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见小,小中见大--浅说2012年高考全国二卷作文题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22 07:13:3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大中见小,小中见大--浅说2012年高考全国二卷作文题

 全国二卷作文题,既体现了现代语文教育中大语文的教育理念,又兼顾了小语文的教育体系,融语文教育的引领性与普通高考的选拔性为一体,是在新课程改革过渡之年的一次完美的衔接。具体有以下几个亮点:

 选取学生周末回家帮助干农活的事,体现当前社会热点--“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和农民)。虽然该事件对考生审题立意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够提醒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当前政治形势的关注。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怎样体现,这则材料是一个很好的引领。

 作文材料中的两个要件值得关注:一是插秧,会让我们想到粮食;二是妈妈,那是生命之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在田里干活的人应该是父亲,“男”在篆书里写作“男”,什么是“男”,就是在田里干重活的人。材料不用父亲而用母亲,可见出题者的良苦用心。母亲是生命之源,粮食是生命延续的必须,对生命的终极关怀,那才是语文的根。

 干农活没有干好,不是能力的缺乏,而是没有放下多余的顾虑,这又体现语文对生活的关注。人生不仅需要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更需要一种理性、智慧生活方式,这便是这则材料对智慧人生引领。

 这则材料不是一个简单的“放下”的问题,“放下”是一种超脱,一种淡然,简单的写“放下”就不太切合题意。材料倡导的是在积极进取的同时,如何达到自己的目标。这就要抓住“多余”“顾虑”等关键词,准确立意。不管是站在“妈妈”的角度谈教育,还是站在“我”的角度谈生活智慧,他都应该是带有浓郁的儒家文化的一种积极用事态度。高考的选拔性也在这个层面得以体现。

综上所述,2012年全国二卷的高考作文题,涵盖语文与社会、语文与生命、语文与人生、语文与传统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联系,真正践行新课程改革中大语文的观念,对语文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引领。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真正践行这样一种理念,那么,我们或许能够找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沟通的那座桥梁。

黄瑜华

第2篇:读书札记 小中见大

读书札记

(一)“最喜小中能见大,常求弦外有余音”分类:无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令人拍案叫绝的文字了。

前不久,看2007年《读书》杂志第3期,封二的“画说”发表的是黄永厚老先生的漫画,陈四益老先生的配文,画曰《补锅匠改行》,文曰《天下有道》。线条色彩我很陌生,就不再信口开河了,方块字却认识一些,还可以唠叨几句。

好在文章不长,首先让我们慢慢品味这篇短文:

《论语》忽的又当红了,所以也找出来睡前读读,趁个热闹。

这晚读到《季氏第十六》里的“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觉得宜然,诚然。如果为政者真正做到事事妥帖,尽善尽美,让人无刺可挑,当然“庶人不议”。但这难于做到,或者说根本做不到。既然做不到,就会有“议”,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批评、建议,甚至讽刺、骂街。怎么办?听着就是。有过必改,有错必纠。虽不能尽善尽美,也可以逐渐接近那有道的境界。

但中国的传统却不是这样。给孔夫子封王尊圣的为政者,既不能做到“有道”,又不愿听庶人之议,于是想出一个妙招,把孔老先生的话稍作颠倒,变成了“庶人不议,则天下有道”。这一来,事情就变得容易多了,只要把庶人的嘴封起来,让他“不议”,岂不就是“有道”的天下?

不过,这个办法实行的结果很不理想。所以历代的明白人总要苦口婆心地劝说为政者在“有道”上着力,才是正途。魏征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韩愈说“川不可防,言不可弭”;朱熹说“上无失政,则下无私议。非钳口使不敢言也”。这一劝,劝了一两千年,无奈始终劝不醒梦中人。所以一个个王朝都灰飞烟灭了。永厚奇思妙想,画了个补锅匠改行。补锅,补过也。不思好好补锅,却把补丁打在了朱唇之上,实在错得离奇。

论语读到这里,只有一声叹息。于是,关灯,睡觉。

文章的思想虽然深刻,却并不独到,历史上提到类似观点的开明的执政者、深刻的思想家、渊博的学者,可以说大有人在。“为政者”如何处理与“庶人”的关系,即使写成一部严肃的学术专著,也未必能够说得明白,而这一篇5百字的小文,之所以让人爱看,有独特的价值,在我看来,完全在于手法的巧妙:起承转折非常轻灵,避其实而击其虚,以四两巧拔千斤之重,轻描淡写,从容不迫,点到即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好比武侠小说中的绝顶高手,轻轻挥动衣袖,就将急风暴雨般的进攻化于无形,这在文章主体的后两段表现的非常明显。所有这些,我觉得可用“小中见大,弦外余音”来概括。文章的特点也就含蓄隽永,意味深长,读这样的文章,也就好象咀嚼一枚橄榄,口有余香,回味无穷。照实说,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我是“为政者”,有人犯颜直谏,批龙鳞、逆圣听,固然非常气愤;而读这样的文章,心中有气却难以发作,恐怕要记作者一辈子。轻飘飘的几句话,自然有激昂的态度、详实的资料、严密的论证所不能替代的妙处。

散文、杂文作品因其反应社会人生的直接而迅速、观点的真实不虚伪、写法的自由不拘束,一直是我的喜爱。我报刊杂志看的少,偶尔翻一翻,发现在杂文、小品文的创作中,金刚怒目、态度激烈的作品多,文笔犀利、一针见血的作品多,明白晓畅、一览无余的作品多,而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作品少,-----或者并不少,只是由于我的孤陋寡闻而没有见到。我的意思并不是说直接浅显不如从容含蓄,更不是说金刚怒目或明白晓畅不好。一枝独秀不是春,文学作品应该提倡百花齐放,风格单调就显的有点死气沉沉。我们在为NBA的飞身灌篮叫好的同时,还想看一看斯诺克的恰到好处。

其实无论何种风格的作品,想写得有思想、有深度、有文采都不容易。尤其是一些千把字的小文,想用短短的文字把问题讲清楚、说透彻,做到言之有物,言而有味,读后还能留下深刻印象,更是非大手笔不可,千万不要小看小文章。正因如此,我觉得这种写作手法是特别值得宗法借鉴,尤其是对杂文、小品文而言。鲁迅先生,尤其是他的后期杂文,就有很多类似风格的作品,像《文章与题目》、《现代史》之类,三五百字的短文,我是百读不厌,并且每一次阅读都有新体会。“小中见大、弦外余音”,正是功力炉火纯青的表现,每一位爱好杂文的朋友,不可不察的。

临了,我要声明,“最喜小中能见大,常求弦外有余音”,是丰子恺老先生论画的妙语,现在被我借用到这里来了。

第3篇:小中见大重细节

小中见大重细节

凌晨去东湖游泳,虽然冰层不厚,但是水温仍然很低,用蛙泳、蝶泳和自由泳三种姿势游泳了两个来回就感觉手指头有点麻。

游泳后的感觉很舒服,因为天气明显转暖,更衣后很快恢复了热量,十分惬意。

冬泳时当感觉手指头有点麻时就应当及时上岸,不能继续游泳,因为小中见大,如果不注意手指头发麻是个危险信号,不能适时上岸,结束冬泳,将会对身体造成某些损害,甚至会引起冻伤,危及到生命安全。

老子曾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无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开始,对工作质量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身边的人不可忽视一丝一毫的关爱。对自己要求更要从一言一行上做到严谨,因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能够展现出自己的素质水平和修养程度。

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果以为小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不肯在小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小中见大,平中悟理

小中见大,平中悟理

西塞罗曾经说过:“了解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杏林子就是一个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她的生命是美丽的。杏林子虽然12岁就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并且后来病情恶化,但她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顽强地与病魔斗争,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收录在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生命生命》,就是杏林子由平常的小事,联系自身的体验,感悟生命的真谛的文章。

《生命生命》是一篇小中见大,平中悟理的优美哲理类散文。这一篇散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三段为第一部分,记叙了作者由三个很小的事例引发对生命的感触;第二部分为后两段,阐述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全篇文章,字里行间都饱含了作者对生命的沉思,令人被作者所透露的对生命的渴望所震撼,从而关注自我的生存价值,更加珍惜生命,充实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小中见大的成语释义

小中见大的成语释义

小中见大

一般

xiǎo zhōng jiàn dà

【成语释义】

指从小事中可以窥见到更大的问题或更深的`道理

【成语出处】

清·沈复《浮生六记》第二卷:“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语结构】

紧缩式成语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产生年代】

当代成语

【近义词】

见微知著

成语例句

王朝闻《论凤姐》第九章:“这种近乎自嘲的话,不就可以小中见大,有助于认识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吗?”

英语释义

much in little

百科

小中见大 (xiǎo zhōng jiàn dà) 解释:指从小处可以看出大的问题或道理。 出处:宋·苏辙《洞山文长老语录》:“古之达人,推而通之,大而天地山河,细而秋毫微尘,此心无所不在,无所不见。是以小中见大,大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小故事中见大道理

小故事中见大道理

上海复旦大学二附中

丁海安

遵照教研组的规划,初一年级历史课的探究性活动是指导学生撰写历史人物的评述。在前两年初步尝试的基础上,为了更切实地做好第一学期的铺垫工作,除了继续在上课时有意识地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成败教训多作一些评述外,还要求学生收录历史小故事,再写上几句所获启示和感想。这样,学生容易办得到,负担也不重,又可为第二学期撰写历史人物评述打下基础。从学期结束时收到的历史小故事来看,这一目的基本上是达到了。

一、布置任务、明确要求

开学初,我向初一各班学生提出了历史课探究性活动为撰写历史人物评述的要求,并说明本学期先作个铺垫。同学们可以利用网上资讯、家中藏书或图书馆资料,选录一篇历史小故事,可单独可二、三人合作,用下载或抄录的方式,统一打印或抄写在A4纸上,在选录的历史小故事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关注细节 细中见精 小中见大

关注细节 细中见精 小中见大

————再读《细节决定成败》有感

近日再次读了汪先生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 使我受益非浅。汪先生在书中深刻地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的真理。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管理,处处都体现了细节的重要性。细节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是一种长期的准备。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我们关注了细节,就可以获得一些机遇,也就为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虽然汪先生是做生意的,而我们是搞教育的。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我想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注重细节,力争把每一件事做透”这一思想对我们也是同样适用的。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事,处处是楷模。“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可以说老师的每个细小的行动都是无声的教育,尤其是天天与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以大见小的演讲稿

以大见小的演讲稿

演讲稿是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演讲稿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还是对演讲稿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以大见小的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以大见小的演讲稿1

20xx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的现金储备一度超过了世界四大银行的总值。当我们雄心万丈地准备“买几家国际大企业玩玩”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国内能够领导跨国企业的领导人才几乎寥寥。

能够流畅讲英语的倒是很多,能够多元文化管理的就稀疏,而有全球视野和战略的,几乎没有。

所以,在职场中最让人恶心的事情就是:你明明遇到了机遇,你明明遇到了贵人,可是因为自身能力的欠缺,却完全插不上手。

尤其是刚进入职场的新人,在寻找机遇、寻找贵人之前,最好先问问自己的.本事够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大中见小,小中见大--浅说2012年高考全国二卷作文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中见小,小中见大--浅说2012年高考全国二卷作文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