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生与北大学生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20 07:16:1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清华学生与北大学生

北京大学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今年,清华大学也将迎来九十华诞。一墙之隔的北大和清华在这近一世纪始终处于伯仲之间,难分上下。然而,我这个就读于北大、执教于清华的人发现,清华的学生与北大的学生还是有很多的不同之处的--当然,只要是学生,共性一定存在于他们之间;我在此要谈的是其“个性”,不得不“必要地片面”一下。

团体的与个体的

清华学生的团队精神历来受到提倡。我做过四年的班主任,人们对班级的评价常以“团结”、“集体进步”作为标准;清华的学生也很有凝聚力,一些集体活动都显示着同学的团体意识。而且,只要是组织召开的,大都认真对待,即使不感兴趣,至多“腹诽”而已,很少让组织者下不了台。我常常为这种团体的精神所感动:我并不提倡服从,然而我欣赏自律。

北大则不一样。似乎与“五四”的“个性解放”牢牢挂钩,那里永远以“我”为单位,要想在北大号召个什么真的很难。我在校读书期间,遇到过几次领导发起的“献爱心”集体行动,应者寥寥。难道北大学生缺少爱心?其实不然。我的一个同屋在一年级的那个冬天为了赶课重重地摔在了冰上,想家加上委屈,16岁的她坐在地上大哭。想不到一下子围拢了好几个“男子汉”,扶车的,拣书的,哄劝的,直到她破涕为笑,把她送到教室,这期间还有一位塞给了她一袋零食!事情过去几年了,她还情不自禁地跟我说,北大的男生真棒!爱,不在乎形式,也许是北大的风格!

务实的与浪漫的

80年代是警句林立的年代,校园里到处响彻着四个字的至理名言。其中,清华与北大的核心口号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清华:“从我做起!”北大:“振兴中华!”这两个并不对立的口号之中同样显现着清华与北大的差异。

“从我做起”意味着一种踏实、严谨的自我行动:一丝不苟,全力以赴,自我融入集体,自我壮大社会,自我使群体升华。我欣喜地看到,清华的学生大都将主要精力倾注于功课,埋头于学习,即使在社会风气相对浮躁的今天,我们的同学仍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振兴中华”是一个属于理想范畴的具有感召力的口号,袒露着积极的浪漫情怀。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北大的校园里学生演讲从不间断,他们心中没有“名人”,没有权威,张艺谋上台有同学拍过他的光头;一些看好的“青年导师”被轰下台……

相比而言,清华学子的气魄似不大,然而“小”得易于把握,“小”得实实在在;倒是声响洪亮的北大口号显得空旷辽远,似可作党和国家一个时期内的奋斗目标。

宁静的与喧响的

也许,“荷塘”赋予清华人以“月色”,“未名”期待北大人去“命名”,因而,清华的学生相对来说是宁静、敛迹的;北大的学生则常在“指点江山”,论禅说道。比如,对待教师,就很不一样。

在清华当老师,你渐渐地会格外严谨,因为你的学生张着那对渴求知识的眸子在仰视着你;不是没有讨论,却总是平静、祥和,充满着师与生的体谅。北大的老师同样是严谨的,但同时还更需要一分机智,因为那里的学生有时是“咄咄逼人”的,他们尊敬你,但更尊敬才能、知识,他们热衷于争执;再有资历的先生,假如不能达到学说前沿,他们仍然会从你的讲台前旁若无人地“逃课”(但只要能够抓住学生,坐满走廊挤破门窗也不鲜见)。北大的很多课(尤其是文科)是不大点名的,教师似乎更信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格言。

在清华教课,我每每不自觉地要周整衣冠,端庄行止,胸有成竹而心平气和走向讲坛;可是,过段日子,我禁不住地又会套上休闲服,蹬上运动鞋,到北大的“三角地”去走一走,坐一坐,看看那里的莘莘学子敲着饭盆舞着勺子在高论着、争执着,再寻一回我那学生时代的梦。

 

第2篇:清华北大学生学习方法

北大清华学生谈怎样制订学习计划【江 婕】

学习其实也是一门艺术,她的美在于和谐,在于一种内在的平衡。正确处理学习与休息、娱乐、体育锻炼的关系,能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反之,就会觉得时间捉襟见肘,事倍而功半。解决、处理各方面关系的一个好方法,就是订计划--订学习计划,锻炼计划等。

订计划要有明确的目标。我高中三年,学得扎实全面的一大因素是学习有明确的目标。高中学习,就是要系统地掌握知识,以迎接高考的检测。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及《考纲》就是学习的指路灯。尽早了解“纲”,学习就能有的放矢。下面和各位朋友谈谈我制订的学习计划。我的学习计划有两种--长期远景式计划和短期目的性计划。长期远景式计划是指我为高中三年学习制定的总目标,以及每学年开始时为该学年订的计划。制长期远景式目标时要胸怀大志,统筹安排,目标要合理--也就是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量力而为。目标过高,经过努力仍难以达到,就会挫伤积极性;目标过低,极易达到,就起不到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且高考是一次全国性的严格检查,目标过低就会在高考中被无情地筛下来。目标不是一伸手就可摘到的果子,而是跳一跳或想办法可以找到梯子攀上去才可获取的果实。我所订的高中三年学习应达到的目的,是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技能,重点抓住考纲,基础要扎实;同时扣住大纲,向课本外,课堂外延展,拓宽知识面,加深知识深度。

高一,高二学年,我把重点放在课本上、课堂内。因为高考虽强调淡化课本的考查,其实处处有课本的影子。以语文卷为例,有字、词、拼音等直接用课本语言材料命题的,还有那些名为课外试题,实为课本上知识点的,譬如文言文试题所选的文言文,虽然都是我们没有学过的,但考查的知识点是我们在课内学过多次的。“课内知识课外考”的测试方式,就要求我们把课内知识学扎实,否则无法完满地解答课外考题。当然,重点放在课本上,并不是将视野局限在课本,我仍有大量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巩固,贯通课本知识,培养能力。

高三学年,既是中学时代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复习迎考的关键一年。我在高三学年的计划是完善知识系统树,“牵一发而动全身”,做到由一个知识点可以拎起一串,提起一面。系统地掌握知识后,技巧也就“永到渠成”了。

短期目的性计划是指一周安排,一日休息时间表及考前复习阶段时间表等。

我在高

一、高二时注重一周、一月的计划。周计划、月计划都依托学校规定的时间表,并特别注意小结。我虽不是“每日三省吾身”,但周、月都有小结。有问题及时发现,以免积重难返。

一位在清华学子写给学生的经验之谈

(一)永远不要说你已经尽力了

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就是没有办法把成绩再提高一点。他自己安慰自己“我已经尽力了”。我记得电影《勇闯夺命岛》有这样一句台词:“永远不要说你已经尽力了,失败者总是抱怨自己已经尽力了,只有胜利者才能赢得选美皇后的芳心!”我个人觉得,当你还有力气说出“我已经尽力了”的时候,你根本就没有尽到力。我觉得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大家看看人的潜力有多大。

我在高中时体育特别差,跑1000米都很要命,从来都是不及格。相信在座的好多同学也对这项体育达标深恶痛疾。到了清华之后,第一节体育课,老师告诉我们体育好是清华的传统,我们每年要测3000米长跑,跑不过不许毕业,取消推研资格。怎么办?谁来到清华都

不想拿不到毕业证吧,我的同学大部分和我一样体育很差。于是每天晚上10:30,我们的自习教室关门,清华的操场上人就多起来了。跑半个小时再回寝室继续学习。练了一个学期,我瘦了40斤,最后考试的时候我仅用了12分56秒就跑下了3000米,我们班最胖的人也在15分钟以内跑完了。想起我高中向体育老师抱怨:“我已经尽力了,1000米就是不及格。”我现在觉得很搞笑。清华的校训中这个“自强不息”我觉得给我的影响非常大。当你觉得自己已经尽力的时候,往往再坚持一下就会突破自己的极限,唤醒自己的潜力。思维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可以把全世界图书馆藏书的信息都装进去,然而,人类思维至今才仅仅开发出百分之七到八。所以在这里我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再努力,永远不要说自己已经尽力了。什么叫成功?人们死活不相信你能做到的事情,你做到了,这就叫成功。

(二)怎样挤时间

下面,我告诉大家我在清华了解到的一个湖北同学的高中是怎样度过的:他在一个县城的重点高中,他们学校全体学生住校,每年春节时放假三天,其余每个月放假半天。一年一共放假9天。我想正中还不敢这么变态,但是那些湖北的学生真的是比我们少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了,这也导致他们的基础比我们要好得多,也导致了清华宁可在湖北扩招30人也不在河北扩招一个。回想我的高中,我现在非常后悔。同学们,我们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们身上责任很重,如果我们还是把好多时间都用来娱乐和休息,当我们进入大学、走向社会的时候就会感到那些南方省市来的人对你的巨大压力。

那么我们怎么挤时间呢?

首先,我个人觉得在座各位的走路速度太慢,我看到的是大家有说有笑的踱着步子慢慢走。大家如果到了清华可以看到,所有的学生骑车都是飞车,走路几乎都是小跑。我们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你很快从校门走进教室就可以比别人多看一会书,多做一道题。时间久了,日积月累,你就会在时间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其次,我们的课间十分钟也非常宝贵,这一点我到了高三下学期才意识到,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我们一天可以挤出将近两个小时,可以比别人多做一套题。

再有就是我们最好别看电视了。我在高中的时候每天必须看电视,当时主要是因为要面子,看了体育比赛、晚间新闻去和别人侃,看了电视剧和别人吹。整天装出一副不太用功但成绩不错的样子,归根结底还是希望别人说自己聪明。我现在的观点是被人说“他聪明但就是不学习”的人是最蠢的人。不管你是否真的智商超群,但是如果我们把太多的精力用在那些与自己前途无关的事情上,就是对自己的最大的不负责任。我现在在清华的好多同学都是在高中期间没看过一眼电视——包括春节晚会,有的同学甚至是从初中开始都没看过一眼电视。现在在学校,我们每个寝室都有电视,但是我们寝室的电视几乎就没开过。期末考试之后都没人看一场欧洲杯。大家考试后没有休息放松,所有的人都是准备下学期的课程,准备托福、GRE考试,或者是学一些实用的技术。所有人脑子里想的都是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来充实自己,使自己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同学们不要把清华的学生想得太牛了,清华学生中智商超群的人至多占学生总数的四分之

一。其它学生的智商不会比在座的各位高到哪里去。他们比你们多的东西我觉得只是对待自己未来的态度。清华学生身上有一种非常令人敬畏的精神力量。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目标放弃任何诱惑。就算在大年三十清华的自习教室也会人满为患。用一位美国教授的话说:“Students of Tsinghua,no Saturday,no Sunday,no holiday!”就是这种精神铸造了清华的神话。不这样就很难考上清华。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你说的很对,但是我们很难让自己坚持下去,最多三分钟热血。之后就不想再努力了,好的,我们下面就讨论怎样让自己的血一直热下去。

(三)给自己找压力

我和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的教授许纪敏先生有一次聊天的时候说:“我觉得电子系的学生压力太大了。”许教授说:“清华的人才怎么培养出来的?就是压出来的!”不错,巨大的压力才会有巨大的动力。有的同学说:“正中学生的压力已经太大了”。我现在觉得,我们当时在高中时的压力太小了。

说实话,清华的学生有的也不是那么喜欢学习的,比如我就有点厌学。但是清华的要求极为严格,四年之间只要一科不及格就取消推研资格,三科不及格就退学了。所以清华有的系的淘汰率是30%。太可怕了,所以我们都要疯狂的学习。

比我们还恶心的还有美国的MIT,我大一的辅导员现在在MIT读书。他给我发的Email说他上学的第一节课,教授向他们宣布考核要求:“上我的课,最后的成绩是一个A,两个B,一半C,一半D”。就是说有一半的人将会不及格。MIT的淘汰率比清华还高,这也是为什么MIT的学生只要是拿到毕业证就会被各大跨国公司高薪聘请的原因。

我再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可以说明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人可以做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大二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夏季小学期共两周。第一周周一上午,我们在一间教室上了两个小时课,学了计算机的VHDL语言。下课老师要求我们在周五之前编出一个主频30M的cpu来。所有的人都疯了,因为上午根本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后来我们知道,在其它大学的电子系这门课要学一个学期的。但是老师说得很清楚了,做不出来就不及格。于是大家就疯狂的跑到图书馆借书,回去废寝忘食的看,第一天看不懂,第二天稍有点明白,第三天白天编了几个简单的程序,晚上开始正式编程,编到3点,周四编了一天加一个通宵,周五早上8点通过了验收。大家松了一口气。但是接着第二周周一早上,老师告诉我们周三下午交一个超声波测距仪。又是疯狂的两个通宵,周三下午把超声波测距仪交上去了。在此之前,我们没有想到我们还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这么多事,但是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我们完成了。

还有一个例子,我们大一的英语课,要求我们一周背下500个单词。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但是第一次考试我只得了43分,没有办法。以后每天早上我5点起床,背单词到7点再去上课,最后还是能背下来的。所以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我们的确可以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在这里,我给各位一个建议,就是尽可能的给自己找一些压力,比如说规定自己一个星期之内必须做500道题,考试不得140分以上就算自己不及格等等。大家不要觉得这些很过分。如果各位真的发誓要考上一流的大学,我觉得这是我们必须做的,并且现在的南方高中生就是这么干的。

(七)不要抱怨老师不好

当我们某一科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不要抱怨我们的老师。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咱们正中的老师都是非常不错的,至少都是非常负责、敬业的。我和大家说说我在清华的经历大家就明白了。

清华的老师做研究都是大牛,但是几乎没有老师好好给本科生上课。有一次上微机原理课,老师说,今天回去用Protel把课上的电路模拟一下。同学们都说,我们是这辈子第一次听说这个软件。老师说:“这是电子工程人员必备的软件”。转身就走了,没办法,我们回去在图书馆熬了三天终于把这个软件学会了。还有一次数学课,老师让我们回去用MATLAB画一个三维的图形。同学们都说没学过——这好像是数学系的一门必修课,老师只说了一句:“没学过?回去学呀!”我们又是在图书馆耗了好几天,基本弄明白了。我们现在用的好多计算机工具老师们都默认为你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没有人教你怎么办,你不会倒是不正常的了。所以,我们的同学当你觉得有哪一科学得不太好的,一定不要埋怨客观条件,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基石。当你总是抱怨客观条件的时候,成功也离你越来越远了。

(八)好的身体是一切的本钱

同学们如果真的要为自己的理想拼命的话,我告诉大家,我们必须好好锻炼身体。清华的口号是“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所以清华的体育课之所以要求那么高、那么严格,就是逼着大家好好锻炼身体。清华的体育传统的确非常好,我们刚上大学的时候的确身体很差,学习很容易累。现在,我们班今年有20个人报名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全国报名的大学生只有5000人,清华就有3000人)——一是为了体验一下,二是对自己的耐力很有信心。就我个人而言,现在我熬几个夜没有问题。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锻炼这一点。我的建议是,我们每天的间操大家一定要用力做,体育和体活课也要努力运动——我推荐大家多练习长跑,最好每天跑个1000米。相信吧,等你们到了一流大学需要熬夜做研究的时候,你们将会发现自己高中打下的身体健康根基是多么重要。

(九)一些学习的小技巧

前面我已经说过了,我们学习的最终技巧就是多做题。现在我再给大家讲一些学习方面的小经验。都是我从大学的同学那里获得的,都很容易,但很难持之以恒。

首先就是语文的题目,字的发音和错别字、成语运用和文言文分析等等。我的技巧就是我们找一本新华字典,一本成语词典,一本古文鉴赏词典。每天看5页——不会超过半个小时。你们距离高考还有一年半,如果大家坚持下去,相信高考之前可以把这些词典看几遍,对于高考语文的相关题目可以说非常有好处。

然后就是英语,大家可以利用某个假期把大学四级单词都背下来。一个假期不够可以多用几个假期。这对于我们这些尖子生并不难,只要大家用心。还是那句话,相信自己的能力,现在清华也有好多学生两个月准备GRE就考了满分,两个月2万个单词也背下来了。巨大的单词量对于我们高考英语也有巨大的好处的。大家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清华15食堂的小师傅农民工张立勇利用业余时间学英语,托福考了630分(满分670),清华高材生考600分都不容易。我吃饭的时候经常和他聊几句,他就是每天挤出能挤出的任何时间来学习英语。他的英语基础教育和在座的各位根本没法比——农民工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是他现在已经被北大录取了。看看积少成多的力量吧。

第3篇:清华和北大学生座右铭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解释: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清华学生与北大学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清华学生与北大学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