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指南针》教后记(教师中心稿)
日前,区教研员到我校巡查听课。我选择了文言文《指南针》作为开课教材。选择这篇文章出于几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我个人比较喜欢历史,较擅长文言文的教学;另一方面我认为这篇课文值得花大力气教,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向往。我按照二期课改的精神精心准备,并围绕指南针的制作设计了几个小活动,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对于这堂课,就我个人而言还是比较满意的,很幸运也获得了教研员的认可。然而,成功的喜悦只持续了短短的几天。本单元的测验卷一改出来,我便惊讶地发现课内文言练习《指南针》的情况惨不忍睹。学生对于一些基础的字词的理解,对课文语句的翻译掌握的情况很差。联系课上学生踊跃的发言,对活动极高的参与热情,对比考试中反映出的糟糕情况,我陷入了深深地迷茫中,为什么会这样?我思索着……
回顾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应该不会存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从教学内容上看,在紧扣教学重点,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上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对于重点字词的理解上,我更是给予同学们足够的时间讨论、查字典,并请同学上讲台讲解。在对内容的理解上,也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讨论为主,我的讲解为辅。对照过去对二期课改内容的学习理解,我认为这堂课是符合二期课改精神的,那问题出在何方呢?
经过一番艰难的探寻,我发觉原因可能就在于这堂课我是有意识地按照二期课改的精神来上的,但我们的学生习惯了小学里填鸭式的教学,对于这种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相当不适应。学生尚不具备在讨论中总结重点、要点的能力,还需要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将重点、要点提炼总结出来,对学生加以提点。由此推而广之,我不禁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感到推行二期课改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极其必要性。要想改变学生学习习惯,使之适应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对于二期课改我们不能单纯追求形式上的贴近。我认为如需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推行二期课改精神,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抓好一个衔接过程。既是小学和初中的衔接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从填鸭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的衔接。这是一个系统过程,不是开个会,发个言就能作到的,需要长期扎扎实实地工作。虽然这项工作看似不怎么起眼,但它却是全面推行二期课改精神的基本条件,也是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必由之路。
通过这次的开课及以后的思考,我感觉对于二期课改的把握有了一个飞跃。原先只是思考如何从老师的角度去改变思路,从形式上去接近二期课改的要求,把握它的脉络。但现在我发现更重要的在于如何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够真正适应二期课改的教学思路。而这,我想也是这次上课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吧。
鲁迅中学
2003/12/14
第2篇:《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教学后记(教师中心稿)
四十一中王立
对于人物传记的学习,关键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对文章写法上的把握,一是对人物性格、品质上的把握。意即通过系统教学,教会学生如何辩识、阅读传记类文章;同时通过阅读、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反思自己,以达到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培养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使上述目标的实际效果得到巩固、强化,我还通过各种作业的布置来实现。如在课前让学生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利用计算机、图书馆等)搜集各种音像资料,制成各种形式的作业(手抄报、WORD文档、.PPT格式的幻灯片文件),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对人物的理解,还使他们的学习热情愈来愈高涨,更锻炼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可谓一举三得。又在课后让学生抒写自己的感受,无疑是在认识上对课下所查材料及课上所讲内容的一种提炼、延伸。凡此种种对于教学是有极大帮助的。
第3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中心稿)
教是为了不教
不能迅速地发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不能尽快解决的问题就是最难的问题.学习洋思,走进洋思,我们不能不被洋思人这种善于发现并及时解决疑难的精神而感动.干工作并不难,干好工作却很难,难就难一个“实”字.洋思人能在平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差异.能在课堂上扑捉到学生身上折射出的细微的信息,能透彻洞察学生的思想变化与情绪波动,能及时了解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欠缺并予以及时,准确,彻底地解决,难怪洋思人敢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一) 自学指导化整为零,化繁为简
课堂教学应注重自学的指导,以减少学生的盲目性,节省时间.问题设计尽量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教师应善于将大的疑难化解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这样就化难为易,化整为零.使所有学生包括学习不好的同学也能摸得到,够得着,能及时将问题解决.同样能培养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