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在仙台》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一、捕捉主题
师:(用幻灯出示问题:仙台是哪个国家的城市?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的国籍和职业各是什么?)默读课文,连贯回答。
生:仙台是日本的一个城市。书中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中国留学生“我”,也就是鲁迅,一个是日本医学教授藤野先生。
师: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事情?
生:这篇课文写了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受到了藤野先生的关怀和教诲。
〔检查预习结果,归纳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实现从形式到内容的感知。〕
二、探索思路
师:你认为本文的思路有什么特点?根据什么可以把全文分为三段?
生:我认为这篇课文为横向思路,以“我”为线索,写了三部分内容,可以按事情的性质分为三段。(划分段落起止,略)
生:我同意他对段落的划分,但我认为还可以按写作对象的不同分段:第一段写鲁迅先生,第二段写藤野先生,第三段写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之间发生的事情。
生:我同意他们的看法,不过我想按书后三个问题的提示,也能把课文分成同样的三段。
〔通过分段,进行思路训练。〕
师:很好。三种分段方法都适用。
(学生概括段意,略)
三、研讨课文
〔研讨第一段〕
师:(指名朗读后提问)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切入式”阅读,直入重点〕
生:(画出后回答)这段的中心句是“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师: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生:这句话点出了段意,先说鲁迅先生在仙台受到了优待,后说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
生:一是“学校不收学费”,二是“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师:仔细阅读课文,想一想鲁迅先生到底受没受到优待?
〔抓住“优待”,诱发学生思维、讨论〕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受到了优待,书上写了,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他的食宿操心。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没有受到优待,因为他每天都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住的地方也不好,蚊子可多了。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既受到优待,也没有受到优待。
生:这不是矛盾了吗?
……
〔学生热烈讨论,最后统一思想,认为鲁迅先生没有受到优待。〕
师:鲁迅先生既然没有受到优待,又为什么说“颇受了这样的优等”呢?
生:这为了说明当时鲁迅先生学习条件艰苦。
生:鲁迅先生语言幽默、含蓄,这里的“优待”是自我解嘲,是说学习条件艰苦。
师:那么,我们就得给“优待”这个词加上一个什么标点?
生:(齐)引号。
〔上挂“物以希为贵”,下连“好意难却”,略。〕
〔研讨第二段〕
师:(学生默读后提问)从外貌、声调、衣着三个方面找出藤野先生的特点。
〔引导学生“跳跃式”阅读,抓住人物的特征。〕
生: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说明近视。
生:他声调缓慢而顿挫。
生:他“穿衣服太模糊”,“有时忘记带领结”,“冬天一件旧外套”。
师:(出示辨析题)1闭饩浠爸械摹澳:”是看不清的意思,是说藤野先生的衣服很脏。2闭饩浠爸械摹澳:”是随便的意思,是说藤野先生穿衣服不讲究。3闭饩浠爸械摹澳:”是不明显的意思,是说藤野先生穿衣服的颜色不大分明。这三句话是对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糊”的理解,讨论一下,看看哪种解释比较合理?
〔抓住“模糊”一词,进行辨析性思维训练。经过讨论,学生同意第二种说法。〕
〔研讨第三段〕
师:(学生自由读后提问)按事情性质将此段分为三层,并拟出小标题。
生:(分层后回答)这三件事是“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担心解剖尸体”。
师:速读“添改讲义”一段,简要说明内容。
生:藤野先生把鲁迅先生叫到研究室。
生:向他要讲义看。
生:鲁迅先生收到讲义后,“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师:这是写鲁迅激动的心情,“吃惊”是因为
生:出乎意料,没想到藤野先生会仔细地给他改讲义,增加脱漏的地方,订正文法的错误。
师:“不安”是因为棗
生:自己没有写好讲义感到羞愧。
生:给老师添了麻烦。
师:“感激”是因为什么?
生:受到了藤野先生的关心和帮助。
〔循序研讨“纠正解剖图”“担心解剖尸体”两层,略〕
四、点出中心
师:藤野先生是一个日本教授,对一个普通的中国留学生如此关怀、帮助、教诲,能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引导学生认识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略。〕
第2篇:《在仙台》课堂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在仙台》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1993年3月19日上午
班级:浙江省永嘉县上圩镇中心小学五年级(1)班
地点:上圩镇电影院
听课人:浙江省温州市及永嘉县教师七百余人
执教人:邓泽棠
第一节
T:《在仙台》是谁写的?你们还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
(板书:在仙台)
S:《在仙台》是鲁迅写的。我们还读过他写的《少年闰土》和《给颜黎民的信》。
T:鲁迅先生是你们浙江省绍兴县的人,他是你们值得骄傲的人,也是我敬佩的人,所以,我特别选这篇文章和你们共同学习。(板书:鲁迅)你们知道鲁迅先生是哪一年生的吗?
(生沉默)
T:你们要好好地记住!下面我讲一讲鲁迅先生的有关情况,看谁有过耳不忘的本领,听后能说出来,这也算一项听力训练吧!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于1936年逝世。
S: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于1936年逝世。
T:同学们的听力真不错(板书:1881――1936)。鲁迅先生是在1904年到仙台学医,1926年写了《藤野先生》一文,《在仙台》就是从《藤野先生》一文中节选出来。谁听清楚我说了什么话?
(学生十分活跃,纷纷举手)
S:鲁迅先生于1904年到仙台学医,1926年写了《藤野先生》一文,《在仙台》是从《藤野先生》文中节选出来的。
T:1904年的中国是什么朝代?
S:是清朝末年。
T:(十分兴奋)啊!你们的历史知识真不错。请你们回忆一下,老师讲的和从书本上看到的,那个时代的中国的国情怎么样?
S:中国是个弱国,受帝国主义的欺负。
T:是的,清朝末年的中国处在弱国的地位,受帝国主义的欺负,经济和科学都不发达,加上鲁迅先生的父亲是得肺病死去,他感到中国医学落后,他决心走学医救国的路,所以到日本去学医。谁听清楚了鲁迅到仙台学医的原因。(学生活跃,几个学生先后不一地举起手来)
S:清朝末年,中国经济和科学都不发达,受帝国主义欺负,鲁迅先生的父亲得肺病死去,他感到中国医学落后,决心走学医救国的路,所以到仙台学医。
T:这个学生真的做到了过耳不忘,听的能力也是学好语文的能力,希望大家向他学习,大家注意到没有,鲁迅先生1904年仙台学医,1926年写此文,中间隔了多少年?
S:二十二年!
T:事隔二十二年,鲁迅先生还是这样地忘不了,可见,在仙台学医对于鲁迅一生的影响多么大。好,让我们打开课本,学习《在仙台》这篇课文,大家小声地把全文快速地读一遍。
S:(快速地小声读课文)
T:课文里主要写的人物是谁?还有谁?
S:课文里主要写的人物是藤野先生,还有鲁迅先生自己。
T:对,我们就按主要写鲁迅先生,主要写藤野先生,主要写藤野先生和鲁迅先生,把课文分作三段,这叫做按内容分段的其中一种方法。
(学生迅速浏览全文,拿笔在课文上留下分段的符号。不到一分钟,纷纷举起手来。)
S:第一自然段主要写鲁迅先生到仙台学医受到接待,是第一段;第二自然段到十一自然段,主要写藤野先生的情况,是第二段,以后的几个自然段是写藤野先生教鲁迅先生学医的事是第三段。
T:(高兴),是这样分段的,请举手。
(全班同学都举起手来)
T:你们的分段能力不错,掌握了分段了规律,分段这个难关,也是可以征服和。你们能说出我刚才提示的分段方法吗?
S:按主要写的人物来分段是按内容分段的一种方法。
T:说得好,按内容分段的方法还有很多种,你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要注意总结。先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一段)
T:大家把课文的第一句话读三遍,把它背下来。
(学生把“大概物以希为贵罢”读三遍后,齐背了一遍)
T:这句话大家都能背下来。里面有些文言词不好懂,“希”是什么意思?
S:“希”就是少的意思。
T:对,“希”就是少的意思,现在写这个“希”要加上个什么偏旁?
S:要加上个“禾”字旁。
T:“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S:“物以希为贵”是说东西少了就珍贵起来。
S:“物以希为贵”是说普通的东西少起来,就显得珍贵。
S:平常的东西,换了地点,变得少起来就身价变了,珍贵起来。
T:(惊讶)你怎么会想到平常的东西,换了地点,变得少起来,珍贵了起来了哩?
S:我是从“大概物以希为贵吧”这段话会后面举的两个例想到的!
T:对,我们读书思考问题,要做到眼不离课本,脑不离课本,要熟读才能精思。刚才我说了一句关于读书方法的话,谁能再说一遍?
S:熟读才能精思。
T:对!大家把说明“物以希为贵”的举例部分,背下来。
(学生小声读,小声背)
S:(集体背)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使用红头绳系住,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T:“尊为”的意思你们懂吗?
S:“尊为”的意思是尊敬地称为。
T:说得好!就是尊敬地称它为什么。还有第三行的“美其名曰”怎么解释?谁能说得出来?
S:“美其名曰”就是给它起了个美名。
T:“美”是什么意思?
S:美名。
S:美丽。
S:赞美。
S:好听。
T:“美”是赞美,“美其名曰”就是赞美它,给它起个好的名称叫做什么?“其”的意思是“它”,“曰”的意思是“叫做”。请大家根据背下来的两句话,说一说,作者哪里说明什么样的东西“希”了。
S:北京是白菜的产地,在北京白菜是很多的,很平常的菜,而到了浙江,因为少见,人们就把它当作珍贵的东西,把它挂在店铺的前头,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尊敬地称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了北京,就显得不多见,马上被请进温室,不赞美它起了个好名字叫做“龙舌兰”。课文就是用白菜和芦荟为例,说明“物以希为贵”。
T:课文一开头,就举例说明“大概物以希为贵”这跟鲁迅到仙台学医的事有什么联系,请大家找一找,课文用什么话把它们联系起来了?
S:课文里用“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句话把它们联系起来了。
T:对!这句话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对上文的举例说明“物以希为贵”起了什么作用?
S:
T:是的,我们要把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对待中国留学生的态度分开来。日本人民对待鲁迅是真诚的关心,其中,有一个人,给鲁迅的印象很深,这就是课文中主要写的――
S:(全体齐答)藤野先生。
T:对!请大家默读第二段,看看鲁迅先生初见藤野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印象时怎样步步加深的。鲁迅初见藤野先生,从藤野先生的外表中,鲁迅觉得他怎么样?
S:鲁迅先生首次听藤野先生的课,他看到的藤野先生是黑瘦的,留着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大大小小的书,鲁迅觉得他是一个有学问,教学认真的人。
T:鲁迅先生听到藤野先生说话的声音,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S:鲁迅先生听见藤野先生用缓慢而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名字,觉得他是一个教学严肃认真的人,不摆架子,尊敬学生。
T:什么叫作“顿”,什么叫作“挫”?
S:“顿”是停顿,“挫”……
T:“挫”是转折。藤野先生说话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地介绍自己的名字,请大家看看我做得象不象。(教师来到讲台,面对学生,作了一个深鞠躬,然后说: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请一个同学重做一次好吗?(课堂上气氛雀跃,一个同学仿照老师的做法,重做一遍,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T:鲁迅以后看到和听到有关藤野先生的穿着是怎样的?
S:鲁迅听到留级学生介绍藤野先生的穿着时这样的:他穿衣太模糊,有时忘记带领结,冬天穿一件旧外套,有一回上火车,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
T:什么叫“模糊”?
S:“模糊”是马虎的意思。
S:“模糊”是随便的意思。
S:“模糊”是随便,不讲究的意思。
T:鲁迅先生相信这些话吗?
S:鲁迅先生认为这“大概是真的”。
T:用上“大概”有什么作用?
S:用上“大概”,表示鲁迅半信半疑,认为有的话可能是真的,有的话可能是假的。
T:哪些话可能是真的?哪些话可能是假的?
S:藤野先生穿着模糊,忘记带领带,鲁迅先生也亲眼见过,这是真的,疑心他是扒手可能假的。
S:从藤野先生的穿着,又给鲁迅先生什么印象?
T:鲁迅先生觉得藤野先生是个生活朴素,不讲究穿戴的人。
S:对!在鲁迅先生的眼中,藤野先生生活朴素,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藤野先生对学问的态度又使鲁迅先生留下良好的印象,谁能说说课文是怎样写的?
S:他上课时带了大大小小很多书,都是有关他讲课的这一门学问的著作。
S:他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有引用古代日本的书和翻刻中国译本的书,很有学问。
T:你们注意到吗?每一次藤野先生对新生讲课介绍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鲁迅会怎样看?
S:鲁迅先生会觉得藤野先生是一个爱国的人。
T:为什么鲁迅要加上一句话“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S:这里说明鲁迅也是爱国的。
T:对,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爱国精神是很敬佩的,但鲁迅先生也是爱国的人,藤野先生的话刺痛了他的心,他感到由于清政府腐败,中国落后了,很早就发达的医学,也落后了,这就使他坚定了学医救国的决心。(课堂上鸦雀无声,学生在听着,思考着)
T:(指着黑板上“优待”两个字)第一段的段落大意,大家能概括下来吗?
S:第二段的段落大意是:藤野先生给鲁迅的初步印象。
T:对!谁能联系刚才大家说的,从外表,声音,穿着,对待学问,对待国家这几方面,说一说藤野先生给鲁迅一个怎样的印象,请大家在下面小声练说一下。
(学生小声地独立练说,老师请一个同学说――略)
T:好!这个同学说得有条理。藤野先生就是这样给鲁迅良好的印象。
T:这一节就上到这里。
第二节
T: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第二两段。从第二段课文,我们知道藤野先生给鲁迅良好的印象,现在,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课文。从中我们知道藤野先生教鲁迅先生学医,给鲁迅先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影响了鲁迅的一生。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按写鲁迅跟藤野先生学医的几件事,第三段可分多少层。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在课文上记下了分层的记号)
S:鲁迅先生跟藤野先生学医一共有三件事,第三段可分为三层。(说出三层的起迄)
T:同意这位同学意见的请举手。
(全班同学举手)
T:这也是按内容分层的一种方法。(板书:学医)请大家继续默读课文,概括每层的层意。(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层意)
S:第一层的层意是“批改讲义”。
T:要交待清楚:谁跟谁批改讲义,是什么样的讲义。
S:藤野先生批改鲁迅抄下的讲义。
T:概括得好,讲义是不用修改的,但鲁迅听课抄下的讲义,由于日语未过关,有错漏,所以,要批改。
S:第二层的层意是藤野先生纠正鲁迅画的解剖图。
T:这位同学读书很认真,概括层意时把容易忽略的地方也注意到了。
S:第三层的层意是藤野先生担心鲁迅怕鬼。
S: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敢解剖尸体,总算放心了。
T:后面这两位同学分别从“担心”或“放心”的角度去概括层意都是可以的。以上这三件事对鲁迅的影响很大,鲁迅先生每想起它,会产生感情上的起伏,请找课文,哪一句写了这种感情。
S:……也感到一种不安的感激。
T:对!就是这句话,请大家读几遍,把它背下来。(课堂上响起了背诵声)
S:(开火车背,一个接一个,约一个小组)教师板书:
讲义
学医 解剖图 不安和感激
解剖尸体
T: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层,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在藤野先生帮鲁迅修改抄写的讲义一事中,什么地方使他感激,什么地方使他不安?
S:(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层的课文,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在课文上作记号)
T:谁先说一说,什么地方使鲁迅感激?
S:藤野先生认真帮助鲁迅先生修改笔记,鲁迅非常感激他。
T:上一节课,我说过一句话,熟读才能――
S:(齐答)精思。
T:对,我们一起来认真地读好课文的每一句话。首先,看一下,藤野先生修改鲁迅笔记的时间快不快?说明了什么?
S:藤野先生修改鲁迅笔记的时间很快,鲁迅交出所抄的讲义,二三天便修改好还给鲁迅,这说明藤野先生十分关心鲁迅先生的学习。
T:修改的时间长不长?仅是一次而已吗?
S:修改鲁迅的笔记时间很长,每星期都要收鲁迅的笔记去修改,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
T:修改得认不认真?说明了什么?
S:修改得十分认真,讲义上从头到未,都用红笔添改过,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T:请同学们按这三点,有条理地说说藤野先生帮助鲁迅修改抄写的讲义,哪些地方使他感激。先小声地练说,做做准备。
S:(按老师提示的三点,有条理地回答,老师引导大家用掌声表扬他。)
T:为什么鲁迅看到修改好的笔记,会感到不安。
S:鲁迅觉得藤野先生一边教课,一边在研究医学,很忙,时间很宝贵,所以心里很不安。
T:你从哪里知道藤野先生一边教学,一边在研究医学。
S:鲁迅先生支交讲义的时候,看见藤野先生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他正在研究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T:你读书很认真。这些地方也注意到了。别的同学还有想法吗?
S:鲁迅先生感到很惭愧,自己学的日语还不多,要很长时间地耽误藤野先生的教学和研究。
T:你从哪里知道鲁迅的日语还不过关。
S:藤野先生问鲁迅能不能抄他的讲义,鲁迅先生说可以抄一点,藤野先生从此就特别注意帮助这个日语还不过关的学生改笔记。
T:这些地方都注意到了。你们读书做到了熟读精思。请想想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S: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的人。
S:是对学生循循善诱的人。
S:是对教学一丝不苟的人。
T:请大家把第二层的课文朗读一遍,一边朗读,一边留意藤野先生纠正鲁迅画的解剖图上画错的地方,鲁迅的不安和感激表现在哪里?
S:(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读后,按老师的要求,思考了一会。)T:鲁迅先生的不安和感激是当时就产生还是写这篇文章时才产生?
S:是写这篇文章时,才产生不安和感激的心情。
T: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S:因为当时鲁迅先生很任性,藤野先生给他修改解剖图后,教育他时,他还不服气,心里想:图还是我画得不错,实际的情况,心里自然记得。所以当时他不会感到不安和感激。
T:这样看来,后来鲁迅联系到当时画错解剖图和对待藤野先生教育和态度,鲁迅先生的不安和感激是不是更重一些?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从不安和感激两方面,找一找有关的内容。
(同学们细心默读,在课文上留下记号)
S:鲁迅先生回想这件事,感到不安是因为当时自己学习太不用功,这是第一点,其次,学习很任性,不尊重科学,画解剖图上的血管位置,只追求好看.还有藤野先生教育他时,还不服气.
T:鲁迅先生感激什么?
S:鲁迅先生感激藤先生在百忙中为他认真改解剖图,把下臂的血管的位置纠正过来。
T:请大家再细心读课文,令鲁迅先生十分感激的还有什么?
S:还有藤野先生教育鲁迅先生的那番话:“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T:对!令鲁迅先生感激的除了纠正解剖图上血管的位置,还有这句话,使鲁迅先生终生感激。因为,藤野先生教育鲁迅尊重---
S:(齐答)科学。
T:对待科学要实事--
S:(齐答)求是。
T:请大家把这句话背下来,铭刻于心里。
(学生小声地背,集体地背。老师请学生开火车,一个接一个地背,约一个小组)
T:解剖图不是美术,是属于什么?
S:解剖图是属于科学。
T:属于科学的东西,能随便改变它吗?
S:属于科学的东西,我们没法改换它,不能因为追求好看,而改变它的样子。
T:讲得很好,美术属于艺术,可以要求画得好看一些,科学跟艺术是不一样的,如果血管的位置画错了一点位置,那就违反了客观规律,是绝不能允许的事,所以,鲁迅从藤野先生的话中,受到了很大的震动,时间越久,其中的道理,对鲁迅的影响就越大,那就是--
S:(齐答)尊重科学,实事求是。
T:请大家齐读第三层,留意一下,从藤野先生担心鲁迅不肯解剖尸体一事中,哪些地方感激,哪些地方感到不安。
(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课文,读罢在课文上画记号)
T:先说说哪些地方,鲁迅感到不安。
S:鲁迅感到不安的是他的学习成绩不好,放暑假时,又到东京玩了一夏天,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时候藤野先生在为他担心着,担心他敬重鬼,不肯解剖尸体,而他根本不知道。
T:为什么又感激藤野先生?
S:藤野先生为他高兴,他为能不迷信,解剖尸体而高兴。
T:(打断学生的话)为他不迷信,相信--
S(齐答)科学,而高兴。
T:请想一想,鲁迅是中国人,藤野先生是--
S:(齐答)日本人。
T:一个日本教师为一个中国学生学医这么操心,这么尽责说明了什么?
S:说明藤野先生是一个没有民族偏见,真诚关心鲁迅的人。
T:对!鲁迅从藤野先生的身上,懂得了做人要做一个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无私的人。这影响了鲁迅的一生,鲁迅也是一个--
S:(齐答)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无私的人。
T:刚才,有一位同学说到鲁迅感到不安的地方,我这里要多说两句。鲁迅先生每当想起藤野先生,总会感到不安,他忘不了藤野先生对他不倦的教诲,真诚的帮助,他知道藤野先生希望他做一个出色的医学家,可是,他后来放弃了从医救国的道路,这使他深感有负于藤野先生,但是,他可以无愧地告诉藤野先生,他从藤野先生的身上懂得了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献给人民,要做一个像藤野先生那样的人.你们说鲁迅先生做到了吗?
S:(齐答)做到了!
T:同学们,你们跟鲁迅先生一样,同是浙江人,希望你们也要向鲁迅先生学习。
(学生情绪活跃)
T: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请大家认真听,听后背出来。(课堂顿时鸦雀无声),“在我所认我师的文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T、S:“我所认我师的文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T:请同学带着这种敬爱,感激之情把课文多读几遍,然后,总结一下,藤野先生怎样教我学医,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认真默读课文,按要求,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
S:(看着黑板的板书,有条理地回答藤野先生教鲁迅学医的经过,简洁地小结藤野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T:(指着板书:学医)第三段的段意,谁能概括一下。
S:第三段的段意是:藤野先生帮助鲁迅修改抄写的讲义,纠正画错的解剖学图,为鲁迅敢解剖尸体高兴。
T:这节课大家进行了小声读,齐读,默读,背诵等各种方法的读,但还不是很熟,还不是很熟,还没达到有感情地读,希望课后计划试试带着敬佩,感激之情来读,要读出感情。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谢谢同学们。
第3篇:《在仙台》课堂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在仙台》课堂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3篇)由网友 “秀一”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在仙台》课堂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在仙台》课堂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在仙台》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1993年3月19日上午
班级:浙江省永嘉县上圩镇中心小学五年级(1)班
地点:上圩镇电影院
听课人:浙江省温州市及永嘉县教师七百余人
执教人:邓泽棠
第一节
T:《在仙台》是谁写的?你们还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
(板书:在仙台)
S:《在仙台》是鲁迅写的。我们还读过他写的《少年闰土》和《给颜黎民的信》。
T:鲁迅先生是你们浙江省绍兴县的人,他是你们值得骄傲的人,也是我敬佩的人,所以,我特别选这篇文章和你们共同学习。(板书:鲁迅)你们知道鲁迅先
第4篇:《风筝》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注:《风筝》,作者鲁迅,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课文,本文为深圳大鹏华侨中学创省一级学校评估期间优质课的课堂实录,自信这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公开课!
《风筝》教学实录
署名:陈晓涛
师: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应该接触到了不少鲁迅先生的作品吧,下面就请你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先生的作品。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少年闰土》。
师:很好,不过老师要更正一下,《少年闰土》是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请大家再说说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
生:《社戏》、《孔乙己》、《阿Q正传》、《铸剑》。
师:真了不起,你居然知道鲁迅先生这么多的小说,连选自《故事新编》的《铸剑》都知道,不会是看了参考书吧?下面我再请同学们谈谈鲁迅先生的作品集,知道的同学请举手。
生:《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
第5篇:《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教室地点:湖北黄石八中初一(8)班
教师姓名:miao
屏幕显示:《考试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师:我请一位同学能否用滑稽的语调把这首《考试铭》读一遍,谁愿意?
生:读(带有方言的语言;其他同学笑)
师:读的很幽默,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生(齐):《陋室铭》
师:对,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考试铭”只是一种模仿,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那篇传诵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
第6篇:《孔雀东南飞》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中学课本里有许多传统名篇。它们的魅力就在于能让你百读不厌,常教常新。我正是力图从这点出发来教《孔雀东南飞》的。本篇是一首著名的乐府诗。所以,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特征及多种表现手法,从“诗言志”的角度出发,了解刘、焦婚姻爱情悲剧及其原因,借助人物对话体察人物性格特征及人性美是教学目标;本篇文言词语不少,特别是偏义复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也必须掌握。从教学方法上,让学生读、感悟是重要手段,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是关键。
二、课堂实录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结构,了解了课文情节,特别学习了“相”的用法和偏义复词想象。请同学公布课后作业的答案。
生1完成“相”的用法练习,生2完成其他练习。
师生共同评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分析人物。我们知道刘兰芝是本文的主人公,我们就来看看她是怎
第7篇:《匆匆》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一、交流导入,自然揭题
师:同学们,要回答的同学请举手。(学生有些胆怯,但也有一部分人跃跃欲试。)你来,请你读一读课文的题目。生读。
师:谁还要回答?这回可没有那么简单,请你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齐读课题:匆匆师:“匆匆”是什么意思?
生:匆匆指忙碌。
生:匆匆指很快的意思。
师:你说快,那刘翔跑步是世界冠军,那叫快了吧,他也叫匆匆?(全场发出一阵大笑。)
生:匆匆指急急忙忙。
师:匆匆是一篇散文,你们知道什么叫散文吗?
生:散文就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师:这可不大好理解。
生:散文是富有韵味,发自内心一种文体。
师:你读了散文没有?它说了一个故事吗?(不是。)它写了什么?可真有些奇怪了,它在写什么呢?它是作者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内心的感受。
(在幽默风趣的问答中,既消除了心中的紧张感,又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