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黄果树瀑布》课文教后记
《黄果树瀑布》课文教后记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写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课一开始,我请学生用一个形容词来表达读了课文后对黄果树瀑布的整体印象,这其实是一个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在一次次理解、概括和表达中逐渐走向深邃。而“黄果树瀑布真美,美就美在( )。”这一说话训练意在请学生用文中精彩的语句来表达对黄果树瀑布美的理解,是一种选择性的复述训练。复述是习得语言最直接的手段。
让学生说说平时写作文时,一般会用什么方法,这容易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更好地沟通。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巧妙地点拨和引导,使之提升自己的见解。当学生讲不出时,我给予了提示,促进更多的学生思考。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悟去品去思,才会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才能有精彩的理解性的表达。只有经常揣摩语言分析语言运用语言,才能帮助学生产生敏锐的语感。阅读课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课,要让思维、想象在课堂上得以落实。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品读课文,通过反复斟酌,我觉得只有把学生的眼、耳、口、心一齐调动起来,才能使学生有最大程度的感悟。课前在自己的朗读中,感到很难读出“进入黄果树景区”去“听”瀑布的声音,切实感受“哗哗”水声“从远处飘来”,“像是微风拂过树梢”,再“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的情境,随后想到是否能配上音乐,在配音自读后,有了一种感觉。事实,在教学中,学生在配乐的朗读中情绪很高,也很快进入了情境。在媒体的帮助下,学生能尽快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将外部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内在情感,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第2篇:学习用品课文教后记
学习用品课文教后记
学习用品在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并且种类繁多,《学习用品》教学反思。所以同学们对它们应该再熟悉不过了。于是,我请同学们说出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用课件的形式把学习用品图片展示给同学们,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学习用品》这一课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句子及其中的生字“也”。学习用品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要联系生活帮助学生学习本课,本节课的目标是要求学生会认读文中生字新词,能够用“……是……,……也是……”句式说句子。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也”的`写法,会用句式说句子。在备课的时候,我考虑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生的词汇量较少,书写能力较弱,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好一点。
因此尽量考虑到B类学生的特点,通过安排一些图片帮助他们说句子,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表象,变抽象为形象,通过直观的图像使他们很快的说出句子,减少思维的难度,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A类生语言丰富一点,可以适当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发展挖掘他们自身的语言,联想课文上没有的词语说句子。例如王诚和陈诚。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练习从而加深理解“也”、“文具”的意思,学会用句式说句子。
课后,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事情,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
2.良好问题情境的设置,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前提。教学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学生的思维比较束缚,学生有模仿现象,自我激励较少,说句的拓展意识还不够强。
4.没有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即自我学习的意识不突出。学习较被动。
第3篇:《放风筝》课文教后记
《放风筝》课文教后记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也许昨天放学时,我就有言在先,如果明天早晨第一节咱们把课文学完,从下午第二节起就带着同学们到临淄区广场放风筝。所以,同学们回家对课文进行了认真预习,就连学习最差的同学也已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但为了调动同学们课堂的积极性,一上课,我依然这样讲到:外出放风筝的时间长短,完全掌握在你们自己手里。这节课,我就开同学们的表现了。
二、激情引趣,共同探究。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后,同桌讨论一下,这篇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韩旭:这篇课文写了我们去放风筝我们是怎样把风筝放上天的、风筝飞上天以后的情况。
师:你说得很好!这三部分内容分别写了大蜻蜓飞上天之前、之时、之后的情景。那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读后用笔在书上标出哪是大蜻蜓飞上天之前的情景。(李传睿认为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