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的讲课稿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26 07:14:0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圆明园的毁灭讲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讲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下面是*****小分享的圆明园的毁灭讲课稿,更多相关资讯请点击(www.ruiwen.com/wenxue)。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四年级的学生,知识面较宽,对新鲜事物注意力持久,已具备了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理解能力,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但当今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一般囿于文字介绍,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切实地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注重学生的自我阅读,自我理解和情感体验,教师在关键处作些点拨和引导,体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1、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训练学生在读中认真思考、认真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

3、通过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流程

一、从图入手,形象感知

(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课文插图画的是圆明园毁灭后西洋楼的一片废墟,史书记载,西洋楼是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和法国蒋友仁、王致诚等人设计、监造的,是圆明园一处西洋景观。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景物并抓住其特点进行叙述。

如今,我们只能看到荒草丛中、乱石堆上几根劫后残留的烟痕犹存的`石柱,石柱上雕饰的长青藤依然顽强地攀附在石柱上,远近石柱子高低错落,我们不难想象出此楼昔日的宏大与辉煌,四周绿树郁郁葱葱,飒飒作响,仿佛向世人诉说着什么,那么,这破败、荒凉的圆明园废墟,昔日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师加以引导、梳理、评说,突出废墟的衰败,引起学生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

此环节设计的主要意图是利用图像造成强烈的视觉形象,为形成图、文内容(景物)的强烈反差打好基础。

二、探索内容,生成情感

1、默读二到四自然段,概括地说一说你读到的昔日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课文又是怎样概括的呢?齐读。

2、请你以小组为单位,以读读、品品、感悟的方法合作学习。

3、汇报自学,相机点拨,深入理解

(1)第二自然段:指名学生上黑板画出圆明园的整体布局示意图,理解“众星拱月般地环绕”的意思。板书:规模:非常大。

(2)第三自然段:在学生读、品、悟的过程中结合课件讲解“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是杭州“西湖十景”中的两处,补充瑶台、武陵春色的出处,引发学生进行想象,体会为什么作者会产生“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置身在幻想境界”的感觉,并想象着读文。

讲述:这样的一座宏伟壮观的园林,汇聚了天下风光的迷人景色,融合了中外风格的建筑艺术,当你漫步圆内--(引读)流连其间--(引读),谁还想再读一读这句话?难怪课文中称----“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了解了昔日的圆明园的景象,你觉得圆明园怎么样?

板书:景观千姿百态。

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二、三自然段?让学生再次投入地读一遍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去想象圆明园中的辉煌景观。(通过逐层深入的读,个性化的品,使学生展开想象,生成自豪感、美感)

(3)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从年代之长、物品之多、价值之贵三个方面体会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板书:收藏:最珍贵文物。

如果圆明园的文物还完好无损地在那儿,我们应该以怎么样的心情读第四自然段?谁来试一试?

(4)当你了解圆明园的灿烂文化和辉煌景观之后,你对它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想到了什么?

三、领悟中心,升华情感

1、圆明园是一个奇迹,是一个神话,如果圆明园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现在看了该是多么自豪!可惜,它被英法联军掠走了,搬走了,毁掉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月10月6日,这是中华人民的国耻,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看一看“火烧圆明园”的资料片,能说一说你读到了怎样一种情感或你产生了怎样一种情感?(恨,一恨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的无耻;二恨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惜。为失去园林艺术的瑰宝和无价的文物而痛惜)

2、想想你能不能用“不但……而且……甚至……"的句式来说说强盗们毁灭圆明园的经过。板书:掠、搬、毁、烧。

3、价值连城的国宝统统掠走、搬走,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最可恨,他们企图放火烧毁罪证,罪行是活的东西,销毁了吗?请同学们再看书,这就是帝国主义的嘴脸,带着你的满腔仇恨一齐把最后一段读一读。(学生思想上形成强烈反差,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不平衡,怒火中生,此时读课文,无须从技巧上指导,感情是体会出来的,是感悟出来的,学生通过悟,将体味出一个“恨”,学生会读得很到位)

4、再读第一自然段,圆明园的毁灭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确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板书:损失不可估量。

然而仅仅是个损失吗?你对作者对这一部分的议论有意见吗?我想每一个中国人读了这篇课文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再次多媒体显示课文插图)看了那样好的皇家园林变成残垣断壁,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对自己,对别人,甚至对至今还在搞霸权主义的国家说。把此时此刻要说的话写下来。写后交流,即时评价,激发学生的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结语:

虽然140多年过去了,但当年的这把火把耻辱烙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为了让历史永远成为过去,让我们发--奋--学--习--振--兴--中--华!

拓展阅读:圆明园的毁灭资料介绍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原为清代的皇家御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全园占地5 200余亩,方圆20多华里。全园建筑总面积超过故宫。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园的总称,占地甚广。圆明园是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5处景观,有些景观的命名,直接以水为主题。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汇集了天下胜景和名园精华。在圆明园的鼎盛时期,这里既是具有空前规模的皇家园林,又是清代皇帝发号施令、行使权力的统治中心。从康熙到咸丰,6个皇帝每年总有三四个月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当年的大宫门两旁,曾设置了内阁、六部、军机处等中央政府部门的办公处。在西北面的一片废墟残迹中,仍能寻找到几组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举行盛大宴会的“九洲清宴”、供奉历代清帝影像和祭祀用的“安佑宫”和藏书楼“文源阁”等等。​​

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还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长春园的北端,原建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其中有座“西洋楼”,由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等外国专家设计,创建于清乾隆12年至24年(1747—1759),建筑用料大量是精雕细刻的石材,主要景区装置了多种形式的水池和机关喷泉。园路铺饰、绿篱修剪,以及围墙、石雕、铜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楼顶却铺上了中国特有的琉璃瓦,墙壁上镶嵌着琉璃砖,同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迭石技术和砖雕工艺。这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园内还收藏了极为丰富的举国珍宝、稀世文物,堪称是东方文化艺术宝库。

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艺术价值极高。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宝11天,并纵火焚毁三天三夜。198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集资修整,万春园、福海、万花阵(欧式迷宫)等逐步恢复,定名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第2篇:《圆明园的毁灭》讲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第 二 课 时

——高村小学 牛聪聪

【教学目的】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理解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难点:理解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谈话导课

同学们,这幅图你们熟悉吗?这是什么地方的图片?(圆明园遗址)圆明园的这个残垣断壁在风雨中已经伫立150多年了。昔日的圆明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它又是如何被毁灭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圆明园的毁灭》。

二、走进开头,读文引发质疑

1、现在请同学们翻到第二十一课,快速阅读全文,然后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昔日圆明园的景观,哪个自然段写它的毁灭?想一想: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圆明园的辉煌(布局、建筑、收藏)

2、圆明园有着怎样的布局,找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哪个词准确的概括了它的布局特点呢?(众星拱月)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说说看。)(2)在这个规模宏大,布局特别的圆明园中有哪些美景呢?(课件出示圆明园平面图,介绍其布局特点))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能记住多少建筑或景观?

(1)殿堂、亭台楼阁、山乡村野、蓬莱瑶台、“买卖街”、武陵春色、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安澜园、狮子林等。

那么多名胜古迹都汇聚在圆明园内,难怪法国大作家雨果称赞道:“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让我们再次走进圆明园,跟老师一起读。过渡:圆明园这么多美景,你们想亲眼目睹一下吗?

(2)出示圆明园美景

(3)这么多的景物,真是目不暇接。同学们,假如你有幸漫步圆明园内,你有怎样的感受?

4、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1)圆明园内有哪些珍贵的文物,书中是怎样介绍的?(2)从先秦到清朝大约多少年的时间?(两千多年)

(3)经历大约两千三百多年的时间。想想会有多少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请用自己能想到的词语来形容。

(应有尽有、不计其数、成千上万、数不胜数……)

三、结尾,感受被毁之耻

学到这里,你能用文中中的话说说圆明园是怎样的园林?这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然而却在1860年10月,化成一片灰烬。我们刚才所看到风格各异的建筑没有了、诗情画意的景观没有了、成千上万的历史文物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一堆废墟和残骸。

1、用一个词形容你现在的心情。(悲痛、愤怒、伤心)

2、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读第五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用比划出描写侵略者野蛮行径的句子。

(凡是、统统、任意)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和贪婪。

3、在文中找出四个字来概括侵略者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4、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悲痛和惋惜。重读最后一句。

四、园林被毁,拓展引发深思

(1)圆明园彻底地毁灭了。给我们带来的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在这段话中最触动你的词是哪一个?(不可估量)

(2)烧毁的不仅是建筑和文物,还有倾注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啊!甚至烧掉我们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些都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所以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

(3)面对圆明园的废墟,你想说些什么呢?可以对英法联军说、对当时的皇帝说、对当时的老百姓说、对自己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发展史上一段无比屈辱的历史,国家主席习近平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让我们铭记历史,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受欺凌。今天我们要认真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让历史永远不再重演!

(4)请同学们全体起立,举起你的右手,让我们共同宣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五、课后作业:

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2014年11月

第3篇:《圆明园的毁灭》的讲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的讲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讲的是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任意抢拿,放火焚烧圆明园的可恶行径。

一、说 教材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这篇课文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作者想让学生感受到的除了因祖国过去的贫病饥弱而忍受的耻辱以及由此而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A类: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结合课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圆明园的毁灭的讲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圆明园的毁灭的讲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