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古琴祭高中作文
古琴祭高中作文
在一家乐器作坊前,有两棵高大的梧桐树。这是琴师准备制作古琴的原材料。
琴师将两棵树上的最好的木材砍下,存放了五年之久。终于,那两块木材可以做琴了。
琴师在工作台前忙活了五年,两张同一样式的古琴做好了。
这两张古琴巧夺天工,而且音质完全一样。一张琴的名字叫“冰清”,另一张琴的的名字叫“玉洁”
琴师将那两张琴卖给乐器店,并嘱咐,如果有谁在这两张琴之间反复挑选,无论他选择了那一张,都不要售给他,如果他说,这两张琴一样好,就售给他。如果是两个人来买,一人一张。
一年后,有两个少女到了乐器店。她们同时看中了这两张古琴。店主把琴给她们试音。
她们各弹了一曲《关山月》,都说,这两张琴音色完全一致。为了不让她们后悔,她们各自交换古琴。
若干年后,她们都成了古琴演奏家。但是,每一次演出,或者是雅集,她们都用那两张琴一同合奏。合奏音效超凡脱俗,堪比一张“九霄环佩”琴的声音。
但是,世人的心永远说不好。渐渐,就有了她们谁弹得好听的说法。那些缺德冒烟到家的媒体是为虎作伥,推波助澜。
最终,她们被迫分开,各自独奏。
但是,那两张琴是多麽渴望在一起演奏呀!只有在一起演奏,那超凡脱俗的琴声才会再现。
渐渐,她们互生嫉妒,互为犄角,坠入了那些缺德冒烟人的“阴谋”。
她们的嫉妒心越来越深……那两张琴的.声音也不如从前。越来越喑哑,越来越忧伤
最终,有一位的心理崩溃了,她摔掉琴,悬梁自尽,呜呼哀哉。
而这时,另一位正在演奏,她那张琴,突然,冰弦齐断,琴悲哀的叫了一声。
悲剧,悲剧啊!
她,也香消玉殒。
那张断了弦的琴,被重新上好弦,但是,没人敢弹它了。它被视为不祥之物,因为一弹,就会发出幽幽的,凄凉的声音。
第2篇:高中作文:学习祭
高中作文:学习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小时候读到这一句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老师在课堂讲了,课下要不断地温习、复习、练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
不知道是老师欺骗人还是孔圣人欺骗人,课堂上听得晕晕乎乎的,课下再温习、复习、练习,一套组合拳下来,北都找不着了,没体会到多少快乐呀!你看现在人们的书橱里谁家还摆着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的练习本、习题集呀,我家的书橱里倒是还摆着几个笔记本,那也不是我上课的时候记老师讲课的笔记,而是我在上大学的时候畅游书海摘下的打动我的精美的句子。
不知道各位到过一中、三中或是衡水中学没有,见过初中毕业生或高中毕业生即将离校时的浩大场面没有,那些莘莘学子对习题的仇恨简直无以复加,把书撕碎了散作满天雪花,那是最浪漫的;还有把自己所有在中学能见到的带字的东西全部烧掉,来祭奠自己逝去的十二年的青春!何等的悲壮!
不知那些费尽心思出了这个大全、那个大集的专家、学者们看了这样的场面会做何感想?
学习本来是件最快乐的事情,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们对学习充满着仇恨!这里面当然有社会的原因,有教育体制的原因,有用人机制的原因,这是国家大事,咱一个平民百姓不想管,也管不了,我只想就一个老师的身份,拿我的亲身经历来讲,平心而论,一套题摆在学生面前,有多少题能激起学生做的欲望,有多少题学生愿意做、能够做,有多少题是给家长留的,有多少题是留给老师念答案的?一套题发到学生手里,学生们经常是连看都没看几眼,卷子上除了自己的名没有几个字,这算好的,有的刚发下来没多长时间,你找他要卷子:写了吗?卷子哪去了?厕所找去吧!这样的卷子留着有什么意义,老师讲着有什么意义?
我在小学四年级的一张卷子上看到这么一道题:金圣叹的儿子遭杀害,临刑前去看望儿子,老金随口说了一句:唉,莲子心中苦。既要写出一种植物,还要用谐音莲子既怜子,描绘出当时的情形,表达出人物的心情,请你对出下联。说句真心话,我要是不事前知道答案(梨儿腹内酸),我绝对不会,我是教了十几年的高中语文,把这样的`题给孩子们做有意思吗?
我们天天给孩子们讲学习的重要性,有些家长干脆跟孩子们讲,你学好了就有名了利了就有好工作了,好家庭了,一句话就什么都有了,你学不好这一辈子就算完了。孩子们从学中习到了什么?什么叫习,你看上面一个羽字下面一个白字,一只白色的小鸟儿,正张着翅膀在风雨中跃跃欲试。这个白色可不是羽毛白色,而是还没长羽毛或长了一些小绒毛。何谓学习?就是把孩子们在课堂上学的东西通过“习”转化为飞翔的本领,让孩子在自己的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更稳!孩子们通过学,拨开了眼前的迷雾:孩子们通过学,学会了在风雨中梳理自己的羽毛;孩子们通过学,学会了用自己的嘴舔自己的伤口;孩子们通过学,学会了在风雨中折断自己的翅膀,在岩石上摔碎自己的喙,然后纵身跳下悬崖,在风雨中重生,这样的学而时习之,它能不悦乎!
谨以此文祭奠那些因无效学习而逝去了的青春!
第3篇:欧阳修古琴
欧阳修古琴
导语: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非常的喜欢古琴,并且他对古琴有着独特的见解。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欧阳修与古琴,欢迎阅读!
欧阳修古琴
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对于六一的名称由来,欧阳修这样解释:“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棋一局,而尝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隧号六一居士。”
在琴说中,六一居士这样描述自己对琴的理解:“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
第4篇:欧阳修古琴
欧阳修古琴
导语: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非常的喜欢古琴,并且他对古琴有着独特的见解。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欧阳修与古琴,欢迎阅读!
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对于六一的名称由来,欧阳修这样解释:“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棋一局,而尝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隧号六一居士。”
在琴说中,六一居士这样描述自己对琴的理解:“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
第5篇:古琴教学计划
古琴教学计划(合集16篇)由网友 “橡果子”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古琴教学计划,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古琴铭_
古琴铭_900字
琴阁外细雨空蒙,我借此良景,拔弦奏曲。曲罢,掌声入耳,是他,手里的蔷薇花开的正绚烂,阳光映照下,花瓣上的水珠如琉璃般透亮。
他丰神俊朗,禁步走来,飘飘白衣映衬下,平添了些淡雅,唯一不和谐之处,便是流云袖口点点泥泞,想是为这朵花又爬了那垣墙。
“花总是会败的。”我冲他笑笑,说道。“我自有使它常在的法子,”他拿出腰间佩刀,“只是得借你心爱的琴匣。”说罢,他一刀一刀仔细刻画,一朵灵动的蔷薇花便盛放在镂空檀木琴匣上,他俊秀且棱角分明的脸上没有一丝抱怨,也没有显露出对战争的`担忧,他该知晓了我的身份……
三年前,秦王诏书切峻,命我潜入楚营,与其里应外合,破齐楚合纵亲善之
第6篇:古琴制作
古琴制作大全(专贴收集琴材、木料、斫制资料)
原文地址:古琴制作大全(专贴收集琴材、木料、斫制资料)作者:之音琴社
古琴面板之选材
我提倡要摹习古人,这是有道理的。古人,我在这里是狭义的指。按理说,古代有很多种人,有不识字的农民,有市井的泼皮无赖,有教坊的歌姬,有匠人,这些都是庶民。虽然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如果论及高雅,我不得不说的还是那些士人,这些人所掌握的文化与生产方式是精细化的,是高一阶层的,如果除却阶级论的荼毒,那些文化人的道德操守是值得研究的。
古琴几乎是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在传统文化中一直于我刚才说的士人文化联系在一起,我们容易见到古代士人抚琴,却很少看到工匠抚琴,歌姬抚琴。古琴被列为“四艺”之首,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必习之技。同时,琴又与剑一起成为古代文人雅士所推崇的随身之物,佩长剑弄兰操
第7篇:古琴之约六年级作文
古琴之约六年级作文
婆娑竹影间,回荡着凄凉的乐声,低沉浑厚,余音绕梁。那是怎样的凄凉啊?是永别好友的悲伤,是流落他乡的孤寂,是心中万言无人诉说的凄惘。人的心似乎也与琴弦一同颤动了,那种无言的压抑已融入了空气。
竹叶被卷起了,被微凉的秋风扭着卷着,是风儿在呜咽,是柔和的阳光也化不去的悲怆。
循着凄怆的`乐声走去。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洒下一片斑驳的光影。顺着一条石子铺成的小径,看到了一个六角小亭。在六个翘起的小角上,分别立着六个石兽,虽不规整,倒也幽静。里头有两个人,一个坐一个立。
呜咽的琴声停下了,竹林里回荡着那最后一声嗡鸣。
随之而起的,是飞扬的笛声,悠扬活跃,再不复之前的凄凉。是怎样的飞扬啊?是年少成名的高扬,是拔得头筹的骄傲,是得遇良友的神采飞扬。耳边有鸟儿歌唱,它们也读懂了这乐曲的高扬。
那笛声又飘
第8篇:古琴价高寓言故事作文
古琴价高寓言故事作文
从前有位制琴技师,名字叫工之侨。一次,他得到一段质地优良的梧桐木。他用这段木头精心制作了一张琴,安上弦以后,弹出的琴声叮咚作响,如行云流水,又象金玉撞击,动听极了。工之侨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一张琴了,就把它献给朝廷的乐官。乐官让乐工来鉴定。乐工们一看,都把头摇得象拨浪鼓似的,说:“这张琴不是古琴!”就把琴退还给工之侨。
工之侨回到家里,请漆匠在琴身上画了一条条断裂纹,又请书法家在琴身上刻写了古字,然后,用匣装好,把琴埋在土里。一年以后,工之侨把琴从地下挖掘出来,打开匣盖一看,只见琴身上长满了绿苔(tái)和一块块霉斑。工之侨便带着这张琴到市场出卖。一个阔人用高价买走了,当作珍宝献给朝廷的乐官。那些乐工们打开琴匣一看,都把头点得象鸡啄米似的,连声称赞说:“好琴,好琴,这是一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