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16 07:13:4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苏州园林》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感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3.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读音写汉字.

xuānxiè()línxún()

jiànshǎng()zhēnzhuó()

池沼()丘壑()镂空()阑干()模样()

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因地制宜自出心裁标本

败笔 嶙峋

3.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思考: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⑵文章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⑶从那些方面来具体介绍的?

4.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想法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设计巧妙,构思新颖,很有艺术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一起体会一下它的“美”吧。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3、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整体把握课文,划分结构层次,说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概括段落大意

(2)精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为了体现这个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都有哪些讲究?这种追求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的?

4、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你能找出与这些关系照应的句子吗?

(2)课文第7、8、9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3)划出文章的结构脉络,体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4)细读文章第4段,说出本段的说明中心及结构层次,体会说明顺序

三、点拨讲解

1、学习方法指导:抓住事物特征,采用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增强说明效果。

2、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总: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分: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图画美(总说)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分说)大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局部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图画美

门窗图案美(分说)小

屋瓦色彩美细处

总:总结全文

四、练习测评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轩()榭嶙峋()镂()空对称()

Zhēn()酌téng()萝qiángwēi()()

2、根据课文填空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草树木的,讲究近景远景的。

3、阅读课文第5段,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用双竖线将本段分为两层,其结构方式是

(3)从文中可以看出中国画的审美特点是怎样的?

五、布置作业.

运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欣赏中国园林的知识,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

提示:①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布置是否自然合理。

②注意抓住特点来写,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合理的表达方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2、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2、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美,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本文,用怎么样的语言和手法来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上节课的作业情况

3、朗读重点段落,自主完成:

(1)读第3、4、5段,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2)以第5段为例,说说都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

4、小组合作探究

(1)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结合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2)揣摩词语的意思,说说加点词语的区别

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B、谁如果要鉴赏(观赏)我国的园林艺术,苏州园林就不应该错过

(3)下列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A、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B、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C、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三、点拨讲解

1、学习方法指导:

(1)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增强说服力

(2)增强语言表达力:A、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B、用词准确、严密

2、板书:

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引用

语言表达:A、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说明、描写、议论

B、用词准确、严密

四、练习测评

1、判断下面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2)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中游”()

(3)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

(4)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1)黔灵公园位于贵阳市西北面,距市中心仅1、5公里,占地426公顷,是国内少有的城区大型公园。(2)园内黔灵山,黔灵湖,九曲径

,七星池。(3)九曲径上摩崖古迹甚多,其中清人赵德昌于咸丰十年所书“虎”字崖刻,高约6、2米,宽约3、7米,笔力遒劲,引人注目。(4)更令人叫绝的是,园内生息繁衍300余只野生猕猴,建有野生猕猴观赏园,在此可体验到令人捧腹的猴趣。如此规模的野生猕猴群,国内大中城市的城区公园里,惟贵阳独有。(5)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曾被囚禁在国内麒麟洞旁的“水月庵”中,其旧址已辟为陈列室。

问题:

(1)把下面四个词填入(2)句空格处

A、碧波荡漾B荷茂鱼欢C古树浓阴D蜿蜒曲折

(2)语段说明的对象是,它的特点是

(3)第(3)句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

(4)第(4)用的说明方法是,它的作用是。

五,布置作业:

做《伴你学》P55页练习。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1轩榭嶙峋鉴赏斟酌zhǎohèlòulánmú

2因地制宜:根据个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标本:这里指样本典范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败笔:写字中写的不好的一笔或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分。嶙峋:枯瘦的样子

3,4题略

练习测评:略

第二课时

练习测评:

2.

(1)CADB(2)黔灵公园风景优美,古迹甚多,有较大规模的野生猕猴群。(3)人文景观(4)列数字作比较,体现出贵阳野生猕猴群的规模和地位

第2篇:《社戏》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感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理解本文有详有略的写作手法。

3、体会农家少年的纯朴善良、好客能干。

4、感受“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友谊。

【学习重难点】

1、欣赏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2、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课前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惮踱归省行家撺掇凫水潺撮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相仿:

怠慢:

歌吹:

纠葛:

屹立:

3、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是用第几人称写的?写了哪些人物?

(2)复述文章的故事内容。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看这篇小说给我们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童年生活呢?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目标

2、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3、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2)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3)“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4)“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5)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6)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高潮,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由此看出,小伙伴热衷看戏的原因是什么?

三、点拨讲解

1、理解平桥村成为乐土的原因。

2、板书设计。

四、练习测评

1、辨字组词

掘钩掇揖

倔钓缀楫 缉

2、填写关联词

我们年纪都相仿,( )论起行辈来,( )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 )我们是朋友,( )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大公,一村的大大小小,( )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他到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3、文中详写了哪些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4、背诵比赛:从“一出门”到“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五、检测评价

1、你从哪里能看出“我”与农家少年的真挚友谊?

2、分组检查背诵情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欣赏本文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

2、学习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难点】

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形象。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目标。

2、检查第一课时内容,展示检查结果。

3、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1)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头?

(2)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3)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4、再读课文第11节,谈谈课文从那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5、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也似的好戏了”?

三、点拨讲解

1、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多侧面、多层次的进行描写,融情于景,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画。

2、学习本文让人体会到,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无穷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实有着美好的情趣,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四、练习测评

1、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与同学们对话交流,讲给大家听。

 2、请找出文中对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分组进行)

 五、布置作业

1、搜集一下自己的童年趣事,交流自己的感受。

然后写一篇短文,题目是《童年趣事》,写作中要运用景物描写,要通过恰当的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

附答案:

第1课时

课前预习

1、惮(dàn)踱(duó)归省(xǐng)行家(háng)撺掇(cuānduo)凫水(fú)潺(chán)

2、(1)相仿:大致相同。仿:类似。

(2)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3)歌吹:歌声和乐声。

(4)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5)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屹:山峰高耸的样子。

3、略

课堂学习

1、略

2、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着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3、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因为:(l)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3)没有封建礼

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真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

5、不好看。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除了正面写出戏不好看外.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对孩子神态的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6、(①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②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在社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练习测评略

第2课时

课堂学习

二、3、(1)①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②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③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④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

⑤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⑥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⑦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2)①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②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③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3)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揖,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六一公公好高。④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4、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5、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入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练习测评答案略

第3篇:《桃花源记》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词语。

2、 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故事情节,理清写作脉络。

3、 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想象能力。

【学习重难点】

1、 积累部分文言词语

2、 疏通文章大意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屋舍俨然﹙﹚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⑶阡陌交通﹙﹚

⑷黄发垂髫﹙﹚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⑹诣太守﹙﹚

⑺此中人语云﹙﹚

2、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落英﹙﹚缤纷﹙﹚⑵屋舍俨然﹙﹚⑶阡陌交通﹙﹚

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⑸黄发﹙﹚垂髫﹙﹚⑹便要还家﹙﹚

⑺皆叹惋﹙﹚⑻便扶﹙﹚向﹙﹚路⑼诣太守﹙﹚

⑽寻向所志﹙﹚⑾欣然规往﹙﹚⑿寻病终﹙﹚⒀后遂无问津者﹙﹚

3、朗读课文,2-3遍。(朗读时,读准字音,停顿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孙权劝学》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重点、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

1.司马光

2.《资治通鉴》

3.孙权、吕蒙、鲁肃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后来有了一个“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关羽认为东吴大将吕蒙是一个武夫,有勇无谋,掉以轻心,而失去荆州。”轻取荆州的吕蒙,难道真的是一介武夫?让我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一文,再来评价吕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纪念白求恩》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理解此文的写作目的,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 体会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3、 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1、 体会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 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派遣()殉()职狭隘()

拈()轻怕重热忱()鄙薄()()

2、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殉职:热忱:

精益求精:麻木不仁:

漠不关心:见异思迁:

鄙薄:拈轻怕重:

3、 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并找出各段重点句,归纳各段要点。

4、 思考:白求恩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5、 搜集有关资料,了解白求恩生平和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白求恩这个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们知道他是哪国人吗?一个外国人,为什么能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芦花荡》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象,鉴赏、品味优美语句,增强语感。

3、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提高塑造人物的能力。

4、从文中“老头子”等抗日英雄身上学习他们不畏艰险、豪迈乐观的性格。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教学难点】

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解决不懂得字词。

竹篙疟子寒噤仄歪飒飒蹿

张惶失措寒噤

2、结合课文,了解作者

孙犁,现代家、家,1913年4月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本文是孙犁的“白洋淀记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

3、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发生在什么地方?

主人公是谁?

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事情的经过怎样?

4、小说的三要素、描写人物的方法、小说的组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枯叶蝴蝶》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联系语境理解蕴含深刻哲理的语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结合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学习重难点】

1、品味课文中描写细腻和议论精妙的语句。

2、学习课文由物及人,托物明理的写法。

【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和枯叶蝴蝶的有关知识。(可查阅相关资料)

2、注音写字释词。(可查工具书)

阖()起 收敛() 逸()出 枯gǎo()qiáo()悴áo()翔 

装模()作样

收敛:枯槁:

翱翔:殊不知:

行径:生生不息: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概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枯叶蝴蝶的产地在哪?

(3)枯叶蝴蝶以“枯叶”为名的原因是什么?

4、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写在下面,以便课堂上交流研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孙权劝学》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3篇)由网友 “安妮时米蓉” 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孙权劝学》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孙权劝学》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重点、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

1.司马光

2.《资治通鉴》

3.孙权、吕蒙、鲁肃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苏州园林》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州园林》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