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解读文天祥与吕文焕
解读文天祥与吕文焕
吕文焕中国南宋后期著名将领。小名吕六,吕文德之弟,安丰(今安徽寿县)人,活动年代是宋末元初。吕文焕在宋蒙襄樊之战后期任宋朝守将,相持达6年之久。1273年,襄阳兵尽粮绝。吕文焕投降元朝,并立刻为元军策划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汉),自请为先锋。随后攻破及招降沿江诸州,并为伯颜向导,引元军东下。1276年,元军破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吕文焕与伯颜一起入城。官至中书左丞,1286年告老还乡,卒于家。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中选吉州贡士。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
某人说了,吕文焕是大英雄,文天祥不值一提。所以为吕文焕叫屈,并且非常不屑文天祥。
我看到这个论调的时候其实并不奇怪,前些年还有人说秦桧是真英雄,小人是宋高宗,乃至说岳飞是找死,他的死不怪秦桧高宗。这阵歪风且没有消散,进而又有汪精卫曲线救国之说。
他们处于何种目的我且不谈—— 是汉奸后人翻案,或者是外国网特扰乱爱国主义,或者是个人心胸狭窄,或者是想要出名想疯了—— 这些我提一提,大家想一想,我就不多说了。
回到咱们重点上来说吧,就事论事,文天祥与吕文焕,这个被某人提出来的两位。
这两位的事迹其实很简单。当然,我之前是不怎么了解啦,我只是背诵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与‘正气歌’。吕文焕我是压根不知道的。
所以首先我要承认上面几点,免得后面说错话,有人借此攻击我是故意颠倒黑白之类的。
先说说文天祥文大人:文天祥生的仪表堂堂,乃是一届俊才。而且从小就耿直中正。也并非如某些人污蔑的`那样‘什么事没干,在后面享受荣华富贵’。
‘德佑初,江上告急,诏天下勤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一万兵勇,发兵勤王保驾。并且痛斥议和派,主张朝廷应该勤修战备,整顿兵马,奋力抵抗元军。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作战建议,但是朝廷并不接受。
此后文天祥又征战平江,在宋朝投降后,被派往元丞相伯颜那里,与蒙古人议和,文天祥与元丞相伯颜争论,伯颜大怒之下,扣押文天祥,后来文天祥历经艰辛逃了回去。
此后文天祥坚持对元作战,历经生死磨难,数次死里逃生,也有忠诚之士全力保护,这才且战且退,然而却始终未曾屈服元兵。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家人不断死去。
当然,众所周知,文天祥最终还是被抓。被抓的时候,文天祥吃毒药要自尽,却没有死成,随后被抓。张弘范劝他写信让张世杰等人投降,文天祥怒斥道“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随后又做名诗‘过零丁洋’,表示宁死不屈。
文天祥一路上绝世八日,即使元兵以美食诱惑,文天祥也不眠不睡,不动一筷子。后来文天祥的事情传到了忽必烈哪里,忽必烈招降不成,想放掉文天祥,但是怕他回去接着对抗元兵,于是最终招文天祥,文天祥表示自己唯有一死而已。忽必烈终于赐死文天祥。
文天祥死后,他的妻子收敛他的尸体,文天祥的衣带上还写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就是文天祥的一生。
文天祥一辈子,崇拜英雄,忠诚国家,奋力抗元,征战半生,最后宁死不降,取义成仁。
吕文焕的事迹如下
正如某人所言,吕文焕为襄阳守将,守襄阳六年之久,可见其的确为用兵高手。最后蒙古势大,襄阳孤立无援,宋朝的援兵都难以为继,忽必烈威逼利诱,加上战事不利,最终吕文焕投降元朝。
吕文焕投降后,立马改头换面,成为攻宋急先锋。跟随伯颜,一路上‘高歌猛进’,所向披靡。宋廷多次派人求和,乃至太后亲自写信,但是这个守襄阳城六年的吕文焕毫不为所动,打定主意要灭亡南宋。
后来宋朝投降,文天祥至伯颜处商议议和之事。(就是前面文天祥的事迹上也有这段)。中间有插曲—— 伯颜怀疑文天祥是假投降,下令扣留文天祥,文天祥则痛斥伯颜言而无信,这时候吕文焕出来劝解,文天祥转过头来痛骂吕文焕是逆贼。
吕文焕不是逆贼吗?当然是。吕文焕自己辩解说:我守襄阳六年,最终孤立无援,所以才投降。文天祥则骂道:“力穷援绝,死以报国可也。汝爱身惜妻子,既负国,又颓家声。今合族为逆,万世之贼臣也!”
可见文天祥痛骂吕文焕,不只是其‘负国’,更是其‘今合族为逆’。这让文天祥痛恨至极,而吕文焕自己听到文天祥的喝骂,也是羞愧万分,乃至于蒙古人伯颜等,也认为文天祥骂得对。可见吕文焕在当年实在不是一个什么‘英雄人物’。不但宋人痛恨,乃至蒙古人也看他不起。
最后吕文焕自然是高官厚禄,荣华一生。
试看这两个人物的经历,就不难理解,为何文天祥的评价如此之高,而这个吕文焕则是背上千古骂名了。
首先这二人都对元作战,吕文焕是守将,六年坚守襄阳城,文天祥招兵买马,到处征战。这是其一。在这一点上,文天祥并不输过吕文焕多少—— 当然,或许战功上,吕文焕要大得多。
同样对元作战,吕文焕六年后,投降元朝—— 即使是孤立无援吧,总之投降了元朝。而文天祥呢——他也是数次死里逃生,乃至有过被擒的经历。但是吕文焕是自己投降了元朝,而文天祥即使被擒,也决不投降。
吕文焕投降了蒙古人后,若说爱惜自己身家性命,辞官归乡,做个富家翁也好,即使做官,请求不参加对宋作战也罢,也算是全了忠义之道。但是他不,吕文焕掉转头来,仿佛对付仇人一般,对付自己的故国,而且毫不手软,即使是宋太后写信,也不为所动,可谓蒙古人一大‘忠臣’。
文天祥被擒后,奋力逃生,随后再次投入对元作战,几次遇到绝境,但是依然不肯屈服,最终大势已去后,仍然要服毒自尽。被擒后,绝食,宁死不降,最终被杀。如果说,文天祥被擒后,加上南宋灭亡,复国无望,文天祥大忠义之道已然尽到了,大可以申请归乡,做个草民,苟活于世,还可以生下个一男半女,延续后代。但是文天祥却不这样,选择了以身殉国。
这么比较来说—— 文天祥征战一生,为国尽忠,论武功也绝对不逊色于吕文焕。吕文焕面临一次绝境,就干脆投降,而文天祥几经生死,依然不改其志。孰优孰劣,一看便知。
某些人大放厥词,为人洗地,是不是觉得大家眼睛瞎了,分辨不出好坏来?
还说文天祥在后面享受荣华富贵—— 这这是要骗谁?只要是个人去网上一搜资料,就能知道你说的尽是胡言。
吕文焕守城六年—— 古语有云‘文死谏武死战’,武将报国,唯有‘死战’而已,吕文焕既然做不到‘死战’,卸甲归田也就罢了,居然恬不知耻,掉转头来对付自己的故国,可谓无耻之尤。
文天祥,本为文臣,早年多次对皇帝进谏,乃至触怒权贵,被罢官削职,虽未‘死’,也算是尽到了文臣的责任,后期转战四方,抵抗元军,作为一个‘将’,又做到了‘死战’,最后终于以死殉国,终不悔。
试问吕文焕又有哪点比得上文天祥?
文天祥不是英雄?难道那个助元灭宋的吕文焕,是英雄不成?说这话,莫要让天下人耻笑!
第2篇:吕锡文
吕锡文(女)任北京副书记 吉林不再担任(图/简历)2013年04月27日 03:50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更多
241人参与0条主评论 4条评论0条总评论 省份 新任党委副书记 原职务 备注北京 吕锡文 北京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上海 李希 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中央候补委员
天津 王东峰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 中纪委委员
重庆 张国清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 中央委员
黑龙江 陈润儿 长沙市委书记 中央候补委员
辽宁 许卫国 辽宁省委常委
西藏 吴英杰(常务副书记)西藏党委副书记、区政府常务副主席
邓小刚 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贵州 李军 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
湖南 孙金龙 安徽省委副书记 中央候补委员
安徽 李锦斌 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浙江 王辉忠 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 中央候补委员
福建 于伟国 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 中央候补委员
四川 柯尊平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中央候补委员
内地新任省级党委书记一览
吕锡文
原标题:中央批准吕锡文、吉林、鲁炜同志职务调整
本报讯近日,中共中央批准:吕锡文同志(女)任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吉林同志不再担任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常委职务,鲁炜同志不再担任北京市委常委、委员职务。
吕锡文简历(2012年9月):
吕锡文,女,汉族,1955年7月生,浙江宁波人,1982年8月入党,1974年4月参加工作,大学毕业(北京工业学院分院纺织工程系机织专业)。现任北京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曾在北京郊区插队。大学毕业工作后,曾任北京工业学院分院团委副书记,北京市经委政治部干部处、市委工业部干部处副处级干部,市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副处级组织员,经济干部处副处长,经济干部二处副处长、处长,经济干部处处长,西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区委书记,市委常委。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资料,2012年9月)
第3篇:解读文天祥的《正气歌》
解读文天祥的《正气歌》
1.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卞毓方,江苏盐城人。1944年生。著名散文作家、教授、高级记者。现供职于人民日报文艺部。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日语专业,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专业。已出版《雪冠》、《岁月游虹》等多部作品。近年来在散文界长啸而出,独树一帜。
⑵基本解读
这篇传记作品描写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英雄文天祥。作品主要着墨于文天祥被捕后的情形,通过他所遭遇到的攻心之术的诱降、物质生活的折磨以及他自己志向思想行为,来描画
文天祥非同寻常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品性,凸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养吾浩然之气”的铮铮硬骨头精神。在写法上不同于前面几篇的一个突出点是,这篇作品采用了评传体式。作品不仅仅在选择和陈述着文天祥被捕前后的客观事实本身,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