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复杂记叙文 中考复习指导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23 07:12: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如何写复杂记叙文 中考复习指导

如何写复杂记叙文

第一,它通常是由相互联系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件组成,显然使用的材料复杂了点(当然如果只叙述一件事,也可以够得上复杂的,那就是把事情叙述得曲折有致,而不是直线性的叙事);第二,它使用的表现手法复杂了,即运用各种描写手段,使人物或者事件生动活泼起来;第三,它在表达方式上复杂了,即记叙、抒情和议论综合运用,所谓夹叙夹议兼抒情。

就以上三个复杂性而言,这表达方式的复杂最容易捉弄学生。我们在作文训练的时候,一提及复杂的记叙文可有精当的议论和饱满的抒情,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把文体写走样了,叙事不足,空泛的议论和抒情喧宾夺主,最后文本呈现出记叙不像记叙、议论不像议论的怪模样。要知道,复杂的记叙文仍然是记叙文,以写人和叙事为主,议论和抒情是为了“提神”而已,它们离开了叙述就无所寄托了。

写复杂记叙文必须注意两点:

一.切入口要小

叙述是一切叙事性文体的骨架,对于复杂的记叙文来说也不例外。好的叙述是具体生动的,是能给读者亲切而新鲜的体验的。写话题作文的时候经常跟学生提醒“话题越具体,文章越好写”,这是因为,文章的内容越具体,表达的效果越明显,阅读的收获也就越实在。记叙文也忌话题大,因为“大”往往与空洞联系在一起。老师要指导学生把一个大话题具体到某个事件上,就像动外科手术,高明的医生总会尽量使刀口最小而效果最佳。

比如“我与书的故事”这个话题,如果从小学一直写到高中,叙述自己与书接触的经历,则易写成流水账,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没有把话题具体化。如果我们把这一话题具体到“我与童话书”、“我第一次读长篇小说”、“自己去买书的故事”、“几本影响过我成长的书”、“偷着读武侠”、“被窝里打手电读书的经历”……这样几乎可以做到每一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和书有关故事。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次同题作文交上来,一个班的作文像是出自一人之手,这是因为叙述切口过大,所以造成了概念化的写作,这是作者在写作中“缺位”的表现--作者写作过程中情感没有找到踏踏实实的附着点,阅读这样的作品也自然味同嚼蜡。

所以说与其做流水账式的概述,不如给人讲一个具体的故事,其实,我们的感动常常就是那么实在、那么具体。

二.细节要真切

具体而独特的叙述使记叙文有了个好骨架,但再伟岸或者小巧的骨架若无血肉附着,也会让人觉得面目狰狞,真切的细节描写就是记叙文不可或缺的血和肉。

有了真切的细节,儿童简单的语言也可以描绘出丰富的世界;没有真切的细节,再华丽的语言也会显得单薄寡淡。我们来看一个9龄儿童的习作:

我的忧愁

我的忧愁在生活里有很多,比如我的大门牙太大了,一笑就出来了,每次我一笑,爸爸就说:“你是大板牙!”我就说:“你是大黄牙!”

还有,怕妈妈回来跟我抢电脑,因为每次看到一半,“呯!呯!呯!”妈妈回来了,妈妈一进屋先从里到外看一遍,如果有一个地方没弄好,妈妈就开始唠叨:“怎么这地方没有弄好,快去收拾,别看了!”妈妈每次抢电脑都用调虎离山之计,不是让我去打水,就是让我整理床和桌子,每次我在整理的时候,或去打水的时候,妈妈就开始上电脑了。

我还有一个最大的忧愁就是嘴巴一天到晚都会说个不停,别人问我:“你说累了吗?”我说不累,于是我又开始“吧啦吧啦”地说,我为我的嘴巴感到担忧。

这篇文章就展示了一个活脱脱的儿童世界,因为有了细节,儿童的世界便可以让读者触摸到了:它是一个多么独特的存在啊,儿童的忧愁哪里是成人的忧愁可以替代的呢!我常常以为在我们的笔下,每一个独特世界的建立都需要细节,而且是真实而亲切的细节。真实--这些细节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亲切--它们又经过了我们情感的“观”照,真实而亲切的细节不可虚构,不可复制,它们都是独特的存在,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因而如果要了解高中生的忧愁又有何不同,这还是需要高中生用细节来呈现。

记叙文中真切的细节描写,挽留了读者的目光,也挽留了读者的心--可欣赏,可玩味,所以它重要着呢。

例文选读

1、我快乐你快乐

 (一)我快乐,你不快乐

考试成绩出来了,小明得了58分,全班倒数第一。

下课了,满楼道都能听到小明的嬉闹声。

教师办公室里,老师生气地问小明:“你考了全班倒数第一,你知道不知道?”

“知道。”小明怯怯地回答。

“知道,为什么还这么高兴?你是怎么想问题的?作为学生,考100分才是最大的快乐,明白吗?”小明无言以对。

走出办公室,小明自言自语着:“我快乐,你不快乐,那么,应该让你快乐。”

(二)你快乐,我不快乐

考试成绩出来了,小明得了99分,全班第一。下课了,小明依然演算着数学题,表情木然。

教师办公室里,老师微笑着对小明说:“老师真为你高兴,你终于考了第一!可看你怎么闷闷不乐呢?你不高兴,不快乐吗?”

“考100分才是学生最大的快乐,可我没考到100分……”

听完小明的话,老师露出惊喜的神色:“对!太好了,你要继续努力,考100分,小明真是个有出息的孩子,我太为你高兴了!”

回到家里,小明心想:“你快乐,我不快乐,那么应该让我们都快乐。”

(三)我快乐,你快乐

考试成绩出来了,小明考了90分,仍然是全班第一。

下课了,小明翻开了物理书:“当分子间距离大于某一定值r.时,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小于某一定值r.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小明的目光久久停留在这句话上。

教师办公室里,老师和蔼地说:“最近有点松懈了,可不敢这样,要加把劲儿!”小明什么也没听进去,仍想着那句话。

台灯下,小明盯着物理书上那句话,自言自语:“如果分子间的距离等于r.时会怎么样?”突然,他眼前一亮:“对了,我就要这个r.!100分是个极限,是个目标,我只要在低分与100分之间找准让自己平衡的r.,在老师的要求与我的能力之间找准让自己平衡的r.,我快乐,老师也会高兴呀!”

小明说:“我喜欢这一种思维方式。”小明又说:“我快乐,你快乐!”

[亮点透视] 这是一篇别致的文章。作者取材于中学生的真实生活,一些细节极具典型性,但材料经作者提炼加工,具有了浓厚的寓言意味,概括性很强,生动揭示了师生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异。第三部分中引入物理学中的r.概念,举重若轻,恰切地阐释了话题,显示了作者灵活的思维和良好的联想能力。

2、坦然的美丽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对于生活人们往往有不同的感叹。

 有人感叹生活的艰辛。

有人埋怨命运的不公。

而我却认为,生活是美好的。之所以和别人有不同感叹,不是因为命运和生活赐予我太多的美好,而是我不同于别人对幸福和生活的思维方式罢了。面对事物的坦然,使我感觉到了更多的美好。

我坦然,所以我快乐,人生也变得美丽。

坦然是平淡中的快乐。

曾经看到那些假日的垂钓者,独钓一天,空手而归,夕阳下,脸上仍有灿烂的笑。有些为其所惑,可换个角度想,便不那么认为了,垂钓者虽空手而归,但他却钓来了一天的快乐。对于钓鱼者来说,最大的鱼就是快乐,最大的收获也是快乐。钓来了快乐,也钓来了这一天的好心情。

坦然是失意后的自信。

走在大街上,看到那些整天扫大街的清洁工,虽然从事世间最平凡的工作,可是他们仍尽职尽责,为社会环境的美好奉献着。对于他们来说,扫出了优美的环境和洁净的道路,他们的人生是最纯洁的,所以他们自信。上帝剥夺了他们活得高贵的权利,但却留给他们活得崇高、伟大的权利。他们的奉献使得他们崇高,他们平凡的工作同样受人尊敬,他们的人生也因此自信、美丽。

坦然是失败后的乐观。

在事物的发展中,对于得失成败我们难以预料,也承担不起。失败和成功往往失之交臂,幸福和痛苦也往往擦肩而过,往往在我们想要接近时,人家早就设起了屏障。面对现实,我们不必消极悲观,坦然接受,会使你走出痛苦的阴影,重新找回自信,找到自己的位置。

突然想起泰戈尔的一句名言:“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鸟已飞过。”这也许是对坦然最好的诠释。

万事万物总是变幻莫测,也是客观的。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从不同的角度,换个思维方式,也许你们就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面对生活,坦然相待,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亮点透视] 作者一反常人处事的的姿态,以坦然的心情对待生活。在作者看来,垂钓者虽空手而归,脸上却挂着笑,是因为他钓到了快乐;清洁工工作虽平凡,却因奉献而显得崇高,以泰戈尔的名言“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为释来述说“坦然”的真谛。文尾见解独道:以坦然的心态看待生活,你会发现更有光彩的一面,鼓舞人心。

3、快乐幸福原来如此简单

 清晨,精神百倍地走下楼梯,高高兴兴地去上学。走出楼门才发现下起了雨,又不得不上楼去拿雨伞,满肚子不高兴,边上楼边想:“今天的体育课肯定又泡汤了,今天中午肯定又回不了家了,又得吃厨上那有盐没醋的饭菜了,一会儿打不上出租,公交也肯定很挤……”

走出院门,一路上的几个情景却使我的心情渐渐舒畅起来---

镜头一

突然听见一阵哭声,循声望去,一个背着大书包的小男孩滑倒了。早点摊前一位正喝豆浆的阿姨赶紧撂下碗跑过去扶起小男孩,又蹲下身子帮他擦掉衣服上的泥水,重新为他撑好伞,一边嘱咐着,一边送他走过马路……

看到这一幕,我微微一笑,原来雨中更能见真情呀!

镜头二

公交车停站,车窗外,一位三十多岁的妈妈不得不跳下自行车,艰难地推着后座上的女儿在人群中穿行。雨披的帽沿下,雨滴顺着这位年轻妈妈发梢一滴一滴地滑落,而她却只顾稳稳地推着车子。多么熟悉的情景!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我的妈妈骑着自行车接送了我六年,风雨中,妈妈发梢的雨滴也是这么一滴一滴滑落的吗?看着自行车后座上那个被雨衣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女孩,我笑了……

这原本恼人的雨幕竟让我感受到了拥有母爱的幸福和快乐。

镜头三

座位旁边,一位五十多岁的农民吩咐他对面的青年:“今儿赶紧往家打个电话,看咱那儿下了没有!一冬都没下了,春雨贵如油,多下几场这样的雨,省多少浇地的钱呢!”是呀,已经好久没有下雨了,风调雨顺才会有丰年,我有什么理由讨厌这场雨呢?我应该和农民们一起高兴,一起快乐呀!

走下公交车,心里已没了半点烦躁,体育课不能打篮球,却可以在室内看NBA了;中午回不了家,又可以和同学们侃明星了;打不上出租车,坐在公交上不也让我看到了这么多生活中的真实画面,体味到了幸福和快乐吗?换一种思维方式,幸福快乐原来如此简单!

[亮点透视]作者首先以上学碰上下雨时“满肚子不高兴”开场,但当作者走出院门,却意外地收获了那一份美丽与欣慰,才发现“快乐原来如此简单”。使心情很快变得舒畅起来的原因,其实源于生活中的几个真实而感人的画面。这就是快乐的源泉,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之处。整篇文章描写深刻、细致,刻画人物形象鲜明。主题表达明确,分析深入。

4、自己做主

 刘处长虽然到了退休年龄,办了手续,但那头发却是又黑又密,像个年轻人似的,在别人看来是用一头假发来装嫩。

一天,老伴对他说:“老刘阿,就别再留那官场头了,让别人误以为你恋着那处长的位置呢!你国字脸,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你最好留成大背头,像个教授什么的,多上档次!”老刘一听,觉得有点道理,于是直奔理发店,师傅给他改了发型,吹了风,喷了摩丝。老刘出来,一脸阳光灿烂。

双休日,儿子儿媳回来吃饭,一见老爸变了发型,像见了外星人。儿子说,老爸,你的头发怎么变样了?老刘说,头发怎么了,不好看吗?从前是几十年一贯制,现在不是创新吗?这叫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儿子笑着说“‘俱’什么‘进’,‘接’什么‘轨’!呀,你这叫复旧。你的发型就像一个老学究,‘套中人’,老气横秋。我建议你留个新潮头。”老刘不以为然地说:“我又不是年轻人,又不想返老还童,既然已经改成大背了,就大背吧!”

儿媳一听,忙制止说:“绝对不行,大‘背’的‘背’就是‘背时’的‘背’。”多杀风景啊!儿子儿媳说着,硬把老刘塞进了车里,去理发中心给老刘理了个新潮发型。

又过了一个星期,女儿从外地回来,一眼看见爸爸的新潮发型,冲着爸爸嚷道:“爸爸,老了就是老了,事实无法改变,就别再留恋青春年华了。这种发型不适合您!走,快到理发店,帮您理个小平头,小平头是一个哲理性很强,很有内涵的发型,要不,很多老一辈革命家怎么都对这个发型情有独钟呢?”

老刘经不住女儿的评说,只得随着女儿去理成了小平头……

到了月底,一家人包了桌酒席祝贺老刘六十大寿并光荣退休。老刘让儿女们先去,说自己随后就到。大家来到酒店,没事又说起老刘的发型,都说自己的设计最合理,最美观,最大方。说着说着,老刘来了,头上戴着一顶帽子。全家人都感到纳闷。老刘说:“退休一个月,你们给我变了三次发型,都想指挥我的脑袋,都想按你们的世界观改造我的脑袋,我觉得这不行,我的脑袋还得我说了算。”老刘说完,摘掉帽子,老刘剃了个锃光闪亮的和尚头!老刘说:“现在我的头是一张白纸,以后头发长长了,留什么发型,我自己做主!”大伙一片哑然。

[亮点透视] 情节一波三折,趣味横生,叙述轻松自如,故事幽默而富于哲理。老刘的发型由“官场型”先后变为“学者型”、“新潮型”、“哲理型”等三种样式,或许都有道理,但那都是别人的设计,不一定是最适合老刘自己的那一种发型。在屡次改变发型的过程中,老刘悟出凡事要自己做主的道理。结尾耐人寻味,富有启发作用。

5、沟通隔膜的桥梁--语言

 月儿幽幽,风儿愁愁,今夜我无法入睡,倚窗而立,倾听窗外风摇芭蕉的细语,我的泪悄然划落……

今天与母亲吵架了,我什么也没有说,独自跑到海边。母亲她错了,她不该偷看我的日记。我站在海岸,倾听浪打岩石的声响,忆起了以往的一点一滴。自小,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女孩子,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动去与别人沟通。我只能在自己的日记里畅想属于自己的天堂,我也只能独自漫步林阴小道,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去寄托自己“雁过无痕,风吹无形”的感触。日子久了,自然而然与母亲之间的隔膜就深了。我无法了解母亲,我只能默默享受着母亲双眸中无意间流露出来的关怀。然而今天的这一切,却让我措手不及。

不知什么时候,母亲瘦小的身影出现在我的眼前。她的身影显得那样孤独,我的心猛地一颤。母亲的声音很柔很柔,令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你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人生,但你却不会用语言跟我交流,”母亲继续说道,“我在无意中看你哭泣过,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无法了解你,我只能用这种做法来尽一个母亲的责任。孩子,你能理解吗?”我看到了母亲眼角闪动着的泪光。这一份深沉的不易觉察的爱,我又懂得多少呢?我内疚。或许,母女之间的这一份情太深,却因无法沟通而隔膜了。我扑进母亲的怀抱,放声大哭,聆听着母亲沉稳的心跳,觉得欣慰多了。于是,在那一刻,我说了很多很多,包括我的理想,我的人生态度,以及我的一切感受。面对母亲,我第一次用语言,毫无保留地展现了自己的心声。母亲笑了,尽管那笑中还带着晶莹的泪珠,然而却是那样令我动容。很久以来,我都没见过母亲笑得如此舒心。我感觉得到,母女之间的心贴近了。母亲抚摸着我的头:“孩子,记住,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试着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内心,去与别人沟通。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不会存有什么误解,彼此之间才能相互信任……”我从心里感激母亲,她给了我人生中一笔最重要的财富。

一阵凉风拂过我的长发,我发现周围一切是那么的安谧、幽静。泪也不知什么时候干了,我的脸上浮现出舒心的笑容。从今以后,我会努力学着去与别人沟通的--用自己最熟悉却不易表达的语言。我相信自己能行!

「亮点透视」 这是一篇记叙文。该考生能准确审题,紧扣“语言”与“沟通”的关系,通过记叙母女间发生的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不使用语言去加强沟通,两代人之间就容易出现隔膜,产生矛盾;使用语言去沟通,这些隔膜与矛盾就容易消除。全文是切合题意的。

文章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缺少语言上的沟通,从这个角度切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并能给人以启迪。作者还把母女之间的语言沟通扩展到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沟通,更使文章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其内容是深刻的。从构思上看也颇有特色:以景物描写开头,引出“划落”的泪珠,形成了悬念;接着通过回忆,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最后再写到景物,写到自己的“笑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自然,心理描写比较生动,感情真挚动人,有生活气息。

作文题训练题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有许多时光是在等中度过的.世上有千百种等,等又有千百种滋味.等的滋味,真是一言难尽.你还能清晰地回忆起某一次等待吗?你曾思考过等待中所折射出的人性的美与丑吗?

请以”等”为话题写一篇复杂记叙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黄珞珈

第2篇:《中考记叙文复习指导》教学设计

《中考记叙文复习指导》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把记叙文的要素作为知识切入点,结合中考典型范例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二、教材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近几年各省市的中考题,在记叙文阅读方面主要考查“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基于此点考虑,特选取中考语段《第二次冒险》这篇文章,因为它的隐含信息点比较突出,所以学习此文就用寻找隐含信息的方法寻找本文的六要素,进而概括内容,提炼中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等,那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问题就都迎刃而解。

三、学情分析

初四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淀,也有了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但他们在记叙文阅读中往往失分很多,究其原因,主要缺少阅读技巧方面的指导,只有通过对学生不断的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文阅读技法,学生才能够在解答上游刃有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即使学生做上千上万道题,也可能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所以,本节课想从学生认为很简单但又很重要的六要素入手,教给学生阅读技巧,提升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四、教学设计: 知识能力目标:

①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②用概括内容或寻找隐含信息的方法找出文中的六要素

③由六要素切入概括文章内容,提炼中心,把握感情,分析人物性格及写作手法等

教学重点:记叙文的六要素

教学难点:

1、学会找寻文中的隐含信息

2、学会从六要素切入概括文章内容,提炼中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品读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很快就要迈进中考的考场,但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烦恼:“怎么我的语文成绩总也不见提高?我的语文总会在阅读上丢很多分?”有这种烦恼的向老师示意一下,(有很多同学举手),那么同学们想不想摸索阅读技巧,找寻阅读规律,来尽可能快的提升你们的阅读分析能力呢?(同学点头示意)今天我们师生合作由记叙文的六要素作为切入点对记叙文阅读分析做一尝试。

二、教师讲述:如何寻找记叙文的六要素呢?同学们会认为这个问题非常简单,甚至不值得一提,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做下面的练习。

(一)六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

1、请你说出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爬过铁道买桔子”一段的六要素。同学回答,最后明

确。

时间:开车前 地点:月台上 人物:父亲和我起因:父亲怕我途中口渴 经过:父亲爬过铁道为我买橘子

结果:我和父亲在南京浦口车站分别 教师归纳:这篇文章时间、地点、人物三个要素在文中是找不到原话的,它需要我们根据文章内容自己去概括。这是第一种情况。(多媒体展示:用自己的话去概括)

2、第二种情况:时间、地点、人物需要我们寻找文中的隐含信息(多媒体展示)那么如何

去寻找呢?

①多媒体展示中考语段《秋天的怀念》

文段⑴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是根据哪些语句判断的?

同学回答,最后明确:春天。(根据文中的两个句子判断出来的。)

1、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2、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

人们的常识:秋天大雁南飞,本文开花的季节、北归的雁阵就表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春天。

②多媒体展示第二个中考语段《华老师,你在哪里》 这是一篇写实性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同学回答,最后明确王蒙(文中学生的名字叫王蒙)

③结合中考篇目《第二次冒险》回答:第(10)段“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一句中“当时的情况”是指什么?同学研读,师生互动,最后明确:

①那时差不多天亮了(时间)。②唯一的农舍外是一片田野(地点)。③德国兵有条不紊地搜索着(人物)。

教师总结:这个题是寻找文中的三个隐含信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这个题的训练,同学们会发现原来寻找记叙文的要素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师讲述:

(二)起因:不同于背景;

举两位同学因前后座位大小的问题打架的例子来区分。

打架的起因:前后座位大小的问题; 打架的背景:两位同学原来就有矛盾 经过:人物+事件(语言精练即可);

结果:分为两种情况

1、叙事类文章:只要事情的结果。如: 2003年河北省中考题《木笛》事情的结果:朱丹

被音乐大师录用。

2、感悟类文章:事情的结果+感悟 如:举《中考复习指导》的一篇,文章《种一片树叶》为例,事情的结果:我知道我的梦想不可能实现,(即树叶长不出大树)但我为我拥有的这

份童心感到骄傲和自豪。

(三)结合教师讲述学生归纳《第二次冒险》的六要素:最后明确,多媒体展示:

时间:1944年春(或大规模反攻的前夜)

地点:法国诺曼底地区

人物:六个德国冲锋队员、安道特、法国一家人

起因:德国兵搜捕安道特。

经过:安道特向法国一家人求助,结果法国妇人的丈夫被击毙,安道特逃脱后又再次向法国

妇人求助。结果:安道特获救。

三、教师讲述:寻找文章的六要素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这个阅读题,我们会发现,找到了六要素会为你读这篇文章开启一扇门。比如,我们发现,记叙文阅读经常考查的第一个题是:

1、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概括文章内容)。那么如何概括呢? 老师在这里不妨教给你们一个公式:主人公谁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即:

人物+时间+事件+结果

结合公式,学生归纳,教师明确答案:安道特在德国兵搜捕时两次冒险向法国妇人求助,最

后安道特顺利获救。

2、“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教师启发:在当时根本没有逃生希望的情况下,安道特却得以逃生,谁的功劳?法国妇人。

明确:本文从一个侧面表现女主人的崇高品质。(提炼中心)

3、为什么“言语不多”的安道特谈及他1944年春的“那回遭遇”就会激动得“滔滔不绝”? 教师启发:老师想问为什么一个普通的法国农妇会奋不顾身甚至牺牲一家人的幸福去救一个陌生的美国兵呢?这还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二战时期,法国人民深受德国法西斯暴行的蹂躏,而美国是法国的同盟国,法国妇人不止代表他们自己,代表的是法国人民,他们是法

国人民的杰出代表。

明确:法国人民反法西斯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使安道特深受感动。(把握思想感情)

4、你认为女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塑造女主人这个形象运用了什么法?同学讨论明确:

性格特征:镇定、坚强、勇敢、善良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语言、动作、外貌

5、你是如何理解题目“第二次冒险”的含义的?(题目的双重含义)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1)安道特在女主人家被捕出逃之后,又一次冒险到女主人家避难;(2)女主人在救助安道特、丈夫遭枪杀之后,又一次冒险把安道特藏了起来。

6、本文运用第几人称及作用? 教师讲述:阅读中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读起来亲切自然、真实可信。第三人称:写起来自由开阔,不受任何限制。

本文运用第三人称。

7、本文写作顺序及作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倒叙。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8、文中有两个“推进”,但感情色彩是不一样的,他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语境辨析词语的含义)学生品读回答,教师明确:文中有两个“推进”,但感情色彩是不一样的,第一个“推进”表现了对法国农夫毫不犹豫行动果断的赞美。第二个“推进”表现了对德国法西斯野蛮行为的憎恨。

9、“他刚才的到来,使她失去了丈夫,孩子们失去了父亲。”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学生

品读,最后归纳:

(1)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残暴。(2)进一步突出了法国妇人的崇高品质。(6—9题可根据学生实际及教学时间灵活处理)

四、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结合《第二次冒险》进行了阅读分析,不仅找出了文章的六要素,而且以它为切入点引发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概括人物性格、分析写作特点等。找准了切入点,就为你的阅读开启了一扇门,运用这种方法,当我们读到《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里面的好文章时,不但能读出很多信息而且还可以编出一些题来,这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就更加深入,阅读分析能力提升会更快,找到了阅读规律,就为你的中考开启了一扇成功之门,相

信同学们在中考中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五、延伸拓展,布置作业:结合2007年河南省中考题《让我看着你》试着用六要素这个切

入点来进行阅读分析。

教学反思 初四的同学很快就要迈进中考考场,在毕业复习这有限的时间里,怎么样为他们的阅读点睛,一方面引起他们对阅读的重视,一方面又不至于陷入题海战术,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多年的毕业班教学我一直在做这样的尝试,这节课就是其中的一节,本节课以几个中考语段为典型范例,以六要素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进而概括内容,提炼中心,把握感情,分析人物等,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教学环节紧凑,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调动了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学到了阅读的技法,但这节课还是有些地方开掘的不够,比如提炼中心,还可结合卒章显志、首尾提示、分析归纳、依托背景等多种方法加强训练,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没办法把它展开,没有讲深讲透,再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也影响了一些课堂效果,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进,不断

完善,更大限度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附板书设计: 概括 文章内容 提炼中心 把握感情 人物性格 题目含义 分析 写作特点 点评

复习课很难上,讲此课往往无头绪,尤其是记叙文阅读课知识点很多,切入点很难找。如果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这节课由记叙文的六要素入手,涵盖了寻找隐含信息、归纳文章内容、提炼文章中心、把握思想感情、分析人物性格等中考热点信息及题型,期间又穿插了大量的中考记叙文阅读篇目,看出老师丰厚的知识积淀,课堂上理性认识与感性训练结合,学生乐此不疲、学有所获。短短45分钟,记叙文的六要素一线贯穿,课堂上亮点迭起,六要素又似一把钥匙为学生打开了记叙文阅读之门,教学设计新颖,有梯度,学生接受却无难度,实为一节效果颇佳的记叙文阅读引领课。教学设计非常成功。

第3篇: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复习指导

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复习指导

中考语文复习要讲究方法,同样多的内容,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教会学生复习巩固知识,会使学生的复习积极性更高,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复习指导,希望有所帮助!

四个流程(保住基本分)

1、审清题意:千万注意,题意审不好,来个文不对题,哪就……应该先花2-3分钟看看作文题,然后在开始答基础知识题目。

2、立好中心:至少指导自己想说什么,是喜欢、是厌恶?是感动、是反对?是快乐、是痛苦?是哲理、是深情?是赞扬、是批评?用一句话把它写在草稿纸上。

3、选好材料:符合题目要求的、自己最熟悉的、能够写好的事。

4、写好提纲:

①用一句话写出中心内容和主题;

②分清开头、中间、结尾各写什么;

③打好开头、结尾的细稿,以及每段的开头句。

接下来就是在试卷里写作文啦,要力求一气呵成,只要提纲和开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记叙文答题技巧 中考复习指导(九年级)

记叙文答题技巧

☆1、如何概括文章内容?

【方法】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这件事,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或感情。(注意:简单概括,不要啰嗦,但要素要都具备)

☆2.如何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方法】(1)看人物的典型事例归纳

(2)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肖像描写等细节描写归纳。

(3)与其周围人物的对比、反应中把握人物的特点,从侧面描写入手。

【答题模式】

XXX是一个……的人(先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从文中……(概括事件或简单摘录原文关键词语)可以看出。(先概括,再结合文章分析)

☆3、标题(注意作用和含义的区分)

(1)标题的作用:(结合具体文章内容来答)

【答题模式】①概括文章什么内容(或点明时间、事情发生的地点等);

②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③揭示了文章怎样的主题;

④设置悬念,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的复习指导

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的复习指导

语段阅读是中考测试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考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的阅读理解。近几年,很多省市只选择两种文体加以考查,其中必考的一种文体就是记叙文。同时,由于记叙文阅读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因此难度大,大多数学生此项内容丢分较多。可见记叙文阅读练习在复习备考中是十分重要的。

一、记叙文的分类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二、记叙文的知识点

1、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如何写复杂记叙文 中考复习指导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写复杂记叙文 中考复习指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