旁风趣地说了一句。
我们首先参观了三味书屋,理由很简单,因为那里排队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少。刚进入我就不满地说:“我看这应该叫“一味书屋”,一股浓浓的是臭豆腐味。”就要到鲁迅学堂了,妈妈兴奋地说:“源宝,等会儿你坐到鲁迅小时候上学时的座位上给你拍张照片。”走进学堂,学堂里的物品都被栏栅围在里面,妈妈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无精打采地说:“原来只能看啊!”
听爸爸妈妈介绍鲁迅先生的位子上还能看到一个“早”字,这是先生提醒自己上学不能迟到。可是鲁迅先生的课桌在最角落,我们不能靠近,我没有亲眼见到“早”字,有点遗憾。学堂后面有个小园子,学习
第4篇:陈云故居观后感
陈云故居观后感
2012年6月30日在我们金桥爱丽丝党支部焦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联一起参观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家,中国共产党第一代核心领导人陈云同志的故居。
炎炎夏日,经过一个小时的路程,我们一行七人来到了陈云故居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在广场中央陈云铜像栩栩如生--身披大衣端坐在石凳上,面带笑容,放眼 远眺,一如以往的亲切、质朴和睿智,勾起大家对他深深的怀念和尊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纪念馆的三个展厅时,看到了很多陈云同志的手稿、物品、图片和一部纪录片,脑中浮现出了陈云同志为党和国家事业呕心沥血的身影。陈云同志的一生为了党、国家和人民,始终任劳任怨,战斗在最前线,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胸怀。
陈云同志1905年出生在青浦区练塘镇,他两岁丧失,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