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岸》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26 07:13:1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对岸》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画一幅画。不过这次画画有点儿特别,既不用彩笔,也不用颜料,就用我们的心来画。你可以睁着眼睛,也可以轻轻地闭上眼睛。

这幅画上有一条河。河上漂着一条船。河边,站着一个孩子.也许是男孩,也许是女孩……你们看到了吗?说说看到的画面。

生:我看见一条长满芦苇的小河,’有一条船,一个孩子凝视着它。

师:芦苇丛、小河、一条船,画面真美。

生:我看到有一个很可爱的孩子站在岸上。

师:岸上的孩子在干什么呢?

生:他在望着小河的那一边。

师: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就是关于一条河、一条船和一个孩子的故事。这条船有点儿特别。是一条渡船。知道渡船的航线吗?(生迟疑)是从哪边航到哪边?

生:是从河的一个对岸到河的另一个对岸。

师:一个对岸。另一个对岸?那你比画一下,一个对岸在哪边,另一个对岸又在哪边?

生:(边比画边说)“一个对岸”是这边,“另一个对岸”是那边。

师:“对岸”,就是针对“这边”说的。想想,你站的“这边”能说“一个对岸”吗?

生:是从河的这边到河的那一边。

师:这么说就准确了。再想想,渡船只是单方向航行的吗?

生:是从河的这边到河的那边,再从河的那边回到河的这边。

师:就是这么渡过来渡过去,渡过去渡过来。这边叫“此岸”,那一边呢?

生(齐):对岸。

师:对,叫“对岸”,也叫“彼岸”。(板书:此岸--彼岸)

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对岸”。它的形式也稍稍有点儿特别,看上去既有点儿像散文。又有点儿像--

生(齐):诗歌。

师:我们叫它--散文诗。

师:下面,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课文。(生自由读课文)

师:这首诗有三节,请同学们分节朗读。

这一环节,着力指导学生将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好长句中的停顿:“牧人使他们呜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只留下豺狼在这长满着野草的岛上哀叫。”教师以前一句为例。教会长句句中停顿的方法,即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牧人使什么到哪儿去。而后引导学生尝试朗读后一句。

2.指导读正确“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一句,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印”连在一起,想想怎么读。

3.指导读好“俯伏”.“俯”是第三声,“伏”是第二声。

4.正音“一行儿”“鹜”。

释义:“鹜”,鸭子。野鹜.野鸭。介绍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师:“长草顶着白花”.如果周老师说“开着白花”.意思一样吗?

生:我认为那是拟人的句子,好像一个人头上顶着白花。

师:既然是拟人,你觉得长草像什么样的人?

生:我觉得长草像个身材修长的小伙子.白花就是他们的帅帅的帽子。

生:我觉得长草像少数民族姑娘,头上顶着漂亮的头发。

师:那是她们盘着的发髻。

生:我觉得长草像潇洒的杂技演员,杂技演员功夫很好的,头上顶着东西。

师:大家的想象都很有意思。无论是帅小伙的帽子,还是少数民族姑娘的发髻,或者是杂技演员的道具,你们都是依据了同一个字一

生(齐):顶。

师:可见。“顶”一定在上面.“开”则可能--

生:开花可能在上面,也可能在下面或其他什么地方。

师:是的,“开”可以是各个方向的。同学们想象着帅小伙、杂技演员或者漂亮的少数民族姑娘,一齐读这句话。(生读)

师:另外,你们发现了吗,这首散文诗每一节最后一句都是一样的--

生(齐读):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生朗读全文)

师:孩子们,你们站在河边,要到哪里去--

生(齐读):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师:我为什么那么迫切地想到河的对岸去呢?轻轻读读第一、第二节,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生轻声读)

生:我认为他想去对岸看看那些古怪的池塘。

师:怎么古怪?

生(读):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围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师:如果这么写:“有好些古怪的池塘在这个高岸之后”,你们去的愿望还这么强烈吗?

生:“据说”就是听人家说的,因为光是听人家说,就很想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生:你这么说就表示很肯定的意思,就没有神秘感了。

师:哦,没有神秘感了?哪两个词语有这么神奇的力量.能给我们带来神秘感?

生:是“据说”和“藏”。

师:光听人家这么说,自己没看见.心里真痒痒,就真想去看看。耳听为虚--

生(齐):眼见为实。

生:“藏”字还让人感觉池塘似乎故意跟人们捉迷藏,不让大家发现它。

师:确实是的,很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谁能读出神秘感?(指名读,指导声音轻柔些。)

师:请大家继续说说我为什么想到河的对岸去。

生:我想到对岸去是因为河对岸有更美好的生活。那儿有一群一群的野鹜,有茂盛的芦苇,水鸟在那里生蛋;有竹鸡跳舞,还有长草顶着白花。

师:是的。读这样的诗句总是叫人浮想联翩。读读这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哪一幅场景最让你浮想联翩?(生自由轻声读)

生: “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这个场景很美。

师:我们来想象一下,跳舞……细小……足印……使人仿佛看到什么?

生:我好像看见一群芭蕾舞演员踮着脚尖,在转圈。

师:请你读出看芭蕾舞的感觉。(生读)

生:“长草顶着白花”,花非常多,散发着芳香.很美。

生:我觉得黄昏时最美。

“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师:有同学说长草就像帅气的小伙、潇洒的杂技演员。现在.帅气的小伙要彬彬有礼地邀请美丽的月光姑娘来它们的波浪上浮游.谁愿意到前面来做个相邀的动作?(指名一男生做)还颇有点绅士风度呢。仅仅是一个长草小伙邀请月光吗?

生:不是。书上说“长草的波浪”,密密麻麻很多长草在一起,风一吹,才会形成波浪。

师:噢,一大群英俊帅气的长草小伙像杂技演员一般头顶白花.向柔情美丽的月光发出邀请。这般景象真是迷人,怎不叫人向往!女同学一起朗读。 (女生读)

师:同学看,在对岸,白天,野鹜飞翔,水鸟下蛋,竹鸡翩翩起舞;黄昏,长草白花,月光浮游,远处,豺狼叫唤。当然.肯定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生物。从它们的生活中你觉得那还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生:我觉得那儿很悠闲自由。

生:我觉得那儿很快乐,大家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谁来管。

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叫自由。那儿野草丛生.是个荒野,是个自然的世界,各种生命都能在那儿自由生长。

师:刚才大家说了那么多别的生物,看看人们呢?

生:我觉得人们在那儿很忙碌,是个繁忙的世界。

师:你怎么看出繁忙的?读读具体的诗句。

生(读):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在那边,牧人使他们呜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

师:那是说人们在那儿生活非常充实。请同学推荐班上一位最能表现这景色的同学朗读。

(生推荐读)可是,这般奇妙的景象我能看见吗?

生:我不能看见。是“据说”听来的。

生:据说“藏”在这个高岸之后。

师:越是美妙.想过去看一看的心情就--

生:越是迫切。

师:彼岸的世界真是谜一样神秘,诗一般美妙。难怪那个孩子说,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咱们再看站在河边的这个孩子.看他的眼睛、身子、脚尖,甚至那双小手,你觉得一定是怎样的?

生:他踮着脚尖,看对岸是怎样的。

生:他的心中充满渴望,他在心中说,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师:同学们。假设我们就是那个孩子。某一天。某一个时刻,我们真的从此岸来到了彼岸,这时,你看到了什么?你会怎么急切地告诉人们--(引读第一、第二小节)

师:在尽情地享受完对岸的风光后,我们再一次站到了河边,面向河的对面,这时,你发现原先的此岸和彼岸起了怎样微妙的,甚至奇妙的变化?原先的……变成了……

生:原先的此岸变成现在的彼岸,原先的彼岸变成此岸。

师:那就站在岸边。看着对岸,看着原先的此岸。亲爱的孩子,那儿有什么?有谁?

生:那儿有人一大早就乘船过来。

生:那儿有我温馨的家。

师:当我们肚子饿了时候一

生:有妈妈正拿着喷香的饭菜等着我回家。

师:是的,那儿有亲爱的妈妈,有母亲的呼唤,有喷香的饭菜,有可爱的伙伴……此岸永远是我们站立的地方,是我们栖居的家。你开始怀念,开始思乡。

于是,你心里产生了什么愿望?

生:我要赶快回到原来的地方。

师:彼岸有我们美丽的梦想,此岸有我们温暖的家园.两者都需要,都向往,这时,我们就在心里美美地想,最好……

生:最好此岸和彼岸连在一起。

生:我最好做一个船夫吧。

师:为什么呢?

生:船夫可以撑着渡船在两岸间来来往往。

师: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三节。(生读)这一节你们有什么感到奇怪的地方吗?

生:为什么村中沐浴的男孩女孩要诧异地望着他?

师:因为他渡来渡去呀。

生:为什么说“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做事”?

师:联系诗歌,想想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因为“我”舍不得妈妈,他总是在说“妈妈,如果你不在意”。

生:因为“我”喜欢美妙的彼岸。

师:我们回头再读读第一、第二节,也许体会会更深些。

(生读)

师:泰戈尔热爱自然,热爱乡村,热爱母亲,他留恋着那块土地。

师: “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看着这个孩子的深情凝望.听着他的深切呼唤,我想问你们,那些美好神秘的彼岸景象是他实实在在看到的吗?

生:那是他想象的。

师:那其实是一个梦。是一个孩子美丽神奇的梦。这时。我不由想起了另一个孩子。

出示: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向往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师:你们觉得这两个孩子像吗?

生:我觉得像,他们都是怀着一种向往。

师:向往什么?

生:文中的小孩想到彼岸去,诗中的小孩想到山的那边去。都想探索奥秘。

师:他们都想探索未知。看着这两个孩子渴望的眼神.我觉得这两个孩子越来越熟悉了。而且一下子想起了很多很多的孩子,你们有这样的感觉吗?

生:我想到了我自己。因为我有时候为了发现一些东西不惜一切代价。

师:原来你就是那个小孩。

真高兴,那个小孩就在咱们班。

生:我觉得我们全班同学都像那个小孩。比如我们班有同学喜欢画画。渴望成为一个画家。

那就是他的对岸。再比如我的同学喜欢小制作。虽然他的爸爸妈妈不怎么赞成怕影响学习,但小制作给他带来了快乐,我觉得那也就是他的对岸。

师:说得多好啊!其实我们全班同学、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这种幻想、求索,都做过这样的梦。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个小男孩在家门口泥水地里疯玩.溅得满身泥水,突然,他兴奋地大喊:“妈妈。我要到月亮上去了!”妈妈一边做饭一边说: “别忘了回来吃饭啊。”这个孩子。就是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你看,那个美好神秘的对岸在河的那边,在山的那边,甚至在月亮上。其实,它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你们认为是哪儿呢?

生:都在心里。

师:这是一个人心灵世界的此岸和彼岸。千百年来,人类总在不停地追问: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要回家。就在这种不断的穿梭、往来、对话中,你成了一个心灵的摆渡者,我们应该做这样的船夫。让我们尽情诵读全诗吧!

(生激动地齐诵全诗)

师:我们应该记住这位给我们带来美好享受、启发我们不断思考的智慧老人、印度“诗圣”--泰戈尔。(显示泰戈尔像)还应该记住他的这本散文诗集--《新月集》(显示封面)。

当然,还希望大家记住《新月集》中的这个故事,一个孩子、一条河流跟一条渡船的故事。

课文:

我渴想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在那边,牧人使他们呜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长满着野草的岛上哀叫。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藏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骛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周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天.早晨变为正午了,我将跑到你那里去,说道:“妈妈。我饿了!”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树底下,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做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郑振铎译)

第2篇:《对岸》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由泰戈尔诗文的名言名句导入

2.简略介绍作者生平,听录音朗诵

3.直接分析文章,提问法:(要求落实到段落、句子,甚至是字里行间)

①对岸有什么?

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③“对岸”“妈妈”又有什么象征意义?

4.由译者对《新月集》的评价,小结泰戈尔诗文的艺术特色

六、 教学过程 :

1. 导入 :

(由学生课前五分钟讲话时用泰戈尔诗集中大家所熟识的名言名句进行点评导入新课)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泰戈尔先生用如此优美而恬静的语言向我们展示生活的真谛,平常在生活中我们也对泰戈尔的诗耳熟能详,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全面了解一下印度诗人泰戈尔。

2、作者简介:

泰戈尔是印度孟加拉地方的人,印度是一个“诗的国”,诗就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泰戈尔出身于19世纪中期印度的名门望族,从小受过良好的氛围熏陶,主要进行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活动的创作,诗集主要有《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因《园丁集》而获诺贝尔奖。

泰戈尔的诗正如天真烂漫的天使的脸,看着他,就“能够知道一切事务的意义”,就感到和平,感到安慰,并且知道真相爱。有人认为泰戈尔的著作能够在全世界流行,一半在于他思想中的高超的理想主义,一半在于他作品中的文学的庄严与美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散文诗《对岸》,先听一听录音朗诵。同时思考练习一。

3. 文章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 :

(1)“我”想象中的“对岸”,有着怎样令人神往的美妙的景象?描绘一下!

明确 :“我”想象中的“对岸”,是一片世外桃源般地,恬静闲适。丰富极具田园气息的神奇乐土。在那里,人们耕耘,放牧,各种飞禽鸟兽哦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栖息生长,连长草在月光下也呈现出异彩。(学生作答,教师稍加肯定)

这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前面两部分,耕耘放牧这些都是人的活动,所以,这一幅“对岸”的画面是淳朴无华的农庄田园,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即使那里的人和物都是那样的普通平常,甚至夜里还会有“豺狼 ”,但在孩子的眼里仍就是个可爱而又令人好奇的地方。

而第二幅画面中并未涉及到人,“对岸”普通池塘的周围,在孩子看来,飞禽走兽,一花一草,都有生命有情趣,“对岸”是自然界的万物自由自在生长的地方,一个美丽愉快而令人神往的地方。

(2)想象如此美妙的景象,作者寄托着怎样的愿望和追求?

明确 :请看文章第三部分。(先选其中几个句子朗读一下,逐句分析)第一句话看似简约,平淡,实际上却是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孩子内心的阵阵波澜,在同龄伙伴那种“诧异”目光的注视下,自由地渡来渡去,心里是多么地喜悦,得意神气啊!第二、三句:在自由自在的大地上玩耍,肚子饿了可以找妈妈,天色昏暗了可以回家,多么令人眷恋。作者热爱母亲,热爱故土,热爱大自然之情正是体现在每段最后“要做这渡船的船夫”,而不是简单地离开。

(3)文章中反复提到“妈妈”,这有什么作用?

明确 :“妈妈”和“对岸”都是作者感情寄托的一部分,通过对

“妈妈”和“对岸”来表达作者对生活,对自然,对故乡和人民的热爱。而且,文章全篇都是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以一个儿童的口吻来描绘“对岸”,因此,“妈妈”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小结 :总之,《对岸》写儿童心理,写一种渴求和向往。诗人以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朦朦胧胧的意识,纯真的感情描绘了三幅图画。

4. 诗文的艺术特点及现实意义 :

《对岸》选自《新月集》,译者郑振铎先生曾把《新月集》与安徒生的童话相提并论。赞叹《新月集》的文字也具有“不可测的魔力”“它把我们从怀疑贪欲的成人诗集,带到天真秀嫩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是一部优秀的“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最好的诗歌集”。他的诗虽然有时沉寂,但微妙幽婉,具有很深的感化力,甚至于他的戏剧,小说,论文也是充溢着诗的趣味与音乐似的词句。在印度,有人说泰戈尔的诗,每天读一行可以把世上一切烦恼都忘了,也有人说“他是我们圣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绝生命,而且还能说出生命之本身的,这就是我们爱他的原因了。”

在中国,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在印度,泰戈尔创造了一个和谐美满的永恒国度;在欧洲,其一的童话世界力,处处是欢声笑语的幸福。而今天,无论中西,许多大城市高楼林立,重压力,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关闭在水泥森林了,回归本真,回归自然正是所有人的心声。

第3篇:《对岸》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诗人对于“对岸”富有想象力的图景描绘,体会蕴涵其中的童真童趣,进而探求文章主旨,通过比较译文异同了

解泰戈尔散文诗的特点。

3. 教学突破口:“我”想象中的“对岸”,有着怎样令人神往的美妙景象?在这种景象的描述中,寄托哦着诗人怎样的愿望和追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品味一篇曾影响过我国几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对岸》,一起走进一位曾对我国现代文学史特别是诗歌史有着非凡影响力的东方作家--泰戈尔。(泰戈尔像投影)

二、 授课

1. 听配乐朗诵(板书“走进泰戈尔的心灵世界”)

2. 很明显,诗人是以“我”的视角来写的,那么,“我”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从体会朗诵的语气语调、诗歌的内容下手,不难想象,“我”是一个充满着好奇和幻想,做着船夫梦的孩子。

3.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描绘“我”想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对岸》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李清华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和散文诗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作者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道理。

3、体会诗在表达上的方法。

4、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两课时

教学准备:

拜读泰戈尔《新月集》的其它诗篇,对《新月集》的思想内涵有一个整体把握预习时把两首诗结合来读,整体感知,并把不懂的词语、内容划下来,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对岸》

一、导入

1、介绍泰戈尔和他的《新月集》。

2、齐读课题,并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检查预习情况。

3、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课文,说一说每一部分散文的意思。

2、学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风筝》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注:《风筝》,作者鲁迅,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课文,本文为深圳大鹏华侨中学创省一级学校评估期间优质课的课堂实录,自信这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公开课!

《风筝》教学实录

署名:陈晓涛

师: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应该接触到了不少鲁迅先生的作品吧,下面就请你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先生的作品。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少年闰土》。

师:很好,不过老师要更正一下,《少年闰土》是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请大家再说说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

生:《社戏》、《孔乙己》、《阿Q正传》、《铸剑》。

师:真了不起,你居然知道鲁迅先生这么多的小说,连选自《故事新编》的《铸剑》都知道,不会是看了参考书吧?下面我再请同学们谈谈鲁迅先生的作品集,知道的同学请举手。

生:《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教室地点:湖北黄石八中初一(8)班

教师姓名:miao

屏幕显示:《考试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师:我请一位同学能否用滑稽的语调把这首《考试铭》读一遍,谁愿意?

生:读(带有方言的语言;其他同学笑)

师:读的很幽默,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生(齐):《陋室铭》

师:对,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考试铭”只是一种模仿,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那篇传诵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孔雀东南飞》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中学课本里有许多传统名篇。它们的魅力就在于能让你百读不厌,常教常新。我正是力图从这点出发来教《孔雀东南飞》的。本篇是一首著名的乐府诗。所以,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特征及多种表现手法,从“诗言志”的角度出发,了解刘、焦婚姻爱情悲剧及其原因,借助人物对话体察人物性格特征及人性美是教学目标;本篇文言词语不少,特别是偏义复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也必须掌握。从教学方法上,让学生读、感悟是重要手段,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是关键。

 

二、课堂实录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结构,了解了课文情节,特别学习了“相”的用法和偏义复词想象。请同学公布课后作业的答案。

生1完成“相”的用法练习,生2完成其他练习。

师生共同评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分析人物。我们知道刘兰芝是本文的主人公,我们就来看看她是怎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对岸》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岸》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