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三类文人的散文范文
三类文人的散文范文
自古至今文人是社会发展与文明的引领者,他们主导着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在古往今来的文人之中,不尽相同,他们或忧国忧民,或附庸风雅,或自负清高。但是总体来说文人分为三类。
第一类,爱文字而有求知的心境。他们不会写文,但是喜欢文字,读不懂文,但是不耻下问。对文字只是个人的喜爱,或者闲暇之余抒发个人情感,没有太多的奢望,而是顺其自然,用平常心和简单的文字慰藉自己在现实压力下的心灵。会谦虚的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所以第一类文人是有求知欲的文人。
第二类。爱文写文,有较强的写作能力与基础,会在文学的道路上小有成就。这一点毋庸置疑。从慢慢的摸索写文到有一些仰慕的读者,他们也经历了些许漫长的过程。但是他们的心态往往会随着时间和过程的转变而发生变化,好的作者会积累一些生活的感悟,也会循序渐进不断的提高自己,而一些过于估高自己的文人则会产生自负和清高的心理,渐渐的.把好评与赞赏当成自己的成就,从而迷失自己。所以第二类文人应注重的是个人的修养和把握自己的心态来当成关键。
第三类,资深的学者,有学识,有很高的文人责任心,他们写文不仅仅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而是有忧国忧民的意识。从小处见宏观,不会盲目的随波逐流,处事明明白白,不会再写文章上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他们手下的文字会有一定的价值。而不会用滥竽充数的文字来敷衍所有读者。第三类文人就属于真文人。
文人与文化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如果一个文人即无文的素养也无自身的修养,那就还没有成为文人,总之以文行乐也好,用文写意也罢,作为文人总该有一颗忧国忧民的思想,也要体现其自身价值的拳拳之心才行。那才是真正的文人。
第2篇:美文与文人散文
美文与文人散文
美文
随着网络科技的普遍应用,各种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先后建立,而一些站也越来越多了,这给许多的文字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写作平台。也成了读者们一个即方便又高雅的的休闲场所。这些站就如同茶庄一样,令人舒心、宁静。
读文章如品茶,一杯好茶如果一饮而尽,那就喝不出茶的味道,需小口小口的慢慢品,才能享受到茶香的沁人心脾和苦后回甘的美味。一篇好文章如果是走马观花般的阅读,那就根本看不出什么,所以应该如品茶一样细闻慢品,一心跟随作者的思路进入文章才能领略到文章的精华。
零零散散的文字要把他们组合成文章,那就要看写作者千多百种的组织方式了。根据个人文字功底的深浅、性格差异、不同境遇、情感变化等因素,于是形成了不同风格和题材的文章。
那些好文章看了往往都会让人有所触动。如感人肺腑的情感文章,催人泪下的伤感文章,发人深省的哲理文章,激发人心向上的励志文章,让人身临其境的写景文章……
有的文章清新、温婉、静美,如一个散发着玉兰花香的小家碧玉,清秀淡雅,浑然天成。让人看了赏心悦目,感觉是在聆听一个温柔可爱的邻居妹妹妹的心事。
有的关于日常生活的文章语言朴实但真实温馨,俨然走进了一个温和纯朴的邻家大姐姐的生活里。
有的文章情感丰富,感悟深深,把情感故事写的有血有肉,引起读者共鸣,这类文章如一个散发着百合花香的成熟女性,具有诱人的韵味和美感。
也有的文章华丽优美,分外耀眼,一篇里好多都是优美的词句,给人第一感觉是惊艳华美,可是读过后往往会记住一些美词美句外,却看不出文章的中心意思。就如同一个涂脂抹粉的女子,着装华丽,戴发饰,戴首饰,服装还戴配饰。看起来是非常美,但是却美得不真实。
都说女人如花,而我觉得那些优美的文章就是一朵朵美丽的女人花。
网上阅读量最多的当属爱情美文,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亲情文章和哲理性文章的阅读量相对较少,然而很多作者在写那些亲情文章时都是含着眼泪写下的,对他们来说写亲情文章是非常有意义的。读者看了那些融入真情实感的文章有的也会泪眼婆娑,那正是唤醒了他们掩埋在心底的情感。
另外,有一些带着批判色彩的文章,在鲁迅那个年代有很多,对于如今的文坛而言却是寥寥无几了,毕竟今时不同往日。但是每个时代都是有弊端的,深入社会才能看到里面有形形色色不为人知的丑陋。因此那些揭示出社会不良风气的文章,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还有的文章精简,干练,富有丰富的文思哲理,独具内涵。字里行间就像一个学识渊博的老师在亲切的讲课,让人受益匪浅。那种文章如一棵落地生根的大树,生命力顽强,于是便成为了经典。
文不在长短,诗歌是一种短小精湛的文体,它同样能描绘出各种唯美意境,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文词不在于优美,而要有能够打动人心的内容。就像一个女子的美,不关乎外表,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认真阅读各种好文章,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美感,于心灵是一种熏陶。
文人
写文字的人,内心都充满如火的情怀兼如水的柔情,能把蓝天白云,花花草草等天地万物赋予生命力和丰富的情感。
他们人大多数都是内心丰富,情感细腻的人。有些人在众人面前可能不善言辞,朋友们的话题,可能只是随意敷衍几句,大部分时间坐在角落聆听和思考。然而他们会把自己的观点与朋友们的观点在心里累积整理。于是,某一天触动灵感的弦时,就会组合成一篇文章。
写文字是一种解压心里郁结的方式。当作者把心声用文字的形式吐露于纸上的时候,心灵就得到了升华。就像四处奔流的水蒸发为水蒸气形成了白云的过程,把一种状态变成了另一种状态。同时,无论是水沟里的水还是海洋里的水,都已经脱离了尘土污垢变成了洁白的.云朵。
多数写文字的人是伤感孤寂的,他们偶尔也享受那种状态。多少文字里的忧伤,如朵朵带雨的梨花,美到令人心醉,却伤得令人心疼。当他们爱上文字时,就开始喜欢上孤独。当他们写上心情时,就已经拥有了寂寞。当他们分享了文字时,说明他们已经享受了孤寂。
很多写诗的人,除心思细腻、想象力丰富外还格外敏感,往往会在敏感的同时就燃起了创作的灵感,于是变成了一些或忧伤或快乐的诗句,有的含蓄,有的深情,有的大气,有的婉约。一些忧伤的诗句看起来那么伤感,可恰恰是作者的疗伤药,它能让作者的灵魂得到安放。
在写作者的心里,文字是盛开在心中的花朵,心灵在文字的妆点下变成一片清新怡人的花园。他们会把各种纷纷扰扰和喜怒哀乐都转化为一种养料,滋养心中的花朵。
有些写文字的人,常常会宅在文字的世界里与世隔绝。但那是会影响身体健康的,还是该多出去走走,让风吹散心空的乌云,让阳光晒晒潮湿的心田。多出去走走,也可以捕获更多的写作灵感,于是,健康的自己便会孕育出更多楚楚动人的文字之花。
2014年7月28日
第3篇:文人之病散文
文人之病散文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人文艺术圈内从来都是个文人相轻的一号集装箱码头。说白了这是一种精神上自以为是的病,或曰:“自恋也。”事实上,有些文人墨客还真是病的不轻呢!只见他们在台前一个个涂脂抹粉正襟危坐眼睛微眯,面上都尽可能地摆弄出一派似不食人间烟火的假清高的臭范儿,其实,满肚子装的都是羡慕和嫉妒,因为,他们比谁都更明白“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一千古不变之道理也。
当年,三国时代的魏王曹操之于杨修,但最后修被曹所杀,时值今日,民间还流传着那“一盒酥”的千古美谈。近代,著名“五四”时期的堪称中国“民族脊梁”的鲁迅先生之于“创造社”的'“流氓大才子”郭沫若之间的笔墨大战。面对“文豪们的笔尖的围剿”,鲁迅先生难免陷于孤军奋战之境,虽然他偶尔也骂“创造社”一伙是“才子+流氓”,挖苦郭沫若有“一副‘创造’脸
第4篇:有关文人清明节散文
有关文人清明节散文
导语:在儿时的记忆里,清明,总是和雨水联系在一起。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有关文人清明节散文,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有关文人清明节散文
清明,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是清明成全了这场雨,更是这雨衬托了清明。望着飘洒的细雨,才更能引得大家心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思。这雨或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
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愁鸦悲啼,雨洗清秋,风吹哀愁,唯见烟雨一片苍茫,不见人家与炊烟。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百坟拱起,千碑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