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一去二三里古诗作者
一去二三里古诗作者
邵雍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为什么程颢会说他是“振古豪杰”?邵雍的学问究竟是一门什么学问?为什么程颢会说是“内圣外王之道”?为什么会贯穿于整个《四库全书》?下面一起来看下!
邵雍,字尧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邵雍祖上姬姓,出于召公世系,为周文王后代。他自幼胸怀大志,一心致力于科举进取之学。居共城时,其母李氏过世,他便筑庐于苏门山,布衣蔬食守丧三年。当时李挺之为共城县令,听说邵雍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邵雍遂拜其为师,从学义理之学、性命之学与物理之学。数年之后,邵雍学有所成,但从不到处张扬,所以了解他的人却很少。时有新乡人王豫同邵雍论学,他自恃自己的学问足可让邵雍师事之,谁知议论过后却深为邵雍的学识所折服,于是便虔诚地拜邵雍为师。邵雍移居洛阳之后,所悟先天之学进一步完善,又收张岷为弟子,传授《先天图》及先天之学。邵雍40岁时娶王允修之妹为妻,后二年得子伯温。51岁时(嘉佑6 年),丞相富弼曾让邵雍出来作官,甚至说“如不欲仕,亦可奉致一闲名目”,均被他婉言谢绝了。嘉佑7年,王宣徽就洛阳天宫寺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珂的旧宅基地,建屋三十间,请邵雍居住,富弼又给他买一花园。熙宁初,朝廷实行买官田新法,邵雍的天津之居园划为官田,司马光等二十余家又集资为他买下。邵雍命其园居为“安乐窝”。这时神宗下诏要天下举士,吕公著、吴充、祖龙图等人推荐邵雍,朝廷连着发下三道诏书,让邵雍除秘书省校书郎、颍川团练推官。邵雍再三推辞不得已而受官,可是他又称疾不肯赴职。邵雍57岁时,父亲邵古(伊川丈人)去世。邵雍与程颢在伊川神阴原(今伊川县伊水西紫荆山下)“不尽用葬书,亦不信阴阳拘忌之说”选择了一块墓地予以安葬。又过两年,邵雍的同父异母弟弟邵睦猝死于东篱之下。他与弟睦手足情深,咏诗数首以表思念之情。邵雍在洛阳闲居近30年。冬夏则闭门读书,春秋两季出游。每出游必着道装乘小车。
城中的士大夫听到车声,均倒屣出门相迎,儿童和仆人也高兴地尊奉他。久之,在洛阳城里有“行窝十二家”。他乐天知命,常以诗言志,以园林景色、醇酒茗茶自娱平生。他虽言“此身甘老在樵渔”、“身为无事人”,然而他却是在一心效法圣人,观物得理,究天人之际,要为后人留下一门大学问。他尝有这样的诗句:“只恐身闲心未闲”、“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可见他是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邵雍虽然不支持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但是也不公开反对。“自从新法行,常苦樽无酒”、“怀觞限新法,何故便能倾”、“侯门深处还知否,百万流民在露头”等诗句,反映了他对待新法的态度。门生故旧中的当官者,有的为反对新法要投劾而去,他劝说这些人:“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二程兄弟与邵雍同巷里居住近三十年,世间事无所不论。程颢尝说:“邵尧夫于物理上尽说得,亦大段泄露他天机。”又说:“尧夫之学,先从理上推意,言象数,言天下之理。”以“内圣外王之道”评论邵雍之学,以“振古之豪杰”评论邵雍其人。
熙宁10年(公元1077年)3月,邵雍有病卧床百余日而不能起。至7月4日病危,5日凌晨去世,享年67。遗嘱命治丧之事从简一如其父,从伊川先茔。邵雍病中,司马光前来探视。邵雍对他说:“某病势不起,且试与观化一巡也。”司马光宽慰他:“尧夫不应至此。”邵雍说:“死生亦常事耳。”当时正值张载从关中来,他给邵雍诊脉后说:“先生脉息不亏,自当勿药。”又要给邵雍推命吉凶,说:“先生信命乎?载试为先生推之。”邵雍回答:“世俗所谓之命,某所不知,若天命则知之矣。”张载说:“既曰天命,则无可言者。”程颐前来探病,诙谐地说:“先生至此,他人无以致力,愿先生自主张。”邵雍说:“平生学道固至此矣,然亦无主张。”程颐还是跟他戏谑,邵雍也开玩笑地说:“正叔可谓生姜树头生,必是树头生也。”这时邵雍的声息已很微弱,就举起两手做手势,程颐不明白,问:“从此与先生诀矣,更有可以见告者乎?”邵雍说:“面前路径常领宽,路径窄则无著身处,况能使人行也!”邵雍病重之中犹有“以命听于天,于心何所失”、“唯将以命听于天,此外谁能闲计较”、“死生都一致,利害漫相寻。汤剂功非浅,膏肓疾已深。然而犹灼艾,用慰友朋心”等诗句,足见他对待生死的乐天态度。
第2篇:古诗一去二三里
古诗:一去二三里 目标:
1、感受古诗表现的意境美.2、能发现五言诗的特点并大声朗诵古诗。
3、能寻找出古诗中蕴含的数字秘密。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会朗诵一些古诗。
2、物质准备:《幼儿用书》P1、磁带。过程:
一、幼儿在集体中大胆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要求:吐字清楚,声音响亮,能朗诵出古诗的韵味。
二、引导幼儿发现古诗的特点。
用符号记录的方式让幼儿发现五言古诗的特点。
鼓励幼儿用喜欢的符号分别记录这首古诗有几句?每句有几字? 如:~~~~~ ~~~~~ ~~~~~ ~~~~~(四句)
XXXXX(每句有五个字)
三.欣赏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美。1.听录音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
2.闭眼欣赏,鼓励幼儿根据古诗内容想象古诗中的意境。3.结合《幼儿用书》P1的画面欣赏古诗 问:想一想,诗中描写了哪些事物?
4.幼儿跟录音朗诵,鼓励他们发现古诗中的数字秘密。问:你发现古诗中藏着哪些数字秘密? 四.幼儿朗诵古诗
1. 要求幼儿发准字音:村、四、亭、座、十、枝。2. 鼓励幼儿用手指表示数字的动作来记忆古诗内容。3. 幼儿分组以接龙游戏的形式朗诵古诗
每组幼儿一人朗诵一句,四句朗诵完,第五个人又重复朗诵古诗的第一句。
比比哪一组朗诵古诗的遍数最多。
4. 播放优美的音乐,让幼儿在音乐中朗诵古诗,注意引导幼儿表现出古诗的韵味。
活动延伸:
1.幼儿回家学习更多的古诗,在语言角开展“诗歌朗诵会”鼓励幼儿积极参加。
2.在《幼儿用书》上书写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散文:风筝 活动目标:
1.感受散文拟人化描述风筝的有趣。
2.能根据散文内容回忆自己放风筝的情景,理解散文中的想象。3.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注意句与句间的停顿。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放风筝,注意观察风筝满天飞的情景。2.《幼儿用书》P2 3.优美的乐曲 活动过程:
一.鼓励幼儿大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讨论:风筝飞上天时象什么?
要求幼儿正确使用比喻句,而对幼儿想象的内容不加限制。二.欣赏散文,感受散文内容的有趣。1.老师朗诵散文。
问:散文把风筝描述成什么了? 2.重点欣赏散文的第二段。问:风筝娃娃在天空中干什么?
请幼儿用散文中的句子说说风筝娃娃是怎样玩的? 幼儿扮风筝娃娃,边欣赏边随散文内容表现。3.配乐欣赏散文,感受散文内容的连贯、流畅。鼓励幼儿可边欣赏边用柔美的动作表现对散文的感受。4.引导幼儿感受散文中的想象。
结合《幼儿用书》中的画面内容,完整欣赏散文,感受散文句子的丰富想象。三.朗诵散文
1.幼儿集体朗诵散文,鼓励幼儿用充满童趣的情感和语气朗诵。2.重点指导幼儿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能有感情地朗诵。3.配乐朗诵,激发幼儿朗诵的兴趣。4.鼓励幼儿加上恰当的动作朗诵散文。活动延伸:
1.制作自己喜欢的风筝。2.幼儿到野外放风筝。3.用风筝布置教室。
活动内容:环保故事 受伤的大山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内容的起伏变化,对美的环境有向往的的情感。2.能围绕故事中的环保问题展开讨论,讲述大山受伤前后的样子。3.能畅谈自己喜欢的生活环境,知道怎样注意环保。活动准备:
1.认知经验准备:观察社区环境,向家长了解有关环保的问题 2.材料准备:《幼儿用书》P4—5,两幅图(大山受伤前后的样子)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引出故事
1.出示大山受伤前后的样子的两幅图,请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幼儿思考:大山受伤前后有什么不一样?猜猜是什么原因让大山受了伤? 2.引导幼儿欣赏故事 二.欣赏故事,理解故事 1.引导幼儿感受故事内容的起伏
大山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受伤后大山发生了那些事?大山是怎样恢复原来的样子的?
2.引导幼儿围绕故事中的环保问题展开讨论
(1)结合《幼儿用书》P4—5的画面,让幼儿与同伴自由讨论故事中的内容。
(2)小组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大山? 三.畅谈自己的生活环境
鼓励幼儿谈谈自己生活的环境中有那些令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我们的环境美? 四.畅想自己喜欢的环境
1.鼓励幼儿大胆地用彩笔描绘自己最喜欢的环境。2.幼儿用自己的话清楚的与同伴交流自己向往的环境。活动延伸:
亲子活动:在家长的协助下,参与植树活动或制作一些环保标志牌挂在社区环境中。
阅读:谁扭曲了铁轨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画面内容和文字符号所要表现的完整故事。
2.能按顺序用自己的话讲述画面内容,并能大胆猜测角色的心理活动及对话。
3.知道热胀冷缩的常识。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与父母一起寻找生活中有关热胀冷缩的现象。2.《幼儿用书》P6—7 活动过程: 一.自由阅读探索画面内容
1.看看,这几幅图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鼓励幼儿大胆询问自己不理解的画面内容以及不认识的文字符号。二.集体阅读故事
引导幼儿逐一讲述画面内容,重点是猜测角色的心理活动以及对话。1.图一:小动物们准备修一条铁路,它们在议论什么呢? 鼓励幼儿大胆想想小动物们对于修铁路可能发表的意见。
可引导幼儿从为什么要修铁路?修铁路后有哪些好处等不同角度去猜想角色对话。
2.图二:引导幼儿观察鼹鼠的动态,鼓励幼儿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进行描述。
3.随机讨论修铁路所需的材料和工序,也可鼓励幼儿用简单清楚的话讲述到故事中。
4.观察角色表情的变化,引导幼儿对比讲述图
三、图四的情节变化。
三、讨论热胀冷缩的现象。
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的现象呢?
四、小组表现画面内容。
1.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表演画面中的故事,幼儿自由按画面选角色。2.指导幼儿分角色轮流说对话,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合作表演完整的故事。活动延伸:
1.幼儿可将故事内容作为自编自演童话剧的素材。2.继续探索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3.生活中,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说句。
诗歌:春天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能从诗歌中发现柳树在春天里的变化,以及诗歌有规律的句式。
3、能用甜美、自然的声音朗诵诗歌,表现出诗歌的美。活动准备:
1、观察柳树在春天里的变化。
2、《幼儿用书》P8-9,优美的乐曲。活动过程;
一、欣赏诗歌《春天》
1、引导幼儿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幼儿边看《幼儿用书》边欣赏诗歌,感受画面里与诗的和谐美,从画面中感知诗中的意境。
2、引导幼儿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听听诗歌有几段?鼓励幼儿用符号记录诗歌中有规律的句式特点。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其诗句的美和生动。1.引导幼儿发现诗歌中运用的拟人化的表现形式。谁对柳树做了什么?
2.听听诗歌里柳树一次次发生了什么变化。3. 幼儿用动作来表现诗歌中柳树的变化。
三、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诗歌
1.引导幼儿讨论用什么样的声音(语气语调)来表现这首诗更恰当? 2.幼儿尝试朗诵某一段,小组练习用最恰当的声音表现。3.在优美的乐曲中,鼓励幼儿用自然、甜美的声音来朗诵。活动延伸;
请幼儿用画笔在《幼儿用书》P8—9上轻轻添画上自己喜欢的花,并按要求添画出柳条。
语言游戏:转转说说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地参与听说游戏,有良好地倾听习惯。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按游戏要求讲一段话。3.正确使用因果复句:因为„„,所以„„。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P10—11 2.每组一个小转盘,(转盘内容同书中的一样)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交谈。
鼓励幼儿谈谈自己最喜欢„„;最讨厌„„;最希望„„等话题。二.引导幼儿了解游戏规则。
结合《幼儿用书》P10—11,让幼儿明确游戏规则和玩法。幼儿看图中的转盘,老师交待游戏的玩法规则。
玩法一:幼儿依次转动转盘,当转盘停下,指针停在哪一格,即按格中的文字提示,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指针停在“人”的格中,幼儿可说我喜欢的人„„;可说我讨厌的人„„;也可说我最想当的人„„等。玩法二:幼儿集体转转盘,转盘停,指针在哪一格,本组的幼儿就依次用简短的话按格中要求接龙说句。如:甲:我喜欢XX水果,因为„„,所以„„。乙接着说:我喜欢XX水果,因为„„,所以„„。
规则;幼儿必须按指针停下后,所指的位置讲一段话,其余幼儿一定要认真倾听。三.幼儿玩游戏
1.幼儿分组玩游戏,要求必须遵守游戏规则。
2.老师指导幼儿说完整的一段话,正确使用因果复句:因为„„,所以„„。
续编故事:桃花瓣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意境的有趣和美,喜欢创编活动 2.能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想象,大胆地续编故事情节。3.能清楚地将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同伴听。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观察过桃花,拾桃花瓣大胆地玩。
2.环境材料准备:一张有桃花树的背景图,各种小动物的贴绒图片。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片桃花瓣儿,问:这是什么?象什么?可以用来作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讨论。
2.教师讲述“桃花瓣儿”故事的前半部分:“远远的,滚来一个雪球„„小猫乐得跳起来:这正是我要的发夹,还是粉红色的哩!”
二、续编故事
1.教师提问引导幼儿续编故事:
1)小兔有许多好朋友,他把装有桃花瓣的信寄给了谁? 2)收到了小兔寄来的桃花瓣?他们把桃花瓣用来作什么?
2.引导幼儿从动物的特点、生活习性及桃花瓣与动物相对大小关系上去分类,去创编。
3.鼓励幼儿大胆思考,只要符合故事情节内容,就应给予肯定和支持。4.可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后,由一个小朋友按照本组讨论的意见到讲台上讲述。
三、幼儿评价别人编的故事
引导幼儿从故事内容的创编、语句是否完整、用词是否恰当等方面评价。
四、教师讲述故事结尾
教师讲述时,将幼儿创编的内容编入故事中。
活动延伸:请幼儿将自己续编的故事画出来,讲给小伙伴和爸爸妈妈听,也可将画展出或将小朋友的画装订成册制成一本书。
漫画:打中了 活动目标:
1.喜欢阅读漫画,感受漫画表现的幽默。
2.能形象地描述小男孩的动态,猜测小男孩的心理活动。3.能围绕爱鸟进行讨论,将漫画内容编成小故事。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一定的环保意识,知道应爱鸟。2.《幼儿用书》P14—15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阅读探索漫画的内容。
引导幼儿按小圆点的多少有顺序地看漫画内容。
二、与同伴交流漫画内容。
鼓励幼儿把自己从漫画中发现的情节讲给小伙伴听。
三、引导幼儿发现漫画的有趣。
1.问:谁被打中了?小男孩的头为什么会起大包? 2.小声议论:你觉得这则漫画的趣味在哪里?
四、引导幼儿讲述漫画表现的故事。
1.看一看,比一比,四幅图中小男孩的动态,表情有什么不一样,鼓励幼儿形象地描述小男孩的动态,引导幼儿仔细按画面内容讲或想象一些动作过程。
2、猜一猜,想一想: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小男孩为什么要用石子打鸟? 小男孩被石子打中,他在想什么? 3.幼儿完整地讲述漫画故事。
五.话题讨论:小鸟能打吗?我们应该怎样爱护鸟? 活动延伸:
1.幼儿收集漫画,与同伴交流。2.亲子同乐:阅读漫画
科幻故事:气球星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内容的神奇、有趣,对气球星充满幻想。2.能理解故事中有丰富想象的情节。
3.展开想象,与同伴畅谈气球星上可能发生的事。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P16—17,白纸、彩笔。活动过程:
一、引出故事,从故事名字上让幼儿感知故事的神奇。幼儿自由议论:你知道天上有哪些星?猜猜气球星是怎样的?
二、欣赏故事,感受故事内容的神奇、有趣。1.老师讲故事,要求语速稍慢,突出故事的神奇。
2.结合幼儿用书中的画面,再次欣赏故事,感知气球星上房屋、汽车、人等物品的特别
三、引导幼儿围绕故事内容展开讨论。1.集体讨论,感受科幻故事的特点。气球星上有哪些奇怪的事?
如:气球人“吃饭”,其实就是充气。
2.小组讨论:请你围绕故事想象一下,气球星上其他的物品会是怎样的? 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环境重点物品,想象他们到了气球星上会是怎样的?体验故事中的幻想、离奇。
3.同伴讨论:如果你在气球星上„„
幼儿两人一组进行讨论,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可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如在气球星上可能会看见的怪现象,可能会遇到的怪事或者在地球上不能做,而却能在气球星上实现的事等。
四、引导幼儿体验故事中的离奇、有趣的情节。
幼儿扮成各种气球人,老师将故事或幼儿讨论的内容串起来作旁白,幼儿根据老师说的内容大胆自由地用动作表现。
五、鼓励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气球人。
交往活动:新闻发布会 活动目标:
1.喜欢关注周围环境中、报纸电视中的新闻,有交流、发表的愿望。2.能准确、清楚地播报新闻,并听清听懂别人讲述的新闻。3.能围绕一些新闻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注意关注新闻,能概括地讲述2—3条新闻。
2、录制新闻节目的片段,或剪贴近日的报纸新闻制成简易展板,自制电视机的外壳。
活动过程:
一、幼儿听读报纸中的新闻。激发幼儿对新闻的关注。讨论:说说你对这则新闻的看法。
二、幼儿谈自己知道的新闻。(可以参观展板的形式)
幼儿与同伴交流,鼓励幼儿准确、清楚地播报新闻并注意倾听别人讲的新闻。
三、欣赏录制的新闻节目。
引导幼儿观察播音员的神态、表情、欣赏他们语言的标准、流畅。
四、开展新闻发布会
1.鼓励幼儿大胆地发布新闻,以新闻接龙的游戏形式,请幼儿站在自制的电视机外壳后,模仿播音员播报新闻。
2.根据幼儿的兴趣随机让幼儿对某些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3.引导幼儿评价,鼓励幼儿从内容、表情、语言等方面评价同伴的新闻发布情况。活动延伸:
1.请幼儿收集图片新闻,帖在家园联系栏“新闻大家看”的专栏中,以供亲子阅读。
2.利用晨间、餐前时间,让幼儿发布新闻。
寓言:井底之蛙 活动目标:
1.感知寓言故事的短小、精悍。
2.能围绕故事中的角色对话进行分析、讨论。3.能理解寓言蕴含的寓意。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P20—21 老师应了解、查询关于天空的常识。2.纸筒(卷筒纸的芯)木偶小青蛙
圆筒状物品当“井” 活动过程:
一、幼儿玩纸筒
引导幼儿用纸筒当“望远镜”,看看周围的环境、物品,鼓励幼儿互相说说:你用纸筒看见了什么?
二、引出寓言,吸引幼儿听寓言
出示木偶小青蛙和小海龟,表现它们的对话,用小青蛙的话“我说呀,天
三、欣赏寓言,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的寓意。
1.听老师讲寓言故事
要求幼儿认真倾听,听懂故事的内容,说一说,小青蛙和海龟发生了什么争执?
2.结合《幼儿用书》P20—21欣赏寓言故事 想一想:小青蛙的脸为什么红了? 两人一组学说小青蛙和海龟的对话。3.引导幼儿讨论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天有多大?大海有多大?
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描述,同时注意倾听同伴的发言。
四、引导幼儿感知寓言的特点
1.想想比比:寓言故事和我们平时听的故事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寓言故事的特点:短小、好记、角色少、总要说明一个道理。2.结合寓言《井底之蛙》,说说它的寓意。
你觉得小青蛙和海龟的话,对吗?故事让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只有井口那么大。”引出寓言的内容。
老师主要让幼儿明白两层意思:一是不能做目光短浅的人;二是知识永远都学不完,要虚心。
活动延伸:
1.说一说、画一画,“井底之蛙”不知道的东西。2.照图画出青蛙。
3.可将故事排练成小剧,在语言艺术角表演。
阅读:美丽的蝴蝶结 活动目标:
1、能主动发现画面表现的故事内容,有讲述的兴趣。
2、能根据图片顺序,按自己的理解讲述与图片内容相符合的故事。
3、能从阅读中理解小动物间互相帮助的故事主题。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一定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经验。
2、环境材料准备:儿童用书;小猫、白鹅、公鸡、小猴、袋鼠、蝴蝶的头饰;一根绸带。活动过程:
一、出示一根绸带,引起幼儿阅读兴趣。
1、幼儿自由猜想绸带的用处。
2、告诉幼儿故事的名字,激发阅读兴趣。
二、幼儿自由阅读
1、要求幼儿按图片的顺序,看看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发现的故事内容。
4.讲述时注意将每一幅图之间的内容联系起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三、集体阅读故事
1.引导幼儿观察图一,鼓励幼儿根据动物表情猜猜大家是怎样夸小猫的蝴蝶结的?
2.引导幼儿连续观察2—5幅图,前后联系起来讲讲发生什么事?小猫的蝴蝶结派上了什么用途?
3.注意引导幼儿描述角色的对话和心理活动。
四、小组阅读交流
鼓励幼儿与同伴互相讲讲自己从阅读中发现的故事。
要求幼儿认真倾听别人讲的内容,可以相互补充或学习别人讲得好的地方。活动延伸:
幼儿分小组布置游戏场地,准备游戏道具,分角色表演故事。
编编猜猜:谜语 活动目标:
1.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及猜谜、编谜的兴趣。
2.能根据谜面进行分析,知道谜面中反映了事物的特点。
3.懂得编谜语的简单方法,能根据事物的外形特点、用途、习性来创编谜语。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猜谜的一些经验和兴趣。
2.物质准备:《幼儿用书》P24—25
各种植物、动物、人物、工具、自然现象等的图片,每组幼儿一套。活动过程:
一、幼儿猜谜语,发现谜语的特点。
以小鸭在门外敲门的游戏情景引出谜面,小猫在门外说出谜语:“脚像小扇扁嘴巴,唱起歌来呷呷呷,下河去游泳,专捉鱼和虾。”请你们猜猜我是谁?
通过逐句核对,对话讨论,引导幼儿获得以下经验: 1、谜语的第一句是说鸭的外形特征,第二句是说鸭的叫声,第三句,第四句是说猫的生活习性。
2、谜语念起来有节奏感,听起来很好听。
3、谜语分为谜面和谜底,编谜时,谜底不能出现在谜面中。
二、幼儿与同伴和老师交流谜语。
1.幼儿自由分组,将自己学到的谜语说出来,让大家猜。要求:在猜谜语的时候,要把为什么要这么猜说清楚。
2.师生交流:老师说《幼儿用书》中的谜面,幼儿来猜。
引导幼儿获得还可运用比喻及描述事物本领编谜语诗句的经验,并强化已获得的经验。
三、幼儿试编谜语。1.集体试编
出示图片——猪,引导幼儿说说它的明显特征、用途、生活习性等,要求句子里不能出现“猪”字,每句话的字数最好一样多。2.幼儿自由选择图片访编谜语。
幼儿独自或结伴选择图片访编谜语(引导幼儿边想边在访编卡上记录),鼓励幼儿在访编中互相交流。
3.交流分享创编的谜语。边分享、边猜,引导幼儿获得从多角度,用形象的比喻编谜的经验。
活动延伸:
请幼儿在《幼儿用书》上画出谜底。
仿编儿歌:梦里的小溪 活动目标:
1.感受儿歌中颠倒描述事情的趣味性。
2.理解儿歌中描述的是梦境,能自己找出儿歌的特点。
3.能大胆展开想象,并仿照儿歌的格式,初步学习编完整的儿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
物质准备:提供一些供幼儿操作的教具。如各种动物、日常用品的事物或卡片。活动过程:
一、欣赏儿歌
1.完整欣赏,感受儿歌内容的趣味性 提问:梦里的小溪原来是什么呀?
你发现哪些诗句充满了想象?
2.结合《幼儿用书》欣赏儿歌的中间段,理解儿歌中颠倒描述事情的特点。
3.再次完整欣赏,找找诗句中有哪些重复出现的字? 老师可根据幼儿回答,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出儿歌的格式。
二、学习朗诵儿歌,能用幽默、神奇的语气语调表现诗歌。如:朗诵“梦见老鹰怕小鸡„„”可用神奇的口吻。
朗诵“妈妈拍拍我屁股„„”可用幽默的口吻。
三、启发幼儿仿编儿歌
1.讨论;你的梦里发生过哪些神奇有趣的事?
2.引导幼儿仿照儿歌颠倒描述事情的特点,尝试用“梦见„„”的句式将自己的梦和自己的想像编成诗句。3.提供操作实物或卡片,让幼儿边玩边仿编。
四、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地仿编
要求儿歌的前后诗句不变,只仿编中间部分。
1.幼儿分组仿编,用一人编一句的方式,组成一首完整的儿歌。2.两人一组,用你一句我一句的方式将儿歌编得越长越好。
五、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编的儿歌。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编新颖独特的儿歌,并为其配上画面,装订成册。
2.请爸爸妈妈将自己编的小诗写在《幼儿用书》中。仿编诗歌:梦里的小溪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中颠倒描述事情的趣味性和想象性。
2、能自己找出诗歌的特点和格式,理解诗歌中描述的梦境。
3、能大胆展开想象,并仿照诗歌的格式,初步学习编完整的诗歌。活动准备:
1、认知经验准备: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
2、环境材料准备:提供一些供幼儿操作的教具。如各种动物、日常用品的事物或卡片。活动过程:
一、欣赏诗歌《梦里的小溪》
(一)感受诗歌内容的趣味和丰富的想象。提问:梦里的小溪原来是什么呀?
你发现哪些诗句充满了想象?
(二)引导幼儿找找诗歌的特点和格式
1.重点欣赏诗的中间段,理解诗歌中颠倒描述事情的特点。2.你发现了诗句中有哪些重复出现的字?
老师可根据幼儿回答,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出诗歌的格式。
二、学习朗诵诗歌,能用幽默、神奇的语气语调表现诗歌。如:朗诵“梦见老鹰怕小鸡„„”时,要用神奇的口吻。
朗诵“妈妈拍拍我屁股„„”时,要用幽默的口吻。
三、启发幼儿仿编诗歌
(一)讨论:你的梦里发生过哪些神奇有趣的事?
(二)引导幼儿仿照诗歌颠倒描述事情的特点,尝试用“梦见„„”的句式将自己的梦和自己的想象编成诗歌。
(三)提供操作实物或卡片,让幼儿边玩边仿编,四、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地仿编完整的诗歌 知道诗歌的前后诗句不变,只仿编中间部分。
(一)幼儿分组仿编,用一人编一句的方式,组成一首完整的诗歌。
(二)幼儿两人一组,用你一句我一句的方式将诗歌编得越长越好。
五、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编的诗歌。
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编新颖独特的儿歌,并为其配上画面,装定成册。
想象漫谈:克隆XX 活动目标:
1.喜欢与同伴畅谈自己的想象,对“克隆”技术感兴趣。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谈自己想克隆什么。3.能积极讨论“克隆”技术对于人类的好与坏。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回家向家长询问或与家长一起上网查询有关“克隆”的新闻及知识。
2.物质准备:《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谈谈“克隆”的含义
1.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在家了解到的有关“克隆”的新闻和知识。问:你知道克隆吗?
2.老师进行简单小结,概括地说说“克隆”的含义。
二、欣赏一小段故事,激发幼儿谈话的兴趣。
1.结合《幼儿用书》P28,欣赏小故事《克隆爸爸》的片段。说说:毛毛为什么想克隆一个爸爸? 2.如果是你,你想克隆什么?为什么?
三、鼓励幼儿想象漫谈克隆XX 1.鼓励幼儿想想自己想克隆什么
老师引导幼儿想想生活中自己遇到的困难,有什么不方便的事,需要克隆来解决的。
2.引导幼儿想想我们的周围,我们的城市有哪些需要克隆技术? 3.鼓励幼儿说说自己想克隆XX(1)对大家说:个别幼儿说自己想克隆什么,鼓励幼儿说明想克隆它的原因或好处。
(2)对同伴说:幼儿将自己的想象告诉身边的小伙伴。要求幼儿说得清楚,目视对方,并能认真听懂对方的发言。
四、引导幼儿谈谈克隆技术的好与不好。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交流。活动延伸:
画出自己想克隆的物品,并说说自己的理由,附在画上,师生共同制成展板。
绕口令:西瓜和青蛙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地学习并理解绕口令的内容,告诉其趣味性。2.能较熟练、清楚地朗诵、发准字音:瓜、蛙、拉等。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P29页 活动过程:
一、观察《幼儿用书》中西瓜和青蛙,让幼儿形象地感知两者的异同。提问:西瓜和青蛙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呢?
二、欣赏绕口令
说说:你觉得哪句很有趣?你最喜欢哪一句?
三、学习朗诵绕口令
1.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发准字音。2.幼儿在熟悉的基础上提高朗诵速度。
四、以多种形式练习绕口令 1.集体练习:由慢到快 2.幼儿自由练习,老师注意纠正发音。3.找同伴一起比赛:谁又快又准?
4/找同伴分别扮“西瓜和青蛙”,分句轮流练。
第3篇:一去二三里古诗
山村咏怀
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扩展资料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第4篇:古诗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备课人:庄文君
一、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验数字诗的趣味。
2.用拍手、敲击节拍的方法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增进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提高与同伴协调一致为故事打节奏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活动准备:
1~10的数字卡片。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师出示1~10的数字卡片,引导幼儿认读。
师:你们听过用数字做的诗吗?(如果有幼儿听过,可请幼儿讲一讲)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古诗《一去二三里》。
2.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古诗。
教师第一遍朗诵时,运用手势且语速缓慢。当说到数字时,手指点相应字。
师:你听到诗歌中都有哪些数字?猜猜这样的诗又叫什么诗?(强调这样的诗又叫做数字诗)
3.借助幼儿用书画面,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画面的意境。
师:你们发现了什
第5篇:一去二三里古诗
一去二三里古诗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