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内经》冬季养生知识
《内经》冬季养生知识
引导语:四季之中,冬季是补养的最佳季节。故笔者从中医角度,结合后代医家的《黄帝内经》浅谈冬季养生。
原文: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冬季古人强调的是睡眠时间要充足,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了才出来活动。冬季是阳气闭藏之季,我们应该适当的把自己的身心都藏起来。而夜晚没有太阳的时间更是阳气最薄弱之时,这时候大家最好要在睡眠中进行调养,最佳的睡觉时间是晚上10点之前。
原文: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冬季要注意让你的皮肤暴露在外。因为冬天人体自身会释放大量的能量来保暖,如果皮肤没有遮蔽的话,大量的阳气会从你的毛孔中泄散出去。亟:康熙字典说,敏也,疾也。可见保暖不够的话阳气的流失是非常迅速的。同样的,寒气也一定会从你的皮肤上趁虚而入。一旦寒气侵体,后患无穷。所以冬季要特别注意沐浴和穿衣的保暖。
原文: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在中医理论中,每个季节都与人体内的某一脏相对应。而冬季正是养肾的`季节。冬天养藏不得当的话肾精就会流失,造成一系列泌尿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水生木,冬天精无所藏,到了春天木气肝气就不得生发,造成手脚冰凉,抽筋等症状。所以冬天要特别注意腰部的保暖。
冬季进补
正因为冬天是收藏的季节,我们人体的能量会牢牢的保存在体内,所有进食的营养会得到充分的消化和洗手,所以冬季是滋补的季节。在所有的肉类当中,最适合冬季的是猪肉。因为猪肉性质偏寒,是属肾的,正好与冬天的气相符,因此冬天吃烤猪肉是很不错的选择哦!
还有一个推荐的食物是坚果类,由于坚果是植物的种子,把自己最宝贵的精华都藏在坚硬的壳中,等待着春天的萌芽。与人体收藏阳气的机理不谋而合。把坚果烤熟了之后阳气比较盛,更适合冬天吃。
拓展:
《黄帝内经》夏季养生
古老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告诉大家,”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
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这几句话涵盖了夏季如何养生的所有内容,我们要从古人的智慧里吸取一些能够受益的东西,与大家分享。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必须早起,才能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有利于我们长养阳气。夏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繁盛壮美的季节。
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之气已经完全交会,万物开始开花结实。人应当夜卧早起,不要对天长炎热感到厌倦,要使情绪平和不躁,使气色焕发光彩,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得到宣散,就像把愉快的心情表现在外一样。这乃是顺应夏气、保护身体机能旺盛滋长的法则。
可是一到了夏天天气变得炎热,很多人夜晚不睡觉,尽情的玩乐,不过午夜不睡觉,早上不起床。以为这样能把晚上耽误的觉给补回来,岂不知,晚上不睡是消耗阳气,早上不起封杀阳气,白天无论你睡多久的觉都不能补回晚上所消耗的阳气,现在的人为什么年纪轻轻都是阳虚体质,就是违背了夜卧早起的自然地规律。在者就是早上起床就开空调,到外面沐浴阳光的时间几乎没有。
“使气得泄”这是夏季养生的一个关键,要让身体的气脉舒畅,夏天更适合去锻炼运动,让身体微微的出汗,使气血更加的舒畅,本来夏季人体的毛孔张得很大,这是本能,要向外散热,这毛孔开着您在空调里面从早上九点开始,20度,这时候身体连个把门的都没有,寒气就大摇大摆的进去了,本来我们的身体要向外舒展,你把用空调的冷气把自己封住了而且把身体的毛孔都封住了,使气不得外泄很伤身体。
随着人们的认识深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已经不仅作为养生的法则,而是更多的被作为治病而运用于临床。如对阳气不足的哮喘病人,不用化痰镇咳药,只要在春夏季用艾灸补阳,温养体力,促使机体自然好转,可防止秋冬发作,其理由是借助夏天阳旺来培植秋冬之不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冬病夏治”
我们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就是因为夏天要让我们的气脉更加的舒畅。所以早上以及夏天,吃生姜、姜枣茶就是要让我们的气脉更加舒畅,使气得以疏泄。
“逆之则伤心”大自然中如果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就会生机勃勃,如果气候反常,就会破坏自然界生长的规律,万物就不能顺利生长,甚至会中途夭折。
人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顺应自然的长养之道,而用人为的方式干扰。就容易有心脏、心脑血管的疾病,或者抑郁症,中医来说这些人多是肝气不疏,心气不足,或是肾阳虚。尤其心气不足的人会很多,比一般人容易忧虑,容易看到别人身上不好的方面,有更多的悲观情绪。也跟生活方式有关,夜卧早起,早上起来锻炼身体、多晒太阳就会缓解。
如果我们的心有太多的委屈、怒气、郁闷、烦恼存在心里面,你说这个人容易不容易得心脏病?我们去医院做体检的时候发现器官是好,可我就觉得胸很闷,心率跳得很快。
其实有一点气滞血於,可能有形的心脏还没有出现严重的病变,身体还没有很明显的反映。这个时候就要意识到,我们有一些不符合养生之道的行为伤了自己的心。
“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如果我们没有长养好阳气、心气,到秋天的时候就很容易有这种痎疟和痢疾。为什么有的人寒热往来,会有少阳症。比如夏天本来应该出汗,让气舒畅,你这个时候天天在空调房里面,得不到释放,自然就潜藏在身体的经脉里面,到了秋天的时候你就会出现咳嗽、痢疾等症状。这是因为夏天生发得不好,很多的寒气停留在身体里面,到了秋天冬天就容易得大病。
很多的病我们讲,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病人在夏至的时候开始要做艾灸,或是药补,吃一些长养阳气天然的温热食物、药膳来调养。
第2篇:《内经》冬季养生
《内经》冬季养生
引导语:冬季是一个生机闭藏的季节,也是一年之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因此,冬季养生效果也是最好的,在我国古典医学名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养生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黄帝内经》说,冬季三个月,宜早睡晚起。冬季是一年之中最冷的季节,此时讲究养藏进补。
应早睡晚起,等到日光出现再起床;使情志埋伏、深藏;远离严寒之地,靠近温暖之所,不要让肤腠开启出汗使阳气大量丧失。
这是顺应冬气、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
中医认为生命的关键在于平衡。然而,现代文明的人类,却处在一个极不平衡的环境中,生态的破坏、生活的恶习、社会的压力等诸多因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使得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养生话题也日益热议,全民养生的浪潮已经掀起。四季之中,冬季是补养的最佳季节。故笔者从中医角度,结合后代医家的认识浅谈冬季养生。
《内经》与冬季养生
冬季是指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冬季于五行为水、五味为咸、五色为黑、五化为藏、五气为寒、五方为北、五季为冬、五脏为肾、六腑为膀胱、五官为耳、在形体为骨、在情志为恐。
◎《内经》与冬季疾病
《黄帝内经》有言: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相对缓慢,应顺应自然,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规律,倘若违背,伤害肾气,甚至到春季还会导致四肢痿弱逆冷。正所谓“冬伤于肾,春必温病”。
◎《内经》冬季养生原则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木,坏其真矣。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顺天守势,天人合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高度概括中医养生防病以及治病的机理,正气充盛与人体的肺、脾、肾有密切的关系,肺为卫气之本,脾为正气之源,肾为元气之根,养生最重要的所在就是养脾胃及肾脏。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正气虚主要源于肾虚,因肾为元气之根,阳气之本,肾主骨生髓。《素问·上古天真论》云:
“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通于冬气”。故冬季养生贵在养肾。中医认为“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
《内经》冬季养生方法
◎精神调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记载:“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以,若已有得”。
冬季万物肃杀,生机潜伏,阴气内藏,除要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的调摄不良的情绪,要以安定清净为根,同时应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干扰,使心情处于恬淡宁静的状态,不要妄事操劳,遇事做到秘而不宣,含而不露,令心神安静自如。
在藏神、养神的同时还要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乐观喜悦的情绪,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讲到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此外冬季要注意防止季节性抑郁症的发作,冬季草木凋零、日短夜长,易使人的身心处于低落的状态,尤其是体质虚弱或常年有病卧床的患者,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生活起居
《素问·上古天真论》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冬季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去寒就温”,但应忌向火醉酒,暴暖过汗。
冬季气候严寒易使各种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要预防大风降温等不良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对体质虚弱的人来说,备好应急药是十分必要的。
冬季穿衣要做到轻、软、暖、舒适,所谓寒从脚入,足部受寒势必会影响内脏,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不足,因此脚的皮温最低,足部的保暖显得尤为重要。故冬季应着透气性好的'棉鞋和棉袜,并经常烘晒以保持鞋内的干燥。
中医认为足部是人体阳经和阴经的交接地,分布有300多个腧穴,对全身的气血运行起到重要的作用,每晚睡觉前用热水泡脚可以舒筋活络,促进气血运行。而人体的六条阳经均在头面部交接,故“头为诸阳之会”,冬季用冷水洗面,可以促进头面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抗病防病的能力。
此外冬季为防寒,人们多门窗紧闭,致使冬季室内的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更严重,因此冬季应经常开窗通气,多晒日光,勤晒被褥,以清洁空气、醒脑提神,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能杀死人体皮肤表面的病菌,还能促进机体对钙、磷的吸收,有助于骨骼的发育,同时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灵枢·本神篇》提到: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冬季阳气肃杀、夜间尤甚,古人主张“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有言:
“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冬季养生还应注意节制房事,不能恣其情欲,伤其肾精。古人有言:“肾为封藏之本,精乃肾之主”。
◎饮食调护
冬季天寒地冻,人体的血液循环随之减慢,中医认为寒邪强盛易伤人体的阳气,因此冬季养生重在滋阴潜阳,尤忌生冷之物。
《素问·脏气法时论》有言:“肾主冬……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四时调摄笺》中讲到:
“冬之时,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病,故宜养心”。
这就告诉我们冬季滋补以养肾为先,饮食上应注意肾脏的调养、热量的补充,冬季要少食咸味,以防肾水过旺从而影响心脏的功能。可以多食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性,冬季吃此类食物易损伤脾胃,使脾胃功能减弱,血流不畅,而血量减少将严重影响到其他脏腑的血液循环,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古人有云:“冬三月,服药酒,立春止,终身如此,百病不生。”因此针对不同的人群,可配以中药调益滋补,例如可用阿胶配伍枸杞、淫羊藿以滋肾阴补肾阳;配龙眼肉以补血安神;配陈皮以去湿热健脾胃;配红参、淫羊藿以补血养阳,温暖全身;配当归、黄芪以气血双补;配山楂、山药以补血、健脾胃助消化等。
◎运动有度
《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提到:
“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
冬季运动应选择运动幅度小、热量消耗较大的有氧运动,可选择快走、慢跑等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切不可因忙于工作而放弃运动。
冬季是一个“养藏”的季节,也是一个“藏病”的季节。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足以说明冬季运动的重要性。
冬季锻炼应注意防寒保暖,晨起室外气温较低,运动前应做好准备活动,使人体的筋骨关节得到充分的伸展,且待身体暖和后再脱去厚重的衣服,此外冬季锻炼应循序渐进,运动有度,不能骤然剧烈运动,避免大汗淋漓,锻炼后要及时擦干汗液,换下已潮湿的衣服,着干燥的服装。
对于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呼吸道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晨运并不是最佳的时机,因晨起气温较低,而寒性收引,血管易收缩,寒性凝滞易使气血运行不畅而使原有的疾病复发或加重,对这一人群来说傍晚锻炼,是不错的选择。
《内经》养生方法指导意义
◎重在护阴敛阳
《黄帝内经》有言:“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季阳气潜伏,阴气相对偏盛,而人体的生命活动只有在阴阳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下才能维持正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于阴阳”。冬季养生重在护阴敛阳,以期人体阴平阳秘。
◎贵在防寒伤肾
《黄帝内经》讲到:“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内经》又言:“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通于冬气。”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之本,人体生理活动的维持赖于肾精的充盛,而肾脏又通于冬气,故冬季养肾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在于固收藏之本
冬季气候严寒,阴气转盛,阳气内敛,新陈代谢相对缓慢,此时人体应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以利来年的春生、夏长、秋收。
第3篇:内经与冬季养生
内经与冬季养生
冬季到了,内经与冬季养生也是密不可分的。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内经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的三个月,太阳远离,提供能量最少,大地封冻,植物落掉叶子,动物或进入冬眠或修生养息减少活动,万物都以自己的方式减少能量消耗;人类身体的变化不显著,但五脏六腑会遵循自然规律,在冬季人的行为也要遵循自然规律才是养生之道,从生理上早睡晚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减少能量消耗,从精神活动上,蛰伏以待。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与自然界冬气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