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泥炮的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19 07:12:5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摔泥炮的散文

摔泥炮的散文

黄土坑离屯子有几百米远,黄土坑的上面是生产队的场院,到小麦收获以后,庄稼也陆续上场了,场院里的人就多起来,黄土坑就更加热闹了,孩子们就都天天泡在黄土坑尽情地玩耍。

那个年代很少有卖玩具的,即使有,乡下的孩子也没有钱买。小孩子玩的东西都是就地取材,自己发明创造。男孩子大多玩摔泥炮,女孩子玩翻花绳。小时候,他们说我是“蔫淘”,就喜欢玩泥。一个是揉泥蛋,用来做射弹弓打鸟的子弹。一个是摔泥炮。摔泥炮功夫厉害的孩子,赢的泥就多。摔泥炮要善于总结经验,反复实践,勤学苦练。摔泥泡一定要有好的黄泥,黄泥要反复搓捏,使其具有一定的韧性。泥炮是做成一个圆形东西,像一个窝窝头一样,在下面有一个洞,洞越大越好,洞要用吐沫抹光光的,为的是好看。上面的盖做越薄越好。做泥炮也是个技术活,一般孩子都掌握不好。开摔之前,要把做好的泥泡举起来对着阳光,给对方仔细看清楚,大声地问其他孩子:“泥泡有没有眼?”对方看没有窟窿,也就是没有眼,认为合格,大声地回答:“没有眼!”,好像发令枪一样,就“啪”的一声开摔。

摔泥泡,不是凭力气就能赢,关键是要把握好摔的角度和力度,对动作进行适当控制。否则,泥泡在向下摔的过程中,就可能发生歪斜变形,摔在地上也不响,变成一摊“稀屎泥”,让小伙伴起哄大笑。做泥泡的黄泥和的要不软不硬,泥窝的大小深浅适中。上面的盖做得很薄,没有塌陷感。摔泥泡的时候洞口朝下,朝着一块平整的石头板或平坦的硬地上猛地用力摔。力量大小正好、角度适中,泥泡在接触地面的一瞬间,洞口内的空气强力冲破上面的薄泥层,发出好大一声“膨”的`声响,薄泥层被气流冲破,飞出一些碎泥片,泥泡的顶端就留下一个窟窿。这个时候,按规定窟窿大小,对方就要乖乖地用多少黄泥给补上。看见自己摔出来的泥炮,就和钓鱼鱼咬钩,打麻将摸宝一样,一种说不出来的快感

男孩子摔泥炮。女孩子在黄土坑边,一面看,一面玩自己喜欢的游戏:翻花绳。翻花绳就是用一根细的线绳结成绳套,一个女孩子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个女孩子用手指接过来,翻成另一种花样,相互交替编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翻下去为止。可以翻成“面条”、“牛眼”、“花手绢”等各种形状。有女孩子在的时候,男孩子摔泥炮就有劲,女孩子也一样,同男孩子一起玩就不愿意回家。这个男女吸引的规律,很小的时候就有感觉,只不过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当时玩耍的小伙伴儿,有一个叫王小眼睛的。这小子鬼精鬼怪的,小眼睛一眨巴一个道,鬼点子多,“坏水”也多。我们摔泥炮的时候,他老输泥,输了还耍赖,我们和泥用水泡子里的水,他输了就用尿泥,我们送给他一个外号叫“尿泥”。他玩不过我们,想出来一个坏招,在没有人时候,他在大家来回走黄土坑的“毛毛道”上挖一个坑,里面放上脏水和粪便,然后在上面培上土,大家回家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掉进坑里,弄一身连屎带尿,他在远处看着偷偷地笑。“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我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么一个“坏小子”,十几年以后,竟把当时掉过他挖的坑,最漂亮“俊二丫”弄到家里做了媳妇。

我们的童年是撒尿和玩泥儿的童年,和现在的孩子相比,就好像我们看现在非洲孩子一样,简直没有孩子样。可是,那个时候,我们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可以尽情地玩,尽情地耍,尽情地释放童真。

现在的孩子,吃的是皇帝餐,穿的绫罗绸缎,什么也不缺,最缺少的是就是玩。天天都是没完没了的补课,恨不得一下子都能培养出一个小皇帝来。不管有没有天赋,不管爱好不爱好,样样都让学,把孩子一个个都学傻了。看着今天的孩子每天背着几十斤的书包,每天走在上学,补习的路上,我羡慕他们的同时又有点可怜他们。我真的想说:教你们“摔泥炮”吧!咱们玩“翻花绳”吧!

第2篇:摔泥碗散文

摔泥碗散文

青石上,大树下,一群娃娃摔泥巴。

池边捧来水,沟旁把土抓。

揉啊揉,搓啊搓,软软绵绵黄泥巴。

青石上,大树下,一群娃娃摔泥巴。

中间一个窝,四周把墙搭。

按呀按,捏呀捏,圆圆正正黄泥巴。

小泥碗,手中拿,用力一摔惊雷炸。

四周成了饼,中间开了花。

揪呀揪,补呀补,摔泥娃娃笑哈哈!

一首欢快的“摔泥碗”儿歌,道出了小时候摔泥碗的快乐。摔泥碗,是小时候夏季我们经常玩的一种游戏。

夏天,街巷的树荫下或者农家的大门下,经常会看到几位小伙伴围着一块平整的石板玩摔泥碗的游戏。摔泥碗,一般是两个人一起玩。摔泥碗,首先得有泥,取粘土若干,加水揉制,制成柔韧的泥巴备用。双方各取数量相当的泥,分别制作成泥碗。泥碗呈凹形,底部要尽量大且薄,碗越深越好。由于双方泥料的数量相当,所以泥碗制作水平的高低成为取胜的关键。泥碗做好后先由一方来摔,用力使泥碗同时落地,靠碗内空气的负压将碗底炸开个洞,破洞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泥料,制作,摔法等诸多因素。摔破后对方则要用自己的泥来修补碗上的破洞,这时双方泥的多少便产生了差距。两人你来我往互相摔碗、补洞,最终以得泥多者为胜,战利品就是多得的泥巴,但精神上的胜利和满足是无法用泥巴多少来衡量的.。

玩摔泥碗的游戏,有很多取胜的小窍门。摔泥碗时既要用力摔,又要使用巧劲;和泥巴时要做到软硬适宜,过软或过硬的泥巴,制作泥碗费劲不说,制作的泥碗缺少“爆炸”力;制作泥碗更有讲究,碗底要薄而均匀,还要保证不漏风。小时候,我身材比较瘦弱,力气常常不及一起玩摔泥碗的小伙伴。然而,玩摔泥碗却是赢的时候多。回味取胜的“法宝”,就在制作泥碗上,为了保证泥碗的底部薄而均匀,而且还不漏风。制作泥碗的时候,我常常在碗底撒上适量的水,然后用大拇指轻轻地抹平。有时,为了省事干脆向泥碗底部吐上一口唾液代替水。如此制作出来的泥碗,碗底薄而平,不漏风,“爆炸”力相当强,不是遇到劲敌,一般不会输。

摔泥碗,最快乐的时候是自己的泥碗“炸”飞了天。泥碗制作的恰到好处,摔泥碗用力又恰到好处,极有可能会摔出个“炸”飞天。一次,我和堂弟一起玩摔泥碗,玩到正高兴地时候,我忽然摔出了一个“炸”飞天。好端端的一个泥碗,炸的无形无踪,我高兴的说:“我赢了!”聪明的堂弟却说他赢了。我与之理论,堂弟一语让我无语,“你赢了?你拿泥碗来我给你补!”泥碗“炸”飞了天,连一小块泥巴都很难找到,自然无法补了。尽管没有理顺谁的输赢,泥碗“炸”飞了天,实乃是一大奇迹,一大惊喜。

第3篇:儿时游戏摔炮散文

儿时游戏摔炮散文

臧克家在诗《三代》中写道:“孩子在土里洗澡,父亲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这首诗用简洁凝炼的语言形象地阐释了农民的命运与泥土有着无法切割开来的关系。

作为农家子弟,世隶耕,我感受自然真切而深刻。

我打小就亲近泥土,用泥土做各种玩具,用泥土玩各种游戏。可以这样说,我的童年几乎是泥土的色彩。

我至今还记得“摔炮”这种游戏。

我们这“炮”与火药做成的炮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我们之所以取名为“炮”,是因其与火药所做的“炮”发出的声音相似,能突然间爆发出欢天喜地的声音来。我在叹服自己儿时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时,不禁为自己联想力和想象力随着年岁渐长愈益凋零而叹息。

摔炮的原材料是泥巴。在贫瘠而荒寒的乡村,别的也许很稀罕,唯有这泥巴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儿时的我曾突发奇想,如果这泥巴能当作饭吃,那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玩摔炮作文800字

玩摔炮作文800字

小时候我很喜欢去农村亲戚家玩,但只能春节去。不过,春节时的农村到处都是热热闹闹的,更加好玩儿一些,到处都是鞭炮声,欢笑声,好玩极了!

记得那是一个春节,我、颖颖姐姐、琳琳姐姐,还有妹妹一起玩起了摔炮。那时,我只有六、七岁,妹妹也只有三岁。因为农村山间的小路太窄,很危险,大人不让我们独自去玩。但我想了一个办法,我对大人们说:“妈妈,颖颖姐姐要去看屋后的那株玫瑰,妹妹也想去,好么?”妈妈正忙着端食物,没空理我们。犹豫了一下,还是让我们去了。

我们一走到屋后,我就大声喊:“快跑!”于是,颖颖姐姐抱着妹妹,琳琳姐姐牵着我的手,便狂奔起来。跑了好长一段路才停下来,我们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但又不敢停下来。接着,我们又走了一段路,一直走到公路上才停住脚歇息。

我们走进一家卖鞭炮的小杂货店,妹妹一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摔泥炮的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摔泥炮的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