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时间都去哪儿了观后感
再见青春
创新自1101班
王强
1111190421 不觉然的,我们走到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青春。青春,令无数老年人羡慕,少年孩童向往的青春。但是,又有多少人的青春总是过得那么随意,等到人到中年才遗憾青春没有奋发,我曾想过,假如人一生下来就有中年人的心理,青春时有老年人的沉稳,那又会怎样?
2014年的马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不知让多少人暗殇,伤感领悟神圣亲情的迟钝,直到爸爸的背影不在挺直,妈妈的脸颊有了皱纹才知道珍惜,也让我们懂了,虽然我们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却从没有离开父母的牵挂。许多人都陷入思考:这些年来,我们的时间都到哪儿去了?一年又一年,不知不觉,些许年,又有多少时间是没有留下遗憾的?也许我们都有那么一段诉不尽的悲伤往事,徘徊于人生的岔路,伤感过去已经了无痕迹,只剩下回忆。我们和以前的朋友渐行渐远,只剩下微博上的点滴文字来了解对方的生活,家门口冬天里晒太阳的老人也越来越少,以前的小卖铺不知在哪一次回家的时候已经看不到了,取代的是高楼耸立……三年前来到北京这个陌生的城市学习,三年来逛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渐渐熟悉的北京和不知不觉间模糊的家乡。
小时候的理想已然成了梦境里,终究,还是逃离不了岁月的萦绕。漫漫人生路,无论在怎样的岁月里,都是要走向那个梦醒的现实,梦里的终点,这是一个回不去的幻境,就好似一场浮生,纷乱成章,都学不会认清自己,一直都把自己不断的否定。梦有醒目时,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唯有多珍重。
曾经看到过无数人感叹,‘年轻的激情是从未实现’。来到北京的第三年,面临人生的一个分岔路口,选择考研的我爱上了咖啡的味道,苦苦的。考研的准备是漫长乏味的,每天要重复一个规律的时间表,不过这也将是我大学过的最充实的一年。大一大二的嬉戏胡闹浪费了我很多宝贵的时间,以至于复习总觉得困难,每每冒出一个幻想,假如自己当初每门课都认真听了而且掌握的很好,是不是现在的路要轻松数倍,然后又迅速把这种遗憾埋在心底,努力去将以前的遗憾弥补回来。因为盼望明天,所以必须先脚踏现实;因为希望辉煌,所以必须脚不停步。
曾经读过很多关于青春的文章,有人说青春是一团火,用火一样的热忱,全身心的投入,收获成功的喜悦;青春是璀璨的星空,犹如月色般美丽的抱负,青春的星星比夜空的星星更多,青春的月亮也比夜空的月亮更加耀眼;青春是一条山路,路上有郁郁葱葱的林木,也有拥塞道路的荆棘,就像我们的青春,美好中总是有艰辛,只要我们掌握好前进的方向,向着目标走出一条路,我们的人生将因此坚强,我们的青春也会因此茁壮。
假如人生下来就有中年人的心理,或许我们就能学会珍惜一切的时光!不觉然的,我们也快要走完了青春!
第2篇:时间都去哪儿了观后感作文
时间都去哪儿了观后感作文
理查德?林克莱特的新作《少年时代》无疑是2014年最火热的影片之一,无论是在柏林电影节拿下最佳导演银熊奖成功登顶,还是在各大媒体的年度排行榜上频频亮相,《少年时代》在唤起我们对于自身少年时代的怀想和感慨时,林克莱特也通过自己固执得几乎愚笨的方式,让我们回首充满辛酸苦乐的时光。
记录时间的人
林克莱特最为广大影迷熟悉的作品,自然是在将近二十年时间里完成的“爱在”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三部作品分别相隔九年的时间,展示同一对恋人的相遇、分离、生活的琐事,片中的演员伊桑?霍克与朱莉?德尔佩随着影片的角色一起在十八年的时间里体味着生活和爱情本身的细节。如果说“爱在”三部曲展示了三个最难忘的生活侧面,那么新作《少年时代》则像是一瓶浓缩剂,展示了我们本以为平淡无奇的.成长时光。
《少年时代》将“爱在”三部曲的手法进一步发挥,展示一个男孩从六岁到十八岁的成长经历。这并算不上什么新奇的点子,但是林克莱特是真正从“字面意思”上来拍摄这部影片的。在影片中,他始终使用的是同一个演员埃拉?科尔特兰,也就是说,整部影片等待着科尔特兰和片中角色一起成长,从六岁到十八岁,《少年时代》的拍摄经历了十二年之久。相比“爱在”三部曲多少带点即兴创作成分,林克莱特从十二年前就开始筹备,并且一直以来“秘密拍摄”,这为《少年时代》带上了某种朝圣般的气息。这种“死脑筋”的拍摄法,也使影片获得了几乎超越纪录片的真实感――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一个从小面对父母分离的小正太,一点一点成长成为一个带着耳钉的青春期少年,在这中间,母亲的再婚、每年和父亲的度假、爱情的受挫、理想的追求,成长的阵痛和懵懂,一切都触手可及。或许,正是由于影片“反常”的拍摄手法,青春少年的成长轨迹在科尔特兰身上留下了更清晰的痕迹,使我们对主角产生了更多感同身受的认同。影片最终呈现的是165分钟的时间,但是在近三个小时背后,我们无法忽视的是科尔特兰的十二年成长,剧组的十二年等待,甚至,我们自己的十二年。
青春是一场漫长的等待
除了拍摄方法使影片更接近生活的奇妙质感,导演林克莱特在影片中也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主观“创造”和“私活”,影片的故事情节是每年根据主演科尔特兰的个人经历改编串联起来的,与其说整部影片是按照导演的剧本来进行的创作,还不如是按照科尔特兰的个人生活自然形成的。影片混杂着剧情片和纪录片特质的独特风格,使影片在真实以外,还多了一份我们无法完全掌控生活的无奈感。正如影片当中伴随着男孩成长的诸多细节,例如母亲的几次失败婚姻,男孩成长的时间提示,本来应该更具有戏剧冲突的情节都被导演有意无意地省略了,林克莱特坦言,“我想让人有一种回到儿时的记忆,那是一种很随意的流动。就像儿时有些事情记不住日期,但印象总是在。”因此,《少年时代》不仅在故事情节上指向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的少年时代,在影片的观感上,对某些情节的忽视,对另一些细节的专注,反戏剧化,取消插入时间提示的分段感等等手法,也营造出我们回忆童年时代的相似感受:一切恍然若梦,转眼已成往事。对于观众们来说,我们记忆当中那个充满无尽烦恼和喜悦,无论怎么熬也熬不完的少年时代,也像影片中的三个小时一样,在不知不觉当中流逝了。而每一个曾经盼望长大、等待长大的青春少年,也只有在真正成熟、感受到了世间炎凉之后,才会回头去欣赏和怀念那些充满漫长的等待和希望的少年时代。十二年如白驹过隙,剩下的,或许只有这些零星但永恒的记忆碎片。
第3篇: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多少话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第4篇: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了即时间都去哪儿了。
是一首由陈曦作词、董冬冬作曲的中国流行歌曲。是电视剧《老牛家的战争》的片尾曲,喜剧《私人订制》中的插曲。
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歌手王铮亮首度受邀,帅气亮相,自弹自唱《时间都去哪儿了》(王铮亮 时间都去哪儿了 吉他谱)[1],歌词朴实细腻、深情震撼,触动着观众的心。歌曲充满感染力的“走心”演绎令不少观众当场感动落泪,成为马年春晚较大亮点。
2014年3月,《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新书重磅上市,再度引发全民探讨“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话题。书里不仅有亲情,还有奋斗,成长,温暖。让成功戒掉速成,让生活褪去浮躁,转身再看,时间已经到了越来越丰富的人生中,变成更加从容的微笑、更加踏实的脚步、更加坚定的目光。唯愿时光将我们温柔相待,许我们岁月安好。
第5篇: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石油一校周林杰
“哈哈,哈哈”、一声声笑语从我12年的岁月中传来、、、、、、幼儿园,那“哈哈”是快乐,是享受;初入小学,那“哈哈”是兴奋,是好奇;而到了小学高段,那“哈哈”是紧张,是放松。
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都在嬉笑声中过去;时间都再尽情的玩耍中过去;时间都在课堂上过去了。但是,时间为什么要这样无情的溜走了呢?
如果给我一次机会,我定会充分利用您的,请让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吧!
时间,您为什么转瞬即逝啊!我还想和我的同学们再多处几天呢!时间,请您停一停,让我们在再玩耍一会儿吧!
在六年的时光中,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成长,一起欢乐。在这时间里,我寻找这最美好的时光,回味这玩耍时的欢乐,品读这那一页页回味无穷的书籍。
六年了,时间留下了什么呢?只有徘徊吧了,只有回味罢了。而我们久久期
第6篇: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的流逝,使我感觉到了日子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快乐的日子在一分一秒的飞过。
绿叶黄了,有再青的时候;花儿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太阳落了,又在升起的时候,但是,谁又能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时间流逝使我们觉到像风一样刮过去了,像水一样流过去了,这些一直在我的耳边回荡,一直在我的眼前显耀。
我写作业的时候,日子从笔尖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笑声中过去;睡觉的时候,日子从身边过去;读书的时候,日子从书本里过去;仰望天空时,日子从眼前过去……等我睁开眼睛给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这叹息里闪过了。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宁可回到刚刚出生的婴儿那里;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宁可回到幼儿园去上学;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宁可回到牙牙学语的时候。
可惜时间